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8.81 KB
- 文档页数:2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王佃慧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社会事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摘要:深入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策略,做好思想引导和创业扶植,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搭建稳定持续的就业促进平台,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快速走向致富之路,实现农民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004-02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农民已不再是纯粹的农民身份,更多的是将农民作为他的一个身份界定或户籍区分,更多的农民现在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更多的时间不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工人——农民工,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新特点。
但是对于不少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一)失地农民的综合能力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的产业工人,经济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为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劳动力呈现明显的紧缺问题,构成我国新时期劳动力资源的主力军是新时代的农民工。
占据着我国工人的主体地位,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获得更多的发展就会,促进更多的农民转型发展。
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民放弃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新时代的城市新居民。
但是,也有一些失地农民不能很好地就业,失去土地以后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影响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民不同于大多数受到更多教育的农民,这一部分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除了种植农业没有其他方面的谋生之道。
新形势下对失地农民情况的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繁荣,需要征收大量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
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耕种的土地。
割断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而对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保证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
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土地;市场;保障中图分类号:[x-0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8-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迅速地开发,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从而使耕地数量锐减,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维持生计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
1 失地农民产生的因素1.1 大量的征用土地是农民失去土地的主要原因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大量征收农民的土地,使靠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经济来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1.2 土地市场化的不合法也是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我国的立法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农民失去土地。
许多集体农用地用做非农建设用地,表面上看仍为集体所有,然而实际上已经被推向市场,用于流转,所以导致大量农民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土地使用权。
2 失地农民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失地农民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同时也是逐年扩增的群体。
因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繁荣,经济要增长都离不开占用大量的土地,那么就会有农民失去土地。
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2.1 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标准低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征收大量土地,使农民失去了仅有的生活依靠,对于征地补偿标准,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但由于补偿标准相对滞后,与现在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频繁上涨,生活的消费逐年加重,其补偿的标准不具有时代性的经济特点,远低于市场价值;又因为一些地方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降低补偿标准,或以各种理由层层截用,使被征地农民并没有得到现有法律规定的补偿,所以使失地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部分地区征地面积较大,失地农民人口较多,安置压力大。
随着征用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出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困难问题也逐渐增多;有关失地农民动迁过程中和动迁过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趋待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趋待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解决。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一、实地农民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踏上了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的征程。
据统计,在1987-2000年间,国家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72-295万公顷。
我国失地农民2006年人数应在5100-5525万之间。
按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推算,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沈关宝2006)。
征地补偿低,安置途径单一,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失去土地后,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影响大。
大部分失地农民一直以种地为生,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冯远艟2006)。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在学术领域,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
大体可分为结构分析视角和互动分析视角。
二、实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1、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不同学者就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阐释如下。
动迁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涉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与政治权益三个方面,只有对这三者的完整补偿与保障,才能共同构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导致了大量农民被迫失去了其土地,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收回农村或者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民。
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相关政策和制度还未能完善,导致了很多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实证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针对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深入地探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
(1)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定和土地补偿标准的问题。
(2)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3)失地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
(4)失地农民维权渠道和法律援助体系的问题。
(5)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掌握相关问题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更好地了解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帮助相关部门完善政策和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同时,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也将为类似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