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对翻译初学者的指导
- 格式:pdf
- 大小:9.05 KB
- 文档页数:1
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自于荷兰心理学家巴特的研究成果。
图式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特定概念或情境的心理表征,它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翻译领域,图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的翻译。
本文将结合图式理论,探讨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图式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科技文本一般指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文本,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术语繁多、语言严谨。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而图式理论则提供了一种认知组织和知识表征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
在科技领域,很多概念和术语都是非常专业化和抽象化的,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而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脑海中对于某一概念或情境的认知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图式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翻译工作者通过对于图式的理解,可以更快地把握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图式理论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1. 构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对应关系。
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当源语言中存在某一特定的图式时,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图式系统,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表达源语言中的信息和概念。
3. 注意科技文本中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关系的翻译。
科技文本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复杂的信息关系,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作者:黄雁来源:《青苹果·教育研究版》2017年第04期翻译教学中,选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并按照文化图式的三种关系把它们分为三类:文化图式重合、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缺省。
然后,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张培基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方法。
根据图式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其相关图式在原语中理解图式,这个过程称为源文本的解码。
然后,译者将目标文本的相应模式转换成目标语言中的读者,人们通常将这个过程定义为目标文本的编码。
在解码过程中,译者通过激活自己预先存在的图式来理解原文。
张培基教授出版的三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英语翻译教学的必选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文化图式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精髓。
1 文化图式的重合与翻译教学文化图式的重合是指源语中的词语可以直接转化为目的语中的匹配词。
文化图式的重合意味着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图式的基本对等。
例:等到大舜皇帝一来,那位背时的先生又拖着尾巴跑了( 72)。
译文:As soon as the autocrat came on the scene, the poor lonely heart fled with the tail between his legs. (Under the Linden Tree 75)“拖着尾巴跑了”是一种语言文化负载词。
首先,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具体的翻译过程。
正如前面提到的,为了正确地解码特定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应该首先拥有相关的图式,并可以成功地激活它。
如果译者具有相关图式并能激活成功,图式解码就正确了。
在这里,张培基把它翻译成“fled with the tail between his legs.”。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即使人们很少能找到英语和汉语文化负载词之间的完全对等,但“拖着尾巴跑了”和“fled with the tail between his legs.”是个例外。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认知图式是一种揭示有关认知过程和结构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认知图式理论在汉英习语翻译研究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文本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关注翻译的形式,尤其是文本级别的问题,并且忽略读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将语言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认知图式则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发掘读者对翻译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研究翻译时的经验性和认知性。
首先,从概念角度看,认知图式理论可以把汉英习语翻译比作一个图式系统,即“源语目标语”这样一个图式,读者在此图式中是“目标语源语”之间的转换,认知图式在处理这种形式的习语翻译时,重要的是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习惯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图式的形式将其转换到目标语的表达中,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翻译中的内容,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从终端读者的角度来看,认知图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观念嵌入到翻译这一过程中,而这种认知图式可以大大降低非母语人士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困难程度。
非母语读者在理解语言时,需要关注不仅仅是本地文化的不同,更要需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文化,以及习惯性的使用,如果没有更好把握根本的认知模式,则很难把文本中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传达汉英习语,还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融入到外文翻译中,从而充分体现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当对汉英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时,认知图式也有不少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图式的分析方法太过理论性,大部分的分析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认知,这也造成了认知图式模型研究的结果性绕圈不可靠性,当文化和语言更新变化时,认知图式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由于认知图式的分析主要是依靠读者主观认知,因此有可能使得大量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到认知图式本身的准确性。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是近十几年来口译领域中一种新兴的语言理论,它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视为一个图像,构成一种图式管道,涉及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
图式理论旨在将口译与口语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译员效果,它的实施为口译任务带来了一种学术复杂性,因为它需要译者理解文件中出现的每一层次的语言结构,对它们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然
后才能够建立信息的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翻译消息。
在使用图式理论进行口译时,译者首先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语境来分析活跃句型、小型结构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并且要了解讲话者的立场、意图和实际意义,因此译者要能够对多种语言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另外,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译者要熟悉当中的文学和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捕捉特定文字和词语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翻译出来。
例如,中文
的“分类”一词,在汉英翻译中可能由“分類”、“分类”、“类別”等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代替,
根据文脉和文体千变万化,译者必须能够给出最准确的翻译。
图式理论对于口译任务来说是一种知识来源,它深入分析母语的语言结构,不仅明确翻译的概念,而且考虑到母语的褒义和贬义,这样在翻译其他语言时就可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
意义。
图式理论的实施将涉及多方面的分析,如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译
者有责任依据其,探讨语言特色,找出最恰当的解释,拓展口译范式,从而使口译更加准确、准确。
师资队伍建设图式理论对翻译初学者的指导
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 吕敏志
摘 要: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关于人的认知理论。
本文以“图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笔者近来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句加以分析,从而为翻译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图式理论 翻译实践 初学者
文章编号:IS SN2095-6711/Z01-2015-12-0123
一、引言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翻译多是对经书的翻译,而西方早期的翻译活动也大都集中于对《圣经》的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活动随之也愈来愈丰富,翻译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翻译。
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Cook),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
二、图式及图式理论
图式作为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最早于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在其哲学理论中提出来。
他认为:“新信息、新概念及新思想只有在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关联时,才会产生意义。
”图式既包括与语言基础知识相关的语言图式,也包括与所输入信息相关背景知识的内容图式。
而图式理论实际上就是基于对图式的理解和关于人类的认知而发展起来的理论。
三、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笔者在阅读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知,图式理论多用在对阅读理解及听力理解的指导上,即读者或听者脑中所存图式与其所读或所听的语篇材料相关时,他们会将脑中所存知识与新的语篇材料相结合,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和理性的理解。
因此,图式理论也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尤其是对翻译初学者的指导。
而图式理论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又可分为自下而上的对具体信息的处理以及自上而下的对整体结构的识别。
笔者将选取一些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经典及难句加以分析。
例如:Freed by warming,waters once locked beneath ice are gnawing at coastal settlements around the Arctic Circle.
笔者译:曾经,在冰层底下的海水,由于气候变暖而融化,正拍打着北极圈附近的海岸线。
本句选自National Geography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2006年5月的二三级笔译题,也是整篇文章的第一句话。
在翻译本句的过程中,笔者首先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从本句最小的语言单位开始着手,即将句子当中的单词的意思整理出来,读完整个句子,“gnawing”是不认识的单词,查阅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知“gnaw:to keep bitting something hard”指动物的“咬”,若将“gnaw”翻译为“咬”,对本句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很显然,结合本句的语境,这里不能翻译为“咬”,笔者将其译为“拍打”,意思接近,但又表达不出其内含意思。
本句所传达的信息是围绕北极圈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来说的,而笔者脑中关于北极圈的背景图式就只限制在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即北极圈是北纬66°34′纬线圈,北极圈以北地区受太阳直射角度小,因此从太阳所获得的热量少,为北寒带。
由于人们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而形成温室效应,致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继而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严重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
在翻译过程中,将对句子的理解与笔者脑中相关的内容图式结合,会加快对句子的理解,进而译出水平相当的译文。
例2.可是我从头到脚淋成了落汤鸡。
在翻译本句时,谓语动词“淋”和习语“落汤鸡”是本句的重点。
查阅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可知“drench”和“soak”都有“淋”的意思,那究竟用哪个呢?笔者又查阅了LONGMAN D 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可知,“drench:to make something or someone extremely w et”,而“soak:to make something completely wet”,两者相比较而言,则用“drench”更好一点。
笔者作为翻译的初学者,在翻译本句时,将“落汤鸡”直译为“chicken in the soup”,但在翻看正确译本时得知,“落汤鸡”译为“a drow ned rat”,正是由于笔者对于习语谚语的中英互译非常生疏,脑中关于谚语中英互译的图式很少,因此很容易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四、结束语
笔者进行翻译实践的练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使自己的译文在完整的表达出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语句更加顺畅,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图式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基础,脑中的图式结构积累得越多,译者的翻译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焦建平,李 艳.论图式理论在现在语言应用中的有机架构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李小春.图式理论对于译者开展商务英语翻译时的重要性[J].
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
[3]崔雅萍.图式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
[4]李文英.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基于
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
DOI:10.16534/13-9000/g.2015.2711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