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英汉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64.11 KB
- 文档页数:3
图式理论在英中交传中的应用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激活大脑长期记忆和连接新旧知识的框架,简言之,图式指的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构建。
近年来,图式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听力、阅读理解等语言习得领域;口译过程涉及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而图式对于源语理解,信息加工及输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索图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是一篇口译实践报告,笔者以2017年9月组织的题为“自我激励”讲座的交替传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图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
报告包括任务描述、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结论四个章节。
第二章介绍了两种应用于口译中的图式,即语言图式和语言外图式,下一章探讨了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图式障碍以及基于图式理论的应对策略。
最后,笔者以图式理论为指导,总结和反思了此次口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通过图式构建,图式扩展和图式激活可以提高口译质量的结论,以期对今后的交传口译实践提供借鉴。
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自于荷兰心理学家巴特的研究成果。
图式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特定概念或情境的心理表征,它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翻译领域,图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的翻译。
本文将结合图式理论,探讨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图式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科技文本一般指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文本,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术语繁多、语言严谨。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而图式理论则提供了一种认知组织和知识表征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
在科技领域,很多概念和术语都是非常专业化和抽象化的,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而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脑海中对于某一概念或情境的认知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图式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翻译工作者通过对于图式的理解,可以更快地把握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图式理论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1. 构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对应关系。
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当源语言中存在某一特定的图式时,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图式系统,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表达源语言中的信息和概念。
3. 注意科技文本中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关系的翻译。
科技文本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复杂的信息关系,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图式理论模式在语言理解中,背景知识所扮演的角色俨然已被正式规定为图式理论(Bartlett 1932,Rumelhart and Ortony 1977,Rumelhart1980),其最基本的原则是文章、任何文本、口头或是书面的都不是完全依赖其自身来传达意义的;而是,据图式理论而言,一篇文章只会为听者读者们提供导向,使他们能从自身过去获得的知识中找寻和建构新信息。
这种过去获得的知识又被称作为读者的背景知识,而它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就叫做图式(Bartlett 1932 Adams and Collins 1979,Rumelhart 1980)。
根据图式理论所述,文本的理解就是读者背景知识与文本之间相互动的过程。
且读者对文本材料和自身知识的结合能力是促成高效率理解与领悟的一大要素。
在理解单词、句子乃至整篇文本的过程中,仅有的语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就如开篇Anderson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理解行为也都涵盖了学习者自身对世界的认知”(Anderson 等人1977:369)。
根据图式理论所述,整个理解的过程都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每一个信息输入都是根据已存图式描绘而成的,而且这些图式的各个因素与输入信息之间都必须是相容的。
进而这种原则就衍生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最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
对于新进资料信息的处理,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使这些资料信息的特性通过最适合的基层图式进入整个认知系统。
图式都是分等级的从低层次汇合成高层次图示,然后被普遍的图式激活。
因此,自下而上又被叫做数据驱动型信息处理方式。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一般会随着认知中基于更高层次和更普遍图式的出现而发生。
同时,在输入信息中搜寻信息使之适应满足要求更高层次的图示。
因此,自上而下也被称作为概念驱动型信息处理方式。
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这两者都会同时地出现在所有的图式层次中(Rumelhart 1980)。
从图示理论看英汉翻译中的误译
闫爱花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拓展,图式理论被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理论.本文从图示理论入手,分析了英汉翻译中产生误译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减少误译,提高翻译质量的措施.【总页数】2页(P56,60)
【作者】闫爱花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图示理论的视角看《围城》翻译中的创造与背叛 [J], 高媛媛
2.由一则误译看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J], 贺学耘
3.从关联理论看英汉互译中的误译现象 [J], 邵杰
4.从误译实例看英汉翻译中的语境教学 [J], 陈德用;张瑞娥
5.从合作原则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误译 [J], 杨雄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认知图式是一种揭示有关认知过程和结构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认知图式理论在汉英习语翻译研究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文本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关注翻译的形式,尤其是文本级别的问题,并且忽略读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将语言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认知图式则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发掘读者对翻译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研究翻译时的经验性和认知性。
首先,从概念角度看,认知图式理论可以把汉英习语翻译比作一个图式系统,即“源语目标语”这样一个图式,读者在此图式中是“目标语源语”之间的转换,认知图式在处理这种形式的习语翻译时,重要的是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习惯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图式的形式将其转换到目标语的表达中,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翻译中的内容,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从终端读者的角度来看,认知图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观念嵌入到翻译这一过程中,而这种认知图式可以大大降低非母语人士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困难程度。
非母语读者在理解语言时,需要关注不仅仅是本地文化的不同,更要需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文化,以及习惯性的使用,如果没有更好把握根本的认知模式,则很难把文本中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传达汉英习语,还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融入到外文翻译中,从而充分体现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当对汉英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时,认知图式也有不少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图式的分析方法太过理论性,大部分的分析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认知,这也造成了认知图式模型研究的结果性绕圈不可靠性,当文化和语言更新变化时,认知图式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由于认知图式的分析主要是依靠读者主观认知,因此有可能使得大量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到认知图式本身的准确性。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图式理论与翻译许哲(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摘 要: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
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
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关键词:图式理论;翻译;语义;意义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44-03引言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首创者Bartlett认为图式是“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1]图式理论近年来被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发现,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和听力,而且对翻译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因为阅读、听力和翻译都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解码,都是作者所解码的内容与其先验或记忆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近年来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多,通常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以此推想,如果能对图式知识充分激活,那是不是对翻译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呢?纵观现在的研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当中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希望能尝试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并能把图式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一)图式理论简介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性理论。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提出的,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是近十几年来口译领域中一种新兴的语言理论,它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视为一个图像,构成一种图式管道,涉及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
图式理论旨在将口译与口语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译员效果,它的实施为口译任务带来了一种学术复杂性,因为它需要译者理解文件中出现的每一层次的语言结构,对它们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然
后才能够建立信息的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翻译消息。
在使用图式理论进行口译时,译者首先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语境来分析活跃句型、小型结构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并且要了解讲话者的立场、意图和实际意义,因此译者要能够对多种语言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另外,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译者要熟悉当中的文学和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捕捉特定文字和词语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翻译出来。
例如,中文
的“分类”一词,在汉英翻译中可能由“分類”、“分类”、“类別”等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代替,
根据文脉和文体千变万化,译者必须能够给出最准确的翻译。
图式理论对于口译任务来说是一种知识来源,它深入分析母语的语言结构,不仅明确翻译的概念,而且考虑到母语的褒义和贬义,这样在翻译其他语言时就可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
意义。
图式理论的实施将涉及多方面的分析,如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译
者有责任依据其,探讨语言特色,找出最恰当的解释,拓展口译范式,从而使口译更加准确、准确。
图式理论与汉英翻译中的意象激活图式理论强调背景信息和图式(知识结构)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人们通过激活大脑中的相关背景和图式,从而获得对新信息的理解。
汉英翻译过程中意象激活的任务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达到此目的,译者需要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综合衡量翻译任务,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标签:图式理论意象激活汉英翻译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建构是以语言单位为提示物,从而诱发的一连串概念操作和背景知识调用的心理过程。
意象是认知语言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与心理学中的“心象”近似。
它不是直接表示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物体,而是一个心理图式或意象,是具有语义或意义对应的具体形象,具有可以被语言进行言说的具体性(谭业升,2003)。
意象传递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内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上,虽然能取得大致相同的经历,但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却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正是这些微妙的差异,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巴特莱特提出的图式理论强调背景信息和图式(知识结构)在理解中的作用,他把以前获得的信息称之为背景信息,把已经获得的信息结构称之为图式(Bartlett,2001)。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从而获得对新信息的理解,它解释了读者怎样从已知信息和过去的经验中提取信息和建构意义。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因这些因素的介入,产生分歧、误解,甚至是冲突。
一般意义上说,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对源语进行重构两个过程。
在对源语理解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激活、调用相关的图式(意象)对原语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再用目的语进行传达。
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需要用最捷径、最经济的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激活、调整或新建相关的图式(意象),以达到准确的传达源语富含的信息,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标题:应用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应用。
首先,简要介绍图式理论,概述其特点和优势。
然后,着重讨论了图式理论在商务翻译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到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和相关翻译技能的改善上,并运用实例论证。
最后,本文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使用图式理论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任务。
关键词:图式理论,商务英语翻译,文本分析,语义理解正文: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翻译已经成为一项普遍而重要的语言技能。
商务文档必须得到准确、快速的翻译,而图式理论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建立翻译过程的框架,更好地控制文本的翻译流程,使翻译更加精确快捷。
2 图式理论简介图式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整体理论,旨在描述语言使用者如何从句子或句子中推理出概念,从而建立事件之间的关系。
图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它指的是一种文档结构化表示,用来建模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图式理论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建模文本,包括语义理解、相互联系分析和语法分析等。
3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中最流行的理论之一,它有效地改善了翻译关键技能,如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和翻译技能等。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将会有三个方面的发展:a.文本分析 -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者以更好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翻译文本,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文档结构化表示,可以让译者以更解释性和系统化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译文本,并有效改善翻译效率;b.语义理解 - 图式理论允许译者以更直观的方式去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改善译者的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关联文本的方法,可以帮助译者快速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语义;c.翻译技能 -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可以使译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改善翻译技能。
图式理论视角下《小王子》三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小王子》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其影响颇大,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其会有不同的感受。
图式理论主要是关于接受信息与输出信息过程时,人类思维变化的范畴。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三位译者对《小王子》的译作,研究图式理论对译者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阐释填补图式和不断建立新图式对译者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王子》;图式理论;翻译;必要性一、引言《小王子》简短、易懂、有趣,收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新的译本。
因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的双语读本就成为了多数家长为孩子选购的读本之一。
笔者查阅到一些文章在不同理论下对比分析了汉译本、英译本的研究,一些文章是对比不同语种译本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图式理论视角下通过对比两个法语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译本和一个英汉双语儿童读本的译本,来阐释图式理论对于译者的指导作用。
二、《小王子》及译者简介《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其汉语译本更是不胜枚举。
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
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
作者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2.1译者介绍周克希生于1942年,浙江人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
一度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
回国后开始在教学之余翻译数学与文学作品。
终因热爱翻译,调至上海译文出版社任外国文学编辑。
精于法国文学翻译,其译笔准确传神,清新雅致,举重若轻,为读者、评论家所推崇。
他在访谈时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想,每个读者心中也会有自己的小王子。
”他的译文更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
周国强翻译细腻、客观,因《小王子》是儿童文学,译者以儿童为读者,其译作更适合儿童阅读,语言浅显、易懂,表现出孩子眼中大人世界的样子。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应用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商务英语是对外经济活动中针对英语交际应用的一种语言文体形式,当前涉外经济活动中,商务英语翻译作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作为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产物,图式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翻译领域。
本文针对图示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对于语言应用来说,翻译是进行语言信息转化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应用文体,商务英语在对外商务沟通和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愈加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成为加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现代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翻译过程中需要激活并调用图式理论中的相关图式进行语言转化。
明确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实效性。
图式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 ___的过程,是一种关于知识表征和贮存的认知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由一个或多个语义记忆单元高度综合的一种信息贮存结构。
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际上是信息存储和提取使用的过程,图式理论就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信息存储和提取使用过程的一种心理研究理论。
图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表达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具有变量和层次性特征,图式表征的是知识,图式中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由不同的情景来填充,图式的层次性特征有助于人们对概念进行推论加速个体理解的过程。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已有的相吻合图式才能产生理解。
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理论通常具有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等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语言应用有着不同的影响效果。
商务英语翻译旨在传递信息,讲究内容信息的绝对可信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严谨具体,容不得含糊其辞,针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所应用的相关术语、概念等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度统一,符合通用规范。
第3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月 Vol.3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10-11作者简介:关丽娜(1972-),女,四川达州人,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
-20-图式理论与英汉翻译关丽娜(四川文理学院 外语系,四川 达州 63500)摘 要:讨论了如何在英汉翻译中解决图式冲突和填补认知图式和文化图式的空白,使翻译达到最大程度上的等值翻译。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化图式;等值翻译 中图分类号: H 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1-0020-03Schemata Theory and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GUAN Li-na(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ichuan College of Literary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 China)Abstract: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chema theory. How to decode the different person’s cognitive schema and cultural schema is quite important for us to get the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Key words: cognitive schemata; cultural schemata; equivalence translation近年来在英语阅读课中人们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图式理论的发展对当前的篇章理解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阅读研究中这是影响极大并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一种观点。
本文尝试着用图式理论的内容来解决英汉翻译中的图式缺省和图式冲突的难题。
一、有关图式心理学家Bartlett 最早在《记忆》一书中使用了图式(schemta ),指“过去的反应,或过去的经验的积极组织”。
图式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任何篇章,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并不承载任何意义,而是向受言人或读者提供指示该如何从他们先前获得的知识中检索和构建意义。
读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叫做读者的背景知识,先前获得的知识结构叫做图式。
人们的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重新组织的结构,在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中重新结合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任何知识的加工过程都离不开图式知识。
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图式理论作了解释。
他提出语言具有两个层面:语言系统层面和语言先验层面。
语言系统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这些语言因素,而语言的先验层面指的是我们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理解语言系统层面,在理解具体的语篇时,我们把有关的经验知识与语篇中的语言系统进行匹配,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而具体的理解过程则是每一条输入都映射在某个已经存在的图式上,该图式的各个方面与输入信息均兼容。
这里面又包含了信息处理的两个基本方式: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前者由输入的数据启动,数据特征通过最佳匹配的底层图式和系统融为一体。
图式呈等级结构,最概括的位于上层,最具体的位于下层。
当下层图式和高一级的图式相汇合时,高一级的图式便被激活。
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是以高一级的较概括的图式为基础做出概括性的预测,然后在输入的信息中加以搜寻并结合进高等级的图式中。
Carrell 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 )(关于世界的背景知识)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 )(关于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Cook 则把图式分为三种:世界图式(world schemata )、文本图式(text schemata )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ta )。
图式是人们从以往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
当新信息进入时,人们会拿自己的现存的图式知识去理解它。
如果新信息和已有图式完全重合,原有图式会进一步加强;如果两者有差别,人们会调整原有图式,或增加原有图式的内容,使之和新信息相关丽娜:图式理论与英汉翻译-21-吻合;如果头脑中还没有相关或相似的图式,人们就会主动构建。
同一文化的人们往往会有相似的文化图式知识。
在翻译中,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完全不相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图式,有些图式可能是一种文化所特有的。
不同的图式知识会带来图式冲突,如果读者缺少理解译文所需的图式,则会带来图式缺省,从而造成读者不能理解译文,而译文也没有将原文中等值的信息量传递给读者,不能达到等值翻译。
二、图式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翻译是从原语到目的语之间的信息转换。
在转换的过程中,转换的信息是最核心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弃形式上的对等而保留信息的对等。
因此,怎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不流失或少流失是一个关键问题。
翻译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工作,不同的文字构成了不同的民族和民族文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图式和文化图式。
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包括语言内的问题和语言外的问题。
语言内的问题指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问题,包括语言的音系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层面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外的问题指与话语意义相关的社会习俗、观念、社会关系、器物、特定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原语使用者能够理解这种语言内及语言外的问题,并且原语使用者理解这些话语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在多种因素中文化因素则属于基本因素,文化因素本质上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上是语言符号与某种特定文化现实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任意的,它一旦被固化在一种文化成员的头脑中,就成为语用推理的起点,破解语用意义的条件。
由于这种联系是话语符号与某种特定文化现实的联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这种客观现实的的图式只存在于一种文化成员的意识中,因此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实联系,他种文化成员就不易理解和建立这种特定的文化图式。
在阅读译文时,读者如果将语篇符号所指同现实世界中的所指有效地对应起来时,他就能获得语篇所蕴含的各种信息和意义;倘若读者无法将语篇内部信息和语篇外知识经验结合起来,他就无法构建语篇的语义连贯,也就无法理解语篇,因为读者需将新输入的信息和已知信息及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输入信息只有和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和框架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的接收、重组、储存和解读。
读者对于译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是对作者认识、理解及至达到协调默契的过程。
而读者的这一过程则是利用自己以往的认知图式,主要是生活的文化背景环境,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思辩和推理,来得到原作者通过语篇所提供的交际意图的过程。
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有着完全不相同的图式模式,这使得他们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就大相径庭了。
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图式反应也是不同的。
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方面的人说一声敦刻尔克,马上会联想起一幅完整的画面,但对中国人来讲就没有特别意义;中国人一想到“江南”,马上会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诗句,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则头脑中不会出现相同的图式。
所以一篇包括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理念的文章,由于这种认知图式和文化图式的差异,翻译中漏译、错译之处在所难免,造成原文内容含量的丢失;而读者在阅读时,同样由于认知图式和文化图式的差异,对译文的理解力降低,原文内容含量进一步丢失,源作的魅力也就无法再现。
1、增加原文的信息来填补认知图式缺省的空白 例1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例2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这两例译文如果不在Lu Ban 和Zhuge Liang 后加上“the masert carpenter ”和“the master mind ”,国外的读者恐怕很多都不了解他们是谁,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本句的内在含义。
例3 But though his parts were not brilliant, he made up for his lack of talent by meritorious industrious and was never known, during eight years at school, to be subject to that punishment which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none but a cherub can escape.他虽然不聪明,可是非常用功,这样就把短处补救过来,实在是值得称赞的。
在学校读书的八年里头,他从来没有给老师打过屁股。
普通说起来,只有天使才躲得过这种处罚。
此例中讲到只有天使才躲得过打屁股的这种处罚是因为天使是没有屁股的。
十九世纪英国散文家兰姆(Lamb )在“母校回忆录”一书就曾提到“只有头部和翅膀的小天使”。
此例中通过增加注释来弥补了读者文化图式的缺省。
2、减少原文的信息来填补认知图式缺省的空白 例4 欢迎他的只有几下轻轻的、零零落落、冷冷淡淡的掌声。
Only a very slight and very scattering ripples of half- hearted hand -clapping treated him.汉语喜用重叠词进行强调,此例中“轻轻的、零零落落、冷冷淡淡的”作者只分别用了“slight 、scattering 和half-hearted ”来翻译。
例5 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研媲美。
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第31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22-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这段话是介绍上海桂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