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_薛海萍
- 格式:pdf
- 大小:390.05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自于荷兰心理学家巴特的研究成果。
图式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特定概念或情境的心理表征,它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翻译领域,图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的翻译。
本文将结合图式理论,探讨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图式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科技文本一般指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文本,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术语繁多、语言严谨。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而图式理论则提供了一种认知组织和知识表征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图式理论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理解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
在科技领域,很多概念和术语都是非常专业化和抽象化的,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而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脑海中对于某一概念或情境的认知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图式包含了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方式。
翻译工作者通过对于图式的理解,可以更快地把握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图式理论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科技文本中的各种信息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基于图式理论的科技文本翻译策略:1. 构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对应关系。
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当源语言中存在某一特定的图式时,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图式系统,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表达源语言中的信息和概念。
3. 注意科技文本中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关系的翻译。
科技文本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复杂的信息关系,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图式理论与翻译许哲(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摘 要: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
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
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关键词:图式理论;翻译;语义;意义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44-03引言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首创者Bartlett认为图式是“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1]图式理论近年来被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发现,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和听力,而且对翻译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因为阅读、听力和翻译都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解码,都是作者所解码的内容与其先验或记忆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近年来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多,通常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以此推想,如果能对图式知识充分激活,那是不是对翻译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呢?纵观现在的研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当中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希望能尝试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并能把图式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一)图式理论简介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性理论。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提出的,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认知图式是一种揭示有关认知过程和结构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认知图式理论在汉英习语翻译研究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文本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关注翻译的形式,尤其是文本级别的问题,并且忽略读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将语言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认知图式则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发掘读者对翻译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研究翻译时的经验性和认知性。
首先,从概念角度看,认知图式理论可以把汉英习语翻译比作一个图式系统,即“源语目标语”这样一个图式,读者在此图式中是“目标语源语”之间的转换,认知图式在处理这种形式的习语翻译时,重要的是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习惯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图式的形式将其转换到目标语的表达中,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翻译中的内容,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从终端读者的角度来看,认知图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观念嵌入到翻译这一过程中,而这种认知图式可以大大降低非母语人士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困难程度。
非母语读者在理解语言时,需要关注不仅仅是本地文化的不同,更要需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文化,以及习惯性的使用,如果没有更好把握根本的认知模式,则很难把文本中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传达汉英习语,还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融入到外文翻译中,从而充分体现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当对汉英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时,认知图式也有不少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图式的分析方法太过理论性,大部分的分析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认知,这也造成了认知图式模型研究的结果性绕圈不可靠性,当文化和语言更新变化时,认知图式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由于认知图式的分析主要是依靠读者主观认知,因此有可能使得大量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到认知图式本身的准确性。
从图式理论角度看广告语的翻译图式理论是指人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头脑中已有图式的基础之上的。
在理解新事物时,需将其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广告时,译者应灵活运用图式理论的翻译策略,建立和完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从而更好地传达广告信息,实现广告价值。
本文将借助图式理论,分析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标签: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一、引言图式(schema)本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用于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最早是由康德(I.Kant,1781)提出的,后为人沿用并衍生新意。
Kant认为图式是过去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图式本身无意义,只有当它同人们周围已知事物相联系或相参照时才产生意义。
在语言学领域,图式理论可以说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如果大脑不具备相关的图式,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激活它,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
(李居南,2012)近年来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多,通常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然而纵观现在的研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当中去的比较少,因此本文尝试把图式理论与翻译活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二、图示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在翻译中,图式理论的应用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译者对原文所要传达信息的理解过程;二是译者根据原文所传达的信息,用译入语为目标读者进行原文解读的过程。
在第一阶段,译者要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激活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随着原作信息的不断输入,译者在此过程中利用图式理论,不断进行推测、验证或修正,使原作的信息与译者头脑中的图式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是近十几年来口译领域中一种新兴的语言理论,它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视为一个图像,构成一种图式管道,涉及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
图式理论旨在将口译与口语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译员效果,它的实施为口译任务带来了一种学术复杂性,因为它需要译者理解文件中出现的每一层次的语言结构,对它们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然
后才能够建立信息的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翻译消息。
在使用图式理论进行口译时,译者首先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语境来分析活跃句型、小型结构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并且要了解讲话者的立场、意图和实际意义,因此译者要能够对多种语言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另外,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译者要熟悉当中的文学和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捕捉特定文字和词语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翻译出来。
例如,中文
的“分类”一词,在汉英翻译中可能由“分類”、“分类”、“类別”等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代替,
根据文脉和文体千变万化,译者必须能够给出最准确的翻译。
图式理论对于口译任务来说是一种知识来源,它深入分析母语的语言结构,不仅明确翻译的概念,而且考虑到母语的褒义和贬义,这样在翻译其他语言时就可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
意义。
图式理论的实施将涉及多方面的分析,如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译
者有责任依据其,探讨语言特色,找出最恰当的解释,拓展口译范式,从而使口译更加准确、准确。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作者:万鹏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30期摘要:图式理论,用来解释语言行为以及外语教学多个方面的心理过程,广泛应用于外语研究的各个领域。
本论文指出了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的重要性,再根据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从图式的角度出发,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
关键词:图式理论商务英语翻译运用现今,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商务活动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等。
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较广泛,涉及到以上领域等的商务活动。
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
就商务英语翻译而言,译者既要懂得商务方面的基础知识,热悉其中的行话、术语,又要懂得商务英语的独特性,还要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但是,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商务英语翻译应用势必引起英语教学的重视。
一、图式理论“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9年提出,他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巴特勒特提出了图式理论。
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的研究,则完善了图式理论,将图式概念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他认为图式是“人类头脑中存在的整体知识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在形式框架上是在人的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和“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
图式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皮亚杰将图式分为三大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结构图式。
总结起来,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此图式相吻合,如果人脑不具各相关的图式,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激活它,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
从图式理论看背景知识对中英同传的作用“图式”最初来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本义为认知中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图式理论开始兴起,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领域。
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架。
图式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并且对学习者吸收新信息的过程起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阅读理解、听力、教学和翻译等领域。
同声传译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中国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的开放正朝着更有深度、广度的方向发展,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融合日益加深。
当前世界仍然处于以欧美国家为主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同声传译员来说,面对金融领域的中文发言时,为了给英语听众传达相同的效果,译员需要在理解、用词到句法方面,都做到准确、清晰。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背景知识对同声传译表现的影响上,根据图式理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邀请12位学生译员参加同传实验,以译员的“背景知识”的作用为实验自变量,译员的同传表现的不同方面为因变量,测量译员的背景知识增加后,同传表现的不同方面是否变化。
为此,本文提出相互关联的假设。
假设1:源语内容的专业程度对口译员处理源语的表现产生影响,源语的用词和信息专业性越高,口译员准确传达意思的比例越低;假设2:译员的背景知识对口译理解、同传技巧的使用和表达都有影响,译员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越多,越容易驾驭理解、技巧使用与表达,综合表现也就越出色。
高效的同传教学与实践应当注重译员同传能力的内在机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训练译员对信息的理解、加工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研究,希望寻找激活译员背景图式的方式,丰富同传科研内容,提高同传教学与实践的整体效果。
图式理论与汉英翻译中的意象激活图式理论强调背景信息和图式(知识结构)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人们通过激活大脑中的相关背景和图式,从而获得对新信息的理解。
汉英翻译过程中意象激活的任务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达到此目的,译者需要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综合衡量翻译任务,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标签:图式理论意象激活汉英翻译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建构是以语言单位为提示物,从而诱发的一连串概念操作和背景知识调用的心理过程。
意象是认知语言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与心理学中的“心象”近似。
它不是直接表示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的物体,而是一个心理图式或意象,是具有语义或意义对应的具体形象,具有可以被语言进行言说的具体性(谭业升,2003)。
意象传递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内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上,虽然能取得大致相同的经历,但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却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正是这些微妙的差异,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巴特莱特提出的图式理论强调背景信息和图式(知识结构)在理解中的作用,他把以前获得的信息称之为背景信息,把已经获得的信息结构称之为图式(Bartlett,2001)。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从而获得对新信息的理解,它解释了读者怎样从已知信息和过去的经验中提取信息和建构意义。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因这些因素的介入,产生分歧、误解,甚至是冲突。
一般意义上说,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对源语进行重构两个过程。
在对源语理解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激活、调用相关的图式(意象)对原语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再用目的语进行传达。
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需要用最捷径、最经济的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激活、调整或新建相关的图式(意象),以达到准确的传达源语富含的信息,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应用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商务英语是对外经济活动中针对英语交际应用的一种语言文体形式,当前涉外经济活动中,商务英语翻译作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作为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产物,图式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翻译领域。
本文针对图示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对于语言应用来说,翻译是进行语言信息转化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应用文体,商务英语在对外商务沟通和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愈加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成为加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
现代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翻译过程中需要激活并调用图式理论中的相关图式进行语言转化。
明确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实效性。
图式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 ___的过程,是一种关于知识表征和贮存的认知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由一个或多个语义记忆单元高度综合的一种信息贮存结构。
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际上是信息存储和提取使用的过程,图式理论就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信息存储和提取使用过程的一种心理研究理论。
图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表达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具有变量和层次性特征,图式表征的是知识,图式中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由不同的情景来填充,图式的层次性特征有助于人们对概念进行推论加速个体理解的过程。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已有的相吻合图式才能产生理解。
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理论通常具有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等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语言应用有着不同的影响效果。
商务英语翻译旨在传递信息,讲究内容信息的绝对可信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严谨具体,容不得含糊其辞,针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所应用的相关术语、概念等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度统一,符合通用规范。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作者:黄雁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摘要: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阅读研究。
本文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提出翻译即图式翻译的观点。
图式翻译的过程包括源语图式解码和目的语图式再编码。
因此,从图式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就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转换过程。
关键词:翻译图式理论源语目的语1.引言近二三十年来,有一种理论对语言阅读模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图式理论”。
早在1781年, Kant就提出了“图式”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必须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英国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最早应用“图式”的概念,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经验一起构建出一种思想表达。
这里所指的过去的经验并不是单一的事件或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组织好的并易于驾驭的。
他把这一结构块(也就是以往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称为“图式”。
Brown和Yule将它定义为可以激活以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
Cook则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验知识”或“背景知识”。
McCarthy 则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来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
随着图式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也开始对图式理论展开研究。
刘明东教授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
”张怀建、黄建滨认为,图式可以比作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贮存在大脑中。
大脑接收一个新的信息后,便会设立一个新的文化夹,或把新的信息输送到现存的先验图式之中。
2.图式理论与翻译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知觉、思维、行为等相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内的图式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完善,并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对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图式理论是源自于康奈尔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Rumelhart和Norman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它用来解释人类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等复杂现象。
图式(schema)是指人类大脑中存储的一些基本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使用而形成,并对人类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图式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基于这些图式,因此理解图式的本质和机制对于解释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图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知觉层面、推理层面和行为层面。
知觉层面研究人类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推理层面研究人类对于信息的加工和推理;行为层面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人类主观认知的总体框架。
二、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探索。
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图式理论的多元性和跨文化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翻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最佳工具。
应用图式理论可以揭示翻译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文化图式的作用及应用(二)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图式是指人脑中的一些偏好性的认知结构和规律,是人类对于外界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过程中的基本依据。
在翻译研究中,认知图式可以用来解释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
通过分析翻译任务和独立思考中的认知图式,可以优化翻译质量和提高翻译效率。
近年来,研究认知图式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发现,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认知惯性”的制约,即倾向于采用已有的认知图式来处理翻译任务,而忽视了翻译任务本身的特点。
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第26卷第2期V o1.26No.2济宁师范专科学校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2005年4月Apr.2005文章编号;1OO4—1877(2005)02一O1OO—O3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胡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指出人们在接收外来的新信息时,必须使之与自身拥有的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本文通过举例阐释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出为了对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译者应尽量采取注释的翻译方法.为此,译者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语言圈式.关键词.图式理论I翻译等效中图分类号tH315.9文献标识码;A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即用目的语去传达原语文本的意义,所以翻译的对象是信息,而把这种信息用目的语具体化的任务则落到译者身上.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担负着转化和传递信息的责任,为了使原文本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达,译者还必须透彻理解原文内涵.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也可以说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当译者(这里指由外语译入本族语的译者)面对一篇语言材料时,他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他的心理图式的影响.一个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的图式,即掌握该种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而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语言图式的丰富程度必然会对他阅读的速度及理解产生影响.当他阅读外语文本时,他不但要自己进入原语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地识破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他都要挖掘出来,这要求他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作者往往博古通今,他们的作品同样也会包罗万象,引经据典,有时连原语读者也未必能完全读懂.所以,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愈深入,请看下列例子:(1)Themananswered,"BecauseIfearthatthisbur—denthatisuponmybackwillsinkmelowerthanthe gravetandIshallfallinto.Tophet……" (JohnBunyan,ThePilgrim'Progress)译文:那人回答;"因为我怕背上的重担会使我坠到比坟墓更深之处,掉进地狱里去……"(郑锡荣译,柯恩声校译)原文中Tophet(陀斐特)一词源本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第3O章33节中;"原来陀斐特(Tophet)又深又宽,早已为王预备好了,其中堆的是火与许多木柴.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使他着起来."从这一段对"陀斐特"的描述可见,这实质上指的就是地狱.《天路历程)新译本的译者与校阅者均是多年信主的老基督徒(《天路历程)出版说明),对基督教十分熟悉.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图式相当丰富,Tophet一词一经进入他们脑海,马上就会激活相关图式,使他们想起以赛亚书中对Tophet的描绘,知道这是用来指代地狱,于是译者得以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译者与一般译文读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译者不仅要阅读原文,还要用目的语把所得到的原文信息,诠释出来,换言之,译者的角色中包括了一个写作者的角色.当译者写作时,就成了译文的作者.作为译文的作者,译者在阅读原文时,把理解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图式;在动笔翻译的阶段,他不仅要动用有关原文及其文化的内容图式,还需要有充足的目的语图式.他的原文内容图式使他的译文紧密围绕原文整体内容,而他的目的语图式帮助他重现与原文相应的语言文体风格,并生产出顺畅的译文,因为好的译文应该尽量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及风格等方面都保持一致.散文就该译成散文而不是诗歌,小说也不该译成哲学着作.为了说明图式对译者动笔翻译时的影响,下面将举收稿日期t2005一O3—2O作者简介:胡颖(1978一),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文学翻译.——100?-——例进行分析..(2)ThatIholdthesaidsharesandalldividendsand interestaccruedortoaccrueuponthesameUPON TRUSTfortheBeneficialOwnerandlagreetotransfer, payanddealwiththesaidsharesandthedividendsandinterestpayableinrespectofthesameandtoexerciseall interestsandotherrightswhichmayaccruetomeby virtuethereofinaccordancewiththeinstructionofthe Beneficial0wner.译文:本人因持有上述之股份,而所获得的股息及权益等,本人同意转让,支付及处理上述之股份.同样,如上述股份所应收的股息及权益,本人愿意依照收益人的指示,才能行使权利及权益.(吴伟雄编着《好易学英汉笔译》)原文是节选自一份授权信托书的样本,属于法律文书文体,其特色为措辞严谨周密,面面俱到,相当详细.这是因为这类文书本身的重要性使得它的造词造句必须要避免引起误解或歧义.请看原文中的"thesaidshares,本来可以用theshares来表示,但为了清楚明白,避免出现漏洞而标明这是上文所提及的那些股份,其严谨风格可见一斑.从翻译的功能看,该信托书的译文不仅应具有同样的严谨风格,而且用词也必须符合中文法律文书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译者翻译时不仅要依靠有关英文法律文书的图式,也要调用有关中文法律文书的语言形式图式.译文里把thesaidshare译成"上述之股份",把I译为"本人"是符合中文法律用语的习惯的.从总体而言,这篇译文与原文在用词,风格上取得了大体的一致. 上述这个例子充分反映出,译者本身的图式对译者的译作确实是有影响的.译者对他所译的对象越熟悉,相关的图式越丰富,越有助于他的译文质量.所以,在翻译中提倡"诗人译诗"的做法是有其心理学根据的,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陈福康,2000,235)总而言之,在翻译时,译者须同时激活两套图式:一套是异族语言文化的图式,另一套则是本族语言文化的图式.在把异族文化文本译成本族语时,前者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并欣赏原文的语言美,风格美.而后者则帮助译者利用本族语的特点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在这个时候前者也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使译作不偏离原文的思想.事实土,这两套图式在翻译中是密不可分, 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判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对其诠释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奈达提出了着名的"功能对等"观,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金陧,1998,14). 这一概念注重的是:军文与原文效果的对等,即所谓的等效翻译观.这种翻译观把翻译的重心从文本移到读者身上,认为翻译的目标就是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语读者读原文时一致的感受.然而在现实中,不同文化的读者因其背景,教育,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及民族历史沉淀等方面的差异,各自拥有不同的图式.由于不熟悉异族文化,当来自异族文化的新信息输入时,读者总是以自身原有的图式去进行解读,但是图式的不同难免会引起误解,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际上的频密交流, 网上的亲密互动使整个世界日益接近,知识的共享亦使各民族形成的共同图式愈来愈多,人们的彼此理解越来越容易,可是,一个民族文化在过去历史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图式仍深刻在它的每一个成员脑中,为各民族间挖出了一道道理解的鸿沟,所以,完全等效的翻译因为可译性的限度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金I堤,1998,22),译者的任务就是使目的语读者取得与原文读者最相近的阅读感受.笔者认为,要达到翻译等效的目标,译者应主要去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原语文化的图式,使他们有机会理解原文读者的感受,而其中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加上注释, 如:(3)Sohelookednotbehindhim,butfledtowards!Q巳!:(JohnBunyan,ThePilgrim'SProgress)译文①:他就这样头也不回地,拼命跑往平原的中央.(西海译译文②:他头也不回,直往平原中部逃去.(郑锡荣译,柯恩声校译)原文选自《天路历程》,这一句话描述的是基督徒在得到传道人的指点后,开始了他的大路之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表现了基督徒一往无前的决心,但实际上内中还藏有另外一层深意.原来在《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十七节中有一句话:"(天使)领他们出来以后,就说:'逃命Ⅱ巴!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这是出自圣经中有名的关于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毁灭的故事:城中唯一的义人罗得一家,在天使保护下出城,并被嘱咐决不可回头看.但罗得的妻子却回头看了,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自小熟读圣经故事的西方读者,因为脑中早己储备了有关这个典故的图式,在看到所引原文时,马上就会联想起这个典故,于是这段仿佛平平无奇的文字对原文读者来说就多了另外一层意义,即回头意味着灭亡,因此原文中的基督徒就变成别无选择,要求生就不能回顾,留恋过去.但是译文①与译文②的译者都没有对此作出注释,中国的读者又大多不熟悉甚至没看过圣经,没有相应的图式,也就难以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感受了.(4)…and,seizingarope,heapplieditwithallhis mighttothebacksofthetwotraitors,tilltheyyellednomore'butlifelesslyhungtheirheadssideways,as—the—twocrucifiedthievesaredrawn.(HermanMelville,MobyDicK)一1O1~译文:说着,他拿起一根绳子,用死劲地抽打那两个叛乱者的背脊,直打得他们再也叫骂不出,只是毫无生气地斜挂着头,就象图画上匿=仝=红垄±主塑堡姿.(注释:《新约?路加福音》第二十五章,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两个犯人和耶稣被一同带来处死,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曹庸译)例(4)中的划线部分同样是来自《圣经》,一般的西方读者一看到这部分,脑中相应图式马上会被激活,从而知道作者所指的是什么.但大多中文读者却不具备这个图式,在看到这里时恐怕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读过译文所提供的注释后,就可以明白小说的意思.如例(4)所示,注释是帮助目的语读者有效理解译文,并因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感受的一个可行途径.有的译者可能会认为,加注释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但是一部好的小说会吸引读者反复的阅读,第一次的不连贯却可以有助于第二,第三次阅读的流畅.而且,注释可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有关异文化的背景人文知识,读者在看过注释后,可以渐渐地在脑中建立起相关图式,在未来再碰到这样的信息时,就可以调动自己脑中的图式与信息吻合,从而理解信息.所以,在译文中加注释从长远来看,既有助于日后的翻译,又有助于文化的交流.笔者认为,译者应常常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丰富自身的图式,同时在翻译中也应善于揣摩读者的心理图式,方可产生出优秀的译文.参考文献;[1]Bunyan,John.ThePilgrim'SProgress[z].NewY orkt AirmontPublishingCompany,Inc.1969.,[2]Melville,Herman.MobyDickOKTheWhiteWhale[z].NewY ork:AirmontPublishingCompany,Inc.1964.[33曹庸译.自鲸一莫比一迪克[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2版(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金陧.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3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7]吴伟雄.好易学英汉笔译[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83西海.天路历程[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郑锡朵.天路历程[z].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责任编辑赵民) SchemataTheoryandTranslationEquivalenceHUYing(ForeignLanguageCollege,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Abstract:SchemataTheoryisanimportantachievementofthepsychologicalstudyofmemor y.It pointsoutthatpeoplemustcorrelatethenewinformationtheyreceivewiththeirschematasoas toe—yokeunderstandingoftheimportedinformation.Thispaperappliesschematatheoryintothea nalysisoftranslationequivalence,illustratingthattranslationwithnotesiscomparativelyeffectivei norderto constructtheequivalenteffectbetweenreadersofthetranslatedversionandtheoriginalone.T hus,foratranslator,hemustattachmuchmoreattentiontoenrichinghisownschemataoflanguage andculture.KeyWords:schematatheory;translationequivalence一102—。
2006年第1期(总第114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Q i ngha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NO.1,2006G enera lN o.114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薛海萍(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图式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从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图式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阐述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及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1-0129-03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 最早是康德(1781)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其他心理学家也纷纷对 图式 所反映的思想做出各自的论述,有的称它为 脚本 (script),有的又称为 框架 (fra m e),还有的则称之为 文本图式 (textual sche m ata)。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 i n sky、Rum elhar和Schank。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2]。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
在J An-derson及J.M.M a lley等人认为图式布景在语言理解中起作用,还可以在像写作等形式的语言运用中起作用[3]。
本文将以英汉翻译为主要对象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
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
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和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
在把外语译入本族语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到心理图式的影响。
面对一篇语言材料,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图式,即掌握该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
既要充当原文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的识破这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即译者要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对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深入。
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图式,或过于简单,或其心理图式与文章的信息不吻合时,新的语言与已有的知识无法沟通,文章对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也是不可理解的,结果也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i n guistic sche m 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 m a),结构图式(fo r m al sche m a)和策略图式(strategy sche m a)。
语言图式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内容图式指文章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结构图[收稿日期]2005-05-25[作者简介]薛海萍(1970-),女,汉族,陕西呈堡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师。
129式即语篇知识,可以宏观的把握文章脉络,提高学习效率。
策略图式指读者大脑对阅读理解过程的一种监察行为[2]。
可以说每种图式都参与到翻译实践活动中。
每个人依据过去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及影响,在大脑中记录下了无数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图式知识在大脑中按情景分门别类,可以是语言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知识,是一个人的知识总合,为人们的预测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能够理解。
图式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正因为图式有共同性,人们才能进行交际,达到理解[3]。
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共有知识,人们在阅读时会调动这些知识来帮助理解所读的语篇。
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在知识结构上自然会存在不少差别。
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是翻译的一个主要任务。
因此这就更要求我们除了重视语言知识还要加强背景知识的学习,构建和丰富各种知识图式。
本文试图从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图式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内容图式指文章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存储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如做饭的图式,庆祝节日的图式,有关历史文化的图式等。
我们经常发现这一现象,针对一篇英语文章,尽管读者读懂了文章中的每一词句,却无法理解全文的意义,原因就是读者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
因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
可以说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还渗透着该民族的文化,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以下几例就说明了在现实中,不同文化的读者其背景,教育,价值观及社会习俗及民族历史沉淀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各种不同的图式,甚至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内容图式。
因此译者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适当调节,调动与新信息相应的图式,使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的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感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Republic of Ch-i na in1949m 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 Ch i n ese nati o n.(庄绎传1999a:366)这一例句出自江泽民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原文中 新中国 一词所表达的概念在中国人人皆知,但美国人就未必清楚,因此译者把 新中国 翻译为西方人所熟悉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加上 i n1949 ,使原文中的信息在译文中得到更清楚的表达。
西方人的文章中也常引用一些 圣经 和希腊神话,如:I learned a great m any w ords that day.I do not re m e m ber w hat they all w ere;but I do kno w that m o t h er,father,sister,teacher w ere a m ong the m w ords that w ere to m ake t h e world blos-so m fo r m e, li k e A aron s rod,w ith fl o w ers .(H e len Keller,The S tory of My L ife)那一天我学了许多新词,也记不清都有哪些词了。
但是其中肯定有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老师 后来就是这些词把一个美好的世界战线在我的面前,就像 圣经 上说的 亚伦的杖开了花 一样。
(庄绎传1999b:12)[5]例句原文中的 L i k e Aaron s r od,w it h flo w-ers 是一个典故,出自 旧约 民数记 第十七章第八节。
西方人,尤其是基督徒对此都很熟悉,所以原文不需注明出处。
但是中国人对 圣经 不熟悉,产生不了相应的图式,看到这句话就会不理解。
译者在译文中添加的 就像 圣经 上说的 几个字,其中的信息就清楚的传达出来了。
以上一例阐述了内容图式在翻译中的作用,为了使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大量有效的阅读有关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和娱乐等密切相关的文章是丰富内容图式知识的有效途径。
结构图式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极其重要,如上文所说结构图式就是语篇知识,它是宏观把握文章脉络的关键。
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翻译同样是在言语行为框架下运行,其实际的存在形式同样是一定情景里的语篇。
语篇,即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
根据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是翻译中的关键。
汉语重意合(paratax is),语篇具有螺旋性结构。
汉语作者在130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喜欢采取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很少直言主题。
而往往采用暗示、渲染、重复的手法来点明中心思想,这种论述方式往往使英语读者大惑不解,因为英语重形合(hypo tax is),篇章具有线型结构,通常情况下,每一段开始是主题句,随后的句子围绕主题句展开,层层推演,最后得出结论。
[6]因为篇章结构的差异源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要求译者在实际翻译中,必须了解符合英语本族人习惯的结构图式,遵循他们的文体规范。
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同时激活两套图式:一套是异族文化的图式,另一套是本族文化的图式,异族文化的图式起指导作用,本族文化的图式帮助译者按本族语的特点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
译者既要按读者熟悉的语言习惯去理解原作的内容,还要让读者领略到原作的风貌,因此这两套结构图式密不可分,是相互联系的。
以下面的汉译英为例:原文: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
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
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译文:One of S i c huan s fi n est spots isH uan-glong(Yello w D ragon),wh ich lies i n Songpan county j u st beneath Xuebao,the m ain peak of t h e m inshan M outain.Its lush green forests,filled w ithfragrant fl o w ers,bubb li n g strea m s and songb irds, are rich i n histo rical i n terest as w ell as natural beauty[7].这段文字选自风景胜地黄龙简介的第一段。
汉语原文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先行描述,最后点名这一妙处究竟在哪里。
而英语语篇开门见山,点名地点,再行描述。
因为译者拥有了英语语篇的结构图式并具备了这种结构图式的明确意识之后,按照符合英语本族人习惯的结构图式,在译文语篇结构上按英语语篇的规范做了调整。
另外译文添加了 are rich i n historica l i n-terest as w ell as natura l beauty 等文字,把原文的 美妙 一词具体化,给英语读者更明晰的印象。
因此英汉语篇结构图式的差异就要求译者要熟悉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造成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