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作品简介 孙灵华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葫芦娃葫芦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葫芦画艺术,认识葫芦造型并设计创作符合主题的葫芦装饰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习葫芦画,创作多种形式的葫芦画造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葫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培养学生们热爱传统文化,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葫芦画及绘制符合主题的葫芦画。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创作装饰葫芦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绘画能力有一定基础,能够较好的掌握色彩和造型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快。
但部分学生缺乏对绘画作品欣赏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多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融入课堂。
并通过小组合作创新共同设计创作葫芦画作品。
四、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组织教学: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好玩的,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拿着葫芦的娃衣服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生:红色的衣服师:谁穿的?生:葫芦娃师:还能想到什么?生:红色给我一种力量师:哪位同学也想穿上这件神奇的衣裳体验一下呢?两个同学配合,老师给大家播放音乐,下面的同学们可以一起拍手互动2、老师还准备了个和葫芦娃有关的好玩的。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学生:葫芦,这两串葫芦大家觉得哪串更好看,为什么好看?生:这串葫芦上出现了漂亮的脸谱,诗词标志等图案。
师:大家今天想不想也变出来这样好看的葫芦?学生回答:想。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葫芦画,大家打开书的第47第21课《葫芦娃葫芦画》(二)讲授新课1、板书《葫芦娃葫芦画》2、老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很多葫芦画,那么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是葫芦画呢?葫芦画有什么寓意呢?学生:‘葫芦画就是在葫芦上装饰或画的画。
师:那位同学有不同的理解吗?生:我理解的葫芦画就是给葫芦穿上一件新衣服。
生:葫芦画有着吉祥、招财、辟邪的寓意。
师归纳:大家的理解都很正确。
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
在葫芦上绘画、粘贴、装饰等,这种艺术形式称为“葫艺”。
《他们需要关爱》一等奖说课稿《《他们需要关爱》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他们需要关爱》一等奖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来自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爱的行动”中的第二课《他们需要关爱》。
爱心的培养,是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儿童的整个发展进程之中。
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主要是针对现在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享尽了家人、社会的关爱,只知道受人爱,不知道去爱人的现象。
针对《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题,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是活动目标设计,然后是活动版块设计,最后是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单元中安排《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残疾人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他们在身有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仍能战胜病残,顽强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功。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参与换位体验活动,从而引导他们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不易,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并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温暖他们。
针对这样一个前提,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活动目标:在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教育学生尊敬而不是歧视残疾人。
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行为习惯:方面,让学生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心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看录象资料,参与换位体验活动,聆听残疾人故事,观察残奥会图片,讨论和交流社会现象,看DV画面听音乐等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残疾人关爱和帮助,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平时的教学让我深知,在有些情况下模拟具体情境,的确能萌动学生的内需,为了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特定的角色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给他们提供一个尝试扮演全新的角色,体验全新的生活,产生全新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机会,我们在本课设计了“换位体验”这一活动版块。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第10课《小小理财家》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小小理财家》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理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理财的定义、理财的重要性、如何制定理财计划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财意识,但理财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少。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理财的理解可能仅限于储蓄和消费,对于投资、保险等理财方式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于理财计划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财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会制定简单的理财计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节约、合理的消费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财的概念、理财的重要性、如何制定理财计划。
2.教学难点:理财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财案例、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理财案例,引发学生对理财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讲解:讲解理财的概念、理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理财计划。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和想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理财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制定自己的理财计划,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理财计划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欣赏教学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学222343 吴林华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课上,学生将学习音乐作品的作者背景和个性、民族特征、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等等诸多知识,它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十个要素,这十个要素直接转化为听觉,反映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本”,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要求,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逐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因当以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情感体验通过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中美与丑、真与善的识别能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欣赏音乐,可以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音乐欣赏真正走向学生心田。
现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以音乐欣赏为主,将音乐小欣赏与地理、历史、思品相结合一定的音乐与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如《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1935年,作品有力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民族精神。
《歌唱祖国》作于1950年,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前进的步伐。
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是通过介绍内蒙古的地理环境,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地势坦荡,青青的草原蓝蓝的天,白云、马儿、牛羊、姑娘等美丽的图画。
站在课改最前沿的执教者,我们通过反思能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纵向上准确剖析自己的得失,逐渐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我们还需要分享他人的经验,在横向上进行智慧互补。
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产生工作激情,有了激情,就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校在高位嫁接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后,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我不断摸索适合于我班学生成长的数学教学方法,积极尝试创设促进儿童发展的特色课堂。
一、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从本质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根本,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
该教学理念还囊括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涵。
让学生先学,有利于学生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源,让学生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他们会在思维通畅的情况下产生丰富的联想,然的一个机会,读到了《陶行知先生与四颗糖的故事》,感觉豁然开朗。
故事的大意如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多么感人的一幕: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桃花魂》微课案例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桃花魂》微课案例,详细说明其内容和特点。
案例内容
《桃花魂》是一部以古代传说为背景的微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
年轻的书生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一个神秘的女子,两人相爱并踏上
了一段冒险旅程。
故事情节曲折有趣,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
体验。
微课中,每一节课都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角色和美术风格来
传达知识点。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知识,使研究变得
更加有趣和生动。
特点
1. 创意独特
《桃花魂》微课以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画面风格吸引观众。
通过将知识点嵌入故事中,使研究更加趣味,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得
知识。
2. 沉浸式体验
微课案例运用了高质量的动画、音效和配乐,使观众能够深度
融入到故事情境中。
这种沉浸式体验提高了观众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3. 多元化教学方法
除了故事情节,微课案例还结合了问答、互动和实践等多种教
学方法,使研究过程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
4. 研究价值
通过《桃花魂》微课案例的研究,观众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
和文化,并为后续研究或研究提供了基础知识。
同时,观众也能通
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受人性的善恶、家国情怀等价值观。
总结
《桃花魂》微课案例通过独特的创意、沉浸式体验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有趣且有学习价值的体验。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020秋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15白杨礼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
(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动态的教学才最美——科学课堂的生命力
孙玲红
【期刊名称】《科学教育》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孙玲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长城中学,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生命力的体会
2.小学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3.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5.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STEA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角形内角和》微课作品简介
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孙灵华
一、适应的对象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三、学习内容及教学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
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及内角和含义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折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四、制作技术:首先做一个《三角形内角和》PPT,其次用录屏专家C amtasia.Studio7.1软件录屏并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