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石灰吟〉初读诵读技巧指导》作品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44.57 KB
- 文档页数:1
《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情感和志向。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帮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石灰的精神。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2、难点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石灰的了解。
(2)讲述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出诗歌《石灰吟》。
2、作者简介介绍于谦,强调他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质,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做铺垫。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千锤万凿出深山”: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烈火焚烧若等闲”: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浑不怕: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
5、体会情感(1)提问:从石灰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石灰怎样的品质?(石灰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2)引导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联系作者的生平,想一想作者借石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志向。
)6、分析手法(1)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即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诗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7、诵读诗歌(1)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8、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教学案例分享: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教育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提升语文素养。
而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挑战。
本文将分享一次针对《石灰吟》教学的朗读能力提升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一、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本次教学针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石灰吟》这篇现代文,了解文章背景、核心主题和作者感悟,并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表现。
二、具体教学实施1. 了解文章背景在开展教学前,教师为学生介绍《石灰吟》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每个小组内轮流朗读文章,注意发音、声音的高低、节奏等。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3. 全文朗读接着,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指派一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对比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将自己的朗读表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感受不同的朗读风格和节奏。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可以借鉴他人的好处来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本次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下:1. 学生对《石灰吟》的背景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学生在分组阅读和全文朗读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进,提升了自己的朗读表现和自信心。
3. 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在朗读风格和节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积极的提升。
通过本次教学的实践和效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朗读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更好的语文素养。
《石灰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灰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白如话,却又寓意深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教材中,这首诗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中深刻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石灰的生产过程可能缺乏了解,这会对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咏石灰来抒发作者高洁的理想和坚强的品格。
全诗如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诗人以石灰比喻自己,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决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寓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了解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寓意,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2.教学难点:诗的象征手法,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人坚定的信念。
3.理解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石灰象征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的象征手法,探讨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讲解:讲解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
微课《〈石灰吟〉初读诵读技巧指导》作品简介
江苏省淮安盱眙城南实验小学倪闱闱
《〈石灰吟〉初读诵读技巧指导》是一节语文古诗诵读指导课。
主要通过PPT和人声讲解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我利用Camtasia.Studio 录屏软件结合PPT、photoshop、会声会影、格式工厂等软件现场实录。
通过PPT的课件制作和操作讲解,从节奏停顿、重音处理、语速快慢三部分层层深入,展示古诗诵读的技巧,给学生在诵读《石灰吟》这首七言咏物诗作一些指导和示范。
本微课对于教师对古诗初读指导中出现的朗读处理方面有一定的思考和借鉴价值,对于学生完全可以实现看微课结合诵读练习,形成相关的知识技能,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