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种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种子的结构,了解各结构的生理功能。
(2)了解种子的成分,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
2. 种子的成分。
3.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种子的结构。
2. 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解剖工具、种子、多媒体等。
2. 学具: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种子,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二、种子的结构(15分钟)1. 学生分组,用解剖工具切开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皮、胚乳、胚轴、胚根、子叶等结构,并讲解各结构的功能。
3.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横切面,进一步了解种子结构。
三、种子的成分(10分钟)1. 教师展示种子成分实验,包括种子水分、无机盐、淀粉、蛋白质等成分的检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成分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意义。
四、种子萌发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2. 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3. 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种子的结构图。
2.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题:一粒种子学习目标:1.巩固识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学习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学习难点: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想请大家来听一听,并且告诉老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
教师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天)2.师过渡:是啊,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
瞧,种子也从泥土中醒来了,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粒种子》。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逐段读文,纠正字音。
三、集中释疑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提问:a.种子种在泥土中,他在做什么?b.它醒过来,为什么要把身子挺一挺?C.为什么种子会觉得“暖和”?从“暖和”能够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3)指导朗读本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种子要发芽仅仅靠适当的温度是不行的,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1)指名读本段。
(2)提问:a.在这个自然段中种子为什么又要把身子“挺一挺”?b.从种子喝水,我们能够看出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3)指导朗读本段。
3.学习课文第三——七自然段。
(1)齐读三——七自然段,思考:这几段写了谁和谁的对话?种子在泥土中与泥土外面有何不同?(2)介绍“蚯蚓”:见过蚯蚓吗?它能帮种子做些什么?(3)土松软了,空气从泥土的空隙中进来了,种子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于是又把身子挺一挺。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种子的生长过程;
3. 能够掌握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外观特征。
2. 学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a. 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种心、胚芽;
b. 种子的内部结构:胚乳、胚珠;
c. 种子的功能:生长、繁殖、传播。
3. 种子的生长过程:
a. 发芽:水分、温度、光照;
b. 生长:根、茎、叶;
c. 开花结果:授粉、受精、结实。
4.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a. 干燥保存:防止霉变;
b. 冷藏保存:保持活力;
c. 表示保存:种子标本。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探究其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课堂练习:
1. 选择题:种子的结构主要包括(A. 种子壳 B. 胚芽 C. 胚珠 D. 根部);
2. 填空题:种子的保存方法包括(干燥保存、冷藏保存、表置保存);
3. 讨论题:种子与果实的区别和联系。
五、作业布置:
1. 列举三种不同植物的种子,描述其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家里的花盆或庭院,找出其中的种子并进行分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种子进行观察和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粒种子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种子的定义和功能;2. 种子的结构和特征;3. 种子的传播方式;4. 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定义、功能、结构和特征;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和保护种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2. 教学难点: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的描述。
四、教学准备实物:多种不同的种子样本、显微镜、玻璃放大罩、盆栽土、小铲子、浇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
步骤二:呈现新知1. 定义种子:让学生集体回答种子是什么。
教师给出定义:"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是植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单位。
"2. 结构和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胚乳等)和内部结构(种子衣、幼芽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3. 种子传播方式:介绍风传、动物传、水传、自行传播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并展示相应的种子样本给学生观察。
步骤三:激发学生兴趣1. 探究实验: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学生将种子放在玻璃放大罩下,用水洒在上面,并观察其萌发和生长过程。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四: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定义、结构、传播方式和萌发生长过程,并梳理出关键点。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探索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了解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七、课后作业观察家中花盆中的植物种子并记录其特征、结构以及可能的传播方式。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3、练习说完整的话。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了《老树的故事》,学会了向老树题问题。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粒种子》,你能向这粒种子提问吗?1、同学向种子提问,教师提示说完整的话。
二、学习第一段。
(课件展示)1、齐读、边读边想。
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三、学习第二段。
(课件展示)1、自由读第二段。
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3、“又”说明了什么?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
1、课件展示种子和蚯蚓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种子和蚯蚓的话。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A、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B、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C、朗读指导第八段。
五、学习8—9段。
1、种子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它的心情怎么样?2、朗读指导种子的话。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这颗种子的生长过程。
2、续说:种子冒出头后,看到了什么?3、指导说完整,有条理的话。
七、总结。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3.认识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1.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种子。
2.白板、彩色粉笔。
3.实验器材:种子、湿纸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介绍种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芽等部分。
2.讲解种子的功能:种皮起保护作用,胚乳储存养分,胚芽萌发生长。
三、实验活动: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15分钟)1.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观察其萌发过程。
2.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探讨种子的萌发原理。
四、讲解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10分钟)1.讲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强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种子,植物将如何繁殖?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种子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种子的作用的小短文。
六、课堂延伸(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安排,如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种子的萌发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认识和探索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种子的萌发(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植物的生活”,第三节“种子的结构”,具体涉及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从而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生物学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种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思考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的。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过程,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5.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种子萌发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种子萌发的条件,方便学生记忆。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种子萌发的条件。
答案: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题目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答案: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空气条件下,种子能够顺利萌发;反之,种子萌发受阻。
题目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种子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萌发。
答案: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较强,有利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理论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的结构》的教学案例一、教学思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植物两种种子不同的结构以及在萌发的过程中,各部分结构都能够发育成为哪些部分。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也为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比较重要。
本节通过“植物种子的外部结构的特点”和“种子的内部有哪些结构”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分析“种子这些结构为基础,将来能萌发成植物的哪些部分”。
随着产生的新问题“种子是如何变成一株植株的”引入下一环节“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植物种子的结构和植物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着重讲解。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多数是由种子萌发形成的。
种子主要由胚和种皮组成。
种子的最外层是种皮,种皮具有保护作用。
胚是新植株的幼体,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
大豆种子的子叶肥厚,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
玉米、小麦、水稻等植物的种子,除了胚和种皮外,还具有贮藏营养的胚乳。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二、实验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操作,即洋葱表皮细胞实验后的又一个实验。
本节课的取材非常容易,学生直接可以通过肉眼进行观察。
由于是新学习生物这门课,而且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对有实验课的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该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归纳总结能力也比较强,课堂喜欢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节课是本章的开始也是本章的奠基点,学生对试验观察到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结构都充满了好奇。
在已学习了本章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很多探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着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热情,与学生一起探究本节内容。
本次课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
三、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3.学生的自主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幼儿园大班教案《种子》幼儿园大班教案《种子》1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种子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生长和作用。
3、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1、收集各种种子(黄豆、绿豆、赤豆、黑豆、白芸豆、花芸豆、花生、瓜子)2、苹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个、白纸、木棍、水3、种子生长图、音乐磁带4、食物“豆浆”一袋活动过程:一、游戏环节1、问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师。
今天一起来到智慧屋,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下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下做游戏,快乐多又多。
2、游戏“公鸡头、母鸡头”二、引导幼儿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特征1、秋天,兔妈妈收获了许多的豆宝宝,它想请你们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们是什么豆宝宝?长得什么样?有什么不同?(幼儿观察种子)2、提问:请你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些豆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3、问:“这些豆子都是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4、除了你们发现的XX不同,还有哪些是不同的?5、师小结:我们刚才说的豆宝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状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种子的生长1、说了种子的特征,你猜猜种子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幼儿猜想)2、谁说说你知道书上的种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3、谁说说你知道泥土里的种子有哪些?(花生、土豆)4、谁说说你知道藏在果实里的种子有哪些?(苹果、梨子、石榴)5、到底种子怎么长大的呢?(师出示种子生长图,幼儿讲述)6、师小结:种子是种在地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又长出新的种子的,真奇怪。
7、那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一起来表演(放音乐,师幼互动)四、探索“种子变变变”,了解种子的作用1、师:老师这有一袋豆浆,你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幼儿答)2、那老师变给你们看看(师示范磨豆浆)3、师说:“除了黄豆可以磨成豆浆,你们还知道其他种子还有什么用?4、幼答:瓜子好吃,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芝麻榨油,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5、师小结:种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药给人治病,榨油,还可以种植,有的人还动脑把它们做成工艺品来美化打扮我们的生活。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
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
”“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
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种子
同学们:浅黄豆绿紫红(搀杂)
小女孩:有如饱满的黑豆
闪着乌亮的光泽认真踏实虔诚
挑了又挑
选了又选
老师:心里一动充满温暖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