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庸之道》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子曰:“乡原,。
”★“中庸”“中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们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义”吗?不妥。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中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愿”。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成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二)合作探究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中庸之道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
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
“中庸”与“和”是经过做事合适在矛盾中求一致。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停,而是在必定的原则下追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友好。
中庸详尽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特别作为一种道德见解,这是孔子和儒家特别建议的。
中庸属于道道德为的讨论问题,也是一种道德,而且是最高的道德。
要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峙的立场、见解、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停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停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相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君子能够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虑,向来不愿亦步亦趋,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圆满一致,而不讲究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够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相同”呢?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梦想,追求社会友好。
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
君子诚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亦步亦趋。
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谎话言,不会曲意违愿地奉迎别人。
因此,“君子和而不相同”。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步,狷者有所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