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之道(2018)
- 格式:pptx
- 大小:413.54 KB
- 文档页数:29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显然,我们就发现对方陷入了一个悖论。
对方今天是中使静止地看中庸之道,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不好,可却忘了中庸之道也在发展,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在历史上不好,但却犯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毛病,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观点。
中庸是理念、方向,是对度的准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达到和谐的追求,无论是在孔子《论语》,子思《中庸》还是宋明理学的注解,都承认这个道理,我们做饭要不生不胡,我们吃饭要不饿不撑,才能吃得开开心心,饭没有做熟而停止不做,就是不及,饭已经熟了而仍求彻底,则饭将糊不可食。
我们青年人对于长辈,自然要尊敬,但若是事事都遵照长辈的话,让我们产生依赖,对我们的成长显然不利,又例如我们说商人卖东西,要价太多,则不会很多人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只有把握好商家和买家的关系,才能让商家财源滚滚,买家舒心。
中庸之道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质变,而是使矛盾斗争和质变稳步进行。
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
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让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
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量,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不是断裂的,是与时俱进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色和意义。
抗日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摈弃前嫌的合作,而我们中大也选择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我们的校训,给中庸之道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它对社会的适用性。
中庸之道的相对于某事及某情形的具体分析又使我们不至于静止地看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以往地历史不自觉地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地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地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
在利用自然资源地同时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