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 格式:pptx
- 大小:10.06 MB
- 文档页数:68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嘛!这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心情愉悦一样。
2. 托物言志呢!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就寄托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嘛,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件喜欢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 夸张多有意思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那瀑布得有多长呀,这就是夸张的魅力呀,好像把我们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极致。
4. 对比也常见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贫富的对比多强烈呀,就好像把两个极端摆在我们面前。
5. 象征也很妙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不就象征着坚韧不拔嘛,跟我们追求梦想时的坚定很像呀。
6. 烘托也不错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阔的沙漠和孤单的烟不就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嘛,就像我们身处一个特别的环境会有特别的感受一样。
7. 用典也很厉害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周瑜的故事,多有深度呀,就像我们讲一个有内涵的典故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8. 白描很简洁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描绘出一幅画面,这多神奇呀,跟我们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场景似的。
9. 动静结合超棒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静有动,多生动呀,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安静的时候也有热闹的时候。
10. 虚实结合也很独特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多有意境呀,就像我们做梦和现实交织一样。
我觉得这些表现手法让古诗变得丰富多彩,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各种不同的方式而变得有趣!。
古诗词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将作者的生死观与英雄观充分表达出来,铿锵有力,尤其具有震撼力。
2、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实景描写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不分,分不清哪是情,哪是景”的境界,让情有依托,景有个性。
比如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将作者孤独的心情寄托在花月之中。
还有曹操的《观沧海》也将博大的情怀孕育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秦皇岛风景中。
3、借景说理,在写景中寄托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当时鹳雀楼诗会征稿中脱颖而出就是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则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宇宙生命意识而超脱于众多的诗歌中。
4、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咏物诗几乎都是这样,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橘颂》作者写橘子表达他独立不迁的高洁个性。
唐代张九龄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也是与屈原一脉相承。
而明朝于谦《咏石灰》更用石灰来表达他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5、借古喻今咏史诗都是这样,借历史事件来讽喻今天的现实,让读者以史为鉴。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对比(对照)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两者对比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