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定稿)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1)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7
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明确概念: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
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方式、结构方式以及狭义的表现手法。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二、常见表现手法(一)修辞技巧: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记一辆纺车》等。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图画来。
一节,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你、你们)。
(1)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作用(效果):❶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❷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解析引言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
在古诗创作中,作家们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以达到生动描绘、抒发情感和烘托氛围等目的。
本文将就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展开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诗,并欣赏其优美之处。
表现手法1. 对景写人这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经常运用。
通过具体而生动地描绘自然景物或环境来展示人物形象、心境变化或者反映社会风貌等。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通过描绘秋天的暮色和远处雁鸣声,突出了离乡背井士兵的孤寂和无奈。
2. 比兴与象征比兴是指使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通常是通过对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进行。
比兴的使用能够使诗句更具有意境和形象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将原上的草与人生变迁做了类比,生动地表达了岁月更替的无常与人生离别的情感。
3.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环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通过与自然相连结,加强作品情感共鸣。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并以此唤起读者对宏伟壮丽、人生短暂之感慨。
修辞技巧1. 比喻比喻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古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进行类比,以产生意义深远的效果。
比喻能够使古诗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并引发读者联想与思考。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将及时降临的春雨比喻为拯救苍生的救星。
2. 对偶对偶是指通过词与词、句与句的呼应和对应,产生音韵上的和谐以及意义上的对应。
它可以使古诗更加鲜活有力,并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被广泛引用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种典型的对偶结构。
3. 排比排比是指在古诗中使用一连串具有语法结构相近或平行关系的短语、句子或词语。
排比能够起到抓住读者注意力、强调修辞内容和加强感染力等作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过程【自学质疑】【积累运用】表达技巧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见《步步高》第158-161页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鉴赏·修辞【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步骤三)请概括答题步骤:【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2009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矫正反馈】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古诗赏析有哪些表达技巧
古诗赏析有哪些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初中化学。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咏石灰》)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古诗词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古诗词36首写作技巧赏析一、古诗中的描写技巧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古诗鉴赏的艺术手法和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的艺术手法是指通过欣赏、理解和解读古诗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鉴赏的艺术手法和答题技巧:
1. 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诗歌往往通过意境和主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是鉴赏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诗的题目、诗的内容和表达手法来分析和推测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诗的修辞手法:古诗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讽等,准确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诗的艺术表达。
3. 解读诗的音韵和格律:古诗的音韵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对于古诗的鉴赏,了解和分析诗中的韵脚、押韵、平仄等音韵元素,以及诗的行、句、字数和节奏,对于理解和欣赏古诗很重要。
4. 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古诗常常运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分析和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可以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和意义。
5. 对比和联想:可通过对比诗中的相似和对立的事物,或者通过联想,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与个人经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对诗的感受和理解。
在答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和诗歌:理解题目和诗歌的要求和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 分析题干和选项: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和信息,找出与之对应的诗歌内容或者表达手法,进行筛选和推理。
3. 给出准确的答案:在回答选择题时,要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和诗歌内涵的选项;在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读。
4. 多练习和积累:多读古诗,多做相关的题目,通过积累和练习,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一、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例句赏析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竟无语凝噎。
上片除“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只抒离情的象征义老调。
想象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②杜甫《月夜》的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与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①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①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②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②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对比战乱的北方,就会后悔不及。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诗人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美妙。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二、古诗词的结构技巧技巧名称例子特点以自然景物起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郞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起句用“红花”“春水”引出,来比拟下联中的“郞意”与“侬愁”,整首诗浑然一体。
开门见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歌开篇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本诗概括了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王诗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诗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卒章显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本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此为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
组合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此词九个意象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首尾照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韦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三、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举例类别例句比喻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比拟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苏轼《新城道中》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反问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叠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