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纲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2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以八纲为审3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4(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
1.肝木生风:肝属木,主生风。
因此,风病多见于肝郁或肝气不舒的
人群,表现为头痛、颈项强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2.心火生热:心属火,主生热。
因此,热病多见于心火旺盛的人群,
表现为发热、口渴、皮肤热等症状。
3.脾土生湿:脾属土,主生湿。
因此,湿病多见于脾虚或脾湿的人群,表现为胃纳不良、口干舌燥、腹胀腹泻等症状。
4.肺金制水:肺属金,主制水。
因此,水病多见于肺虚或肺气失常的
人群,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5.肾水生木:肾属水,主生木。
因此,木病多见于肾虚或肾阴不足的
人群,表现为头晕、耳鸣、腰痛等症状。
6.肝胆相搏:肝胆属木,具有相互搏斗的关系。
因此,胆石症、胆囊
炎等疾病常见于肝胆不和的人群,表现为胸胁胀满、情绪不稳、头晕目眩
等症状。
7.肾主骨生髓:肾主骨,肾精充足才能生骨髓。
因此,骨折、关节炎
等疾病常见于肾虚的人群,表现为腰痛、腿软无力、骨质疏松等症状。
8.脾主肌四肢:脾主气血,气血充足才能供给肌肉四肢。
因此,痉挛、肌无力等疾病常见于脾虚的人群,表现为四肢困乏、肢体麻木、关节酸痛
等症状。
以上就是中医八纲辨证口诀的详细介绍。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口诀,
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诊断的
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当然,中医治疗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治疗,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的效果。
什么是中医⼋纲辨证?该如何去进⾏辨证?⼋纲辨证的概念⼋纲是指表、⾥、寒、热、虚、实、阴、阳⼋个辨证的纲领。
表⾥——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纲”名称。
表⾥证的概念及意义1.表证(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经⽪⽑、⼝⿐侵⼊时所产⽣的证候。
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疼痛,⾆苔薄⽩,脉浮,或⿐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可分为表寒证,伤风表证和表热证。
2.⾥证(1)概念:⾥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证的成因:①表邪失治,内传⼊⾥;②外邪直中,侵犯脏腑;③七情、饮⾷、劳倦等。
(3)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便⼲结,⼩便短⾚,或神昏谵语,⾆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
(4)特点:①病位深;②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3.半表半⾥(1)概念:半表半⾥是指病邪在由表⼊⾥过程中的⼀个阶段⼜称为“少阳病”(2)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烦欲呕,不欲⾷,⼝苦咽⼲,⽬眩,脉弦。
表⾥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象、脉象等变化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
2.表证⼩便清利,饮⾷如故。
3.⾥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分恶寒,就有⼀分表证。
表证与⾥证的关系1.表⾥同病:表证和⾥证同⼀时期出现。
2.表⾥出⼊:表邪⼊⾥,⾥邪出表。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寒证1.概念: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2.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便清长,⼤便稀溏,⾯⾊⽩⾆淡苔⽩⽽润,脉紧或迟等。
中医八纲辨证中医八纲辨证
1.概述
1.1 中医八纲的基本概念
1.2 八纲辨证的作用和意义
2.辨证方法
2.1 望诊
2.2 闻诊
2.3 问诊
2.4 切诊
3.外感病辨证
3.1 风寒感冒的辨证
3.2 风热感冒的辨证
3.3 外感湿邪的辨证
3.4 外感暑热的辨证
4.内伤病辨证
4.1 阳虚内寒的辨证
4.2 阴虚内热的辨证
4.3 气虚血瘀的辨证
4.4 血虚气滞的辨证
5.八纲辨证和其他辨证法的结合 5.1 脉证结合
5.2 刺络结合
5.3 舌诊结合
5.4 小便结合
6.八纲辨证的实践
6.1 疑难杂病的辨证
6.2 儿科疾病的辨证
6.3 妇科疾病的辨证
6.4 内科常见病的辨证
7.法律名词及注释
7.1 中医法
7.2 医德医风管理办法
7.3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7.4 医学伦理规范
7.5 传染病防治法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论文
附件:诊断相关表格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的用于规范中医行业的法律法规,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医德医风管理办法:指医疗行业相关机构或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3.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指针对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制定的法律规范,用于处理涉及医疗争议的纠纷和索赔。
4.医学伦理规范:指医学界界定的医学伦理原则,如尊重患者自主权、医生保密义务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职业行为。
5.传染病防治法:指中国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法规,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责任和惩处方式。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3—1)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表3-2 表证、里证鉴别表三、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中医的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辨表里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烦热、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
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