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巴林银行倒闭案,魔鬼交易员亏掉8亿英镑,赔光百年银行一家百年银行,为何只值1英镑?巴林银行是英国最老牌的银行,与王室关系密切。
大英帝国正是靠着巴林银行的资金,才打赢了拿破仑战争,而美国购买路易斯安纳、开凿巴拿马运河,也都是从巴林银行借的钱。
由于贡献突出,巴林银行的幕后老板巴林家族,先后被英国王室授予了5个世袭爵位,这份殊荣在英国历史上独此一份。
但就是这么一个家大业大的银行,却被一位魔鬼交易员用一笔交易就搞垮了。
1995年2月,巴林银行因亏损8.6亿英镑破产,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荷兰国际集团。
大家好,欢迎来到春阳笔记,今天我们聊聊魔鬼交易员赔光百年老字号的故事。
平步青云故事的主角名叫尼克·利森,相比巴林家族的5个世袭爵位,他算是个标准的屌丝。
尼克出身寒微,没上过大学,18岁就开始挣钱养家。
正常来说,在看重学历的金融圈里,尼克很难出头,但神奇的是,尼克在20岁时就进了大摩,也就是摩根士丹利。
在国内的金融圈,如果有个大摩、高盛的工作经历,那简直就高级得不行了。
但进了大摩的尼克却一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金融机构的岗位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交易员,负责做交易决策,比如决定买什么股票、买多少。
而后台就是清算岗,根据交易员的指令把钱打出去,然后把股票买进来。
尼克做的就是期权期货的清算工作,这个工作有点像给交易员打下手,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看着交易员每天指挥资金进进出出,动不动就盈利几百上千万,尼克十分眼馋。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他决定爬上鄙视链顶端,当个交易员。
巴林银行伦敦总行很快就向尼克伸出了橄榄枝,魔鬼交易员就这样进了巴林银行。
为了早点干出成绩,刚入职的尼克申请调到条件最艰苦的印尼雅加达。
彼时雅加达办事处刚成立不久,连办公室都没租,所有员工都在酒店的客房里办公。
由于印尼的金融市场很混乱,巴林银行在印尼的投资亏了近一亿英镑,成堆的票据、证券堆在地下室,根本没人清点。
巴林银行倒闭案成立于1763年的巴林银行集团,拥有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显贵阶层的客户,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
然而在欧洲金融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这样的银行却因为内部控制的原因,最终栽在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员工尼克.里森之手。
里森是巴林银行的一个区级职员,他在负责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工作时,既是首席交易员,又是清算部经理。
从1992年开始,他利用一个按巴林银行总部规定本该废止但他却私自保留的一个叫88888的帐户进行不受任何约束的期货交易,结果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最后透支的金额超出整个巴林银行几亿美元的资本,将整个巴林银行赔了精光,导致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轰然倒塌,最终走向坟墓。
毫无疑问,巴林银行内部监督的失败是其倒闭的根源之一。
第一,内部审计监督不力。
巴林银行内部虽有审计部门,但其只是调而不查,权威性极差,在里森违规操作期间,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其现象有所发觉且向管理当局也出示过有关报告,但它的行动也仅次而已,在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下就此搁浅。
截止到1993年12月的15个月中,新加坡期货公司的交易活动造成的损失为1900万英镑,但却上报利润900万英镑,如此谎报利润竟未被审计查出。
里森为隐瞒损失,用剪刀、胶水和传真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内部审计竟然没去核实花旗银行的帐目。
第二,企业管理当局监管不到位。
在里森进行违规交易所造成的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帐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此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从1993年年底开始,对里森的专门交易负有责任的罗恩.贝壳和作为股本产品部门负责人并对股本产品的风险承担责任的玛丽.沃兹.两人对新加坡期货公司的交易性质或是否可能获利都不是真正了解.1994年7月,资产负债表明显记录了里森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 但巴林银行高层对此仍视而不见, 且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发表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管理高层的疏忽和监管不力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1992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二)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恶魔交易员搞垮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惹的祸?一、事件背景巴林银行是巴林银行集团的母公司。
它拥有巴林兄弟银行有限公司,这是伦敦的一家成立于1763年、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人银行,在伦敦、新加坡和香港设有分行,在东京和汉城设有代表处。
巴林银行作为一家商人银行,它不仅从事一般银行业务,还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证券和金融期货业务。
1993年以前,巴林兄弟银行有限公司是巴林银行集团的主要经营实体,承担着对巴林银行集团的分行和子公司的管理职能。
其中,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巴林证券有限公司就是作为巴林兄弟银行有限公司经营证券和金融期货业务的主要机构,尽管该公司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但实际上公司的总部、档案管理和业务运作等全部都在伦敦。
巴林证券有限公司通过设立其分支机构,使业务网络遍布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巴林证券有限公司全权管理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和巴林证券(日本)有限公司。
1993年后,巴林银行集团进行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将原来巴林兄弟银行有限公司下属的巴林证券有限公司升格为与前者平级的公司,然后将这两个公司进行内部合并称为巴林投资银行。
合并后巴林投资银行负责管理巴林银行集团的所有银行业务和证券与金融期货业务,但巴林兄弟银行有限公司和巴林证券有限公司仍作为巴林银行两个平行的主要经营实体,分别从事上述两项业务的经营活动。
该行1993年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余人,盈利1.05亿英镑。
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组建于1986年9月17日。
其后不久,它申请并获得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非清算会员资格。
1992年2月21日,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申请国际金融交易所的清算会员资格,结果也获得了批准。
从1992年7月1日起,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开始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进行交易。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倒闭案故事全程:起因:1992年7月17日,尼克李森的一个新手下,交易员金姆王小姐犯了一个错误,她误将客户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同看作卖出20份,这个错误在李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
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
但在种种考虑下,李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
发展:随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损失达到了6万英镑。
尼克李森并没有向上级报告错误,而是利用88888帐户掩盖了真相。
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李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李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李森从此将多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帐户亏扣的600万英镑专为略有盈余。
高潮:后来尼克李森记入88888帐户的错误更多了。
为了争取日经指数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菲利普波尼弗伊,他答应的菲利普的价格,但实际上这个价格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将客户的风险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并形成了巨大的损失。
结果是1994年成了亏损激增的一年。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日经指数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李森看到了弥补亏空的机会,并在初期获得的大量的利润。
但由于过去的亏空太大了,无法全部清偿。
结局: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天,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
日经股份收盘降至17885点,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万余口合约。
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涉及的金融工具:日经指数期货,基础资产为日经指数(日经225指数)。
特点为:要交保证金,而且每天无负债结算,但可以杠杆操作,还会强行平仓。
案例十四: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年2月26日,一条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
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在经过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先前一个周末的拯救失败之后,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3月5日,荷兰国际集团(lNG)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分析:一、事件的经过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至今已有233年的历史。
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郡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美称。
在《亚洲金融》杂志组织的由机构投资者评选亚洲最佳经纪活动中,巴林连续4年名列前茅;该集团1993年的资产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雇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
该行目前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一个28岁的青年进行期货投机失败所累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NICKLEESON)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 Bowser)要求里森另行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1989年10月,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他富有耐力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伦敦总部对里森的工作很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里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让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用来记录较小的错误,自行在新加坡将解决。
里森将账号取名为:88888。
而巴林银行原来已经有了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
几周后,总部要求还是统一使用“99905”的账号,被忽略的“88888”账户为里森日后制造假账提供了机会。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客户要求买进20份日经期货合约,此交易员误读为卖出20份。
里森发现后,用“88888”账号承接了40份日经期货空头合约,以掩饰这个错误。
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为6万英镑。
里森开始运用“88888”账户掩饰了一些交易。
其后一段时间,里森的交易做的还算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经把“88888”账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银行的历史也许会改变。
1993年下半年,里森犯了一个严重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连续几天,市场价格明天破纪录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发现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已经麻木,到7月,“88888”账户上的损失已经达到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作出的很多交易都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
他已经成为被其风险部操纵的傀儡。
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事件20世纪80-90年代,金融衍生品市场飞快发展引发了多起震撼国际金融界的衍生品交易巨亏的灾难性事件,以致一时在业界谈论金融衍生品而色变。
其中,最着名的失败案例非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莫属。
1、背景——里森与巴林银行巴林银行建立于1763年,是一家具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
但是,由于一个名叫尼克.里森(Nicholas Leeson)的年轻交易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违规交易而造成12.5亿美元的巨大亏损,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布破产。
里森也因此而锒铛入狱,后被新加坡法庭判处6年半的有期徒刑。
在出事之前,里森可谓是巴林银行的一颗迅速上升的明星。
1992年之前,他只是巴林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
1992年被巴林银行派到新成立的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分部工作,并很快升爲该分部的主管。
期间业绩令人瞩目:1993年,他所创造利润为当年巴林银行全球总利润的20%;1994年上半年,他所创造的收益为巴林总收益的50%。
辉煌的业绩也为里森赢得了丰厚的奖金和响亮的名声。
除了5万英镑的年薪之外,1993年和1994年他的奖金分别达到了130000英镑和450000英镑。
那幺,里森的辉煌业绩又是如何获得的呢?2、里森的交易策略根据巴林银行的授权,里森的职责只是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和日本大阪期货交易所进行低风险、回报适度的套利交易。
但是,里森的交易却远远超过了其授权范围。
里森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日本股市指数——Nikkei225的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期货之上,尤其是以前者为重。
我们知道,进行期货交易除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之外,不需要初始投资,因而具有很大的放大效果(即“财务杠杆作用”)。
比如说,买卖一手Nikker225期货的合同只需要缴纳大约300000日元或3000美元(为了描述方便,本文全都假设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100)的保证金。
如果Nikkei225指数上升一个点,买家就会有500日元的盈利,而卖家则会有500日元的亏损。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年2月26日,英国银行业的泰斗,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案情: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1993年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1.5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但却因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以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帐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
里森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
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
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卖出合约,以使帐面平衡。
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
数天之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
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帐户吸收了30次错误。
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帐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帐户,以弥补亏损。
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
1993年1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一笔是客户的420口合约没有卖出,另一笔是100口合约的卖出指令误为买入。
里森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帐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由于这些敞口头寸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至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
在这种情况下,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
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帐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有一次得以幸免。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该帐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并由此为以后的亏损埋下隐患。
亏损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1.来自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亏损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26日在此大规模建多仓,以其翻本。
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
2.来自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的亏损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帐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来自股指期权的亏损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
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
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存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假设基础上,由于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这不仅使看跌期权变为价内期权,而且会因为波动率的增大使选择权价值进一步增大,从而卖方遭受更大的亏损。
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帐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2月24日,巴林银行因被追交保证金,才发现里森期货交易帐面损失4亿至4.5亿英镑,约合6亿至7亿美元。
已接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
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
27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的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
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美元。
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
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此案中,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里森终于意识到,他已回天无力,于1995年2月23日被迫仓皇逃离新加坡。
3月2日凌晨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被捕,11月22日,应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
12月2日,新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物欺诈罪名处里森有期徒刑6年6个月,同时令其缴付15万新加坡元的诉讼费。
1999年4月5日,新加坡司法当局宣布,因其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于1999年7月3日获释出狱,并将其驱逐出境。
7月4日,里森回到伦敦。
分析:导致巴林银行破产倒闭的原因有哪些?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