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4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
结果局限型5例,包括胸部2例、腹膜后3例,弥漫型2例。
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
2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血管影。
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结论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7-02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先报道而得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岁。
5例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2例出现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肿瘤相关症状。
6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要求确定。
扫描参数120kv,20-160mas,层厚间隔7mm。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优维显300,行动脉期和延迟期双期扫描。
2 结果2.1 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2.1.1 局限型cd 5例局限型cd,3例位于纵隔、肺门区,2例位于腹膜后。
1例术中于主病灶周围发现3个直径6cm。
肿瘤内部密度多数较均匀,部分内部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分叉状,2例内部可见小条状低密度影,腹膜后肿块周围间隙内可见索条影或絮状密度增高影。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的病理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10例胸内cd患者,局限型9例,多中心型1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术中存在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全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60个月,术后无再发原始症状,1例术后3月发现颈部腋下复发cd,经放射治疗一次后无复发,余9例预后良好。
结论:cd的确诊依靠病理活检,ct对于术前诊断有积极意义。
胸内局限型cd经彻底手术治疗可获痊愈,术中存在发生各种并发症可能;少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尚可,大部分因伴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诊断;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3-02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于1956年由castleman b. 等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无痛性淋巴结瘤样增生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病变[1]。
临床cd可分为局灶型及多中心型两种,组织学分型以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为主。
cd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胸内cd,尤其是纵隔cd是临床最常见类型之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06年-2011年共收治胸内cd10例,其中左肺叶间裂cd1例,纵隔cd9例,均行手术治疗。
现就其临床治疗及疗效结合文献报道做分析讨论。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发病年龄20-48(36.2±10.45)岁。
包括局灶型9例,多中心型1例。
术前均行胸部ct、肺功能、纤支镜、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1.2 临床表现活动后咳嗽胸闷1例,反复胸水1例,乏力余3例均为体检发现。
1.3 辅助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提示左肺下叶肺门区肿块1例,右后纵隔肿块3例,右前纵隔肿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