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10.54 KB
- 文档页数:1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古人称铜为金。
甲骨文中被解释为“金”字,“金”上部呈坩埚形状,下部为器物范中通道,像以火熔铸以成铜之意。
该字的构成可以用于研究商代的①社会治理②冶炼工具③青铜器物④文字构成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铸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 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C. 《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 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3. 下表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的重要内容。
据此可知秦代()◇货币管理,以及各类货币折算比例◇财务出纳记账方式◇官、民间债务偿还办法◇官吏享受的物质待遇◇官府财务保管和废旧物资的处理A. 重视保护民众私有财产B. 实行严刑峻法维护统治C. 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D. 拥有完备国家治理体系4. 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
武帝这一举措()A. 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B. 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C. 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D. 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5. 隋朝开皇五年,全国实行“大索貌阅”,按人查对户口,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
这次检括户口“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朝“大索貌阅”()A.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B.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 导致人口数量增加D. 配合推行租庸调制6. 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间,盛行的“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经过中书省“宣署申覆”(拟定并盖印)及门下省复审与吏部铨选。
由于这类官员告身(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
汉至唐的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一、秦朝1、秦制度:秦朝建立后,汉制度渐次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秦制度,主要分为国色法制和财政制度。
2、最高行政机关:国色部,六卿,十二郎,七卿。
3、行政体制:以王都镐京为中心,统治全国,采用郡县二级行政制度,以县为最小行政单位,称为县令。
4、司法体制:以县令和县太守及吏部为主体,分别设有地方审司库,做统对案件作判决审理。
5、税收制度:以户籍税为主,地方贡税和特产税(沉余)等为辅。
二、汉朝1、司法机构的变化:随着中央政府的加强,中央司法机构出现,以宗室司法机构及地县司法机构为主。
2、行政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上台后,将县的行政职权转移到各郡华特,以驻守郡守的宗室或诸将为郡元帅,实施郡守驻守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权力;东汉开始恢复郡县两级行政系统,在司法、税收等管理上独立上下两级,从行政上将中央管理中地方问题分开,实行中央专政制度。
3、财政机构的变化:以汉朝建立为首,新设财政部,统司财库分布全国,收存财物,执行政府财务管理,实行以财政为中心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唐朝1、司法机构的变化:唐朝初年采用秦朝的司法体制,但是随着官府政府功能的不断完善,开始演变出以刑部、户部、司直、军机处为中心的中央司法机构。
2、行政机构的变化:割据形成总督州、总管省、地方封地三级制度,总督州由五个总管省组成,每个总管省有多个参照封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半封地、议众小疆、县等一系列行政机构。
同时,它还将地方官府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总督、判官、地官、州官等行政管理体制。
3、财政机构的变化:唐朝建立后,将原有的财政体制和财政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实行以财库为中心的财政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采用新的货币制度作为货币,增加了有关税收的收费,并且实行集税制度。
此外,又将垡役和土地税制度纳入财政体系,以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期,中央政权的权力机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在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较为松散,没有明确的中央权力机构。
周朝建立后,出现了诸侯分封制度,中央政权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割据,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国家逐渐分裂。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集权式的中央政府,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强化,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重要机构,形成了完备的官僚制度。
宋代时,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设立了东西两府、中书省等官职,实行相对分权的政治制度。
在明清时期,官僚制度完善,中央政府进一步集中权力。
明朝将中央政府设为六部一库,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时期设立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枢机构,实行清君侧、官僚专制的政治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由松散到完备的趋势。
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 1 -。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演变趋势
从远古,到唐朝,中枢机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君主制度中的中枢机构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这些机构在汉朝和唐朝间发生了颇为显著的变化。
汉朝建立之初即行改变,以魏晋以后的两宰制为基础,历史上有三代的大一统政权,从统一六国到统一汉地,中央军权和行政权都合置于帝制之下,帝臣关系非常严肃,程朱之学则成为统治理念,建立了一套法律,确立了完整的官制,也形成了汉朝中枢机构的基本结构。
随着汉朝逐步衰落,唐朝也分隔自汉朝而起。
唐朝自建立以来,不仅对汉朝机构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而且在历史发展中,中央政权中枢也改变了很多,如宰相、钦定的褒封制度等,赋予地方势力更大的权力,由大中丞及博士以下的职位相互关联,形成有限的官僚管理体系。
这两朝利用它们的办事机构来提高社会中央统治者对地方实际权力的控制,以此稳定国家统治。
总之,从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是中华民族政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它的变化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机构。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其他官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一切官员都是君主的臣民,而且君主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其他官员只能在君主的指令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二、秦汉时代:秦汉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唐宋时代:唐宋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大学士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的权力更加分散,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两曹三公”制度更加强化,有极大的变化。
太尉、太傅、丞相成为三公,分别按政、兵、书办事;郡县体制再次扩大。
(2)制度的发展:明制的完善,传宗接代的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唐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七十二宗室”制度出现,君臣分离的政治格局形成,太傅、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这四个三公成为中央四公,郡县体制进一步完善。
(2)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被完善和普及,建立了官府制度,办公立制变得更加精细,书法、诗文成为宫廷文化的主要特征,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总体趋势:
1、古代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更加坚实。
2、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为更公正的选拔招贤纳士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文化的发展,宫廷文化的出现和普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社会政治秩序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为古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汉朝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迅速。
在这段时期内,中央机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趋势。
在汉朝时期,中央机构主要由三个部门组成:礼部、兵部和刑部。
礼部负责宗庙祭祀和文化教育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
这三个部门相互独立,没有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中央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朝建立了“三公”制度,即太尉、御史大夫、司空三位大臣共同管理中央政治事务。
这三位大臣由皇帝任命,负责审议和决策重要政治问题。
另外,唐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来独立处理司法案件。
总之,汉朝至唐朝中央机构发展演变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逐渐强化了对中央政治事务的管理能力,建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来独立处理司法案件。
这些变化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上说,从汉朝至唐朝政治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I. 社会和政治结构完善1. 汉朝:汉朝的政治中枢机构是定祚的君主和皇室共同统计的商朝政权,明确了中央与各州政府地位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克制和控制内部的势力,由官吏各司其职。
2. 魏晋:魏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形成了“宰相为首,一部九卿,外支三省”的政服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官吏职位,遵从中央君主主动派任官吏,夯实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唐朝:唐朝改革后,更加完善和规范政治结构,实行“君臣成一体,三省六府动态调节”的权力分配制度,形成由“外交宗府-中央政服-地方自治”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政权体制。
II. 行政管理机构建立1. 汉朝:汉朝开创了唐朝以后官制的基础,实行地方自治,设置“宰相、尚书、内外两府”等政务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择优任用官置,使中央及地方结构更加完善。
2. 魏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魏晋时期逐渐形成由领导机构、文书机构、政务机构、官吏具体实施的行政管理结构,设置特定的各类机构,以达到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 唐朝:唐朝完善了建制,分设各种行政机构,如社稷司、尚书司、治安司等,其政治秩序可称得上完备。
III. 全国通用的宪法制定1. 汉朝:汉朝时期为了维持和扩展统治领域,实行了以皇朝家族财产为基石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全国通用的宪法体系,使国家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
2. 魏晋:魏晋时期形成了以臣置君制为主的宪法制度,实行“某某诏令”、“某某律”等文书令,开创了立法历史。
3. 唐朝:唐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制定科举制度,审定《唐律》、《唐刑律》,建立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使宪法颁布的普遍性更加强烈。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一个国家建立而言,便会随之出现一系列为了巩固这个国家而形成的政治、军事等组织机构,而我们常把这些机构称之为中枢机构。
如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西汉再延续了这种制度,到了隋唐又出现了“三省六部制”,以及到了明朝时期的“内阁辅政制”。
由此可见,随着各个王朝之间的更替,这一系列的机构体制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一系列的中枢机构在历史的车轮下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并且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在演变同时还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
关键字: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形式而言,统治者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进行巩固,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和政权发展的中枢机构,以此来巩固和推动自己国家和政权的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中枢机构也要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的改变和完善。
已达到充分发挥中枢机构对政权的巩固作用。
(一)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形成一、夏商周时期的中枢机构首先,我国古代中枢制度主要形成于夏商周时期。
并且在这形成的基础上不断的演变。
在夏商周时期,中枢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为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最高的为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上多进行封侯。
形成了“夏后氏百官”的局面。
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形成了“公侯伯子男”的政治阶级形式。
并且还采用了“世袭世官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枢机构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人员的安排上由世袭制度转变成为了君主委任制。
“战国时期的最高武官称为将,最高文官称为相” 「1」,相在当时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职位。
荀子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万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终岁奉其成功以效其君,当则可,不当则废”「2」。
有其可见相权地位之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的中枢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齐国采用了“相国”制度,魏国采用了“魏武侯”制度,楚国采用了“楚庄王”制度,秦国则采用了“秦王”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秦朝采用了“丞相”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
汉朝时期,中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朝初期,采用了“太尉”制度,后来改为“大将军”制度,再到后来的“宰相”制度,实现了文武合一的中枢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魏国采用了“三公”制度,实现了文武分离的中枢体制。
西晋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丞相”和“太尉”两个官职,实现了文武合一和文武分离的双重中枢体制。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唐朝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分权制衡。
唐朝还采用了“宰相”制度,提高了宰相的权力,使得中枢制度更加完善。
宋朝时期,中枢制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采用了“中枢府”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散,使得中枢制度更加灵活。
明清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枢制度采用了“内阁”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自我管理。
清朝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殿试”和“三甲进士”制度,使得中枢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汉时期的文武合一中枢体制,从魏晋南北朝的文武分离中枢体制到隋唐时期的分权制衡中枢体制,从宋朝时期的中枢府制度到明清时期的自我管理中枢制度,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汉初宰相权力巨大,到西汉武帝时,为了提高君权,尚书省的权力加重,宰相有时只是摆设。
此后,尚书省权力越来越大,为制约尚书省,魏曹丕始设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至晋,始置门下省。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必须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总的说来,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君权逐步加强,皇权不断集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至丞相一职被废,同时中枢权力机构呈现越来越亲近于和附属于皇帝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