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2.92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官职沿革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
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
《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
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
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
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
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这就是”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
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
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
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
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
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汉朝至唐朝尚书职权的演变
汉朝的尚书职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务。
尚书是汉朝官员的最高级别,负责监督政府和管理中央机构。
在汉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导致尚
书职务变得无足轻重。
唐朝时期,尚书职务再次成为重要职务。
唐太宗建立了一个由三个部
门组成的尚书省,包括尚书、左丞相和右丞相。
尚书在唐朝负责管理国家
文书、掌管官吏选拔和监察,以及管理皇家宝库等。
唐朝时期,尚书的职权不仅仅局限于文书管理和监察,还扩展到了政
治决策、军事指挥等方面。
唐朝时期的尚书省也成为了政治中心,其部门
负责人常常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总体来说,从汉朝至唐朝,尚书职权的演变可以看出官僚体系和政治
体制的演变。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尚书职务的权力逐渐扩展和加强,从
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位。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上说,从汉朝至唐朝政治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I. 社会和政治结构完善1. 汉朝:汉朝的政治中枢机构是定祚的君主和皇室共同统计的商朝政权,明确了中央与各州政府地位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克制和控制内部的势力,由官吏各司其职。
2. 魏晋:魏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形成了“宰相为首,一部九卿,外支三省”的政服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官吏职位,遵从中央君主主动派任官吏,夯实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唐朝:唐朝改革后,更加完善和规范政治结构,实行“君臣成一体,三省六府动态调节”的权力分配制度,形成由“外交宗府-中央政服-地方自治”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政权体制。
II. 行政管理机构建立1. 汉朝:汉朝开创了唐朝以后官制的基础,实行地方自治,设置“宰相、尚书、内外两府”等政务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择优任用官置,使中央及地方结构更加完善。
2. 魏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魏晋时期逐渐形成由领导机构、文书机构、政务机构、官吏具体实施的行政管理结构,设置特定的各类机构,以达到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 唐朝:唐朝完善了建制,分设各种行政机构,如社稷司、尚书司、治安司等,其政治秩序可称得上完备。
III. 全国通用的宪法制定1. 汉朝:汉朝时期为了维持和扩展统治领域,实行了以皇朝家族财产为基石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全国通用的宪法体系,使国家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
2. 魏晋:魏晋时期形成了以臣置君制为主的宪法制度,实行“某某诏令”、“某某律”等文书令,开创了立法历史。
3. 唐朝:唐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制定科举制度,审定《唐律》、《唐刑律》,建立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使宪法颁布的普遍性更加强烈。
三省制:唐代中书门下尚书职权之争三省六部制乃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称,六部乃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行政部门。
而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之政府职能的行政核心。
也是中国古代政权的政治体系核心。
其中,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重要政令的执行。
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审查。
而中书省则直接草拟和颁布来自于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也就是说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今天讨论的三省制,在中国并未存在太长的时间,虽然说三省制度发端于秦朝,初见雏形于汉朝,而发展趋于成熟已经是隋末唐初。
而教科书给我们灌输的观念一直都是三省制度一直贯穿于整个唐朝时期,而事实上,三省制度自从开元年间被宰相张说改的面目全非后,直到唐朝灭亡,三省制度已然名存实亡不提也罢。
故而,三省制度真正存在的时间,以核心地位主导国家命运,也就是武德到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时间而已。
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三省?无非就是秦汉时完整的相权遭到分割,一分为三,成了隋唐时期的三省。
而三省从彼此分工来看,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配合,就基本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权。
很多人都觉得,决策最厉害,那是不是中书省权力最大?这还真不是,因为中书省的决策权实际上是宰相们在政事堂共同决定的,而皇帝作为国家最大的决策人,当然也会侵夺中书省的决策权,所以,中书省更多做的是起草召令而已。
而在唐朝前期,三省权力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尚书省。
我们知道,决策机构的官员地位是高于执行机构的。
决策者制定规章,执行者照章办事即可。
古时候,最高决策者是皇帝,但皇帝绝不可能一个人拍脑袋发出最高指示,他会咨询他的“智囊团”。
能够影响皇帝做决策的官员,就是传说中的宰相。
即使他的官阶再低、品秩再小,只要他在决策圈子里,就是大权在握,就能呼风唤雨。
汉至唐尚书的演变
一、汉代尚书
1、汉代尚书的起源
汉代尚书的起源可追溯到《史记》中的“尚书”记载,它的原本意
思是“把古书整理的人”。
经过漫长的演变,汉朝的尚书机构应运而生,它主要负责纪行政事务,也就是统筹政府的大事。
汉代尚书分为《谏
太宗》和《尚书令》两大部分,建立有文志、推官、审官等大部头,
负责将文曲等各部官员派任,大致可以说尚书机构除了负责政府大事
以外还负责将各部官员派任。
2、汉代尚书的结构
汉代尚书机构以两个部门为中心,一是“文志”,负责王朝记录文
案及核算官员;二是“推官”,负责王朝的官员任免。
汉代尚书机构的
建立,标志着推官和审官众官的分工逐渐明确。
在尚书机构内,人很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官僚体系。
他们负责理政事务,为日常管理做
准备。
二、唐代尚书
1、唐代尚书的结构
唐代尚书机构继承汉代,分为文志、审官、推官三个部分,又新
建尚书左右、司法尚书等部分,由曾侍中、尚书监、尚书左右等官员
组成。
而唐代尚书机构的布局更为严谨及复杂,相较汉代存在较大的
变化。
在唐初,尚书机构的结构还包括大臣府、协助官等部门,也就是尚书机构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统筹理政大计。
2、唐代尚书任命改革
唐朝全面改革了官吏任用机制,以汉唐迷繁政令为基础,实施由内外和上下兼顾的官吏任用制度,把田家任职排在统帅、监察首长之上。
唐朝又改革了官吏复官、单向任用、授命令等长期存在的官制缺陷,使尚书机构呈节奏性演化,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揭秘:历朝代尚书省的发展演变本文导读:秦汉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渐重要。
武帝游宴后庭﹐为便于出入宫禁﹐用宦者主管尚书事务﹐称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又兼谒者之职﹐因称中书谒者令。
但在宦官为中书时﹐也有士人任尚书之职﹐如张安世曾于武帝时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于元帝时任尚书令。
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先后为中书令﹐“权倾内外”。
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
到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终于专用士人。
由于尚书在西汉已成为政府机要部门﹐所以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晚期的权臣专政﹐有意削弱相权﹐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为宰相﹐而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
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或说为五曹六尚书﹐其中三公曹置尚书二人)。
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并检查各项事务是否按时完成。
尚书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属六曹﹐主起草文书﹔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誊文书。
此时尚书台已成为组织复杂的机构﹐成为政府的中枢﹐号称中台。
所以章帝时韦彪说:“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但是在东汉﹐尚书台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属机构。
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的禄秩都较低﹐令秩千石﹑仆射﹑尚书秩均六百石。
魏晋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
令﹑仆射﹑尚书品秩已经很高﹐并为第三品﹐与九卿同级。
汉献帝时﹐曹操执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伐在外﹐荀彧常居中持重﹐可见此官地位之重要。
但正是因为它威权的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一、初创时期的官制古代中国的官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制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落首领和贵族作为统治者,没有明确的官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官制逐渐趋于完善。
二、周朝的官制改革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官制改革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朝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官制体系,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职,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一官制体系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秦朝的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和县令等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此外,秦朝还颁布了《令法》和《律法》,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制度和行政管理规范,使官制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汉朝的官制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制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体系,设置了更加细致的官职和职责,如丞相、大司马、太尉等。
汉朝还设立了九卿和三公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汉朝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规范。
五、隋唐时期的官制改革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朝在官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更加公正和有效。
唐朝还设立了左右司、尚书省等官职,形成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官制体系。
六、宋朝的官制变革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文官武选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多样化。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中央官制体系。
宋朝还设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演变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制进一步演变。
明朝废除了宋朝的文官武选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
汉到唐尚书职权的演变
从汉代到唐代,尚书职权演变了很多。
汉代以尚书为首,尚书官主要负责处理关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议题。
尚书官也负责一些在宫廷上的礼仪,赐受礼物、设立礼仪等,是一种表彰声望的手段。
此外,尚书官也负责审核文件,给出回复,推祭奠等朝廷事务。
唐代的尚书官的职权有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官制的改革和职权的转变。
首先是官制的改革,尚书官变成了司空和将军,这是唐朝新官制下尚书官位置更加固定了。
其次是职权的演变,尚书官主要负责审核使臣和郡守的日报,审定增补,洗涤谋士的论文,审议陈规绳索,协助署名奏请上书,奉行帝王抚恤,训导吏部事务等。
总的来说,在改革之前,尚书官的职权范围较窄,改革之后,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从汉代到唐代,尚书职权的演变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变化。
官制的改革和职权的转变,使得尚书官在唐代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唐朝为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朝代,其尚书官的职权演变也是其成就的重要部分。
汉到唐尚书职权的变化
1.汉朝后设左右丞相,分化丞相权利
2.唐朝设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职,还分尚书左右仆射,也是相职,这使得丞相权利不在集中,权利越分越细.
3.宋朝的高级机构非常混乱(和现在有的一拼) 宋朝的丞相官职为“同平章政事”,副丞相为“参知政事”宗元丰改制后,名义上恢复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
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
4. 元朝以中书令为宰相,也分左右宰相,又设平章政事为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尚书制度的演变及发展尚书制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官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既是王位继承制度,也是政治管理制度,同时兼具宗教性质。
尚书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基础,源远流长,汲取自多个朝代,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演变。
尚书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商朝时期。
当时,大臣们分为两类:处以政务、以宗教著称的太史,以及以军事为主的御史。
商朝时期,尚书位于“御史之下,太史之上”。
太史又名史官,它们的职能是统计国家的政策,审查公文,掌管军事,并记录历史与文字的发展。
御史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公文,记录历史,监督官吏,协助太史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并监督兵部财务。
中国古代尚书制度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汉朝的秦朝文字制度和罗马朝的西汉文字制度上。
秦朝以其“称谓制”为代表,以六官为常规,即太尉、太傅、司马、司徒、司空、司寇,主要把文字制度做到了极致。
秦朝时期,即“尚书”一词才开始流行起来,位于御史之上,太史之下。
至于西汉文字制度,它把原来六官分成三大部分,即军机处、尚书省和太史院,并将六官改成四官,太尉、太傅、司马、司徒,军机处官长位居其上,太史院官长位居其下。
随着历史的发展,尚书制度也随之演变。
到了隋唐时期,大臣制度由原来的以军机处、尚书省和太史院为主线变成了以尚书、太常寺和大理寺为主线的制度。
尚书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太史官变成了全权代理朝廷大事的中央机构,尚书行政机构成为朝廷的主要文政机构。
到了宋朝,尚书省(尚书)升级为“衙门”,其形式与宋朝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仍是中央统治机构的核心部门。
到了明清时期,尚书的机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尚书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中央决策机构,但依然是中央文政机构的核心部门。
尚书制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朝代,它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体系。
尚书制度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它仍然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变革和改进,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尚书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政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文政秩序,而且也在各个阶层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尚书职权演变的理解尚书,又称为"尚史",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最高阶级的文职官员,是古代君主权威的直接代表,负责内政大政决策事宜。
一、尚书的历史由来1、上古时期上古时期,尚书原是各国政治活动中的负责人,但它的官职权力有限,只能代表国家首领,一般在考古发掘出的记载中都看不到尚书这个官职的名字。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尚书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文职官员,主持礼乐制度。
尚书是受委托,审理全国主要政务,受族长派遣,居左右之位,职当文主之职,参与宫廷大政,也可以监督司政部、典官和审官,总括全国主要政务,可以代理君主,来审阅和调解刑罚案件。
3、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的职权发生了变化,职权范围更加广阔,不仅参与国家内政大政的决策,而且负责礼仪和典礼的运行,同时也可以参与外交活动,成为诸侯国驻扎使者的君主代表,负责国家与外国交往过程中的决策事宜。
4、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尚书的官职权力日益扩大,尚书官权分司九个,每个司有不同的职责,形成相对完备的行政体系。
尚书分左右两个司,由国王和诸侯派遣,不仅参与宫廷大政,并被授予最高的礼乐审官职权,督察司政部律例、典官和审度,监督官兵,阅审各部门案件,管理应征入行,派遣外邦使者等。
二、尚书官权的演变(1)起源尚书官权始于上古,官权比较有限,仅有职责代表君主;(2)西周鼎盛尚书官权居上古最高程度,主管国内外礼仪及政事;(3)春秋战国时期尚书官权得到扩大,不仅负责宫廷大政,更参与外交活动;(4)秦汉时期尚书官权最为强大,负责管理政府机构,阅审案件,派遣外邦使者等;(5)后期尚书官权逐渐减弱,政治权力转入司曹这一新官职。
三、总结尚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代表,在历史上尚书的官职权力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最初只负责代表国家首领,之后在不同历史阶段扩大权力,最终在秦汉时期取得最高的权力,但由于后期的社会变革,尚书官权逐渐减弱,随着政治变革的发展,最后政治权力转入司曹这一新官职。
经典常谈中尚书的地位内容及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典籍,其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
尚书包括《尚书》和《尚书大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它包含了周代的历史、政治、礼仪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被誉为“尚百家之言,达万世之治”。
尚书的地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尚书最初是中国古代帝王和贵族用来记录政治制度和政令的书籍。
在周朝建立后,尚书成为了周王室管理国家事务和制定礼仪制度的重要典籍。
尚书中的内容涉及了周朝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官制等方面,被认为是周王朝的法规和制度的总结和归纳。
随着历史的发展,尚书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部,被誉为“五经之一”。
在儒家经典中,尚书的地位非常高,被列为“六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尚书大传》中,孔子的弟子们为尚书进行了注释和解释,为后人理解尚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后世,尚书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尚书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很重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具有重要的影响。
尚书中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文化、礼仪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尚书的内容也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尚书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虽然尚书的内容古老,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研读尚书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古代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的集大成者。
尚书的内容深刻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尚书的研究和传承,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尚书官职文化常识《尚书官职文化常识》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里,尚书这个官职可相当不简单呐。
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的大管家,管着各种大事小事呢。
尚书最初的职能那可是相当广泛的。
它就像一个信息的中枢站,上要把下面的情况收集起来传达给君主,下又得把君主的旨意传递下去并且监督执行。
这感觉就像是古代官场里的一个通信员,但这个通信员权力可不小啊。
你想啊,君主那么忙,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管,尚书就像是君主的得力助手,君主就靠他们来了解天下的情况呢。
尚书这个官职在不同的朝代,就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一样,职能和地位也有着变化。
在汉代的时候,尚书的权力开始慢慢变大。
这时候的尚书啊,就有点像公司里慢慢被老板重视的部门经理,开始参与到更多的决策当中。
虽然那时候还有三公九卿这些大官,但尚书已经在悄悄地崭露头角了。
到了隋唐时期,尚书省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行政机关。
这尚书省里面设了好几个部,像吏部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就像现在的人力资源部门;户部管财政和户籍,这就好比是财务部门加上户籍管理部门;礼部管礼仪和科举,就像文化教育部门和礼仪规范部门的结合;兵部管军事,这就不用多说了,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就像法院和检察院的部分职能;工部管工程建设,类似现在的建设部门。
每个部的尚书就像部门的老大,有着很大的权力。
这时候的尚书地位可高了,在朝廷里那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尚书们在朝廷里的工作可不是轻松的事儿。
他们得天天和各种文书打交道,处理政务。
这就像我们现在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文件忙得不可开交一样。
他们得仔细地阅读各种奏章,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
要是出了错,那可不得了,就像在接力赛里掉了棒,会影响整个朝廷的运转呢。
而且尚书还得和其他官员打好交道。
他们就像一群大雁里的头雁,要带领着其他官员一起把国家治理好。
他们得和同级的官员合作,又得管理好下属的官员。
这关系处理起来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
要是和其他官员关系不好,那朝廷里就会乱成一锅粥。
从汉到唐尚书的职权
古代汉到唐代的尚书,是一职高贵的官职。
1、尚书的职权:
(1)审稿:尚书可以审查、修改、批准文书,实行奏章制。
(2)奏疏:尚书接受书信,可以代天子奏疏,就乎上朝的重大申请案件和事务的摆设,职责最重要。
(3)誊录:尚书有权核定重大文书和官员任免,不仅刊录典章,而且将事务处理实况全部记录下来,用以便朝廷及时侦查。
(4)巡视:尚书还可以把朝野之间的信息传送给圣上,充当官府到内外的调查官,领导考察使,这部分也由尚书来负责。
2、尚书的职位:
(1)朝廷中位居副大夫以下的中枢官员;
(2)多包含太师官职;
(3)装职时,帝出宫接受登堂奏疏;
(4)中央统治机构中的政治宣传者;
(5)与正大夫、中书令、司空并职,是处理重要诉讼和文件的累官传达机构。
3、尚书制度:
(1)汉代:汉武王始拔其代表,受百官登堂奏觐,以尚书为前,故有尚书之名;
(2)新唐朝:尚书依据朝廷的政令,出入文书,分发职权;
(3)五代:尚书与中书令并职,连带统领司空,层级不比正大夫低;(4)宋明:尚书受朝廷的控制,不得农曹大臣等私自发出文书礼。
0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35号靳潇飒尚书省渊源之述评内容摘要:尚书省作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和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一环,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尚书制度最早出现于秦代,根源于汉代,成型于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至明代消亡。
尚书制度发展为尚书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既体现出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也反映了封建职官制度的日趋成熟与完备。
关键词:尚书台、尚书省、汉代、魏晋一、尚书之得名尚,主也;书者,文书也。
其最早出现于秦王朝时期,据《通考》载:“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法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
”1即秦时期在皇帝身边有四个主管文书的小吏为尚书,隶属于少府。
据此可见,尽管各家解说有所不同,但是尚书之所以称之为尚书,是有它的解说的。
《太平御览》卷二一二总叙尚书条引韦昭《辩释名》曰:“尚上也,言最在上,总领之也;辩云,尚犹奉也,百官言事,当省案平处奉之,故曰尚书,尚食、尚方亦然。
”2而自秦代入两汉之后,尚书开始成为中央的机关之一,称尚书台,或简称尚书,或径称台,而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二七省条中又称其为尚书省。
由此可见,尚书这一机构在两汉时期便正式成为中央官制机构了。
二、两汉尚书台的演变西汉建立之初, 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职官制度, 仍设立“三公”、“九卿”掌管全国政务。
此时的尚书同秦一样, 仍是主管奏章、传达诏命。
但因其近在皇帝身边, 深得皇帝的信任, 他们所提的建议也容易被皇帝接受。
故有“尚书百官之本, 国家枢机, 宜以通明公正处之”3。
这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已意识到尚书一职的重要。
至汉武帝时期,为强化皇帝个人的权力,压制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们的权力,而有意开始擢升原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掌管机要。
后由于政务和管理上的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引自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4.2(宋)李昉.太平御览,转引自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53(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30.职官,转引自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J】.唐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7)需要,又任用外戚为大司马,以领录尚书事的名义主管尚书事务,使得原来在秦代隶属于少府的尚书地位得以破格提高。
尚书制度的演变及发展尚书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机构。
历史上,尚书制度是古代中国实行皇权政治的重要机构,它曾在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历史中先后出现,发挥重要的作用。
尚书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政治中心是中央尚书大夫、由尚书大夫组成的尚书会,他们信奉统一的政治思想,负责执行君主的政令,实行封建政府的协调和统治。
汉朝继承先秦,只是把原来的尚书大夫改称为“吏部尚书”,并分设六部,以太尉为首,由令狐楚、桓温和尚书大夫共同组成,负责朝廷的六大行政事务。
到了唐朝,尚书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尚书制度,尚书大夫由原来的权力逐渐移交给宰相、太尉,职责也更加明确,掌管朝廷的政务和日常事务,同时,尚书会也发展成以宰相、尚书、太尉为代表的朝廷家族。
到宋朝,尚书制度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宋朝重新建立了以司空、司徒、司马为主要部门的尚书会,将朝廷最高职位称为“尚书令”,尚书会的成员由司马、司空、司徒、锦衣卫、太中大夫等等组成。
同时,尚书会的职责,也从古代的宗教、军事和政治事务,发展到宋朝的行政、治安和社会管理等领域。
元朝尚书制度与唐朝相似,维持尚书会的机构,在管理中央政治和日常事务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也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尚书制度,只是稍微做了一些调整,建立了尚书会、太尉府和侍卫府三大机构,并分设六部下属机构,体现出中央集权的政治特点。
到了清朝时期,尚书制度进入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清朝尚书制度更加完善,将尚书会从政务机构中分离,把他们归入文学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从事文学研究,推行文学政策,订正家规宗旨。
总的来说,尚书制度演变发展的历史包括历史的发展、弱化和分离,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政治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此之前的汉朝,它的职权更多的是以中央统治为主,汉朝尚书专门负责听取、整理、审阅、记录、议论朝廷政令,以及制定朝政机关的组织安排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幕僚中最为重要的官员之一。
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可以说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本文将以《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尚书职权的变化来作一综述。
首先,从汉朝到唐朝,尚书的职权实现了明显的发展,而且在官职的实力也有增强。
汉朝以来,尚书的职责主要在于政令的议论和编制,包括审查政令,协助完成朝廷文件,做好朝廷报告等。
此外,还有制定官府组织安排,参与立法工作,受理朝中其他官员的申诉等,在汉朝的高层政府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但是,汉朝的尚书职权是一种集中的职权,也受到限制,并没有在保护国家运行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随着唐朝的到来,尚书的职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职权已从审定政令转变为监督宪法执行。
唐朝实施了新的尚书职权,将尚书职权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尚书司和门下正、校尉司。
尚书司负责审定由朝廷发布的令,并发表意见。
门下正、校尉司则负责把朝廷发布的政令分发到各行政部门,督促各部门做到宪法执行,从而发挥出尚书应有的职权。
唐朝尚书的职权不仅只有审定政令的职权,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其监督宪法执行的职权。
此外,唐朝的尚书职权不仅限于官方文件的管理,而且还负责政治事务。
唐代的尚书负责处理各种政治事务,包括协助法官、和谈和司法,把带有政治意义的报告给予朝廷,参与朝政议事,以及做好立法工作等。
在政治上,尚书在唐朝是最重要的官员之一,负责协调内政外交,审核关键决策,起到了国家重要的政治职能,是统治当局的重要支柱。
综上所述,从汉朝到唐朝,尚书的职权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只有审定政令的职权,而且还负责政治事务,负责协调内政外交,审核关键决策,具有提高国家厉行宪法,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的阐述,对于中国尚书的职权及其发展变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