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悬吊牵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6.77 KB
- 文档页数:2
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一、悬吊训练悬吊训练是一种通过悬挂身体来减轻脊椎压力,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治疗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拉伸脊椎,增加脊椎的稳定性,帮助腰椎间盘恢复正常位置,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
悬吊训练可以通过特殊的悬挂设备进行,也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家庭自行悬挂。
二、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压等手法来调理脊椎和骨骼肌肉的治疗方法。
推拿疗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增强脊椎的稳定性,减轻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推拿疗法可以由专业的推拿师进行,也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按摩。
三、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的疗效观察为了观察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我们选取了一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确认了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然后,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的综合治疗,另一组接受了常规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我们发现接受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的患者在腰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上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而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相对较慢,并且部分患者出现了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据此观察结果可以得出,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四、结语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够为患者带来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施行。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悬吊训练结合推拿疗法的应用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11-19T09:28:27.4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凌云霄[导读] 颈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征,其主要是因为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而导致的疾病。
(如东县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400)【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本院接治的颈椎病患者96例。
应用计算机随机排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的48例患者为实验组,实施推拿疗法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同时调查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70.83%和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3.75%、9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悬吊运动疗法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推拿疗法,治疗总有效率和满意度均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悬吊运动疗法;颈椎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097-02颈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征,其主要是因为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而导致的疾病,颈椎长时间劳损使其椎动脉被压迫,从而出现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1]。
颈椎病可以分为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的治疗方式诸多,但治疗效果却各不相同。
悬吊运动疗法是近年来比较新型的力量和肌肉训练方式,因为其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疗界[2]。
本次研究整理并回顾2016年5月-2017年1月间本院接治的颈椎病患者临床数据,按照实验标准选择96例患者纳入实验,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理并回顾2016年5月-2017年1月本院接治的颈椎病患者临床数据,按照实验标准选择96例患者纳入实验。
手法牵引配合按摩治疗颈椎病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运用手法牵引配合按摩治疗颈椎病, 即能减缓颈椎退行性改变, 又能增加椎间隙, 扩大椎间孔, 减轻和解除突出的颈椎问盘和骨质增生对脊髓, 神经, 血管和周围软组织的压迫。
同时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放松肌肉, 解痉止痛, 剥离粘连, 纠正错位的关节, 从而使颈椎病所引起的颈肩背部肌肉紧张疼痛酸困。
上肢麻木, 头疼头晕, 视物模糊, 耳鸣等一系列症状得以缓解解消失。
辅助以功能锻炼使疗效稳定持久, 愈后不易复发。
关键词颈椎病按摩治疗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综合征, 多发于中年以上年龄的患者。
我们自2001年以来, 收治颈椎病患者100余例, 运用手法牵引配合手法按摩, 收到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病程:最短者2周, 最长者6年。
症状:颈部不适疼痛75例, 肩痛伴上肢麻木20例, 头痛头晕耳鸣12例。
CT检查:颈椎间盘突出并有骨质增生75例, CT显示无明显改变者25例。
2治疗方法2.1手法按摩2.1.1操作以患者俯卧, 医者立于患者床前。
采用推法, 然后进行拿揉法, 以后枕部, 颈部肌肉放松, 有热感为宜, 重点风池, 风府, 完骨, 百会, 肩井, 大椎, 天柱, 天宗。
拇指弹拨, 按揉枕骨隆突部肌肉附着点, 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 环枕筋膜和颈椎横突部左右交替操作。
用较快的拿揉法施于颈周围肌群。
在肩背部使用揉法, 压法, 弹拨法, 滚法。
2.1.2患者仰卧位, 医者坐于床前。
在头部采用推、揉、按等手法, 重点攒竹、太阳、下关、印堂、睛明等穴位, 伴有上肢疼痛麻木, 在上肢部进行推、揉、握拿、弹拨, 虎口对敲等手法操作, 点曲池、内关、合谷。
2.2手法牵引患者正座, 医者立于后侧。
医者双手托定患者头部, 调定呼吸, 以吸气时稳稳上提牵引头颈部, 呼气时缓缓放松, 连续牵引8~10次。
此法可根据患者体质, 病情程度并结合患者牵引时的反应, 随时调整牵引的方向、力度和角度。
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被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理疗,同时对其实施推拿手法治疗,而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
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疼痛程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悬吊运动疗法;推拿手法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类型,它主要是由于颈椎的椎间盘的突出或膨出,或者是颈椎的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或者是钩椎关节的增生,所造成的单侧或双侧的脊神经根受刺激、受压所表现的,以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的一类疾病[1]。
它主要的表现是一侧肢体的上肢的麻木或者放射性的疼痛,有可能会伴有肢体的功能障碍,比如肌力减弱或者是持物不稳等等这些情况[2]。
有时候可能会伴有颈部的疼痛、肌肉的酸胀,偶尔有些病人合并有颈椎的不稳,可能会有头晕的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上肢的放射性的疼痛和麻木,大部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康复[3]。
但由于常规治疗后期复发率高,为进一步探讨疗效显著,更有利于降低复发率的康复治疗手段,本研究将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1~71岁,平均(56.19±5.33)岁;病程0.5~9年,平均(4.96±1.52)年。
按摩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45 例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3-07-16T11:18:49.640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周贵波[导读]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一些事项:如注重锻炼身体,多进行跑步、体操、游泳、柔韧锻炼等;周贵波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人民医院5474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按摩配合牵引的方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颈椎病患者45 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对其进行20 天~6 个月的按摩配合牵引治疗,随机选取过去一年在我院采用口服药物治疗颈椎病的患者60 例为药物组,统计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45 例患者中,治愈17 例;显效15 例;有效10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3.3%;药物组患者总有效率81.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药物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按摩配合适当的牵引,能起到舒筋活血、理筋整复的作用,用于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按摩;牵引;疗效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患者由于长时间采取一种颈部姿势导致颈部肌肉和软组织受到损伤,或者因为受到外伤而造成颈部肌肉、后关节囊、韧带和椎间盘受损,最终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屈伸不利、头晕、恶心等一系列的神经压迫症状[1]。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 年2 月-2013 年4月我院颈椎病患者45 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9 例,女性16 例;年龄17~78 岁,平均年龄61.2 岁,其中17~40 岁仅8 例,其余全部为40 岁以上;病程7 天~2年。
其中曲度变直合并骨质增生31 例,曲度垂直合并29 例,曲度后凸明显8 例,椎动脉27 例,颈椎间盘突出26 例,交感神经型 7 例,混合型16 例。
同时随机选取过去一年在我院采取药物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0 例为药物组,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目的:研究电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采取悬吊循经弹拨法的治疗组,与采取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 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CASCS、V 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评分结果显示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悬吊循经弹拨法对颈型颈椎病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颈椎病;颈型;循经弹拨法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人们逐渐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颈型颈椎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颈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中痹证”“项僵”等范畴[1]。
其诱发原因多样,主要因在颈椎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加之受风寒,外伤等所致,使颈部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为探讨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特以针灸疗法为对照,对采用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临床观察,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53岁,平均38.5岁;病程18天-20年。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47岁,平均37.5岁;病程17天~18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3 疗效评判标准治愈:颈肩上臂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疼痛;有效:症状和疼痛有所缓解;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 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分0-10级,其中0级为无痛,10级为最痛。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康复期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配合常规手法治疗康复期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康复期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配合常规手法治疗)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疗法)各30例,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6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愈显率46.7%,总有效率86.7%。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愈显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悬吊运动疗法配合常规手法治疗康复期颈椎病的愈显率优于常规手法疗法。
【关键词】悬吊运动疗法常规手法治疗康复期颈椎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08-02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相应症状及体征。
在颈椎病的病变过程中,根据其发生、发展、愈后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及康复期。
康复期颈椎病则是指患者经治疗后疼痛或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明显改善,但仍不耐疲劳[1]。
虽然这个阶段患者颈椎动静力平衡的失调已被最大限度地改善[2],但随着伏案工作的时间延长以及空调的普及,此时如不注意治疗,则很容易加重病情或反复发展。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存在风险,故临床多建议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亦疗效显著。
保守治疗主要采用牵引、针刺、推拿等被动治疗为主,临床效果突出,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文献显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软组织关系密切,其常累及胸锁乳突肌、颈部斜角肌等肌群纤维受损;而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影响到附近的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结构,造成颈椎内源性失稳等情况[3],保守治疗则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故有必要在颈椎病康复期介入运动疗法,引入了主动运动观念,改变以往被动治疗的模式,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改善颈部症状的同时,增强颈肌力量、颈部功能及颈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