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31.04 KB
- 文档页数:5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一、综述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的发展和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代谢重编程是肿瘤恶性表型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与肿瘤生长速度、侵袭、转移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肿瘤代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促进肿瘤的发展。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特点。
肿瘤缺氧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同时减少乳酸的产生。
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是指肿瘤细胞倾向于使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以产生能量,即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尽管糖酵解是一种高效的产生能量的途径,但它并不总是高效的,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代谢压力和生长抑制。
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也对肿瘤代谢产生了重要影响。
CAF是一种表型多样的间质细胞,它们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胶原蛋白沉积和肿瘤干细胞维持等机制来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
一些研究表明,CAF可以通过代谢支持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从而促进肿瘤的代谢重编程。
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也对肿瘤代谢产生影响。
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其表型和微环境中的信号通路被极化为不同的炎性亚型,如M1和M2。
研究者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代谢有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TAM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生长。
肿瘤微环境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肿瘤代谢的特点和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肿瘤细胞、CAF、巨噬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代谢之间的关系。
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简称TME)是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与其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
它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泌的物质。
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与宫颈癌曹建芳;郝敏【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机体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尤其是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可使绝大多数妇女有效地消除病毒和宫颈癌前期病变,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受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黏膜免疫防御系统、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有可能改变HPV感染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自然演变.有关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宫颈癌变风险增加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42)003【总页数】4页(P249-252)【关键词】阴道;宫颈肿瘤;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作者】曹建芳;郝敏【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机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宫颈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但大多数感染HPV的妇女能通过宿主免疫反应自发清除病毒,仅少数持续感染的人群才发展为宫颈癌。
近年研究发现,HPV感染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宫颈局部微环境免疫功能密切相关[2]。
宫颈微环境免疫主要受阴道微生态系统、阴道黏膜免疫系统、局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
就宫颈微环境免疫功能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阴道微生态系统失衡阴道微生态系统由阴道内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它们与宿主、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持阴道微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3],对维持阴道自净功能及宿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阴道内源性和外源性微生物入侵均可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癌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癌症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仍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治疗方法的缺陷,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新策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领域中,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备受关注,因为除了癌细胞本身以外,环境也是肿瘤发展和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肿瘤微环境的概念和作用机制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和分子信号网络等外部环境因素。
它们与肿瘤细胞间的交互作用对肿瘤的形成、发展和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肿瘤微环境的两个重要特点是炎症和缺氧状态。
动态的微环境不断调节肿瘤的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学进行。
二、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1. 免疫治疗小分子化合物与传统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通过针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作用因子的小分子药物靶向调控肿瘤的免疫程序,近年来快速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例如,抑制PD-L1/PD-1免疫抑制的免疫治疗药物在治疗某些类型的肿瘤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2. 靶向微环境干细胞癌症干细胞是一类持久存在于肿瘤中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
在肿瘤的微环境中,各种组成成分协同作用,使得癌症干细胞得以存活和增殖。
因此,通过靶向干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或其驱动的信号通路来干扰肿瘤的生长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新策略。
3. 靶向肿瘤相关细胞间通讯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激素、降解产物、蛋白酶和微小RNA (miRNA)等调节肿瘤生长和转移。
因此,靶向肿瘤细胞间通讯的这些组成部分,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的又一个重点。
例如,研究者们正在开发针对TGF-β、IL-4等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以抑制肿瘤发展。
三、展望靶向微环境的治疗策略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
但它的临床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对于肿瘤微环境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目前的认识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肿瘤微环境内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
[J ].F r o n t P e d i a t r ,2021,9:659164.[10]WY L I E K M ,WY L I E T N ,B U L L E R R ,e t a l .D e t e c t i o no f v i r u s e s i n c l i n i c a l s a m p l e s b y u s e o f m e t a ge n o m i c s e -q u e n c i n g a n d t a r g e t e d s e q u e n c e c a p t u r e [J ].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18,56(12):e 01123.[11]D O Y L E R M ,B U R G E S S C ,W I L L I AM S R ,e t a l .D i r e c tw h o l e -g e n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s p u t u m a c c u r a t e l y id e n t i f i e s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 M y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f a s t e r t h a n MG I T c u l t u r e s e q u e n c i n g [J ].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18,56(8):e 00666.[12]Y A N G Y ,WA L L S S D ,G R O S S S M ,e t a l .T a r ge t e d s e -q u e n c i n g of r e s p i r a t o r y v i r u s e s i n c l i n i c a l s pe c i m e n sf o r p a t h og e n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g e n o m e -w i d e a n a l ys i s [J ].M e t h o d s M o l B i o l ,2018,1838:125-140.[13]WU X C ,L I A N G R B ,X I A O Y Q ,e t a l .A p pl i c a t i o n o f t a r g e t e d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M y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a nd f i r s t l i ne d r u g s r e s i s t a n c e d i r e c t l y fr o m c e l l -f r e e D N A o f b r o n -c h o a l v e o l a r l a v a ge f l u i d [J ].J I n f e c t ,2023,86(4):399-401.[14]R I G O U T S L ,M I O T T O P ,S C HA T S M ,e t a l .F l u o r o -q u i n o l o n e h e t e r o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M y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e t e c t i o n b y g e n o t y p i c a n d p h e n o t y p i c a s s a y i n e x pe r -i m e n t a l l y m i x e d p o p u l a t i o n s [J ].S c i R e p,2019,9(1):11760.[15]WU S H ,X I A O Y X ,H S I A O H C ,e t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n o v e l w h o l e -g e n e -b a s e d t a r ge t e d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a s s a yf o r d e t e c t i ng th e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t o 14d r u gs [J ].M i c r o b i o l S pe c t r ,2022,10(6):e 0260522.[16]C HA E H ,HA N S J ,K I M S Y ,e t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a o n e -s t e p m u l t i p l e x P C R a s s a yf o r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e t e c t i o n o f m a j o r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s pe c i e s [J ].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17,55(9):2736-2751.[17]姚璐.M.a r u n d i n i s 引起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18]郑凯文.基于多重P C R 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19]D U N L A P D G ,MA R S HA L L C W ,F I T C H A ,e t a l .I m -p r o v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u l p r i t p a t h o g e n s b y ba c t e r i a l D N A s e q u e n c i n g a f f e c t s a n t ib i o t ic m a n a ge m e n t d e c i s i o n s i n s e -v e r e p n e u m o n i a [J ].A m J C a s e R e p,2018,19:1405-1409.[20]吴秀秀,胡嘉艺,龙剑海,等.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J ].临床内科杂志,2022,39(9):630-631.[21]祝青,张彬.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2例临床分析[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2(2):183-185.[22]D OMA Z E T O V S K A A ,J E N S E N S O ,G R A Y M ,e t a l .C u l t u r e -f r e e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l e gi o n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u s i n g t a r g e t e d C R I S P R /C a s 9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u e n -c i n g [J ].M i c r o b i o l S pe c t r ,2022,10(4):e 0035922.[23]O 'F L A H E R T Y B M ,L I Y ,T A O Y ,e t a l .C o m pr e h e n s i v e v i r a l e n r i c h m e n t e n a b l e s s e n s i t i v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vi r u s g e -n o m i c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b y n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J ].G e n o m e R e s ,2018,28(6):869-877.[24]C HU N G H Y ,J I A N M J ,C HA N G C K ,e t a l .N o v e l d u a lm u l t i p l e x r e a l -t i m e P C R a s s a y s f o r t h e r a pi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R S -C O V -2,i n f l u e n z a A /B ,a n d r e s p i r a t o r y s y n c yt i a l v i r u s u s i n g t h e B D MA X o p e n s y s t e m [J ].E m e r g Mi -c r o b e s I n f e c t ,2021,10(1):161-166.(收稿日期:2022-12-29 修回日期:2023-05-11)ә通信作者,E -m a i l :z e n gt @s m u .e d u .c n ㊂㊃综 述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3.20.030宫颈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钟学进1综述,曾 涛2ә审校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广东湛江524003;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湛江524003摘 要:尽管临床治疗宫颈癌的手段及技术不断增多,但晚期或复发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宫颈癌早发现㊁早治疗是保障女性生命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㊂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取材方便㊁检测操作简单㊁检测费用低廉等优势,是诊断恶性肿瘤的常见参考㊂该文分别对不同性质的宫颈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㊁D N A 及R N A 三大种类)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宫颈癌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㊂关键词:宫颈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蛋白质类标志物; D N A 类标志物; R N A 类标志物中图法分类号:R 737.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455(2023)20-3072-04R e s e a r c h p r o gr e s s 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s e r u m t u m o r m a r k e r s *Z H O N G X u e ji n 1,Z E N G T a o 2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T h e S e c o n d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a n j i a n g ,G u a n g d o n g 524003,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i t a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a n j i a n g ,G u a n g d o n g 524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e s p i t e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n u m b e r o f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m e t h o d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i e s f o r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㊃27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0月第20卷第20期 L a b M e d C l i n ,O c t o b e r 2023,V o l .20,N o .2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e r,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 o r r e c u r r e n t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a r e s t i l l v e r y p o o r.E a r l y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i s a m a j o r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t o p r o t e c t w o m e n's l i f e a n d h e a l t h.S e r u m t u m o r m a r k-e r s h a v e t h e a d v a n t ag e s o f c o n v e n i e n t s a m p l i n g,s i m p l e d e t e c t i o n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l o w d e t e c t i o n c o s t,whi c h a r e c o mm o n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I n t h i s p a p e r,s e r u m t u m o r m a r k e r s 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p e r t i e s 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i n c l u d i n g p r o t e i n,D N A a n d R N A,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e n c e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K e y w o r d s: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s e r u m t u m o r m a r k e r;p r o t e i n m a r k e r; D N A m a r k e r; R N A m a r k e r宫颈癌是女性群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病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㊂宫颈癌的早期治愈率可达80%~90%,但随着宫颈癌病情不断进展,患者预后也越来越差[1]㊂故宫颈癌的早诊断㊁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前提,但宫颈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首次来院就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㊂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开始关注宫颈癌发生㊁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㊂血清分子标志物在反映宫颈癌中的灵敏度更高,且取材及检测也较为方便,已成为临床诊断宫颈癌㊁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常见手段㊂根据宫颈癌血清标志物的生物性质,主要分为蛋白质类标志物㊁D N A类标志物㊁R N A类标志物三大类,本文对宫颈癌常见的血清标志物综述如下㊂1蛋白质类标志物1.1 T o l l样受体(T L R)9 T L R属于病原相关分析模式识别受体,T L R s可识别病原体,同时可激活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受体,触发T L R信号,导致癌症发生,其中T L R9是天然免疫中重要识别受体家族中的一员㊂有研究表明,T L R9能识别人乳头瘤病毒(H P V),参与H P V所引起的后续病理反应㊂P A R-R O C H E等[2]研究发现,T L R9能影响细胞周期,参与宫颈癌发病㊂P A N D E Y等[3]研究发现,T L R9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相关㊂C A N N E L L A等[4]研究发现,T L R9与高危型-H P V(H R-H P V)密切相关,没有清除H P V的机体内T L R9水平升高会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宫颈癌患病风险㊂1.2 C X C趋化因子配体14(C X C L14) C X C L14是近来新发现的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定位于人染色体5q31㊂有研究发现,C X C L14在肾脏㊁小肠㊁肝脏等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许多肿瘤细胞系及肿瘤组织中缺失㊂有学者发现,结直肠癌内C X C L14表达水平升高会增加结直肠癌S W620细胞侵袭能力[5]㊂X U 等[6]研究发现,乳腺癌阳性淋巴结中C X C L14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可能是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调节因子㊂C X C L14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W E S T R I C H等[7]报道称,C X C L14在宫颈癌㊁子宫内膜癌㊁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失调㊂C I C C H I N I等[8]研究发现,C X C L14在H P V阳性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C X-C L14表达水平下调与H P V癌蛋白E7诱导的C X-C L14启动子高甲基化相关㊂1.3缺氧诱导因子-1α(H I F-1α) H I F-1α最初在人肝癌细胞细胞株的核内容物中被发现,H I F-1α与H I F-1β以异源二聚体的形式构成H I F-1α㊂低氧是肿瘤微环境改变的重要特征,也是肿瘤恶性转化及转移的始动因素[9]㊂H I F-1α是调节氧平衡的关键因子,是组织缺氧的固定生物学标志物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H I F-1α参与恶性肿瘤增殖㊁凋亡及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并与肿瘤放疗㊁化疗的灵敏度相关[10]㊂郑芳等[11]研究显示,沉默端粒重复结合因子2的表达,可通过抑制H I F-1α介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㊁侵袭㊁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㊂Y A N 等[12]还发现,H I F-1α表达水平可预测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预后㊂1.4人多梳蛋白2(H P C2)细胞周期失控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机制,多梳蛋白(P c G)是维持同源异形基因稳定性,抑制基因同源转化的重要转录因子,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13]㊂H P C2是P c G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负责执行P c G功能,H P C2与其他P c G相互作用可介导多梳蛋白抑制性复合体2(P R C2)与特异性D N A序列相互结合,对靶基因产生抑制作用㊂有研究认为,H P C2基因突变或表达水平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14]㊂有学者研究发现,宫颈癌细胞中H P C2表达异常,其编码的氨基酸改变[15]㊂1.5糖类抗原242(C A242) C A242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属于唾液酸化鞘糖脂类抗原㊂C A242表达于黏蛋白上,健康人外周血中C A242水平极低,但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 A242水平异常升高,并且其血清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㊁浸润深度㊁分期等病理特征均有关[16]㊂目前,C A242多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其被证实与大肠癌㊁结直肠癌㊁胃癌等密切相关,特别在胰腺癌及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较高[17-18]㊂近年来, C A242也被应用于肺腺癌㊁宫颈癌的诊断,D O U 等[19]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血清C A242中位数水平较高,可作为诊断宫颈癌的血清标志物㊂2 D N A类标志物2.1 H P V D N A H R-H P V长期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与细胞学检查比较,H P V D N A检测的灵敏度更高㊂此外,H P V D N A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 C R)检测方便简单,易被大众所接受,是宫颈癌的常见筛查手段之一㊂但H P V感染的普遍性及一过性导致了H P V D N A检测的特异度较低,假阳性率较㊃37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0月第20卷第20期 L a b M e d C l i n,O c t o b e r2023,V o l.20,N o.2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高[20]㊂为提高判断准确度,患者需定期进行反复H P V D N A检测,当反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时,才可认定为H P V持续感染㊂但反复检测对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较大,目前,临床正在寻找特异度更高的生物标志物,弥补H P V D N A检测的不足㊂2.2循环肿瘤D N A(c t D N A)循环游离D N A(c f D-N A)是一种具有D N A双螺旋结构的核苷酸片段,健康人体内的c f D N A多来源于血细胞,由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其外周血水平极低,除正常血细胞会产生c f D N A外,肿瘤细胞也会释放出游离D N A片段,即c t D N A,故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c f D N A水平明显增高[21]㊂c t D N A来自肿瘤原发灶㊁转移灶及转移灶中肿瘤细胞坏死㊁凋亡及溶解c t D N A与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其携带肿瘤组织的分子遗传学信息,并且可反映肿瘤负荷㊂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其血浆c t D N A阳性检出率不一致,如肺癌患者血浆c t D N A阳性检出率为90%,乳腺癌血浆c t D N A阳性检出率为50%~70%,肝癌患者c t D N A阳性检出率为75%以上[22-24]㊂相对于其他恶性肿瘤,宫颈癌患者血浆c t D N A阳性检出率较低,有学者表示宫颈癌患者血浆c t D N A阳性检出率不高[24]㊂这与宫颈癌转移途径相关,不同于其他肿瘤,宫颈癌主要通过直接蔓延及淋巴转移的方式进行转移,血行转移并不多见,故其外周血中所释放的D N A水平较低㊂此外,c t D-N A水平或阳性检出率与宫颈癌的体积㊁临床分期㊁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其在诊断宫颈癌㊁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良好价值㊂3 R N A类标志物3.1 H R-H P V E6/E7m R N A 大多数宫颈癌的发生与H R-H P V感染密切相关㊂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协会强调H R-H P V检测的重要性,并建议根据H R-H P V检测结果进行下一步分流处理[25]㊂H P V属于小型无包膜长双链环状D N A病毒,其编码基因E6㊁E7在宿主中的表达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H P V E6/ E7D N A荧光P C R检测在诊断宫颈癌中的灵敏度优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常用于H P V感染的早期筛查及分型,与H P V D N A比较,H R-H P V m R N A检测更有助于判断宫颈病变发展的程度㊂在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中,H P V E6/E7m R N A检测方法比H P V D N A更具优势[26],其联合细胞学筛查可提高H P V感染的早期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效果,降低因一过性感染导致的过度诊疗㊂3.2长链非编码R N A(L n c R N A s) L n c R N A s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但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转录物,其可参与细胞凋亡㊁周期调控,以及R N A转录㊁翻译㊁调控等多种生物功能㊂目前,与宫颈癌相关的L n-c R N A s较多㊂(1)HO X转录反义R N A(HO T A I R): HO T A I R是L n c R N A中的一种,主要功能是识别HO X D基因座中基因表达的反式调节作用,可与P R C2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增殖㊁凋亡㊁转移等基因调控㊂有研究发现,宫颈癌癌病灶内HO T A I R m R N 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与宫颈癌侵袭㊁转移㊁增殖等病理行为密切相关[27]㊂(2)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基因(MA L A T1): MA L A T1定位于染色体11q13,转录本序列全长8078b p,其在宫颈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㊂T I E等[28]研究发现,MA L A T1可能是宫颈癌H P V16阳性患者的治疗靶点㊂(3)人类母系表达基因3(M E G3): M E G3定位于染色体14q32,长度为1.6k b,M E G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 E G3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有望成为诊断宫颈癌的分子标志物[29]㊂(4)小核仁R N A宿主基因16(S N H G16):S N H G16是一种新型l n R N A,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S N H G16可上调R A R P9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及侵袭[30]㊂3.3环状R N A s(c i r c R N A s) c i r c R N A s是一种无游离5'端及3'端的单链共价闭合非编码R N A,具有稳定㊁丰富及特异性结构特点,参与宫颈癌侵袭转移㊂有研究显示,c i r c R N A s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还可调节天然免疫基因,与H P V相互作用,参与宫颈癌癌前病变[31]㊂4总结与展望宫颈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种类较多,对辅助临床诊断宫颈癌㊁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宫颈癌的早诊断㊁早治疗提供依据,帮助临床更为准确地判断宫颈癌的临床分期㊁淋巴转移等病理情况,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㊂但不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也会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干扰,故目前尚无公认的针对宫颈癌的特定肿瘤标志物,可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形式,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㊂关于宫颈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科研探索及更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寻找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的分子标志物,是优化宫颈癌筛查策略的可靠途径㊂参考文献[1]L I N S,G A O K,G U S,e t a l.W o r l d w i d e t r e n d s i n c e r v i c a lc a n c e r i n c ide n c e a n d m o r t a l i t y,w i t h p r e d i c t i o n sf o r t h en e x t15y e a r s[J].C a n c e r,2021,127(21):4030-4039.[2]P A R R O C H E P,R O B L O T G,L E C A L V E Z-K E L M F,e ta l.T L R9r e-e x p r e s s i o n i n c a n c e r c e l l s e x t e n d s t h e S-p h a s ea n d s t ab i l i z e s p16(I N K4a)p r o t e i n e x p r e s s i o n[J].O nc o-g e n e s i s,2016,5(7):244-250.[3]P A N D E Y N O,C HA UHA N A V,R A I T HA T HA N S,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T L R4a n d T L R9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a n dh a p l o t y p e s w i t h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J].S c i R e p,2019,9(1):729-735.[4]C A N N E L L A F,P I E R A N G E L I A,S C A G N O L A R I C,e ta l.T L R9i s e x p r e s s e d i n 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p o s i t i v ec e r v i c a l c e l l s a nd i s o ve r e x p r e s s e d i n p e r s i s t e n t i nf e c t i o n s㊃47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0月第20卷第20期 L a b M e d C l i n,O c t o b e r2023,V o l.20,N o.2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J].I mm u n o b i o l o g y,2015,220(3):363-368.[5]Z E N G J,Y A N G X,C H E N G L,e t a l.C h e m o k i n e C X C L14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r o g n o 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r c i n o m a a f t e r c u r a t i v e r e s e c t i o n[J].J T r a n s l M e d, 2013,11(7):6-12.[6]X U K,Z HA N G W,WA N G C,e t a l.I n t e g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e s o f s c R N A-s e q a n d s c A T A C-s e q r e v e a l C X C L14a s a k e y r e g u l a t o r o f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 i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H u m M o l G e n e t,2021,30(5):370-380.[7]W E S T R I C H J A,V E R M E E R D W,C O L B E R T P L,e ta l.T h e m u l t i f a r i o u s r o l e s o f t h e c h e m o k i n e C X C L14i n c a n c e r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J].M o l C a r-c i n o g,2020,59(7):794-806.[8]C I C C H I N I L,W E S T R I C H J A,X U T,e t a l.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a n t i t u m o r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 b y 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t h r o u g h e p i g e n e t i c d o w n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C X C L14[J].m B i o, 2016,7(3):270-286.[9]R A S H I D M,Z A D E H L R,B A R A D A R A N B,e t a l.U p-d o w n re g u l a t i o n of H I F-1αi n c a n c e r p r og r e s s i o n[J].G e n e,2021,25(798):769-782.[10]A L B A D A R I N,D E N G S,L I W.T h e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f a c-t o r s H I F-1a n d H I F-2a n d t h e i r n o v e l i n h i b i t o r s i n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y[J].E x p e r t O p i n D r u g D i s c o v,2019,14(7):667-682.[11]郑芳,肖新益.T R F2通过调节H I F-1α介导的血管生成对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11):42-47.[12]Y A N B,MA Q F,T A N W F,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H I F-1αi s a p r e d i c t i v e m a r k e r o f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n e o a d j u v a n t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l o c a l l y a d v a n c e d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J].O n c o l L e t t,2020,20(1):841-849.[13]B A R B O U R H,D A O U S,H E N D Z E L M,e t a l.P o l y c o m bg r o u p-m e d i a t e d h i s t o n e H2A m o n o u b i q u i t i n a t i o n i n e p i g-e n o m e 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 n u c l e a r p r o c e s s e s[J].N a t C o m-m u n,2020,11(1):5947-5952.[14]Q I N H,D U D,Z HU Y,e t a l.T h e P c G p r o t e i n H P C2i n-h i b i t s R B P-J-m e d i a t e d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b y i n t e r a c t i n g w i t hL I M p r o t e i n K y o T2[J].F E B S L e t t,2005,79(5):1220-1226.[15]G U I J C,Y A N W L,L I U X D.C A19-9a n d C A242a s t u m o r m a r k e r s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p a n c r e a t i c c a n c e r: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C l i n E x p M e d,2014,14(2):225-233.[16]G E L,P A N B,S O N G F,e t a l.C o m p a r i n g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a c c u r a c y o f f i v e c o mm o n t u m o u rb i o m a r k e r s a n d C A19-9 f o r p a nc r e a t i c c a n c e r:a p r o t o c o l f o r a n e t w o r k m e t a-a n a l-y s i s o f d i a g n o s t i c t e s t a c c u r a c y[J].B M J O p e n,2017,7(12):e018175.[17]B JÖR KMA N K,MU S T O N E N H,K A P R I O T,e t a l.C A125:a s u p e r i o r p r o g n o s t i c b i o m a r k e r f o r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 c o m p a r ed t o C E A,C A19-9o r C A242[J].T u m o u rB i o l,2021,43(1):57-70.[18]L U O H,S H E N K,L I B,e t a l.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d i-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s e r u m N S E,C E A,C A19-9,C A125a n dC A242l e v e l s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O n c o l L e t t,2020,20(1):742-750.[19]D O U H,S U N G,Z HA N G L.C A242a s a b i o m a r k e r f o rp a n c r e a t i c c a n c e r a n d o t h e r d i s e a s e s[J].P r o g M o l B i o l T r a n s l S c i,2019,162(7):229-239.[20]HU Z,MA D.T h e p r e c i s i o n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r a p y o fH P V-r e l a t e d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n e w c o n c e p t s a n d c l i n i c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J].C a n c e r M e d,2018,7(10):5217-5236.[21]Z V I R A N A,S C HU L MA N R C,S HA H M,e t a l.G e-n o m e-w i d e c e l l-f r e e D N A m u t a t i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e n a b l e s u l t r a-s e n s i t i v e c a n c e r m o n i t o r i n g[J].N a t M e d,2020,26(7):1114-1124.[22]I G N A T I A D I S M,S L E D G E G W,J E F F R E Y S S.L i q u i db i o p s y e n t e r s t h ec l i n i c-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i s s u e s a nd f u t u r ec h a l l e n g e s[J].N a t R e v C l i n O n c o l,2021,18(5):297-312.[23]WA N G Y F,WA N G X J,L U Z,e t a l.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o fS t a t3i n c r e a s e s c i r c u l a t i n g c f D N A i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B r e a s tC a n c e r R e s T r e a t,2021,187(1):69-80.[24]S I V A R S L,P A L S D O T T I R K,C R O N A G U T E R S T AMY,e t a l.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o f c e l l-f r e e 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v i r u s D N A a s a b i o m a r k e r i n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a n d o t h e rH P V-a s s o c i a t e d t u m o r s:a r e v i e w[J].I n t J C a n c e r,2022,24(10):16-20.[25]L I U T Y,X I E R,L U O L,e t a l.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i d i t y o f h u-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E6/E7m R N A t e s t i n c e r v i c a l c y t o-l o g i c a l s a m p l e s[J].J V i r o l M e t h o d s,2014,196(8):120-125.[26]HU C,L I U T,HA N C,e t a l.H P V E6/E7p r o m o t e s a e r-o b i c g l y c o l y s i s i n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b y r e g u l a t i n g I G F2B P2 t o s t a b i l i z e m6A-MY C e x p r e s s i o n[J].I n t J B i o l S c i, 2022,18(2):507-521.[27]F A N C N,MA L,L I U N.S y s 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l n c R N A-m i R N A-m R N A c o m p e t i n g e n d o g e n o u s R N A n e t w o r k i-d e n t i f i e s f o u r-l n c R N A s i g n a t u r e a s a p r o g n o s t i c b i o m a r k-e rf o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J T r a n s l M e d,2018,16(1):264-270.[28]T I E W,G E F.MA L A T1i n h i b i t s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H P V16-p o s i t i v e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b y s p o n g i n g m i R-485-5p t o p r o-m o t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MA T2A[J].D N A C e l l B i o l,2021,40(11):1407-1417.[29]Z H U J,H A N S.L i d o c a i n e i n h i b i t s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c e l l p r o l i f-e r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c e s c e l l a p o p t o s i s b y m o d u l a t i n g t h e l n c R N A-M E G3/m i R-421/B T G1p a t h w a y[J].A m J T r a n s l R e s, 2019,11(9):5404-5416.[30]WU W,G U O L,L I A N G Z,e t a l.L n c-S N H G16/m i R-128a x i s m o d u l a t e s m a l i g n a n t p h e n o t y p e t h r o u g h WN T/β-c a t e n i n p a t h w a y i n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c e l l s[J].J C a n c e r, 2020,11(8):2201-2212.[31]C HA I C H I A N S,S HA F A B A K H S H R,M I R HA S H E M IS M,e t a l.C i r c u l a r R N A s:a n o v e l b i o m a r k e r f o r c e r v i c a lc a n c e r[J].J C e l l P h y s i o l,2020,235(2):718-724.(收稿日期:2023-01-16修回日期:2023-06-08)㊃57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0月第20卷第20期 L a b M e d C l i n,O c t o b e r2023,V o l.20,N o.2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治疗肿瘤微环境(TME)是指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体内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ME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TME角度出发的肿瘤治疗已经成为了热点研究领域。
1. TME对肿瘤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肿瘤并非单一的病因,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疾病。
TME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肿瘤的生长、浸润和扩散。
1.1 TME对肿瘤生长的影响TME中的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蛋白质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同时,TME中的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如VEGF、PDGF等来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TME中的基质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高氧、高营养和高生长因子浓度等。
1.2 TME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影响TME中的免疫细胞既可以抵御肿瘤细胞的入侵和扩散,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酶类等物质刺激肿瘤细胞的入侵和浸润。
同时,TME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可以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浸润活力和活性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2. TME治疗的研究现状随着TME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TME角度出发,研发肿瘤新治疗药物。
2.1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它通过激活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最初主要针对CTLA-4、PD-1及PD-L1等多种免疫逃逸抑制信号通路进行干预,通过激活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来抵御肿瘤细胞的发展和转移。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2.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肽类抑制剂、RNAi等药物作用于靶点分子上,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和浸润的新型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主要靶向的是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信号传递通路、免疫调节分子等,以有效地削弱肿瘤细胞的生长能力。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要求,对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也越来越重视。
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也成为了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肿瘤微环境的概念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分子、血管、细胞外基质等各种生物学结构的综合体。
它是肿瘤发展的场所和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和其周围的非肿瘤细胞构成的。
在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肿瘤细胞仅占肿瘤病灶中的一小部分,其周围的肿瘤微环境所占据的比例要占到绝大部分。
因此,肿瘤微环境中与肿瘤细胞交互作用的各种细胞、基质、信号因子等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肿瘤微环境的组成肿瘤微环境是由多种不同成分组成的。
与肿瘤细胞紧密相关的成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细胞等。
与肿瘤微环境细胞外基质(ECM)相关的成分包括: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蛋白聚糖、天然杀菌肽及肿瘤细胞外分泌物质等。
三、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肿瘤细胞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需要通过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成分来得到生存的支持和生长的刺激。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基质、信号因子等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肿瘤的发展过程,从而加剧肿瘤的发展。
同时,肿瘤微环境还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四、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也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目标之一。
在肿瘤治疗中,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干扰肿瘤的发展过程,甚至直接肿瘤细胞的生存与生长。
如今,已经有许多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了临床治疗中。
例如,干扰素γ(IFN-γ)等多种免疫刺激剂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应用,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恶性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从而达到肿瘤治疗的效果。
另外,近年来,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发现其可潜在改变肿瘤抗药性,因此在治疗中应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剂,可能有望增加化疗药物的效果。
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颈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威胁妇女健康、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每年新增发病数超过13万[1],占世界新发病例的28. 8%[2],我国每年将有20000妇女死于宫颈癌。
此外,我国宫颈癌近年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目前研究认为,宫颈癌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Hausen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假说后,国内外学者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PV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现已证实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
目前已报道的HPV有120多种,其中约35种亚型可以感染生殖道,约20种与肿瘤有关。
约有99. 8%的宫颈癌合并HPV感染,故HPV致癌分子机制及高危型HPV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1 HPV的结构、分型和生物学特性HPV是一种无包膜的二十面体衣壳蛋白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其基因组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架和1个上游调节区,其中6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的蛋白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表达,称为早期蛋白,即El、E2、E4、E5、E6和E7;2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的蛋白在病毒复制的晚期表达,称为晚期蛋白,即L1和L2,其中E2、E6、E7为病毒癌基因。
E6、E7编码蛋白可调控病毒生长与繁殖,可能参与调节人L基因的转录;E2编码蛋白主要起转录调节作用,充当E6、E7的阻碍物。
晚期蛋白表达后形成病毒颗粒的外壳而产生完整病毒颗粒,故Ll、L2又称结构蛋白,两者的构成比约为30∶1,因此称Ll为主要结构蛋白,L2为次要结构蛋白,上游调节区又称病毒长期控制区,为非编码区,含有不同转录受体和激活因子的重叠结合区,控制早、晚转录区的转录和病毒颗粒的合成。
女性生殖道的HPV广义上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型均可引起上皮增殖性病变,低危型HPV(6、11、40、42型等)可引起表皮细胞良性增殖;高危型HPV(16、18、31、58、69型等)主要引起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浸润癌。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更是妇科领域最为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本文旨在综述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女性健康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分布、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以揭示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以及对患者家庭的影响,全面分析妇科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本文还将综述当前针对这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学研究、诊断技术进步、治疗策略更新等方面,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妇科三大恶性肿瘤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
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被誉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200万,死亡病例约60万。
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50万,死亡病例约30万。
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通过早期筛查和HPV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宫颈癌的筛查和防治工作仍面临挑战。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其死亡率却相对较高。
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20万,死亡病例约15万。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难以发现,因此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1), 78-8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sa https:///10.12677/sa.2023.1210102002~2022年我国宫颈癌研究进展及其 可视化分析张晶晶,邬春秀,金志刚*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收稿日期:2023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0日摘 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对宫颈癌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其潜在治疗方案的积极探索,有望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借助科学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和CNKI 数据库,对我国宫颈癌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全面的汇总。
以宫颈癌作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2022年所收录的27,964篇期刊论文。
分析显示,宫颈癌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在2002~2019年间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提示这段时间宫颈癌研究获得越来越多关注。
然而2019年之后发文量有所下降,研究热点也逐渐从患病之后的疾病治疗转为患病前的预防筛查为主。
我国对宫颈癌的研究模式主要是以高校附属医院为主,高校研究为辅,相应的发文作者也主要是医院和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和方向与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契合良好。
本文有助于相关科研人员了解宫颈癌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控宫颈癌研究热点变化,并为其制定相关科研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Citespace ,宫颈癌,可视化分析Progress and Visual Analysis of Cervical Cancer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2~2022Jingjing Zhang, Chunxiu Wu, Zhigang J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Received: Jan. 16th , 2023; accepted: Feb. 6th , 2023; published: Feb. 20th, 2023*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