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13.空城计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3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空城计》教案篇1常绿树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
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13《空城计》一、学习目标1.文学常识介绍。
2.理解课文字词,读懂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二、知识连接1.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3.文体常识: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a.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c.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d.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e.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预习导学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 )隐匿 ( ) 言讫()旌( )旗无不骇( )然二、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形,并解释整个词语的含义。
(fēng yōng)而来:笑容可(jū):( fǔ) 掌大笑:旁若无人:合作探究(精句赏析)你能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吗?(注意加横线的句子)一、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课标要求】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司马懿()旌旗()隐匿()纶巾()焚香()模样()远遁()言讫()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8.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9.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10.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拓展延伸】1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在没学本文之前,你所知道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想呢?13.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读写链接14.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就请你利用丰富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七年级上册《空城计》导学案答案1略2、(1)×(2)∨(3)×3、略4、开端(1):兵临城下.发展(2):临危施计。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语文版教师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葛亮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字词,读通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关于小说的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2(二)了解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学习过程】激趣导入。
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本课。
一、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1)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2)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3)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3.解释词语。
(1)蜂拥:失色:鹤氅:莫非:(2)抚掌:骇然:走:遁:(3)纶巾:言讫:妄行出入:笑容可掬: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义,注意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介绍课前搜集的作家作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故事的内容及背景。
第13课《空城计》——导学案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二、课堂探究,阅读理解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3.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 )4.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5.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阅读理解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6fa5e73b-6ea6-11ec-a88a-7cb59b590d7d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空城规划的教案教学目的:1.阐明小说的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划”为何成功。
教学困难: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场歌。
教师:听着这悠扬而凝重的歌声,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历史的画卷,走进了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了那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
这一个个的英雄讲述了一段段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士们斗勇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空城计》中,见识一下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吧。
二、听录音,大声朗读,清除课文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3.复述故事大纲,总结故事情节教师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本文虽是节选,但情节完整,按小说的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概括。
学生们发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开端司马懿(强制)↓结发局展诸葛亮(释)→计←(施)诸葛亮↑ (中)司马懿高潮四.品析情节1.老师:你觉得这个故事写得好吗?这有什么好处?2.学生对文章的益处发表意见和评论。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索、性格分析1.故事里出现了三个人物,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看插图,再看黑板上班上的小画家画的图,指着画中凭栏弹琴者问学生:这是谁?在干什么?旁边还有哪些人物?2.孔明看起来怎么样?孔明在课文中笑了多少次?请找出关于笑的单词。
3.孔明的三个微笑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出他当时的心理吗?请派代表在小组讨论后发言。
4.通过这三个笑声,我们接触到了文本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3课空城计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遇事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睿智风范。
重点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
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诸葛亮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全文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
它以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号湖海散人,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的鼻祖。
《三国演义》与____、____、____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蜀将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而去。
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一)读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远遁.()言讫.()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3.挑战对手读课文。
(二)译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解释重点词语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为了表现人物特征,有时还进行侧面衬托和反面衬托。
以及细节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课题:第13课《空城计》第2课时作者:罗贯中学习目标: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内容摘记一、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开端:发展:高潮:建议从文屮找出词结局:语并摘录二、品析课文。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1.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吋危急的情势的?⑴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⑵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
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2•小说的上下两个部分都写到了“空城计”,有什么不同?⑴角度不同:⑵叙述的详略不同:⑶以叙述为主,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模块二:交流研讨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智”体现在哪里呢?内容二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关于三次写笑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内容三: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刻画这两个人物吋作者用到多种手法,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木文都用到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模块三:巩固内化摘记学习任务任务一: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任务二:那司马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课题:第13课《空城计》第2课时授课时间第-| ________ 班级姓名模块四:当堂训练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词马懿()旌旗()隐匿()纶山()焚香()模样()远遁()言讫()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罗贯小,名本,字贯屮,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B.《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休小说,全书120回。
()C.罗贯中在釆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13.空 城 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解题】1.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计”是什么意思?“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1.学生自主诵读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正音释义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3.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四、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3、空城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2、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查找资料,掌握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一大样式。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
二、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及其作者、作者生活的朝代。
1、《____________》,作者______,朝代______。
2、《____________》,作者______,朝代______。
3、《____________》,作者______,朝代______。
4、《____________》,作者______,朝代______。
三、了解本文的作者及故事背景
1、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2、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此前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
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标好自然段序号。
(2)用笔圈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
(3)结合课下注释批注不会翻译的字词意思,疏通课文大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____旌.旗____隐匿.____城铺.____
妄.行____擅.动____鹤氅.____纶.巾____
焚.香____模.样____可掬.____麈.尾____
抚.掌____骇.然____远遁.____言讫.____
3、弄懂重点词语及难句:
“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
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
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中的“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中“走”:跑,此指逃跑;“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
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五、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1、第一步,浏览课文,划分层次。
2、第二步,提炼词语,概括段意。
示例: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请同学们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运用提炼概括法,它的具体步骤是: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段段意。
4、归纳故事的情节。
故事的开端(第 1 段):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故事的发展(第____段):______________
故事的高潮(第____段):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局(第____段):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