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
供给侧改革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供给侧改革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改革的实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但这种增长模式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已经失效。
因此,供给侧改革着重推动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平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非常有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
2.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领域,推动其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应该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升级。
4.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二、供给侧改革加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供给侧改革中,加速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供给侧改革促进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制定创新政策。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2. 扩大研发投入。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加强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持,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流动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质量。
4. 加强国际合作。
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收稿日期:202208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B G J 049)㊂作者简介:朴英爱(1963 ),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于 鸿(1993 ),男,吉林舒兰人,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第41卷 第1期2023年 2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41N o .1F e b .2023文章编号:16735862(2023)01007807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朴英爱1,于 鸿2(1.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长春 130012)摘 要:母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取境内稀缺资源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㊁转移边际产业㊁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升级,同时也会造成重合产业竞争㊁失业和投资挤出等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母国产业空心化㊂随着 走出去 战略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地域分布日趋合理㊂为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避免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中国应当在持续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和区域布局并加快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支持体系的同时,立足于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引导东部地区边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㊂关 键 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中图分类号:F 125.4 文献标志码:A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35862.2023.01.013E f f e c t o f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o n t h e u p g r a d i n g o f C h i n a s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P I A OY i n g a i 1,Y U H o n g2(1.N o r t h e a s tA s i a n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c h u n 130012,C h i n a ;2.N o r t h e a s tA s i a nS t u d i e s C o l l e g e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c h u n13001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u t w a r df o r e i g nd i r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b y t h eh o m ec o u n t r y c a no b t a i nd o m e s t i cs c a r c e r e s o u r c e s ,e x p a n d p r o d u c t s a l e s c h a n n e l s ,l e a r n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e x pe r i e n c e ,a n d t h e nh a v ea p o s i t i v e i m p a c to nt h eu p g r a d i n g o fd o m e s t i c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t t h es a m e t i m e ,i tw i l l a l s oh a v en e g a t i v eef f e c t ss u c ha so v e r l a p p i ng i n d u s t r i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a n di n v e s t m e n tc r o w d i n g o u t ,l e a d i n g t oth e h o l l o wi n g o u to ft h e h o m ei n d u s t r y.W i t h 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t h e g o i n g -o u ts t r a t e g y a n dt h e t h eB e l ta n d R o a d i n i t i a t i v e ,t h es c a l eo fC h i n a s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 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h a s e x p a n d e d r a p i d l y ,a n d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e l e c t i o n 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h a v e 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r e a s o n a b l e .I no r d e r 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u p g r a d i n g e f f e c to fC h i n a so u t w a r df o r e i g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a n da v o i d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h o l l o wi n d u s t r y i n C h i n a ,C h i n as h o u l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 o p t i m i z e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e l e c t i o na n dr e g i o n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b a s e do nt h en e w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t t e r no fd u a l c i r c u l a t i o n ,C h i n as h o u l d g u i d et h eo r d e r l y t r a n s f e r o fm a r g i n a l i n d u s t r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r e g i o n t o t h e c e n t r a l a n dw e s t e r n r e gi o n s .K e y w o r d s :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u p g r a d i n g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pt i m i z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受技术研发㊁制度创新等 自身造血 能力影响,而且与要素资源的跨境流动紧密相连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积极引进外资(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F D I ),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㊂但次贷危机之后,部分发达经济体以遏制中国高技术领域发展为目的,严格限制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贸易往来;伴随外资引入的技术大部分已处于标准化阶段,难以产生技术溢出,核心技术仍由境外企业掌握,无法对中国高技术领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㊂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助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有所减弱,中国急需开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渠道㊂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 u t w a r d f o r e i g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O F D I )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持续攀升㊂2015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20年,中国O F D I流量和存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三㊂与此同时,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 的比重也由2014年的48%增至2020年的55%㊂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 比重迅速上升,但与美国㊁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㊂因此,分析O F D I 能否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在O F D I 相关理论研究中,边际产业扩张论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解释O F D I 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的代表性理论㊂1987年,小岛清[1]认为,在国内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但在东道国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应率先进行O F D I ,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内资源促进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伴随产业共同转移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也可以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1978年,L e w i s [2]提出,部分发达国家受迫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引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通过O F D I 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境外转移,使国内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㊂1990年,C a n t w e l l 和T o l e n t i n o [3]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会随着O F D I 规模扩大而不断提升,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企业O F D I 产业分布的优化调整,因而发展中国家O F D I 产业分布与其国内产业结构实质上是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㊂在实证分析层面,2009年,金明玉和王大超[4]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检验韩国O F D I 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关系,得出韩国O F D I 引起国内第一㊁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结论㊂吴先明和侯彦杰㊁D r i f f i e l d 和L o v e ㊁B r a n s t e t t e r [57]分别对中国㊁英国和日本O F D I 进行分析,提出企业O F D I 的核心动机是获取先进技术,客观上催生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观点㊂李梦溪等[89]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O F D I 进行分析,发现虽然短期内O F D I 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不明显,但长期会产生显著促进作用㊂赵云鹏和叶娇㊁李东坤和邓敏[1011]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O F D I 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产业结构,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㊂现有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但存在以下不足:(1)关于O F D I 如何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多从微观层面企业O F D I 动机差异角度出发,缺少从资源㊁技术㊁产业等视角对影响机制的分析;(2)关于O F D I 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现有研究多从逆向技术溢出㊁空间溢出及其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角度分析,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研究不足㊂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在资源补缺㊁逆向技术溢出㊁产业转移㊁产业关联和新兴产业促进增长5条路径分析O F D I 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因素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2个方面分析中国O F D I 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从重合产业竞争㊁失业和投资挤出3个方面分析O F D I 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㊂1 O F D 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1.1 资源补缺虽然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仍受制于关键性资源短缺,部分关键性资源供给对进口的依赖性过高㊂2020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1.8%,钴㊁镍㊁锂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持续上升㊂关键性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导致国内相关产业资源供给成本极易受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变动及汇率波动的影响,但以寻求境外自然资97 第1期 朴英爱,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08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源为核心动机的O F D I能够有效获取境外资源的使用权,在东道国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并通过转移价格㊁内部交易等方式以较低的成本将境外资源转移回国内,解决国内关键性资源短缺问题,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㊂采矿业是中国O F D I的热门领域,截至2020年末,中国采矿业O F D I存量达到1758.8亿美元,占全行业O F D I存量的6.8%;在2003 2020年,部分年份采矿业O F D I流量占当年全行业O F D I流量的比重甚至超过40%㊂采矿业O F D I的快速发展不仅将劳动力和资金需求量大㊁技术水平低㊁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类开采业转移至境外,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助力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国内资源开采设备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㊂1.2逆向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主要源于流入发达经济体技术密集型行业的O F D I㊂中国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母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直接获取并控制东道国企业先进技术,利用内部传输渠道将先进技术反馈回国内,使其在行业内吸收和扩散,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绿地投资在中国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中占比较少,母公司利用绿地投资在东道国新建子公司,借助东道国本地原材料㊁中间产品和研发设备开展研发活动,有机会得到当地科研机构和研发人才的技术支持,并与当地企业形成产业链,在利用产业链中的研发要素促进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关联性,带动国内上下游产业技术创新㊂另外,人才流动是技术扩散的基础,母公司通过O F D I能够与境外子公司构建双向人才流动机制,聘请东道国顶尖人才对国内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鼓励国内优秀人才到东道国研发机构进行培训;两国高素质人才将掌握的知识进行内部化整合,能够强化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1.3边际产业转移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伴随部分传统产业衰退与新兴产业崛起,其实质是境内要素资源重组并优化配置的过程㊂将境内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向境外转移,从而让渡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㊂通过O F D I将边际产业及其生产要素转移至该产业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不仅可以降低母公司沉没成本损失,还有助于其开拓境外市场,赚取超额利润㊂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处于比较劣势,但在东盟㊁非洲等发展水平不及中国的区域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和非洲制造业领域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8 2020年间,中国对东盟制造业O F D I存量由11.4亿美元增至324.2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2.2%;中国对非洲制造业O F D I存量也由2013年的35.1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61.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8.3%㊂中国通过O F D I将边际产业转移至东盟㊁非洲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一方面延长了国内边际产业的生命周期,使相关企业依靠东道国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和优惠政策获取超额利润,支持国内传统产业改造与核心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增加了配套原材料㊁中间产品和生产设备的出口,由国内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㊂1.4产业关联产业关联表现在某一产业由于自身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引起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㊂中国企业通过O F D I进入东道国市场,需要适应东道国的市场竞争和生存环境,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会要求国内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产业相关企业强化自身素质,从而引起整体产业链素质提升,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㊂根据产业关联的传导方向,可将其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㊂具体而言,当下游产业相关企业进行O F D I时,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前向关联效应,推动国内为其提供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上游产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的效率与质量,进行规模化生产,在上游产业催生新技术和新工艺;当上游产业相关企业开展O F D I的过程中,上游产业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生产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为国内下游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在缓解国内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将产业转移所释放出的要素资源支持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发展,优化国内整体产业链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㊂1.5新兴产业成长一国或地区新兴产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充足的要素供给㊁强劲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消费者对新兴产品的有效需求㊂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O F D I 不仅能够通过获取境外自然资源㊁转移边际产业,为国内新兴产业成长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㊁发展空间和资金支持,还可以利用境外先进科技资源的逆向技术溢出,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高㊂另外,通过对发达经济体开展逆梯度型O F D I ,可以将附有先进工艺和技术的新兴产品与发达国家先进消费观念㊁消费模式引入国内,不断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增强居民对高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利用国内消费者有效需求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2]㊂2 O F D 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2个方面㊂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其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㊁社会需求结构㊁劳动力分布和资源供给水平,优化生产要素在各产业的配置,提高各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提升㊂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低附加值领域向高附加值领域逐渐过渡或产业结构重心顺着第一㊁二㊁三产业依次转移的动态演进过程㊂2.1 中国O F D I 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一方面,一国或地区通过O F D I 将部分产业的生产环节移至境外,利用东道国较为廉价的生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优化境内要素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带动境内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13]㊂自1979年开展O F D I 以来,随着投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O F D I 对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起到了促进作用㊂其中,第二㊁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在第三产业中的最高水平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O F D I 的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㊁三产业,第一产业O F D I 流量占当年总流量比重自2006年至今持续低于2%,因而O F D I 对国内第二㊁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促长效应更为显著,这与国内消费者需求逐渐由第一产业产品向第二㊁三产业产品倾斜的变动趋势相符㊂中国第三产业O F D I 流量从2004年起始终高于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采矿业O F D I 整体呈下降趋势,占总量比重降幅较大,制造业O F D I 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流向境外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汽车制造㊁专业设备制造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领域的O F D I 所占比重较大;在第三产业内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自2008年以来持续位居历年分行业O F D I 流量之首,2016 2020年该行业O F D I 流量占比均超过25%㊂作为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的生产性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范畴,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促进制造业技术革新㊁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上,因而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用更为明显,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O F D I 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占比仍然较小㊂综合来看,中国O F D I 发挥其资源补缺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为国内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支持,使国内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带动对境外高技术制造业领域直接投资逐渐增多,促进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虽然第三产业O F D I 比重较大,但其中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低,且大部分服务于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因此,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略低于第二产业㊂为进一步检验中国O F D I 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本文借鉴周昌林和魏建良[14]的研究,运用以下公式对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进行测算:I S R =ð3i =1Y i L i ˑY i Y (1)式中:Y i /L i 表示第i 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避免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影响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开方处理;Y i /Y 表示第i 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 D P 的比重㊂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中国O F D I 存量的不断增长,中国产业合理化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㊂2001年之前,由于中国O F D I 规模较小,O F D I 对国内各产业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作用较小,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增长较为缓慢㊂随着 走出去 战略不断推进,中国O F D I 存量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5807亿美元,年均增长18 第1期 朴英爱,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28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率为28.1%㊂同时,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02年的1.7万元/人增至2020年的13.5万元/人,年均增速为12.2%㊂尤其自2012年以来,流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领域的O F D I逐渐增多,中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10.5万元/人增至2020年的17.8万元/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8.9万元/人增至2020年的15.5万元/人,分别增长69.5%和74.2%㊂2.2中国O F D I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效应根据配弟-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将朝着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的格局逐渐演进㊂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更高的产业聚集,形成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不断减少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上升到最高值后逐渐下降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持续增加的格局㊂中国通过O F D I转移边际产业㊁获取先进技术,使境内释放出的生产要素与境外吸收的先进技术携手助推境内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带动第二产业内部高附加值行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上升,促进就业人员向相关领域流动,产业发展的重心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㊁三产业依次过渡㊂为进一步检验中国O F D I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效应,本文综合参考徐德云[15]和靖学青[16]的研究,运用以下公式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进行测算:I S H=[Q(3)ˑ3+Q(2)ˑ2+Q(1)ˑ1+L(3)ˑ3+L(2)ˑ2+L(1)ˑ1]/2(2)其中:Q(i)表示第i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L(i)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i=1,2, 3),算得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应介于1和3之间,越接近3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越高㊂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中国O F D I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由1979年的1.67升至2018年的2.33㊂国内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从1979年的30.7%和69.8%降至2018年的7.2%和26.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979年的47%经小幅波动降至2018年的40.7%,就业人员占比在增至2012年历史最高的30.3%之后,逐渐回落至2018年的27.6%,但是近年来第二产业内部部分高附加值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例如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2.1%和2.3%升至2016年的2.7%和2.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从2012年的8.8%和10%增至2016年的9.5%和10.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6.8%和7.1%升至2016年的7.1%和7.3%,而以纺织业为代表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就业人员占比呈稳定增长趋势,分别由1979年的22.3%和12.6%增至2018年的52.2%和46.3%,O F D I中第二产业内部高附加值行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升高,有效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升级㊂3 O F D 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消极影响虽然O F D I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和高级的方向发展,但也需警惕英㊁美㊁日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O F D I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避免O F D I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造成负面影响㊂一般来说,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重合产业国际竞争㊁国内失业人口增多和投资挤出3个方面㊂3.1重合产业国际竞争效应由于O F D I是资金㊁原材料㊁生产设备㊁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活动,当前中国大部分O F D I流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㊂由于存在技术溢出,东道国会逐渐建立起与中国重合的产业,并结合本国优势生产要素,创造出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㊂如果在中国未能及时完成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的背景下,东道国的重合产业会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缩小中国相关产业的出口规模,甚至产生逆进口现象,将导致中国重合产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并且逐渐萎缩,加快中国重合产业衰退速度,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进程㊂3.2失业效应失业效应主要通过3种途径引发:①由于各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O F D I的生产替代促使企业在东道国雇佣外籍员工参与产品生产,导致国内生产环节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国内原本从事产品生产的员工在短期内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从而造成国内结构性失业增多㊂②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利用当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最终产品生产的 当地生产类 O F D I 会产生出口替代效应,导致国内出口型企业积压大量产品库存,出口规模缩减,利润水平下降㊂在这种情况下,裁员便成为企业增收减支的主要手段㊂③O F D I 的逆进口效应使大量东道国质优价廉的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对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需求减少,最终造成国内相关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㊂失业问题会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㊂首先,失业率上升使员工为维持生计愿意接受低水平工资,国内传统产业将因为劳动力成本下降而再度兴起,从而丧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其次,失业人员增多导致国内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降低,新兴产业发展会因缺乏有效需求支撑而受阻,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最后,若国内失业问题长期难以缓解,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逐渐显露,进而影响政府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决策,延缓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㊂3.3 投资挤出效应O F D I 主要从减少资本供给和降低资本需求2个方面造成中国国内投资挤出㊂一方面,中国O F D I 伴随产业资本的大量外流,必然引起国内资本供给减少㊂在中国金融市场亟待完善的背景下,资本的大规模流出极易引发国内利率上升,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缩减国内投资规模,加之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国内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因资金供给不足难以补充传统产业移出缺口,最终导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放缓;另一方面,中国O F D I 可能引起国内产品生产规模缩减,从而抑制国内投资需求㊂O F D I 的重合产业国际竞争效应不仅导致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同类产品的需求下降,中国相关产业的产品出口规模和生产规模也会逐渐萎缩,对投资的需求减弱,导致国内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阻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㊂4 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以边际产业扩张论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为基础,分析O F D I 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O F D I 通过资源补缺㊁逆向技术溢出㊁边际产业转移㊁产业关联㊁新兴产业促长等途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②O F D I 推动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促进产业发展重心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㊁三产业过渡,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③伴随中国O F D I 快速发展,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可能造成重合产业国际竞争㊁失业㊁投资挤出等问题,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产业空心化㊂因此,为进一步激发O F D I 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减轻其负面影响,避免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提出以下3点对策建议㊂(1)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和区域布局,促进O F D I 高质量发展㊂O F D I 的产业和区域分布不仅是发挥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㊂在产业选择层面,一方面,鼓励国内企业向境外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领域投资,提高相关领域投资比重,利用逆向技术溢出和投资利润回流支持国内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改造;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基础设施㊁资源开发㊁先进制造业㊁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O F D I ,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高端迈进,为促进国内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培育新引擎㊂在区位分布层面,一方面,借助R C E P 和一带一路 倡议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在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区建设,继续加深与相关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另一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获取先进技术㊁管理经验㊁品牌和营销渠道,加强发达国家优质战略性资源与国内企业优势互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2)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完善O F D I 支持体系㊂在国内层面,首先,积极开展O F D I立法工作,加快推进 对外直接投资法 和 境外投资管理条例 等法律法规出台,为企业O F D I 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优越的制度环境;其次,推动各地方政府采取 鼓励发展+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引导企业把握O F D I 重点和方向,为企业 走出去 划清 红线 ㊁明确 禁区 ,促进中国O F D I 提质增效;最后,加38 第1期 朴英爱,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供给侧改革是一项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效率的重要战略。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首先,供给侧改革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这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通过推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中国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供给侧改革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依赖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但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需要深化国企改革,并推动去产能工作,这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成本和经济压力。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首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其次,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要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此外,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为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此外,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加强与需求侧改革的衔接,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培育和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
同时,要加强产业链的供应链协同,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总之,供给侧改革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
在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下,中国可以顺利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以北京为例第一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稳定性都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
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推动下,传统的主导产业正在被逐步替代和淘汰,原有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种结构性变革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这是北京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征。
数据显示,在北京市2018年的GDP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0%以上,发展的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文化创意、金融等领域。
这种形式的产业结构更能满足人民对于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很多措施,以推动产业化、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例如:1.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人才支持、科研配套服务、金融扶持等多个方面入手,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政府要加大对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和淘汰的力度,推动传统行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
3.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税收递延等方式吸引外资,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以保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第四章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带来很多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种变革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改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使得教育、科技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的重要动力。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总结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在北京市这样的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和金融领域的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政府的多种支持和引导。
从产业结构视角谈“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是一种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的举措,旨在通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和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供给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产业结构视角来谈供给侧。
首先,供给侧有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供给侧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供给侧结构性,即减少传统产业部门供给,优化供给结构,增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传统产业结构存在着粗放型、高耗能、高排放等问题。
通过供给侧,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淘汰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供给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供给侧强调提高供给侧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传统产业常常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为主,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供给侧,可以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的引领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
再次,供给侧有助于提高产业链价值。
供给侧注重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产业链的价值。
传统产业常常存在着资源浪费、产品同质化和低附加值等问题,通过供给侧可以消除这些问题,实现供需之间的优化协调。
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整体的效益。
最后,供给侧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供给侧促进了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工资待遇。
同时,供给侧还可以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供给侧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业链价值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供给结构,增加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供给侧改革对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供给侧改革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许多制约。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由重资产、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服务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低端产能过剩,加大高端技术和创新投入,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其次,供给侧改革改善了企业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
以往,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供给侧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潜力。
例如,取消行政审批、简化创业流程等改革举措,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此外,供给侧改革还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资金支持等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推动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过去,中国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通过减少低附加值产能和行业过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种资源配置的高效和优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支撑和动力。
最后,供给侧改革加强了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在科技领域一直存在着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注重了人才驱动的发展策略,通过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供给侧改革还鼓励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增加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平台和机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效应。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追求资源和市场,更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全球化布局。
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中国在海外投资中注重多元化布局,涉及的行业也逐渐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拓展到高技术、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减少了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增加了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还存在一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比如政策风险、市场竞争、文化差异等。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控制和本土化经营能力,提高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相信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环球市场/经济视野
-3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刘东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在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研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产能,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一、引言
当前北京的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走出去”,即展开对外直接投资。
以获取先进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我们称作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增速减缓,急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北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及北京存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需求下,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作用机制,并为新时期北京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提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绩效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二、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产业升级实现机制分析关于OFDI 逆向技术溢出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问题,可以分为微观层面实现机制、中观层面实现机制和宏观层面实现机制。
具体地,在微观实现机制方面,本研究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和联合研发三个路径进行说明。
海外子公司通过进行绿地投资在东道国技术密集型地区建厂,以及通过进行跨国并购接近东道国技术源,通过联合研发,降低了分摊的研发费用,并在研发中创造和学习新的技术,康佳和硅谷、长虹和微软当年都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合作研发。
在这过程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工艺,并将所学技术输入到母国企业,使投资企业及其母国企业都能够完成技术升级。
经历技术获取、技术跨国转移和技术吸收三个阶段。
东道国的先进技术逆向溢出到北京市,提高了北京市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中观层面的实现机制方面,企业通过产业内的竞争、合作以及并购,优胜略汰,刺激企业不断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竞争、合作以及并购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艺技术水平,效率低下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结构升级。
在宏观实现机制方面,产业间竞争、产业间关联以及产业间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间的竞争促使不同产业争相进行研发活动,通过技术优势占领市场,新兴产业在竞争中日渐崛起,推动了北京整体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关联方面,北京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前向和后向的关联和合作关系,不同产业发生技术外溢,对北京其他产业的技术和工艺的提升也起到了拉动作用。
加快了北京整体产业的升级。
产业转移方面,北京市要素逐渐转移到更具技术优势的产业,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淘汰了落后的产业,使生产资源集中在比较优势产业或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中。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北京市产业升级的政策启示1.积极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
自2002年起,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目前投资规模位列世界第二。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我们获取了先进的技术,对北京市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此外,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海外投资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向其他国家转移了北京市产能过剩产业,促进了北京市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鼓励北京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制定和颁布新的对外投资扶持政策,加强支持体系建设,提高国际化金融服务水平,提供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咨询、融资等优惠政策。
新建投资和海外并购要进行产业的合理布局,要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一致。
2.科学布局投资行业和区位,契合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目标
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技术滞后,创新不足,导致产能过剩,产业竞争力弱,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因此开展海外投资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加大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海外投资,投资区位也应该选择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或者研发密集的地区,大力推进制造业的投资步伐。
3.培育新兴产业
北京市三大产业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产业基本维持不变,第一产业比重大幅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
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级产品需求降低,劳务服务和工业制成品需求增加,因此制造业、服务业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北京市应该大力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走出去,并重点培育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和信息支持。
4.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创新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在动力。
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发资源、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支持。
5.加强北京市的技术吸收能力
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积极和海外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加强和当地研发人员的交流,主动学习,重点培育北京市科技人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技术的吸收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1] 张远鹏,李玉杰.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6):1-15.
[2] 雷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与产业选择[J]. 上海经济研究,2012(6):23-33.[3] 尹忠明,李东坤.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不同投资动机的探讨[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7-41.[4] 潘素坤,袁然. 不同投资动机OFDI 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学家,2014(9):69-76. [5] 滕永平,朱文婷. 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选择[J]. 商业时代,2008(6):94-95.作者简介:
刘东丽(1990–),女,汉族,北京人,博士研究生,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
基金项目:校内联合招标课题《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北京市技术获取型FDI 规模甄别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TDJD201619)(本文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