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宰相吕蒙正的品格 吕蒙正为什么能三次为相
- 格式:docx
- 大小:5.63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宋宰相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导语: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
吕蒙正(公元944年-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
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吕蒙正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宰相肚量
吕蒙正刚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意气风发地迈着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听到有人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面对这盆当头冷水,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
但是,与吕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满,要追查此人是谁。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查。
下朝以后,吕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逮住那人。
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
”
知人善用
有一次,宋太宗问吕蒙正谁出使辽国合适,吕蒙正推荐了一陈姓官员,宋太宗觉得不合适,就没有同意。
第二天,宋太宗问起人选的事,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再次否决了。
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扔到地上,十分不高兴:“卿为什么这么固执呢?”吕蒙正说:“臣不是固执,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宰相吕蒙正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吕蒙正导语: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吕蒙正(公元944年-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
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历史如何评价吕蒙正宋太宗:蒙正气量,我不如。
脱脱《宋史》: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又论:《诗》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为阿衡,实左右商王。
’言有是君则有是臣,有是臣则足以相是君也。
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以昉旧德,亟加进用,继擢蒙正、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俾参大政。
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
君子谓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校,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黄中多所荐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难也。
而况四臣者皆贤宰辅,又能进退有礼,皆以善终,非盛德君子,其孰能与于斯?陈淡野: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
如天地之量,圣贤帝王之所效焉。
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则焉。
古夷齐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气量,范文正公有济世之德量,郭子仪有福量,诸葛武生活常识分享。
吕蒙正胸襟开阔组织更和谐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小学时代就学习过的俗语,告诉我们成大事者,胸襟肚量也必须大于常人。
此语是形容北宋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946年-1011年)处事豁达宽容,当他很年轻就被拔擢,出任副宰相时,宫廷内的人故意远远地大声批评他,他却装做没听到。
后来,又有人密告流经京城汴河上的水运业者,暗地撑船偷盗官货,他更是以货运顺畅为本,支持宋太宗不予强力取缔,只略事警告。
他认为君子固然能看透小人,但若能宽容大量,反而于事有益,太吹毛求疵反而有害。
吕蒙正知人善任,做事大器,让他在宋太宗、真宗时,三次拜相。
吕蒙正的肚量确实令人佩服,也值得学习,但相信不容易做到。
曾经在某个演讲场合听到大陆成功网路企业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提到类似的概念“男人的胸襟都是被冤枉大的”,马云的说法或者比较接近人性。
两朝三度入相,其家族曾三世为相,吕蒙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吕蒙正,青少年时期确实非常贫穷,但并非因为祖上缺少财产,而是因为其它缘故。
他的祖父吕梦奇当过户部侍郎,他的父亲吕龟图是起居郎,父、祖辈都很富有。
但他父亲“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
吕蒙正和母亲一起遭到父亲的遗弃而被逐出家门的。
但是吕蒙正好学不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一举成名,经殿试得中第一名进士(状元),从此正式踏入仕途。
宋人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记述他中状元前后的一段小故事,说蒙正来及第前就受到时人称誉,但有个叫胡旦的儒生,却不把吕蒙正放在眼里,有人就将吕的词句“挑尽寒灯梦不成”让胡旦看,不想胡旦看后淡笑一声说:“是一渴睡汉耳。
”蒙正听说后大恨,他得中后就使人寄语胡旦说:“今渴睡汉状元及第矣。
”胡旦却表示状元及第有什么值得夸耀,并说:“下一榜我亦可状元及第。
”后来胡旦果然也中了状元。
此事当然对吕蒙正的震动很大,使他不敢再小视别人,并更加注意了锻炼自己的容人气量。
由于吕蒙正博学多才和耿介正直,深得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为官不数年,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接着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正宰相),与宋代开国重臣赵普同列。
吕蒙正被史书称为:“质厚宽简。
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皇)上嘉其无隐”,“同列赞其直谏”,一般朝士“时皆服其量”。
他之所以能受到各方面的如此称誉,是因为他在个人品格方面,有如下主要优点:1,度量宏大,善能容人。
当他初拜参政入朝时,有一朝士因他出身低微,资历过浅而看不起他,竟对他指指点点轻蔑地说:“此子亦参政耶?”吕蒙正听见却假装没有听见而走了过去。
同列心中不平,要回头问这一朝士姓名,好奏他个轻诬大臣之罪,但吕蒙正却挡住同列不让去问,说:“若一知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不知为佳。
”吕蒙正初为相时,曾以贪赃罪奏免了蔡州知州张绅的官职,张绅就买通别人向皇帝诬奏说:“张绅家富,不会贪赃,是吕蒙正贫穷时,向张绅求索财物不如意,才报复于他。
宋朝唯一三任宰相的状元,给你展示啥叫会做官,七个儿子全入仕吕蒙正是宋朝唯二做过三次宰相的名臣,享有这一殊荣的另一人是北宋开国明相赵普。
而要说做过三次宰相的状元,那就只剩吕蒙正一人。
吕蒙正生活在北宋建立之初,家里绝对算是名门望族,自己的爷爷曾任前朝户部侍郎,他爹则担任过后周起居郎,他叔叔也不含糊,担任殿中丞和地方大员。
看起来吕家家境也很不错,因为史料上说吕蒙正的父亲内眷很多,他妈是正室,出身大户人家,但性子刚烈,因此,吕蒙正的父亲后来看原配不顺眼,居然把这娘俩儿赶出了门。
因此吕蒙正做官之前有段时间无疑是比较失意的,生活也很拮据,至今流传的戏曲都有吕蒙正家贫的桥段。
但不得不说人家有良好基因,35岁高中了状元,整个生活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
吕蒙正应该是个厚道人,或者他还是相当在意自己吕氏宗族的身份,在做官后,吕就同时迎接了自己的父母亲一起同住。
这对老夫妻估计还没和解,住一个屋子,但不在一个房间,吕蒙正则对父母奉侍得都很周到。
不过他父亲吕龟图不久就死去,但吕蒙正好名声便流传下来,朝廷又给吕蒙正升了官,还赏赐了住宅,可谓名利俱收。
当然,我们还是要赞赏这种对待父母的态度。
吕蒙正中状元后起点也不算高,只是九品,但升迁相当快,究其原因,还是直接在皇帝那儿挂上了号。
在初次授予官职外放时,吕蒙正就能向皇帝辞行,而皇帝也特别指示,政事如果有不便处理的,允许吕蒙正骑驿马前来上告,还赐给他钱二十万。
果然,历练后很快调回京城,吕蒙正就升了官,仅中状元3年后,吕蒙正的官做到了左补阙、知制诰。
而这一切,还只是个开始。
吕蒙正成为朝廷大员是在李昉被罢免宰相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史料评价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名望很高,也很自律,又敢于说真话,跟老资历的赵普搭班子,一直很融洽,得到了赵普的赞赏。
资历尚欠就能做大官,吕蒙正自然也会被人嫉恨,刚被任命为副宰相时,小吕大人第一天意气风发上朝时,踱步到大殿上时,突然听到耳边有人嘀咕:“这小子也能当上了参知政事呀?”,这话足够刺耳,估计也是故意让他听见恶心他,吕蒙正表现的却相当淡定,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
将相故事-吕蒙正怎么当上宋朝宰相的?他是怎么死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都出自北宋的一个著名宰相吕蒙正。
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他是唯一一个直接从平民一跃而当上宰相的,因此人们也将他称为“平民宰相”。
自他之后,才有皇帝给状元写诗赐宴以及宰相的儿子必须从九品官做起的惯例。
吕蒙正擅长对对联,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他寒门出身,高中状元后被任命为北宋宰相,前前后后共有三次登上相位。
吕蒙正刚当上宰相那会儿,从前看不起他的人都上赶着来巴结他,其中有一个收藏古镜的同僚,声称自己有一面能照着两百里远的镜子,想把这面古镜赠送给吕蒙正,希望吕蒙正能助他升官。
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可只有碟子那么大,能照两百里的古镜恐怕不适合我吧!难道我的脸有两百里那么大?”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收礼,你升官各凭本事。
还有一个人打算送给吕蒙正一方难得的古砚,那人对着古砚呵了一口气,这砚台就湿润了,完全不用加水。
在场的人无不惊奇,只有吕蒙正泼了一盆凉水:“就是一天呵的气顶得上一桶水,那也不过是多出几文钱而已,有什么稀奇的呢?”言外之意,这东西再稀罕我也不需要。
吕蒙正有个同学兼好友叫做温仲舒,这温仲舒自己犯了法被贬官,吕蒙正知道他有才便向宋仁宗举荐了他,可他倒好,居然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讲吕蒙正的坏话。
皇帝看不过去了,下朝以后拉着吕蒙正语重心长的说:“每次你在我面前都夸奖温仲舒,可他在我面前却把你贬的一文不值,你不能放过他!”吕蒙正却不在意,他说:“我是真的认可他的才能而举荐他,这只是尽到了我的职责罢了,他在别人面前怎么评价我,我哪里管得住呢?”皇帝也无话可说,但心里却更加敬重吕蒙正这个人。
宋太宗交给吕蒙正一个任务,让他在朝中推荐一个人出使辽国,吕蒙正恰恰推荐了一个宋太宗不喜欢的陈姓官员,宋太宗不同意,让他换一个人。
可下一次吕蒙正递上来的折子还是写的这个陈,太宗依然不答应,第三次问吕蒙正选好人了没有,吕蒙正又把这姓陈的提出来了。
三度宰相吕蒙正北宋大臣吕蒙正曾三度为相,堪称为政楷模。
有气量在吕蒙正刚入朝议事时,曾有个官员当面侮辱他。
那个官员当着众臣,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小子也能参与政事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从那人身边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忿忿不平,要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立即制止道:“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就会终身难忘的,不如不知道的为好。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宽宏大量。
笑拒古镜朝中有个官员收藏了一面古镜,他拿去献给吕蒙正,想求得吕蒙正的知遇。
他自夸这面镜子能照上两百里,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一面碟子大,哪里用得着能照上两百里的镜子呢?”那个官员只好拿回了古镜。
敢于拂旨宋太宗曾打算派人出使北方,通知中书省要选拨有才干而又能完成任务的人。
吕蒙正选定后,呈上选定的人名,而太宗不同意,让他重选。
此后太宗三次问新选的人,吕蒙正三次都以原来那个人作答。
太宗生气了,责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呢?”吕蒙正回答道:“不是我固执己见,而是您不信任别人。
”仍然坚持说:“那个人可以出使,其余的人都比不上他。
我不想讨好陛下,盲目地附和陛下的旨意,从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这场争辩吓得朝中百官惶恐屏息,不敢稍动。
太宗退朝后对左右侍臣说:“蒙正的气量,我不如。
”不久,终于任命了吕蒙正所推荐的那个人,那人也果然称职。
人正不惧影斜吕蒙正初做宰相时,曾罢免了贪赃的蔡州太守张绅。
有人背后诬陷吕蒙正,对皇上说:“张绅家室豪富,不至于贪脏,只因吕蒙正贫困时向他勾取勒索没有如愿,现在对他进行报复罢了。
”皇帝听信了谗言,命令立即恢复张绅的官职,吕蒙正对此没有申辩。
后来,考课院(考核官员政绩的政府机关)也获得张绅贪赃的实据,皇上又把张绅贬为绛州团练副使。
直到后来吕蒙正再次入朝为相,太宗才对他说:“张绅确实犯了贪赃罪,我当初错怪你了。
”吕蒙正听了,还是不申辩,也不表示感激。
龙源期刊网 了不起的吕蒙正作者:蔡建军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4年第22期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
皇帝虽然生气,却舍不得弃之不用,仍视为股肱之臣。
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他们彼此仰慕,亲如兄弟。
后来他们都考中了进士,步入政坛。
这哥俩能文能武,成为当时的政治偶像。
谁知,温仲舒意外被问责受贬多年。
吕蒙正担任中书令后,多次向太宗举荐,使温仲舒重新被起用。
再入官场的温仲舒,如鱼得水,青云直上,不过慢慢变得刚愎自用,甚至在吕蒙正危急时刻,还利欲熏心,落井下石。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可吕蒙正闻听后,却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为国尽力,方向没错,政绩还在,那些小事万万不可记在心上。
”有一次,吕蒙正在夸赞温仲舒的才干,知道实情的太宗以为他还蒙在鼓里,就忍不住提醒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呢!”心无芥蒂的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我安置在这个职位上,就是深知我懂得怎样欣赏别人,并能让他才当其任。
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呢?”吕蒙正不计前嫌、礼贤下士,宽广容人、秉公处事的治国理念,让太宗对他愈发器重。
事实证明,吕蒙正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温仲舒虽然爱嫉妒,干事却很有能力。
他在外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在内辅政朝廷,办事得力,还与名臣寇准齐名,时人并称他们为“温寇”。
【素材分析】为人之道很多,然而最为根本的也许只有一条,那就是像吕蒙正那样,懂得宽容、欣赏别人。
只有如此才会冷静地看待别人的过错,看到别人的优点,也才能够做到秉公处事。
【适用话题】宽容气量能力人无完人。
北宋传奇人物——吕蒙正
展开全文
说到吕蒙正,或许有些人对此人不是太了解,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此人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用咱当今的话说,出生于贫农。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他。
吕蒙正生于公元944年,亡于公元1011年,活了67岁。
他最牛的一件事,就是给世人留下一篇著作《寒窑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都牛。
读过此文的人,没有不抄写收藏的,我说的是从古至今,一点都不夸张。
到如今流传1300多年了,春风依旧。
不信您就去读读,百度一搜就会出现。
觉得牛,回来给点个赞。
此人号称北宋的传奇宰相,做过监承,当过通判,三次登上相位,被封过许国公,还做过太子的老师,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
他写的《寒窑赋》是量身打造的文章,全是他凄惨到富贵的经历。
列举从古以来历史名人经历的命运和挫折,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个世界命运的千差万别。
宽大为怀,感化人心——吕蒙正:不去追查侮辱他的人到底是谁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
他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
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
他的同僚都为他愤愤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了他们。
退朝以后,同僚们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
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一辈子就忘不摔。
宁可不知道,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恢宏。
【智慧点拨】做人切忌刻薄,斤斤计较,有仇必报,其结果必将使自己成为失道寡助之人。
不计较别人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仁者和智者。
人要有容人之量,要能容人之过,用人时要不计较私怨,才能为国更好出力,如没有宽宏的气量,一味打击报复曾得罪过自己的人,或以权势压人,都是不可取的,想要成就大业,就要以德行服人。
对于那些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们要宽容一些,用义理与节操去打动他们,使他们的本心恢复到善境,用这样的做法,既不损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
使天下的人都能归于教化而成善行。
【引申名言】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明)洪应明《菜根谭》【名言释义】察觉别人的欺骗不实,不要马上从言谈之间表现出来;受到别人的攻讦侮辱,不要马上在脸色情态上显露开来。
这里面含有无穷值得玩味的意趣,也有着无穷尽的受用。
【名言智慧】只要是人,都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
当所披的外衣被人揭去,所怀的用心被人刺穿时,羞愧之下,如果不立刻采取报复,也会处心积虑地另想诡谋。
而对方这两种结果,都足以给自己带来相当的伤害。
若换另一个情形,在察觉别人用心不正时,装做不知而不入圈套,受到别人攻讦侮辱时,虽感愤怒而能予容忍,不但可以避免进一步的祸害,同时也可借此修心养性,成就更大的德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宰相吕蒙正的品格吕蒙正为什么能三次为相
导语: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金榜题名入仕,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金榜题名入仕,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
吕蒙正出生寒门,早年间住在破窑中寒窗苦读,977年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
吕蒙正先后任监臣、通判,后升左补阙、知制诰,十分受到宋太宗的宠信。
吕蒙正做官以后,不记恨当初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接其同住,周到礼待,其父死后,吕蒙正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吕蒙正由于为人仁厚宽容,严于律己。
在朝中名望甚高。
在李昉被革职后,吕蒙正任中书侍郎兼尚书。
且吕蒙正为人刚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隐瞒受到皇帝的赞许。
后来母亲去世,吕蒙正辞官守丧,不到三年重新起用。
当时由于的惯例是宰相的儿子一入仕就任不小的官员,吕蒙正便向朝廷进言,认为自己的孩子刚成年难以胜任如此的官职,以此开始宰相的儿子均以九品官位起。
此后,吕蒙正在对外征讨等多个事件上对皇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均被皇上采纳。
宋太宗去世时,吕蒙正念其知遇之恩,伏地痛哭。
咸平六年,吕蒙正兼任太子的老师,封国公,为规劝太子写下流传至今的《破窑赋》。
景德二年,吕蒙正辞官回乡时,由儿子搀扶着向宋真宗进言肺腑之见,六十八岁逝世,追赠中书令,谥文穆。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