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一历史10月份月段检测第一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60分。
1.宋朝李纲说:“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这里的“封建”是指A.分封制C.地方藩镇B.诸侯国君D.封建社会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制”指()A.禅让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世袭制3、某同学看到某电视剧“皇帝出行”的场景时,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A.汉朝B.清朝C.西周D.秦朝4、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丞相的具体职责是(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A.分封制崩溃B.宗法制强化C.君主专制制度崩溃D.中央集权制形成7、“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性D.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8、《史记·秦本纪》记载:“初置丞相,樗(chu)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始皇时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分管()A.刑狱B.军事C.行政D.监察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除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汉朝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Ⅰ卷(共计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共计50分)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 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 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 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4、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山东省寿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无答
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1、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这说明废井田A.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B. 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C. 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2、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 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1.姓名是人的符号。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 男尊女卑思想B.家族宗法观念C.个人主义心理D.专制王权影响2。
《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
"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
这说明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强调民本观念B。
强化等级秩序C。
缓和社会矛盾D。
规范统治行为3.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代远情疏4。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实行郡国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制定《秦律》5.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表明其主张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C。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7.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8。
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12届高三历史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选择题30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梨树县实行了“一次性投票选举”。
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为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这表明:A.“海选”、直接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B.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C.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D.新时期中国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普遍提升2.2009年9月8日下午,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驻华外交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参观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成就展”。
图为新疆图片展吸引参观者。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使我国民族自治区①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少数民主的高度自治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④使少数民族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A.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②③④3.下图标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A.“一五计划”时期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D.20世纪90年代后4.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从中获取的信息有①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习俗②经济文化交流逐步深入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④中共“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方向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②③④5.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能佐证胡锦涛高度评价的史实是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53年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苏关系解冻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分).“打个比方,商品经齐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
这表明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引起了“商业革命”.引起了“商业危机” .引起了“贸易革命”.一位哥伦比亚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会合周年国际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该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旅美学者薛涌认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是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击了工业革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现代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试题数:52,满分:1001.(单选题,0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B.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C.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D.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2.(单选题,0分)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
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3.(单选题,0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C.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4.(单选题,0分)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表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5.(单选题,0分)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A.宗法观念彻底崩溃B.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C.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D.分封制在不断衰落6.(单选题,0分)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7.(单选题,0分)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
2014级高二10月检测历史试题使用时间:2015.1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年10月7日上午,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
双方发生纠纷导致伤残,事后,双方均深表后悔。
地铁公司为了倡导文明礼让,拟在地铁车厢里张贴提示语,不恰当的是A.“克己复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心无所恃” D.“仁者爱人”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A. 孔子“仁”的思想B. 孟子的“性善说”C. 墨子的“兼爱”思想D. 陆九渊的“心学”3.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 李申在《简明儒学史》中指出,古代儒学的演进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重视礼乐教化阶段和重视心性理论阶段,其中“重视心性理论阶段”是指A.汉代经学 B.隋唐儒学 C.宋明理学D.清代考据学5.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这个观点表明黄宗羲A. 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B. 主张君主立宪制C. 设计三权分立D. 抨击君主专制6.如果每个人都很有教养,那么家庭将会得到很好的管理;当家庭管理妥当时,国家将会变得有秩序;当国家管理井然有序时,全世界都将会变得和平友好。
”此说源自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7、“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1. 姓名是人的符号。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 男尊女卑思想B. 家族宗法观念C. 个人主义心理D. 专制王权影响【答案】B【解析】重视姓氏并未涉及男女尊卑问题。
故A项错误。
重视姓氏与专制王权无关。
故D项错误。
姓氏代表的是一个家族,反映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家族宗法观念而不是个人主义。
故C项错误,B项正确。
点睛:姓与名的排列次序折射不同的社会观,姓在名前,体现重视家族高于个人,重视血缘关系,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为代表。
而名在姓前,体现个人高于家族,崇尚个性。
2. 《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
”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
这说明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强调民本观念B. 强化等级秩序C. 缓和社会矛盾D. 规范统治行为【答案】D3. 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 代远情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故D正确,贵族执政、层级严密、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B、C。
4.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 实行郡国制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D. 制定《秦律》【答案】B【解析】“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天下的混战原因在于分封制,再实行分封制还会挑起战乱,故他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分封制,所以B为正确答案;A为汉初推行的措施,B是中央官制,D为法律方面的,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
6.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表明其主张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C.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说明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弊端,需要改进,“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明顾炎武主站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对统治是最好的,故选A;由“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由“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可知C也不符合题目主旨;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7.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B项错在“取代相权”;C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8. 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与此相符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B. 设三省六部C. 设三司使D. 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说明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知这是皇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好处和优点,故选B;A 设立中朝是汉武帝为了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而设立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三司使是关于财政方面的官员,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军机处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它不可能起到“防止独断”的作用的,故排除D。
9.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①世卿世禄②门阀地位③才能道德④文化文章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D. ①②④③【答案】C【解析】贵族政治对应的是世卿世禄,官僚政治对应的是才能道德,士族政治对应的是门阀地位,科举制度对应的是文化文章,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分封的各个王室到地方的封地进行统治,所以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君主专制只涉及中央,应为中央集权,排除A;由此得出清朝藩王一律在京居住,可知皇帝将地方上的权利收归中央了,所以C正确;清朝相对于清朝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封号的变化,二是由就藩到在京居住,这些变化都不能反映分封制徒具其名和诸王地位的高低,排除B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比较、辨别的能力。
古代分封制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由于它不利于中央集权,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后历代虽有分封制,但基本上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一般都带来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有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清朝吸取前朝教训,虽有分封,但基本是礼节性的,无封地,只在京城,受到朝庭的监督。
11.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
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
B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强化。
D选项与材料相违背。
12. “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理政务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由于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以“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他们是不可能参与决策的,故排除B;而这个新的政府部门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问题,故选A;C应该指的是六部,故不符合题意;D是属于监察部门的职权,故排除D。
13.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加强专制皇权C. 促进地方经济D. 防止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行省是地方组织,故设置的目的不应该是加强专制皇权,故排除A;行省的设置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这种“犬牙交错”的划分是为了防止地方因为统治区域较大而出现割据的结果,故选D;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B.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宰相与皇帝一块坐着,到宰相站着、皇帝坐着,再到宰相跪着、皇帝坐着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宰相的权力、宰相的地位不断地在削弱,而专制皇权是在不断的加强,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5. 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
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
文中的“”应是指A. 丞相B. 枢密使C. 知州D. 通判【答案】B【解析】这里讲的是杨业受到什么官职的制约,根据宋代军事方面的制度我们可以知道,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设置了很多措施,比如枢密院掌调兵之权,而统兵将领则负责统兵,这样双方之间就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关系,这里的杨业就受制于枢密使,故选B;A属于行政官员,CD属于地方官员,都不属于军事方面的,故排除ACD。
16.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