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案 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3.《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课堂结构导学流程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独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疲倦..( )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对学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整地再写一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四、展学(对以上问题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点拨)A小组展示“合学”(1)B小组展示“合学”(2)C小组展示“合学”(3)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点拨:五、评学1、请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合作探究突破重点点拨探究攻破难点3、小组长统计本组出现的问题,常规问题组内解决;特殊问题上交学科长,汇集后交由老师答疑解惑。
《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法指导: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要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应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chàn)颤栗(zhàn)闪烁(shuò) 朦胧( méng lóng ) 覆盖(fù) 疲倦( pí juàn) 3.查资料,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朦胧诗派: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星星变奏曲》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1.朦胧诗,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
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
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
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4.什么是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成为“变奏曲”。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谧.()闪烁.()朦胧..()()劫.难()凝.望()颤.动()憧憬..()()覆.盖()2、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二、合作探究。
星星变奏曲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是一个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颂歌,而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和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中招考点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能够结合自身欣赏诗歌的经验,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但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中“星星”等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重点语句,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星变奏曲》展示的就是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面对困苦时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1星星变奏曲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研讨探究法情感目标感受时代,体味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80年“青春诗会”推出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它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星星变奏曲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是一个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颂歌,而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和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中招考点近年来的某某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能够结合自身欣赏诗歌的经验,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但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中“星星”等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重点语句,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星变奏曲》展示的就是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面对困苦时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人,1980年在《某某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 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变幻和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同时,他们对课文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并学会欣赏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美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丽。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讲解和总结。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发表*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案
教师寄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基础知识: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理解探究:
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
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合作释疑: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课内精读:
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2、这首诗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4、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拓展迁移:
呵,有一只鹰┅┅(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4、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
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
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
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这种表现方式。
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合作释疑:
1、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
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
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
与变(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课内精读
1、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3、(1)这句话运用了暗语的修辞手法,表明写“苦难的诗”时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
(2)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4、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
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又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
(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
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拓展迁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
(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
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