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技巧:高考材料作文易出现六种失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作文写作审题技巧的10种方法高考作文写作审题技巧的10种方法高考写作技巧: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
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2024年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总结一、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之一。
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为阅读不准确、理解不深入、选择不准确等。
1. 阅读不准确:这是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细节,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偏差,选择错误答案。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并在阅读后做好总结和复盘。
2. 理解不深入:有些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导致答案选择错误。
对于理解不深入的原因,可能是对于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观点等没有深入思考,只停留在表层。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要注重思考和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 选择不准确: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容易被某些选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要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填空题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常见题型,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之一。
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 选词不精准:有些学生在填空时,用词不准确,导致句子不通顺或者与文章意思不符。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选择词语时要注意词义搭配和上下文逻辑关系。
2. 理解不深入:有些学生在填空时,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没有深入思考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导致填错答案。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填空时要仔细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注重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语法错误:有些学生在填空时,由于对语法规则的mastery 不够,导致填写的词语在语法上存在错误。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要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练习,熟悉常见的语法错误。
三、作文题作文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之一。
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 内容不全面: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只涉及到表面的内容,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导致作文内容贫乏。
要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提供充分的论据和例子加以支持。
高考作文指导之承上启下六种技巧高考作文指导之承上启下六种技巧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
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
那么议论文中的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承上启下六种技巧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3)由此观之……(4)为什么会这样呢?(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例1】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承上启下六种技巧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话题作文,学生从话题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阐述见解。
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
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4、物犹如此,人亦然。
【例2】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
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
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专题01 审题立意方法及训练一、审题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何审题始终困扰着很多的同学,如今,笔者提炼出几种审题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找对象看看材料社稷的对象有几个,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假如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当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确定要辨析清晰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含意有些材料运用比方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当细致分析,细致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依据。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觉,虽然很多同学理清了关系,还是提炼不出来重点,对于材料似乎是理解了,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你就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确认吧。
二、用确定的思维方法解析材料下面我介绍的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法”,是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1、概括中心:人物或者主体﹢事务﹢结果2、询问缘由、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也要学会问为什么)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说白了,就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是怎样。
三、立意古人云:“文贵立意。
”“每个人各自的想法”即是指文章的立意。
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须要些什么来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1.抓关键句法关键句经常有示意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经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原委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确定不能卖。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1)引:开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表达,引述时还应留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亲密相关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2)提: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仔细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观点提炼得不精确,文章就"跑'了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3)摆:围绕中心论点绽开论述这部分是谈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说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劝说力。
(4)结: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
开头引材料从材料切入,简要分析,引出论点。
中间联材料说理谈论的时候用材料的主旨或关键词来贯穿、连接,假如能把背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镶嵌进去,那么会使文章与背景材料融合得更为紧密;结尾再扣材料,使材料与文章融为一体,同时又表达出文章对材料的引申、丰富和升华。
开头的写法:先概括引述所给材料的内容,稍作分析引申,立刻在第一段的结束处(或另起一段)亮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句。
例①露珠的颜色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变化,闪烁出锦上添花的动人缤纷;三色堇由于生长的土壤不同而变化,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出各异的绚烂大自然尚且懂得秀丽因自己的位置而异,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洞悉其中的道理?②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耀,多秀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秀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耀;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滑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亮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荣。
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颜色!折射的光荣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荣才是真正缤纷的。
伴侣,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亮的露珠。
④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耀。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亮。
这首小诗,使我得到启示:一种物质在不同的事物上有着不同的景象。
高考作文技巧:高考材料作文易出现六种失误
高考材料作文怎么写?给材料的作文类型,我们在审题上首先要对所给材料的文字分而析之,从中寻觅可供发挥的立意点。
所关注的文字,叫视点,由此而确立的写作方向叫立意点。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从题型上看,是给材料作文。
作文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下面,我们对09年高考作文题所给材料文字作审题分析,原材料中的视点与对应概括出的立意点见下表:
审题可见,09年作文题所给材料本身写作难度并不大,可供发挥的角度有很多,考生应该能结合自身的长处,写出个性化的思考。
但从高考作文阅卷实际情况来看,却很遗憾发现分化严重,很多考生作文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总均分低于预期目标值。
究其失误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不懂得给材料作文类型的写作基本规范,影响了作文效果,使阅卷者判分时左右为难,想说爱你不容易。
09年高考作文阅卷中发现,考生在给材料作文类型的写作基本规范方面的失误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篇不引用材料(既不明引,也无暗合)。
给材料作文比之于命题作文,除了审题难度更大,不直接告诉你应该写什么之外,还隐含着一个潜台词:所给的材料是引发你写作的缘由。
因此,如果写议论性的文章,就叫缘事而发,当然应该引用它,只是在什么位置引用,引用的技巧、水平因人而异,有所差别(只要不照抄原文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写记叙文,用事件或故事来印证、表现所给材料中隐含的某一事理,则无需也无法引用材料。
2、戴帽穿靴式。
有的考生虽然在文章头尾处引用了材料,但对材料不做分析;还有的考生展开论述的正文,与开头引用的所给材料之间毫无关联。
例如,《梦想》。
先引用板桥事例之后议论:这是板桥的特点,而我呢?什么都没有。
我从小有个梦想,做运动员,成为姚明、刘翔那样。
然后大段回忆14岁体校学棒球的受伤经历与恐惧。
最后自我鼓励: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让我能实现梦想。
正文与板桥的材料毫无关系,属于典型的戴帽后就扔的类型。
这样的文章我只会给38分。
3、给材料作文的立意点应该是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后做的类似联想,观点与所诶材料间有必然联系。
但有的考生拐了多个弯后,似是而非地渐行渐远,偏题跑题。
文章是表达思想的,这种思维不严密的现象是会重扣分的。
例如,《不可缺少的追求》,其结构与内容如下:
(一)引用所给材料。
(二)议论:字如其人。
板桥体别有韵味,折射了郑燮的独特个性。
是啊,他不畏世俗讥讽,坚持自己的追求,才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而我的追求是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
(三)叙述:我有一次读《老人与海》,桑迪亚哥&&(概述小说情节)。
议论:我明白,人,要追求尊严,绝不轻言失败。
(四)议论结束:感谢《老人与海》,它教会了我哲理,是我独一无二的追求,会带我走得更远。
这样的文章的确已走得更远了,我认为只能给35分。
4、只抓只言片语,套用材料中的几个字眼,没有理解内涵,导致偏离题意。
例如,《爱财而不过》,先议论开篇:爱财这个词人们多少总有些鄙夷,我看不然。
虽然爱财在有些人眼中是歪歪斜斜,但适当的爱财,能催人上进,受人尊敬,只要不过分。
第二、三段举比尔盖茨追求财富也办慈善事为正例,举葛朗台敛财吝啬为反例展开论证。
最后引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结束。
文章只是与所给材料中歪歪斜斜这几个字面有关,而全文内容与板桥书法之事毫无关联,这样的文章我认为至多25分。
5、用一个更幼稚的启蒙故事来诠释所给材料的深刻事理寓意。
、这样写虽不偏题,只是欠深刻,所以可以得到及格分,但得分高不上去了。
例如,有篇文章题为《梨树的四季》,讲述一位农夫让四个儿子分别在春夏秋冬去看梨树的模样,然后教育儿子们不要只关注一季,才能看出美丽与韵味。
这里蕴含的道理暗合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寓理,表达出了全面而整体地看问题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属于低语境材料,在初中生的文章中或许算得上好作文,但相对于高三思维水平层次而言,只能算平平一般,得分在46分左右。
6、套题。
套题比偏题更恶劣,更易激起阅卷者公愤,将重罚在30分以下。
例如,浦东新区09年模拟考试作文题也是给材料作文:人生当藏锋还是露锋?
于是高考中有考生写了一篇套题作文《藏与露之显人生》;还有的考生套题其他区模拟考试作文《半是一种艺术》,这样做都将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给材料作文应该遵守哪些写作规范?
给材料作文的作文类型,其基本要求是先从所给材料中抽提出蕴含的事理,然后缘事而发,类似联想到社会、人生的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类似于演绎推理。
基本规范要求:
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点,确立视点,从而确定立意方向。
2、不要就事论事。
抽提出事理后,要类似联想,同理类推到更深广的领域,写出层次感。
(如:自然→社会→人生→治国→世界)
3、写作时要引用材料,缘事而发(尽量引用,但不要照抄),以避免套题之嫌。
(可以明引,也可暗合)
4、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对材料本身要做分析与关联,以避免穿靴戴帽之嫌。
例如:谈论独一无二,就要具体分析郑板桥是如何做到独一无二的?(比如他的博采众长,坚持不懈);再如谈融合,就要说明郑板桥是如何融合百家的?(比如:杂取众长用隶书参以行楷;打破门户之见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借鉴他人也不失独立人格不可无一)
例如,《创新切莫弄巧成拙》一文,其结构内容如下:
(一)分析板桥体的意义追求创新。
提出问题:应该如何追求创新?
(二)分析郑板桥的通今博古,论证:创新是以积累为前提的。
(三)分析郑板桥与扬州八怪的行为,是表现独立人格的,论证:创新是有丰富内涵为内容的。
(四)分析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以振兴书法为目的的,论证:创新是有高尚目的而不是标新立异搞怪出风头。
这样的文章,紧扣中心论点,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做具体分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可以评为一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