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还是继续怀疑?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怀疑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际关系是社会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其中的怀疑与信任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怀疑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起着相互交替的作用,对于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怀疑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分析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应对方法。
第一部分:怀疑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怀疑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对他人的动机、行为或真实性产生疑惑时,往往会表现出怀疑。
怀疑在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对他人真实动机的探求。
在一些情况下,怀疑是基于个人经验或者外界信息的,这种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醒人们保持警惕。
然而,过度的怀疑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当我们对他人持续怀疑时,会产生疑神疑鬼、心神不宁的心理状态,进而导致人际间的紧张和隔阂。
如何应对怀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沟通来减少怀疑。
通过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及时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理清误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怀疑。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信任基础来减少怀疑。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他人才会更愿意相信你的动机和行为。
最后,反思自己的怀疑情绪。
在面对他人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怀疑动机是否合理,是否基于客观的证据。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就要尽量摒弃怀疑,给予他人信任的机会。
第二部分: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信任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基于对他人的实力、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预期和相信。
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可以增进合作、加强沟通,是人际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家庭和友谊关系中,信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中的信任可以增进亲密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朋友之间的信任可以增强友谊的纽带,让各自都感到有人可以依靠、信任和支持。
在工作环境中,信任也是不可或缺的。
雇主对员工的信任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团队的协作与高效工作。
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可以增强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
信任与怀疑的哲学分析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和怀疑是两个常见的情绪和态度。
信任意味着我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放心和依赖,而怀疑则表示我们对其真实性或可靠性的疑虑和不确定感。
这两种情绪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任和怀疑可以被视为对现实性和真理的态度。
当我们信任他人时,我们将自己的利益和信心委托给他们。
信任建立在相互了解、情感亲近和经验的基础上。
它代表了一种对他人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同。
信任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合作和团队合作。
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信任是实现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信任也是脆弱的。
当我们被背叛或失望时,信任可能被破坏。
这种破坏会引发我们的愤怒、痛苦和失望。
在一些情况下,被动的怀疑可能会产生,对他人和未来的信心减少。
这种怀疑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使我们更加谨慎、保守和戒备。
因此,从信任到怀疑的转变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这里有一个思考题:信任和怀疑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当我们是否应该始终保持信任,还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信任和怀疑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极端的态度都可能导致问题。
对于那些过于信任他人的人来说,他们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他们可能忽视了他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中的潜在风险。
因此,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是必要的,以避免成为他人的牺牲品。
怀疑可以激发我们的警觉和谨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然而,过于怀疑的态度也可能让我们错失机会和忽视真实的价值。
当我们对一切心存疑虑时,我们可能无法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热情。
怀疑、疑心和怀疑他人的动机可能导致我们与别人之间的间隔和不信任。
这种状态下,我们可能错失交友、合作和成长的机会。
因此,保持信任和怀疑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判断来调整。
我们应该根据他人的行为、动机和历史记录来评估他们的可信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不盲目相信和依赖他人。
平衡他人信任和对自己的怀疑作文
哥们儿,你知道吗?信任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咱们在路边摊买
的煎饼果子,看着挺普通,但吃一口,哇,满满的幸福感。
信任就
是那么回事,简单但珍贵。
不过啊,也不能盲目信任,得看看对方
是不是值得。
话说回来,怀疑呢,就像咱们玩游戏时突然弹出的广告,让人
心烦。
但有时候,怀疑也能保护咱们不受伤害。
就像那个总是提醒
你“别上当”的小天使。
所以啊,得学会在信任和怀疑之间找个平
衡点,这样生活才能更顺畅。
还有啊,你知道吗?有时候遇到困难,信任就像那盏指引咱们
前进的灯塔。
它告诉咱们,只要坚持,总会看到曙光。
而怀疑呢,
就像那个时不时泼你冷水的朋友,提醒你别太过乐观。
但话说回来,这种泼冷水有时候也挺有用的,能让咱们保持清醒。
总之啊,信任和怀疑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缺了哪一个都
会觉得不对劲。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在它们之间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让生活更加美味!。
信任与怀疑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信任与怀疑。
然而,信任与怀疑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明了,而是一个微妙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信任与怀疑的相互作用既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深化,也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障碍。
由于信任与怀疑是人的心态,而人的心态又受习得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探讨信任与怀疑的关系就不得不综合考虑人的心理与环境变量。
一、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基础信任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稳定关系的前提。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人们敞开心扉,愿意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真实的交流,促进了人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使人际关系更为密切和谐。
此外,信任也是人们彼此承诺并遵守的纽带,能够促进各种合作与协调的进行。
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才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和组织。
二、怀疑是人们对他人真实性的警惕怀疑是人们对他人真实性的一种警醒与警惕。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怀疑常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它使人们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或损失保持预警状态,避免受到潜在的伤害。
当人们对他人的动机、诚信度或可靠性有所怀疑时,会更加谨慎对待与其交往的行为,以减少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从这个角度看,怀疑与信任并非对立的关系,它是在信任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合理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保持警觉与决策的灵活性。
三、信任与怀疑的互相作用与平衡信任与怀疑在人际关系中并不是截然相对的状态,而是互相影响与交织的复杂过程。
当人们一开始对他人抱有信任时,信任将会成为交往的媒介和纽带,促使人际关系的不断发展。
然而,一旦信任被背叛或破坏,人们就会对他人产生怀疑。
这种怀疑可能一时无法解除,甚至在经历多次背叛后转化为不信任。
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损害其对人性的正面评价和对社会的归属感。
然而,怀疑也可以促进人的成长与进步,使人们更加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
有时,怀疑可以引发人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出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多一点信任,少一些怀疑我的学生都是普普通通的小学生,“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纯真的天性、善性和灵性,而这些,正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磨损的东西!教育中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片段,恰恰是这些小小的片段凝固成永恒的感动,感动之余我不断思考,使我不断成长。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黄老师,我们家琳琳最近迷上了上网,请你好好批评他,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
”提起琳琳,我马上想起他那张胖乎乎、又十分诚实的脸,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听完我只觉得脑袋一“轰”,我决定找他好好谈一谈,“琳琳妈妈,你先不要生气,他是个好孩子,我明天找他好好谈一谈,我相信他会改正的。
”第二天,我把琳琳叫到身边,问他周末在做什么,没想到他主动告诉我:“老师,我最近迷上了上网,爸爸妈妈已经批评了我,我知道错了,并向他们保证以后再也不进网吧了,可他们不相信我,现在都不理我了。
老师,你相信我吗?”我立刻明白了家长所谓的“采取措施”。
孩子那一脸的真诚感动了我,我觉得他都快哭出来了,突然觉得自己的鼻子酸溜溜的,我摸了摸孩子的头说:“老师当然相信你了!只要你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马上改正,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会原谅你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爸爸妈妈不会原谅我了,他们都不理我了!”我用双手轻轻地帮他擦去眼泪,然后捧着他的脸说:“老师会原谅你,爸爸妈妈也会原谅你的,相信老师,爸爸妈妈之所以会不理你,是想让你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你改正了,爸爸妈妈一定会原谅你。
那就要看你的表现了。
”他诚恳地点了点头,说:“黄老师,你就看我的表现吧,我会让你们相信我的。
”……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我想他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又过了几个星期,我打电话给这个家长,他高兴地告诉我:“孩子变化可大了,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上网了,都是老师您的功劳呀!”我笑着说:“其实,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相信了他的话,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吧,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放下电话,也放下了我不安的心,其实一开始我自己也有一点点的不确定,我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寻找平衡作文咱活在这世上,每天都得面对一个事儿,那就是啥时候该信任别人,啥时
候又得怀疑一下。
这就像走钢丝,得小心翼翼地找那个平衡,不然一不留神,
就得摔个大跟头。
先说信任吧,这可是个好东西。
要是人与人之间没了信任,那这世界还不
得乱套?你想想,要是你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可信,干啥都疑神疑鬼的,那得多
累啊!比如说你交个朋友,总怀疑人家是不是真心对你好,那还能愉快地玩耍吗?再比如在工作中,你不相信同事能把任务做好,事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不
得把自己累个半死?所以啊,信任能让生活变得简单、美好,能让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更亲近。
可光有信任也不行,有时候还得有点怀疑精神。
不是说要把人都往坏处想,而是得多个心眼儿,别让人给骗了。
比如说,网上那些个五花八门的广告,说
啥“轻松赚钱,一夜暴富”,你要是一点儿不怀疑,傻乎乎就信了,那多半得
破财。
还有那些陌生人跟你套近乎,说要带你赚大钱,这时候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他是不是有啥猫腻。
那怎么才能在信任和怀疑之间找到那个平衡呢?这可没有个标准答案,得
看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熟悉的、靠谱的人,咱可以多信任一点;对于那
些不太了解或者感觉不太对劲的事儿,就得适当怀疑一下。
还有啊,别太极端,别要么完全信任,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要么就完全怀疑,把真心对咱好的人
都给推开了。
在这信任与怀疑之间,咱得像个聪明的舞者,灵活地跳跃、转身,找到那
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这样,咱才能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明白,过得自在!。
信任还是怀疑信任和怀疑,两者从来都是矛盾的,信任,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可总有一些人不值得信任。
有句加拿大名言说:“信任是种美德。
但怀疑让我学到更多东西。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信,是一个良好社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怀疑对人类发展是有好处的,一部科学史中,基本可以说是怀疑的历史,对于真理的不断质疑,真理才不断前行,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哥白尼质疑地心说,也就不会得到正确的日心说,但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是阿里斯塔克,可是他的宇宙观和理论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的说法如珍贵的戒指被扔入大海无影无踪。
知道哥白尼的出现,由此可见,坚持怀疑的观点是可贵的。
记得曾经和朋友做过这样的一个测试,他说闭上眼睛把你的手给我,我带你过马路,我闭上了眼睛却恐惧的不得了,没走两步就睁开了眼睛,和朋友交换了一下角色,他一直闭着眼睛到我带他过了马路,他告诉我这叫信任。
后来一个朋友对我说。
人总是要把后背交给一个人的。
如果你交了即便真的被捅了一刀,也要认的,当时我觉得他的话过于悲壮了,我不相信有谁会那么信任一个人,同时又真的愿赌服输,直到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体会是在有了这样的感慨之后,其实在没有这样的信任之前,我们是会怀疑任何人的,但有了信任怀疑就变得很龌龊,被信任的一方因为被怀疑,也就觉得格外地不能接受,我曾经自己做过这样的一个测试在房间里闭着眼睛去厕所,几次都是中途就睁开了眼睛,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绝对的信任是不存在的,对于不确定的东西,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停止怀疑过,但因为我们心里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不去怀疑罢了,所以能被人信任,是很荣幸的事,被信任的人被怀疑也在常理之中,怀疑一个自己信任的人,等于推翻自己一样,也是一件很心痛的事,信任与怀疑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不经过怀疑是不可能有信任的,但一旦怀疑了,信任就不存在了,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一个人是可悲的,但在没有真的被捅一刀之前还是应该庆幸。
“天下无贼”只是个愿望而已,但有愿望是美好的。
信任与怀疑的辩证性作文7篇信任与怀疑的辩证性作文1作为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后也将死于中国的普通人,我自然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也希望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能够使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在此意义上,我愿意选择信任。
然而,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作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有思想的人,我更愿意选择怀疑,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
怀疑一切固然很累,但信任一切则很可怕。
信任可以说是一种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的社会机制,它固然可以被一些人倾心追逐,但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盲目地信任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社会灾难。
年轻人的活力固然值得羡慕,然而,最怕看到年轻人因盲信而产生的狂热。
这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可以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但在更多情况下,却是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后者产生的可能性往往更大。
怀疑意味着重估一切价值,是人类批判性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力量之源。
有怀疑,方有追问和探索;有不懈的追问和探索,方有创造,有彻悟,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任和怀疑都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当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缺少的恰恰是这两种精神力量,以至于既做不到有效地相信,也做不到合理地怀疑,有的往往是盲信或拒绝相信一切罢了。
信任危机并非理性怀疑的产物。
恰恰相反,它是盲信的亲生子。
盲信者在最终发现自己原来一直生活在谎言之中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信任一切。
怀疑者则不然,他质疑,他追问,他探究,经过省察和考证,他有选择地信任所遇到的一切。
正是这种怀疑、追问和探究的行动,增加了骗子的犯罪成本,有效地抑制了各种形式的欺骗行为,最终产生的社会效果恰恰是各种值得信任的人和事的增多,而不是普遍弥漫的社会信任危机。
如梁任公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作为中国社会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有选择地信任,更要理性地怀疑,这才是救治当下笼罩着中国的信任危机,建设道德契约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信任与怀疑之间的关系作文
信任VS怀疑,生活里的“双簧戏”。
信任嘛,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玩的“你追我赶”的游戏,大家都
心照不宣,知道对方不会真的使劲。
信任就是心里踏实,觉得对方
靠得住,有啥事儿都愿意跟他说。
但怀疑呢,就像吃了一口没熟透的柿子,心里那个别扭啊!总
觉得对方有啥瞒着自己,说话也得留半句。
怀疑就像心里长了根刺,时不时就扎你一下,提醒你别轻易相信人。
其实啊,信任跟怀疑就像咱们每天吃的那碗拉面,得有个平衡。
拉面里得有汤有面有菜,才能好吃。
信任多了,咱们就容易被忽悠;怀疑多了,生活就过得太累。
所以嘛,得看情况,得会判断。
说到底,信任跟怀疑就像咱们每个人的心情,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乌云密布。
关键是要学会调整,学会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找到
那个平衡点。
这样,生活才能像那碗拉面一样,既美味又舒心。
信任与怀疑发言稿三篇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信任。
如果没有信任又何谈交往!在信任的彼岸伫立着怀疑,不要一昧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以下是职场网的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信任与怀疑发言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们永远都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这里有我们的家人,有我们的朋友,还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变的自我起来,不信任陌生人,不信任自己的朋友,甚至,对于自己的家人,都会产生不信任感。
也许我们会感到很悲哀,但我们依然重蹈覆辙,去怀疑,去猜忌身边的人。
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变成这样的呢?信任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它会让我们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的温暖。
人们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抉择中成长。
这些抉择往往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会恐惧,我们会不安,我们害怕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我们的亲人,为何不信任我们的家人呢?他们会帮我们做出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份亲情与幸福,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信任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它会让朋友们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生活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也许你会觉得独自处理这样的事情会有点力不从心。
何必要一个人独自苦恼,为何不信任你的朋友们呢?相信他们是你最好的知己,让他们同你一起解决难题。
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好心情,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有这么多陪在你身边的好朋友。
信任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会让人们的关系变得和谐、美满。
家长难免会有出家门的时候,家中年龄幼小的孩子无人看管。
这时为何不信任自己隔壁的邻居呢?把孩子交给他们暂时看管。
在付出一份信任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份信任与支持,并且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又多了一个好邻居、好朋友。
少一点猜忌,多一份真诚,便会慢慢拉近人们的距离。
信任他人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从心底去真真正正的相信他人。
不要被黑暗的事物蒙蔽双眼,我们应该去努力寻找值得信任的人,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信任,还是继续怀疑?
作者:白姜江
来源:《蓝盾》2016年第05期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黏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但是,放眼现实,我们耳闻目睹的,是信任被践踏,是太多的欺骗,是假货横行,是以邻为壑
正如白姜江在文中所言,“在当今社会,信任仿佛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越来越多的现象让我们对自己所信任的社会产生了怀疑”。
那么,青年朋友,对白姜江文中所述,您有怎样的观点和意见?对白姜江发出的疑问,“是应该选择信任,还是继续怀疑”,您又将如何作答呢?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组织自己的学生做救助实验。
他让学生站成两排,前面一排学生背对着后一排同学,后一排的同学做好救助准备,待他喊“开始”后,前一排的同学就往后一排相对位置的同学身上倒。
结果,大部分前排同学虽然按照教授的指令,身子一点点慢慢地向后倾斜,暗自却掌握着身体的平衡,并没有完全把自己“撂倒”在后排同学的身上。
后排的同学本来已经拉开架势准备接应,可由于前排同学送过来的重量太轻,他们只好扫兴地用手轻触一下对方的衣服就算完事。
只有一位男生听到教授的指令后,紧闭双眼真的向后倒去。
他后排的“救助者”是一位瘦小的女生,当她感到这位男生毫不掺假地倒过来时,先是一怔,接着就倾尽全力去扶,虽有些力不从心,但却顽强地撑起了男生。
这个实验表明,信任他人能够给被信任者注入一种巨大力量。
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言:“信任也是战斗力。
”那位站在后排的女生,虽然自己弱不禁风,却同样可以撑起一个虎背熊腰的男生。
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
然而,在当今社会,信任仿佛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越来越多的现象让我们对自己所信任的社会产生了怀疑。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花费巨资购置了四十余件达芬奇家具,自以为高昂的价格意味着高档的做工,但是这些家具自从送来,便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后来经央视曝光,人们得知这些所谓进口家具,不过是冒充贵族血统的劣质产品。
于是,达芬奇家具的销量在两周内下跌九成,连其他进口家具品牌也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这样的欺骗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当下世界。
是的,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对这个社会敞开我们的信任大门,因为不知何时,我们的信任就会被任意地践踏。
也许你在商场中乘坐的扶梯会突然改变方向,将你重重摔落;也许你在街边
饭馆中吃饭时,后厨的师傅正往锅里倒地沟油;也许你为某慈善组织的募捐箱投上十块钱,回到家中打开电视,发现你和其他人捐出的钞票,可能正好圆了某个炫富女的玛莎拉蒂之梦
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怀疑,选择了不再信任。
而这种态度,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就是信任危机,它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在购买商品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不是假货?无论是对街头小店,还是对国营大店,都有这种怀疑,因为我们被骗怕了。
掺有工业酒精的假酒,黑心棉的被子,苏丹红的鸡蛋,盗版的书籍,假名牌服装假的商品俨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损害着消费者与合法商家的利益。
除去假货,就连真货也不得不让人掂量三分。
牛奶怕有三聚氰胺,奶粉怕有激素,蔬菜怕有农药,猪肉怕注水,油怕是地沟油看着餐桌上的盘盘美食心里想的却是新闻上曝光的桩桩黑幕,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将“老鼠”描述成“大象”的夸张广告,叫人们如何去相信?
在社会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极度不信任。
不跟陌生人讲话,这恐怕每个父母都会对孩子如此嘱咐。
大家可能会想,陌生人,我也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的,为什么要信任,可仔细想想我们一天要与多少陌生人打交道。
卖早点的阿姨,超市的服务员,马路边的交警,出租车司机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而现在的我们,有人问路会怀疑是别有他图,借手机怕诈骗,换零钱怕假钞,去医院看病怕医生乱开药。
对亲人朋友不信任。
与陌生人相比,亲人与朋友该是最值得我们去全心付出与信任的人,然而现在,在本该互相信任的人之间也出现了不信任因素。
“杀熟”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合伙办公司的好朋友反目为仇的故事也时有所闻。
传销网络往往更是依靠熟人和亲友关系建立起来,病态的传销使很多人上当受骗,而直接的骗子,即传销者的上线,往往是自己的熟人或亲友
以上这些“信任危机”,都是一些我们主观上的不信任,可信任问题还包括另外一个危机,就是我们作为客体的不被信任,即“被信任危机”。
南开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论文投给国内某家有名的学术期刊,得到的回应令人无语:论文符合发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
最终,这位还没有导师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编辑部的这一特别要求,让指导老师充当第一作者,论文才得以见刊。
有类似遭遇的本科生不止一例;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向“身份歧视”低头,结果论文无法发表。
一则“中国在美8000留学生被退学”的信息,曾在国内和留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反响。
虽然学生因学术问题被退学这个“规矩”始终存在,不是中国学生的独有问题,但也不能忽视目前中国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国内时比较被溺爱,到国外后难以适应宽松且讲究自觉的环境,缺乏刻
苦学习精神的现状。
留学生在国内成绩较好,而到了国外就成绩变差。
这就导致一些美国大学怀疑中国学生成绩单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招生的时候,要求中国学生提交经过认证的成绩单,他们要通过这种认证来确认中国学生不会在成绩单上造假
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这样的“被信任危机”也是比比皆是:当你善意地想为一个陌生人提供帮助时,对方首先就会质疑你的动机,甚至会认为你根本就是“图谋不轨”
所以,我们要不要信任别人和我们能不能被别人信任,这两个由信任引发的问题,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那么,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这样的“危机”,是应该选择信任,还是继续怀疑?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