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X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X围生态系统的空间X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连线]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的内容,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它在知识构建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将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学情分析:在必修一第一章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已有所了解,知道生态系统包括的范围比群落广,对生物圈的概念也有接触。
但是学生对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区分很模糊,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一无所知。
在初中接触过食物链的概念,但是不能正确书写食物链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举例,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画食物链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理解各组分的作用、联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消费者和营养级的分级。
导入新课:《晏子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体现出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有什么关系?([生]无机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反过来想想,生物群落能不能改变无机环境呢?能不能举例说明呢?([生]能,比如人类的城市化,等等。
)([生]不能,生物受环境影响。
)生物群落也能改变或者说影响无机环境。
我们可以举些身边的例子,赣南的丘陵多数是红壤,富含铁铝,呈酸性。
人们常通过种植茶树、脐橙、橘子,松树等来改良土壤。
那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地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态系统。
新课教学内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请看P88左下角的思考题: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来讲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又衔接着生态系统的功能。
本节处在二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作用。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第五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重点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教材先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成分,并尝试画出抽象的概念模型。
之后,教材再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这样,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又重视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又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内容重视概念模型方法的应用,还注意渗透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
对本节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生态学的思想,是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点击】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自主探究】〖例1〗(2006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内涵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的无机环境就包含着阳光、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答案:A〖例2〗右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含有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
蛇是______消费者,属______营养级。
鹰同时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关系,而晰蜴和蚱蜢是______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目将会______。
(5)食物网中不含有生态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
解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此图符合食物网的概念,是一个食物网的图解,共有三条食物链。
营养级从生产者算起,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依次类推营养级。
消费级从初级消费者算起,分析时要数全食物链,仔细识图,如鹰在三条食物链上分别处在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同时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
而兔与蚱蜢都以绿色植物为食,属竞争关系,蜥蝎和蚱蜢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蚱蜢与蚯蚓是竞争关系,蚱蜢突然减少,蚯蚓由于食物增多而数量增加,使种群密度变大,引起食物和栖息场所短缺,并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天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说蚯蚓数目先增加后减少。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思考问题,提高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思考,培养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形成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解决办法]学生自行观察图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解决办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食物网再到抽象的文字食物网简图,使学生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文字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尤其是种群和群落的复习,引入生态系统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范围,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试一试(学生活动):在草原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蝗虫,野兔,鸟,鹰等生物,当然还有土壤中那些微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尝试:用关键词、方框、线段和箭头等,建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联系的图示模型,并与你同桌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构建的模型有什么异同。
教师适当引导,点评,展示图示:让学生就此模型图,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回答一下问题:1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成分?主要成分是?2 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3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1、生态系统的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细菌、真菌、腐生生物)就上述成分中的生物类群,辨析一下内容:思考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思考2:是不是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和铁细菌等;③光合细菌等也是生产者。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掌握食物链的书写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按照营养功能来区分的)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c 、消费者(d注:白蚁、蚯蚓等以腐尸为食的动物(生物)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称为e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种间)形成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事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和食物网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越复杂,此生态系统也越稳定。
[分析讲解,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投影例题:图见课本 问1、此食物网中有 15 条食物链2、猫头鹰占有哪几个营养级 第三、四、五、六营养级3、即属于第三营养级,又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猫头鹰、蛇、吃虫鸟、蟾蜍。
(绿色植物) (小虫)(食虫鸟)分解者无机物a 、生产者费者费者 消费者消费者b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c 、营养级的可变性 ○2第三营养4、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猫头鹰、蛇5、这个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草(生产者),其同化作用为光合自养型。
6、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与其无机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中,除图示的生物外,还应有细菌,真菌等生物。
7、占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是猫头鹰、蛇、吃虫鸟、蟾蜍。
仅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狐、蜘蛛。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条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江西赣州一中郭怡一、教学设计思想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
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目标(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
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决方法]⑴结合教材中池塘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⑵群落中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
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
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解决方法]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
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六、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阅读教材。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从群落的演替可以看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在环境条件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
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从模块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稳态调节后学习本章,是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稳态调节的学习。
从章节的角度来分析,本章是围绕着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统领,并为后面各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的教学要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已学过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更多的着眼点放在了模型构建及用构建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上,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1.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2.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五、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捕食图片导入。
这是我我所见的生物唯美的视频之一。
生物有很温柔的部分,但你可曾想过,在这温柔的背后,也许正有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它们,因为它们将成为别人口中的午餐。
蜘蛛用蛛丝缠住飞蛾,青蛙捕捉蜻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追杀斑马,这些都是冷冰冰的捕食关系,但这些关系对于被捕食者来说真的只是冷血和残酷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学完本节课也许能给找到答案。
【活动】1——小组资料收集展示、实地考察结果汇报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
请祝滋洲小组展示搜集的海洋、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料,并介绍实地考察中山公园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间的关系。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
2.分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举例说出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进而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
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营养级的概念
2.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教学策略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从知识角度来分析,学生在第四章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对生态系统的成分有一定的认识,是第四章的一个延续,研究层次的加深。
从章节的角度来分析,本章是围绕着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统领,并为后面各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的教学要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高二学生初中就已学习了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再加之第四章的学习,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我们可以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明确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需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
教材先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成分,并尝试画出抽象的概念模型。
之后,教材再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又重视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把握。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又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此,有关内容同样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观察生态系统的图像或者视频,结合自主性学习,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试验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如在分析讲解食物链时就可以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
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好学案,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对于四种成分的判断,加强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导入设计一
1、复习旧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生态系统,详细地讲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态系统的范围,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特征,并在最后总结出了所有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准备回答问题:
①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②所有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既有大量的植物,也有大量的动物,还存在很多微生物)
[出示投影片1(括号中为答案,复片)]
(学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后,以下面的语言引出问题2):
生态系统有各种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更是形形色色。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什么特点呢?
2、导入新课:
而且,这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们究竟起什么重要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是第七章的重点内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导入设计二
(依次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图片,最后播放课本中的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讲述:我们前面学习了根据空间上生活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同生物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结构。
那么,如果根据生物群落中不同生物类群在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不同营养功能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又会是怎样的呢?而构成这一结构的营养成分又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或你们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回想一下什么叫生态系统。
师问: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讲述:(根据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描述,板书:见左侧)这就是生态系统的两大营养成分。
(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并分析在非生物成分中有哪些具体成分与生物群落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师问:在非生物成分中有哪些具体成分与生物群落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加以引导,之后回答)
生答:CO2、水、矿物质等,阳光、热量等。
(学生可能回答有困难,老师适当加以引导和补充。
)
讲述:这些非生物成分中的CO2、水、矿物质等物质能作为能量的载体一同进入生物群落。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或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讨论,思考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在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可分为哪几种功能类群。
(学生分析可能有困难,老师密切注视并作适当的提示)
师问:在生物群落中哪一类群的生物能直接从非生物成分中直接获取物质和能量并进行同化呢?属于哪一种同化作用的代谢类型?
生答:绿色植物。
自养型。
讲述:由于它们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因而我们称之为“生产者”。
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