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的统一与大运河.doc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中央集权,而大运河作为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统一是由隋文帝杨坚所主导的。
在隋朝建立前,中国历经南北朝的连年战乱,国力衰落,社会秩序混乱。
杨坚在不断攻打北周的战争中,最终击败北周,继而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隋朝统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杨坚的改革措施。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缩减了豪门势力,并设立了检察机构以监督地方官员。
此外,杨坚还推行了农田改良政策,增加了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提振了人民的信心,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二、大运河的建设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时期修建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起自北京的世纪井,至杭州的西湖,全长约1800多公里。
它将中国东部的黄、淮、长江流域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连接起来,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
大运河的修建对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运河使得北方各地的粮食能够便捷地输送到南方,解决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难题,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大运河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帝国的统一。
最后,大运河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各地人民得以互相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三、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建设不仅对隋朝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为中国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其次,大运河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互相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大运河也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后世的工程师们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是隋朝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各项改革,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隋的统一与大运河》word学案●精题精讲例1 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水和长江的那一段称为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例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要紧作用是A.巩固隋朝的统一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加大北部的边防例3列关于隋文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D.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我夯基我达标1.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灭亡的割据政权是()A.北周B.齐朝C.梁朝D.陈朝2.隋朝统一是在()A.580年B.581年C.589年D.618年3.下列朝代与隋朝的统治相类似的是()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4.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花费的时刻是()A.4年B.5年C.6年D.8年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京B.西安C.洛阳D.南京6.隋朝有东西二都,西差不多上长安,东差不多上()A.洛阳B.涿郡C.江都D.开封7.按要求将下图填充完整。
长安 黄河广通渠洛 水沁水淮水江长江都 浙 江洛口仓渠道都城隋朝的大运河(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隋运河各段的名称。
(每一方框填一字)(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隋运河的中心及南北端点。
(3)隋朝大运河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五大河流,成为贯穿_____________交通的大动脉。
●我综合我进展8.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通过()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9.下列属于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的画○,不属于的画△。
①经济繁荣,全国户数增加一倍以上②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大了南北交通④南北朝后期,江南经济的进展10.下列属于世界古代文明遐迩工程的画○,不属于的画△。
(1)长城( )(2)大运河()(3)三峡工程( )(4)都江堰( )11.大运河开通后,在流向上与当今的大运河有什么不同?大运河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阻碍?参考答案:不同:①今天的运河不通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修筑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朝代,其统一中国的成就以及对大运河修筑的贡献,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隋朝的统一进程以及大运河的修筑与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统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王朝的开篇之作。
在隋文帝杨坚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斗争,隋朝终于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北方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的一统。
隋文帝在统一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这些改革为随后的大运河修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二、大运河的修筑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全球最早修筑的大型运河之一。
大运河贯穿中国北方地区,连接了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
大运河的修筑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是大运河修建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
在杨坚的命令下,隋朝修筑了河南的阳武至淮阴段,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
大运河的修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延续和完善,但隋朝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隋朝修筑的这一段大运河,既满足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也为后来的修筑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隋朝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修筑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隋朝的统一奠定了修筑大运河的政治基础。
统一后的隋朝具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专制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修筑大运河。
其次,大运河的修筑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便利了军队的调遣和物资的调运,使得隋朝能够更好地巩固统一成果。
最后,大运河的修筑也为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为隋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修筑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隋朝的统一为大运河的修筑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条件,而大运河的贯通又对隋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建设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实现了北方统一,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建设工程。
其中,大运河的建设对于统一大唐、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隋朝在统一北方后,面临着南方地区的治理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和经济补给的难题,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串联了中国北方重镇洛阳和南方的江南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统一作用。
大运河建设的过程可谓艰苦而充满挑战。
由于河流纵横,地势复杂,隋朝修建者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
然而,隋炀帝决心铺设大运河,他派遣大批官员和民众参与其中。
在隋朝统一的动力下,大运河得以顺利建设。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还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随着运河的贯通,商品和粮食可以顺利运输,各地的物资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
这一运输线路的畅通,不仅使得统治区域的经济发展蓬勃,还推动了内外贸易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的存在也促进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大运河的建设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朝之前,后梁、后赵等北方政权都曾试图统一北方,但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隋朝的统一不仅仅在于武装力量的强大,还在于经济和交通的连接。
大运河的建设打通了南北交通,使得统治区域内各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成为可能。
这种连通性不仅在政治上加强了统一,还在经济上提供了便利,让统治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控各地资源。
然而,隋朝统一与大运河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被调集,给致力于修建运河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隋朝统一后,隋炀帝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导致国家财政压力加大,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衰落。
总的来说,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大运河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难题,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并加强了统一的基础。
然而,大运河建设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也加速了隋朝的衰亡。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继续推进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历史下1至8课知识点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勾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贞观新政的内容:(1)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2)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3)修定法令《唐律疏议》。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3、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
(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4、唐玄宗的统治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
中国的隋唐时代与大运河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而大运河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物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设规模、经济影响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隋唐时代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隋唐时期,即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时间段,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唐朝(618年-907年)则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修建运河,以方便商品和人口的流通。
二、大运河的建设规模隋朝时期的大运河,俗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总长度超过1,795公里,通过了中国7个省市,连接了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
大运河的修建历经数代,起初由北方河流拓宽而成。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的经济控制力,特别注重了大运河的修建。
他下令挖掘和修复现代大字型的运河,这个运河大致从长江上游的四川,沿着汉水、淮河、黄河北上,并在山东鲁南地区转向东南,终于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唐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唐朝的运河系统包括了6条主要运河和数十条支流,大运河成为贯穿中国东西的要道。
运河两岸繁华的城市和港口无数,商业和航运发达,为唐朝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经济影响大运河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深远。
首先,它极大地便利了商品和人员的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
通过大运河,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方便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粮食等物资也可以快速运输到南方。
这样的畅通交通,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大运河的建设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运河两岸的城市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例如,扬州、开封、杭州等城市在大运河的沿线发展壮大,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再次,大运河的建设也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者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开启了隋朝统一王朝的时代。
随着统一局势的稳定,隋朝还进行了众多的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运河的建设。
一、隋朝的统一1. 政治手段杨坚在统一中国大陆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
他通过强力统一和镇压反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优化农田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等,进一步巩固隋朝的统一。
2. 战争征服隋朝在统一中国大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隋朝与北周的战争。
隋文帝杨坚借机瓦解北周势力,最终于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二、大运河的建设1. 建设背景隋朝统一后,杨坚意识到水陆交通的重要性,于是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大型运河,以便加强国家经济发展和统一的稳定。
2. 规划与修建为了修建大运河,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措施。
首先,经过详细的测量和考察,确定了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并确定了沿途的重要节点和道路布局。
然后,隋朝动员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开始了运河的修筑工作。
修筑过程中,隋朝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如运用水泥技术稳定水坝、运用考古复原技术保护砖石洞庭桥等。
3. 建设意义大运河的建设对于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商贸联系,对于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统一的巩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大运河也为后来的宋朝和明朝等王朝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总结: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代表。
通过政治手段和战争征服,隋朝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大运河的建设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推动国家繁荣和巩固统一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建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
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及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前导言,并提问学生本节课要讲述的几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课后,能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隋朝统一的条件。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教学过程〗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等内容。
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的历史。
首先学习“第一课隋的统一和大运河”。
(请同学阅读课前导言并思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问题,读后请学生回答。
教师将这几个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
因为新学期刚刚开学,学生的身心都没有完全集中在教学课堂上。
通过这一段讲述,便于集中学生精力,并将知识条理化,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理解,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为讲述新课做铺垫)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的统一
贯通南北的动脉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隋朝的统一(板书)
(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板书)
(课件出示此表,利于直观教学,能形象地介绍隋朝建立的经过及隋灭陈、统一全国的情况,加深学生对隋统一全国的印象)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
他的女儿是北周的皇后。
580年,北周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发动政变,废周静帝而自立,改国号为隋,都城在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炀帝继位后,以洛阳为东都。
请同学在“隋疆域图”中找到长安和洛阳。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隋朝建立时,南方还有陈的存在,国家没有实现统一。
那隋朝是如何灭掉陈、实现国家统一的呢?
(二)隋朝的统一:589年(板书)
隋朝统一的经过(板书)
对于隋是如何灭掉陈的,我们学习一个成语“瞒天过海”。
(播放“瞒天过海”的历史故事录像。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了37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朝代。
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为隋唐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通过讲历史故事的这种方式,让学生记住,隋灭陈这一事件特别是隋灭陈的时间,更符合学生的特征,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也为分析隋灭陈及隋统一中国的条件打下了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从故事中分析出隋灭陈的条件之一是隋在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上的正确。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历史知识更具逻辑性。
这也是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即“先讲条件,再讲经过,最后讲影响”的模式,而“先讲经过后讲条件”的原因所在)
隋朝统一的条件(板书)
(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为几条,显示在大屏幕上。
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隋朝统一的影响(板书)
(1)结束了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在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
(2)国家的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由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及教材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处理材料的能力,用具体数字说明隋朝的富庶。
又通过讲述隋朝的富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大运河的开凿上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隋朝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没有联系,从而转入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板书)
在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之前,提问学生当今世界上有几条著名的运河。
(这样做,能使学生联系到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与教材的“每课一得”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板书)
(先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后由教师归纳显示在大屏幕。
这样处理,强化了讨论法在学习中的运用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3)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4)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板书)
(出示具有动画效果的“隋大运河示意图”)
605―610年,隋炀帝用了36年的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请同学们看图回答几个问题:运河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几大水系?经过了今天的哪些省市?看哪一个组找得最快、最准确。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使学生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方式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把大运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54321”五个阿拉伯数字,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凿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共有三个支撑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
(通过这种形象的记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这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三)隋朝开凿大运河及通航的影响(板书)
(由学生归纳并落实在书上,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上,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有的观点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和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在开凿大运河过程中,隋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有的观点则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请结合课文中的“想一想”、课后的“材料阅读”及活动建议,以“隋开凿大运河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通过这种作业的布置即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多渠道收集、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最后,出示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