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后期论文:民营报刊视域下的激进女报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0
浅谈民国名记者产生的原因------------以邵飘萍为例进行分析摘要: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提高了专业业务水平,民营报纸按照商业化模式独立办报,遵循新闻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报刊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
因而时期形成了专业性的职业群体,出现了邵飘萍、黄远生、徐彬彬等众多名记者。
本文将以邵飘萍为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记者自身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记者成名的原因。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背景名记者正文: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发展,民营新闻业完成了职业理念的内化,基本实现了职业自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化程度,加上职业群体的努力,大量的民记者涌现。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名记者的产生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
民国成立后,人们拥有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如自由开报馆,办刊物,建学会等,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
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12年10月起,《申报》上就开始出现“北京特派员”的名称。
《时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也纷纷聘请驻北京的特派员。
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等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代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为远在上海的报馆,或拍发专电,或撰写“特别通讯”。
二.记者们坚持不党不私的立场,关注民生社会,大胆挑战威权,勇于揭发政治黑幕,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记者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原因。
以下用邵飘萍为代表分析民国时期记者的主观条件。
1.合理的知识结构,心怀抱负。
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4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
民族主义视域下妇女解放的媒体言说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内陆地区创办的地方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报刊中。
借助这两种形式,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机关报《河南民国日报》的副刊被当地的知识女性开辟为河南省最早专门宣传妇女解放的报刊《妇女周刊》,并在女性主编的主持下,确立三民主义为原则的办刊指导思想,与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救亡图存的妇女解放问题,介绍和倡导西方妇女解放思想,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在国民革命救民族存亡的旗帜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党报副刊中的妇女解放媒体言说,推动了内陆地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发展。
标签:民族主义;妇女解放;妇女周刊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地方主流报刊以创设专门副刊的形式,纷纷把妇女问题推到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上。
借助颇具影响力的主流报刊提供的副刊园地,一方面知识女性们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对社会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积极参与妇女相关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另一方面,她们以媒体言说的表达手段来展现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存在的事实。
毋庸置疑,副刊对妇女生活变迁过程的记录与描述,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妇女史不可或缺的生动素材。
从近年来报刊史与性别史结合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多基于沿海大城市知名的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报刊或在华外国人所办报刊的副刊為中心来进行的,内陆地区地方性报刊所蕴含的性别史料与价值尚未得到重视与挖掘,其中国民党地方党报更无人问津,难以准确对当时女性主体性诉求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
为此,本文拟以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地方党报《河南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为中心,运用报刊史与妇女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民族主义视角来考察内陆地区国民党地方党报副刊关于妇女解放的言说,探析不同类型报刊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诉求与特点,展现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丰富中国妇女运动的文本研究。
一、投身国民革命的创刊思想为了丰富报刊媒介的内容和扩大读者,以及向社会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政策及政纲的目的,①内陆地区的国民党党报把一些早已在东南沿海大都市报刊中的副刊或专栏等成熟的形式运用到党报中。
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作者:陈桃梁含雪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申报》的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探究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的生存状态。
国民政府在与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邮”和“暗杀”为手段却未达到目的,而史量才则通过个人活动和《申报》的言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博弈史量才国民政府史量才是民国时期的“报业巨子”,关于史量才及其经营的《申报》的研究一直都是新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学界有“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①之说。
对史量才及其办报活动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新闻学的理论角度和报刊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史量才及其办报实践来进行历时性考察,而忽略了对其所处的时代及当局政府言论政策大背景的考察。
鉴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割裂报人办报活动与当局政府言论政策相互关系的不足,本文提出在博弈论的视角下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
通过对《申报》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探究其在国难深重的19世纪30年代初的办报活动和策略。
本文还希望在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等大背景下来探究民国政府统治下民营报人及报纸的生存状态。
一、博弈论视角下的新闻史博弈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性决策人之间,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决策选择过程。
博弈论(game theory)假定要做出决策的各利益方都是理性与智性的,为了使利益双方或多方在竞争活动中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最优化的策略与行动。
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
②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窗口引入到新闻学研究中,有助于扩展新闻学的理论视野。
民国时期,政治言论是报纸品格最重要的体现,言论也是报纸最能触动当局敏感“神经”的利器。
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目的 (1)1.1.3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综述 (2)1.2.1 国外研究综述 (2)1.2.2 国内研究综述 (4)1.2.3 研究述评 (7)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8)1.3.1 研究内容 (8)1.3.2 研究方法 (8)1.3.3 创新点 (8)第2章《妇女杂志》概述 (9)2.1 《妇女杂志》的创刊背景 (9)2.2 《妇女杂志》的创办与发展 (10)2.2.1 初创阶段 (10)2.2.2 过渡阶段 (10)2.2.3 成熟阶段 (11)2.2.4 《妇女杂志》停刊 (11)2.3 《妇女杂志》的编者群、作者群及读者群分析 (11) 2.3.1 编者群分析 (12)2.3.2 作者群分析 (14)2.3.3 读者群分析 (14)IV万方数据第3章《妇女杂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16)3.1 女性形象的内涵 (16)3.2《妇女杂志》中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 (16)3.2.1 贤妻良母 (16)3.2.2 节妇烈女 (17)3.3 《妇女杂志》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 (19)3.3.1 女教员 (19)3.3.2 女学生 (20)3.3.3 女职员 (22)3.3.4 女工人 (23)3.4 《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23)第4章社会性别视角下《妇女杂志》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25) 4.1 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与新文化的兴起 (25)4.2 传媒的男性主宰与女性话语权缺失 (26)4.3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27)4.4 女性主体意识的“沉睡与觉醒” (28)第5章民国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的嬗变 (31)5.1 教育水平与观念 (31)5.2 恋爱与婚姻 (33)5.3 服饰与装饰 (36)5.4 职业与就业 (37)5.5 民国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及社会地位变迁的动力分析 (39)结语 (41)参考文献 (43)致谢 (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8)V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瓦解,这些都推动着历史和文明的进步。
新闻知识2020/02©新闻史晚清民国报刊媒介对女性现代身份的建构---以《生活》周刊为例□梁香伟【摘要】晚清民初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既是媒介的转型期也是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转型期。
邹韬奋受时代影响,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意识到报刊是批判社会、改良社会有力的媒介武器。
由于自身婚姻经历和母亲的影响,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十分关注女性解放,设置婚姻家庭、恋爱交往等栏目,开设“读者信箱”,为营造女性公共空间、建构女性现代身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报刊媒介;《生活》周刊;女性现代身份祖籍江西余江县的邹韬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岀版家。
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深受读者的喜爱,“《生活》周刊1925年创刊时,期发行量2800份。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后,1928年期发行量达到4万份,到1933年达到15.5万份,成为上海都市最畅销的杂志之-O”⑴由于邹韬奋强烈的报刊意识和对女性婚姻、女性职业教育、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生活》周刊作为一种媒介,对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现代身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邹韬奋鲜明的报刊媒介意识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媒介史,从口头媒介到报刊媒介再到今天的电子媒介,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对人的思维、社会交往、身份建构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目共睹。
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的邹韬奋受时代影响,从小就有新闻记者的梦想,学习期间就常常给《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
他深受梁启超和《新民丛报》的影响,着迷于名记者黄远生的新闻通讯,以至于弃工从文。
这些成长教育经历使他具有鲜明的报刊媒介意识,为接手《生活》周刊奠定了基础。
晚清民初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一个时代,褚金勇认为:“晚清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一是媒介的转型,二是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人【作者简介】梁香伟,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媒介史视域中的晚清民初报刊与中国女性现代身份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W19206)阶段性成果。
浅析民国女记者杨刚的新闻通讯特点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风气逐渐得到开化,民众进步意识不断觉醒,民营报刊业发展进入高潮时期,新闻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敢言敢行、敬业爱民的女记者,杨刚便是其中之一。
她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凭借一己之力掀起了当时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
本文在认真研读杨刚新闻通讯作品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具有代表性的战地通讯和美国通讯进行深入分析,从新闻主题、内容描写、文章布局等方面探讨其呈现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女记者;杨刚;新闻通讯;特点一、主题深刻,真实客观(一)选题丰富,内容详细1942年,杨刚在抗战前线写下战地系列通讯十余篇,题材主要集中于战时生活、战况分析、社会经济、战争人物特写等。
比如通讯《中农在江西的厄运》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战地通信之五——请看敌人的“新秩序”》关注到战争中贫苦百姓的悲惨生活;《战地通信之四——姚显微之死》主要是对战争中牺牲人物的报道等。
杨刚还在通讯《浙赣战役中的敌情》中从战术、地图、汉奸、给养、疾病、俘虏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战争后期敌人所面临的问题,层层深入。
在谈到敌人使用的武器时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客观准确,足够让读者信服。
如果把杨刚比做一位别具匠心的摄影师,那么她手中的利笔就像一架360度的照相机,既聚焦于国内的困境和发展,也详尽收录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留美四年间杨刚所作的美国通讯共70余篇,多为长篇,在《大公报》上占有专栏。
美国通讯的选题十分丰富,包含政治、经济、国际局势、地方习俗、思想文化等。
其中以分析国际形势为主题的占幅最多,共有30篇。
比如《走索上的马歇尔计划》系列报道、《美国与德国》、《美国对华政策何去何从》等。
杨刚还将镜头对准美国工人罢工、物价动荡、种族歧视之类的中国读者了解甚少的问题。
在通讯《关于威尔逊总统轮的一个报告》里,杨刚先是从威尔逊轮的布局、结构等基本情况开始介绍;接着又从餐食、居住条件、娱乐、卫生环境等细节方面记述了中国人在船上受歧视的生活,逻辑清晰,引人深思。
130我国近代女报人研究综述姜卫玲(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摘 要: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部分受过资产阶级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积极参加报刊活动,在女性报刊出版发行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女报人不但思想先进,而且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其个人经历以及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个性化色彩也深刻影响着她们参与的报刊活动。
同时,女报人群体的逐步壮大也是近代社会中具有多重意蕴的历史事实。
她们不仅对女性报刊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女报人;近代社会;女性报刊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30-02收稿日期:2017-10-16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女性报刊视阈中知识女性话语空间建构研究”(16TQB00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玲珑》杂志中现代新女性的身份建构研究”(2016SJB860006)。
作者简介:姜卫玲,女,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电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报刊与新闻传播史论研究。
现有关于近代女报人的研究成果多是结合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所主办的报刊或参与编辑的报刊,主要从其生平经历与社会地位、办报实践与报刊思想等方面展开。
一、女报人概念界定作为近代女性报刊的创办与参与主体,我国第一批女报人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期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方汉奇在《近代中国的女新闻工作者》一文中指出“新闻事业在中国,直到上世纪末叶,才陆续有妇女参加”[1]。
张鹏在《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中指出所谓女报人是指“在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性舆论精英、意见领袖,是创办报刊或参与报刊编撰工作的精英知识女性”,其中“负责或参与管理、发行、广告等报刊从业人员不在其考察之列”[2]。
宋素红在《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一书中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是指新闻行业中所有从业人员包括采写、编辑、管理、印刷、发行、广告、通联、后勤等各个环节中的女性,如裘毓芳、康同薇、吕碧城、秋瑾等知识女性是我国早期女报人的代表人物。
报纸媒体对女子教育的介入及影响——以湖南《大公报》对“周南风潮”的报道为中心万琼华【摘要】摘要:湖南《大公报》对“周南风潮”的高密度追踪报道,引领省教育会、省学生联合会、周南校董会和读者四股民间力量介入其中,使之由校内风波上升为社会风潮,并促成其圆满解决。
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分析发现,该报介入周南风潮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借“周南风潮”声援裁兵运动;二是通过呈现师生矛盾引发时人对五四启蒙运动的省思;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为男女教育平等鼓与呼。
可见,报纸媒体在民国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作用。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湖南《大公报》;周南风潮;报纸媒体;女子教育一、引言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媒体在中国的出现始于19世纪上半叶。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知识精英认识到报纸媒体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性,国人自办报业开始勃兴。
黄遵宪称报刊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一种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到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1]。
尽管黄氏之感慨有夸张之嫌,但报刊媒体在甲午战后的确承担了警醒国人急起救亡的时代重任[2],由其构筑的舆论空间对于改变国人的思维、言谈、写作定势及交流方式,均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五四时期,报刊媒体步入“黄金时代”,不仅与五四启蒙运动保持同步发展态势,且在政府体制之外形成了新的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
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湖南的新文化运动起步较晚,但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一改往昔沉闷的气氛,鼓吹与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湖南思想文化界掀起狂澜,影响及于全国。
其中,由刘人熙、贝允昕、李抱一、龙兼公、张平子等人于1915年创办的湖南《大公报》① 湖南《大公报》由刘人熙、贝允昕主办,李抱一、龙兼公、张平子等先后担任主编。
该报于1915年9月1日创刊,1927年3月2日被查封,1929年5月21日复刊;日本占领长沙时,于1944年6月16日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日复刊;最后于1947年12月31日停办。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发展与妇女解放思想研究作者:耿焕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05期摘要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文化史与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对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由于特定历史时期因素的制约,妇女报刊的关注点与发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关键词妇女报刊解放作者简介:耿焕玲,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2.247一、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发展研究(一)戊戊变法时期的中国妇女报刊研究19世纪末,康有为、粱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序幕。
在变法思想影响下妇女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周昭宜将《女学报》与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兴起的意义放在一起进行了考察。
周昭宜认为,自(女学报)诞生以后,中国妇女报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一定的宣传作用,并推动了妇女思想的解放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陈文联研究的重点则是《女学报》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公开提出妇女参政、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主张和要求,并将妇女解放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使得其妇女解放思想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等双重色彩。
张小玫对当时妇女报刊进行了整体研究。
她特别指出,袭敏芬作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她所创办的女性报刊成为中国最早的妇女解放理论研究的典范。
(二)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报刊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女界创办报刊的巅峰期,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对妇女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整个封建制度这一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远远不够。
张显菊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认为团结共同奋斗史求得解放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刊物的宣传内容有很多种,如:宣传兴女学与女子教育;提倡男女社会地位平等;宣传并支持妇女参政;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封建道德与陈规陋习;倡导男女婚姻自由。
民国中后期论文:民营报刊视域下的激进女报人研究【中文摘要】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经过二十多年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发展,民国中后期的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救亡图存、民主自由成为时代的主题。
总体来说,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社会渐趋文明和进步,体现在女性身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成为知识分子,并且,她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获得文化知识以后,投身到社会中自谋生路,甚至像男性一样,步入相对辛劳、艰苦的行业,担负起服务大众的艰巨任务。
本文的研究对象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就是这个时候成长起来的女报人。
被成为“三剑客”的三位女报人,和民国时期勃勃生机的民营报业一起从微不足道到众所周知,从众多同行中渐渐脱颖而出,出类拔萃,最终成为佼佼者,成为时代的印记。
本文从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对和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阶段的概况做简单分析,再对研究对象“三剑客”成为女报人的过程和所做的突出成就进行梳理,寻找她们三位具有共同点的部分,试图找出她们被称为“三剑客”的时代原因、自身原因和行业原因等各种因素。
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探寻民国中后期女报人能够成为时代中不可或缺一部分人群的原因。
第一部分包括分析民国中后期女子受教育水平、国家民族的时代需求、报刊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职业平台等几个方面,寻找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等女报人能从事新闻事业的社会大背景。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本文的研究主体对象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介环境,即民营报业的种种和“三剑客”有关的情况,试图找寻民营报纸给女报人带来的职业机会,分析《新民报》和《大公报》两份民营报纸的发展脉络和对雇佣女性报人的态度等,研究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位女报人能够在这两家报纸取得职业资格并作出成就的从业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二章重点分析“三剑客”在女报人之路成长和成熟的历程,从教育背景、家庭背景、文学素养几个方面分析她们自身能够从事报人职业的原因,再分析她们走上新闻事业这个舞台的契机。
然后分析三位女报人在各自供职报纸当中的优秀表现,呈现她们作为女报人的职业素养和共同特点。
第三章主要是梳理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优秀的新闻作品,从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两个阶段,分别找到她们三位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她们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在作品上的体现,勾勒她们笔下塑造的社会和人物形象,看她们怎样用手中的笔来表现现实,呈现给读者什么样的现实社会和她们的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在行业中的影响。
本章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分析的方法,归纳了“三剑客”诸多优秀新闻作品当中的代表性作品,直观呈现她们三位女报人的业务成就,并结合传播效果分析她们的新闻稿件在当时社会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的光辉。
第四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位在民营报业中、在国统区成长起来的女报人,和《新民报》、《大公报》有着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她们和解放区、“孤岛”上海等非国统区的女记者、女报人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差别,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找寻“三剑客”独特身份认同。
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宏观归纳,总结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位女报人在民国中后期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所展现的报人风采和所代表的这一类激进报人的特点。
她们激进,但不偏执,因为她们从来都是用事实做文章,用真相表达观点。
她们从抗战时期走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之后的新中国,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为工具,给读者提供全面、真实的报道,把一个报人的职责做到尽量完美。
身处民国中后期的历史语境,站在民营报刊的广阔平台,“三剑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把她们作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报人的种种身份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她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示。
相对于政党报纸的女报人,她们有着更为广阔的视角和对底层百姓的关照,相对于“孤岛”大都市上海的时髦女记者,她们有着更为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
【英文摘要】After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nd 20 years’ development of bourgeois democratic, the Republic of China entered into another period. Rescuing the country, striving for democratic rights and freedom became the theme of the time. Generally speaking, after the baptism of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China society became more and more civilized and advanced. Reflected on women, these civilization and advancement were more and more women had the right to be educated, and had opportunity to be intellectuals. In addition, a lot of them devoted themselves to society and seeking for jobs by themselves. Even,some of them do the samedifficult and laborious job as the men, they also assume the hard duty to service the populace.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Xixiiu Pu, Gang Yang and Zigang Peng were the women who grew up in this period.The three women reporters were called “three swordswomen”. They and the private newspapers in the late ROC together, grew from unknown to well-known, showing themselves from the colleagues gradually. They were outstanding and the mark of the tim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is study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It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history survey, the process they became women reporters their main achievements.This study try to find the common points from the “three swordswomen” and inquire about why they are called this.The reasons are combined of time, professional,their own and so on.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inquired about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mid and late part,why female reporters can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crowd. The first part including analyz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mid and late part female the professional platform which the educational level, the national nationality’s time demand, the publication industry level of development’s enhancement brings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sought for social big background of Xixiu Pu, Gang Yang and Zigang Peng and so on female reporters can beengaged in journalism’s. The second part changes the angle of view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main body object to be engaged in the newspaper work the medium environment, namely the privately operated newspaper industry all sorts and “three swordsmen” the related situation, attempt to pursue the privately operated newspaper the professional opportunity which brings for the female reporter, analyzes “Xinmin Daily”and “Dagong Daily “ two privately operated newspaper development veins and to hires the feminine reporter’s manner and so on, studied Xixiu Pu, Yang Gang and Zigang Peng three female reporters can obtain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in these two newspapers and make the achievement to be employed the environment aspect factor.The second chapter selective analysis “three swordswomen”road of growth and mature course in female reporters, from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 family background,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several aspects analyzes them own to be able to be engaged in the reporters occupation the reason, analyzes them to step onto journalism this stage again the turning point. Then analyzes three female reporters to hold public office respectively in the middle of the newspap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presents them to take the female report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common characteristic.The third chapter was mainly combs Xixiu Pu, Gang Yang and Zigang Peng the outstanding news work, from the Sino-Japanese War time and the liberation time two stages, found their three separately in different time representative the work, and analyzed them in two stag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n work manifestation, outlined their writing mold the society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looked how they did use in hand’s pen to display the reality, presents social impact which and in profession influence what realistic society and their work brought for the reader. What this chapter mainly uses is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has induced “three swordswomen” in the middle of many outstanding news work representative work, presents their three female reporter’s service achievements intuitively, and unifies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to analyze their news manuscript the social impact which as well as the glory which produced at that time the society stays behind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journalism hi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e status approval’s angle, analyzed Xixiu Pu, Gang Yang and Zigang Peng three in the privately operated newspaper industry, the female reporter who grew in the country series area, with “Xinmin Daily “, “Dagong Daily has what kind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they and the liberated area, “the isolated island” Africa series area’s and so on Shanghai press women, did the female reporter compare, what difference have, had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reason is anything. Through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method, pursues’”three swordsmen” the unique status approval.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t makes the macroscopic induction to the full text, summarized XixiuPu, Gang Yang and Zigang Peng three female reporters in a Republic of China mid and late part several dozens year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unfolded the reporter elegant demeanor and represented this kind of radical reporter’s characteristic. They are radical, but is unbiased,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write an essay with the fact, expresses the viewpoint with the truth. They arrive at the war of liberation time from the Sino-Japanese War time, after the new China, insists with hand’s in pen for the weapon, is the tool throughout again, provides, the real report comprehensively to the reader, achieves a reporter’s responsibility as far as possible perfectly. Plac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mid and late part the historic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 stands in the privately operated publication broad platform, “three swordsmen” under the specific time background, take them feminine, as the intellectual, to displayincisively as reporter’s all sorts of statuses, demonstrated fully their all intelligence and abilities 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s opposite in the political party newspaper female reporter, they have a broader angle of view and to first floor common people’s looking, is opposite in “the isolated island” the metropolis Shanghai’s fashionable press woman, they have a more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the occupation pursue.【关键词】民国中后期民营报刊激进女报人【英文关键词】mid-late ROC private newspaper radical female reporters【目录】民营报刊视域下的激进女报人研究中文摘要3-5Abstract5-7绪论10-18一、概念界定10二、选题来源10-11三、研究目的和意义11四、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11-17(一) 关于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人的传记类专著和论文研究情况11-13(二) 关于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人新闻活动和新闻作品的研究情况13-15(三) 关于”三剑客”其他方面的研究15-16(四) 关于女性传媒工作者的研究16-17(五)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7五、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17-18第一章积淀、蓄势待发——民国中后期女报人的时代背景和媒体环境18-24第一节民国中后期女报人崛起的时代背景18-20(一) 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8-19(二) 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19-20(三) 报刊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平台20第二节民国中后期女报人生存的媒体环境20-24(一) 民营报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20-21(二) 女报人的生存环境——民营报刊给女报人带来的职业机会21-24第二章成长、成名——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从事新闻事业的肇始与历程24-35第一节“三剑客”投身新闻行业的先决条件与契机24-29(一) 成长为女报人的先决条件24-26(二) 走上新闻之路的契机26-29第二节“三剑客”在民营报业中的成长蜕变29-35(一) 从《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到不可替代——女中豪杰浦熙修30-32(二) 深闺中走出的《大公报》”两刚”——浩烈杨刚与刚直彭子冈32-35第三章国家、民族——”三剑客”笔下建构的社会图景35-50第一节民国中期”三剑客”的抗战题材报道掠影35-43(一) 浦熙修——新闻检查制度夹缝中突围的楷模35-39(二) 杨刚——透过战争看社会的战地记者39-40(三) 彭子冈——敢于质疑权威的记者40-43(四) 小结43第二节民国后期”三剑客”的报道分析43-50(一) 浦熙修——政治协商报道群像写生43-46(二) 杨刚——勾勒真实的美国社会46-48(三) 彭子冈——从细微处白描真相48-49(四) 小结49-50第四章女性、报人——双重视角下的身份认同50-56第一节女性知识分子的职业追求及女报人与民营报纸的关系50-52(一) 民国中后期知识女性的先驱者50-51(二) 女性身份的报人与民营报纸的互动51-52(三) 小结52第二节“三剑客”与同时期女报人的比较52-56(一) 视角的多元与单一——激进的”三剑客”与”保守的”解放区女报52-54(二) 职业与事业——”三剑客”与上海的女报人之比较54-56结语56-57参考文献57-61致谢61-6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