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语和汉语对比论文
- 格式:wps
- 大小:155.70 KB
- 文档页数:16
越南语和汉语的语音差异研究越南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虽然它们都使用汉字字符,但是它们有很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语音方面。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越南语和汉语语音差异的研究,从音位、声调、语音学等多个角度展开讲解。
一、音位差异越南语对于辅音和元音的使用与汉语具有很多的差异性。
越南语中有29个不同的辅音,其中有额外的辅音,如/ɲ/,/ŋ/,/ʔ/,/ɗ/,/ɥ/.而汉语中只有23个辅音。
此外,越南语中有14个元音,而汉语中只有7个元音。
可以看出,越南语的音位更加复杂,与汉语相比,越南语中的辅音和元音使用更加广泛,这是由于越南语中有很多的法语和南亚语系的借词,以及越南语中的字母中包含了很多的变音符号,这些因素导致了越南语音位更为复杂。
二、声调差异汉语中的声调是非常重要的语音特征,而越南语中的声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越南语中的声调与汉语的声调都是使用5个基本声调,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越南语中的声调是非常复杂的,具有高、中、升、降和入五个基本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基本声调。
另外,越南语中的声调变化也比汉语更多,例如越南语的升调和降调可以变为半升调和半降调,而汉语没有这种变调。
这种变调使得越南语的语音更为复杂,同时也让越南语更加富有韵律和音乐性。
三、语音学差异除了音位和声调之外,越南语和汉语在语音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音节结构和发音位置上,两种语言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汉语中的音节结构是CV或CVC,越南语中的音节结构则是CVC或CCV。
此外,汉语中有轻声这一特殊的语音特征,而越南语没有轻声,但是其却擅长使用停頓的语音策略以达到语音效果的效果。
越南语中的重读也比汉语更为明显,越南语中一般在句子的结尾强调重点,使得语音更为地生动和感性。
结语总的来说,越南语和汉语的语音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
虽然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是它们在语音方面的特别性使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我们认为了解这些语音差异可以更好地促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了解与友谊。
汉越委婉语对比及对越教学本文旨在探讨汉越委婉语的差异。
两种语言一脉相承,但有许多不同之处。
因此,越南语中的委婉语和汉语中委婉语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且对越南语教学也有很大影响。
首先,汉语和越南语中,委婉语的表达形式有很大差别。
汉语中,一般用“否定+肯定”的说话形式来表示委婉,例如:“不要说是病”。
而越南语中,常常是“肯定+反问”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别吗?“,“可不”以及”对不对?”,例如:“有意义吗?”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表达赋予更张扬的色彩,使沟通更具有魅力。
其次,越南语中的委婉语有助于越南教学,因为它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越南文化。
在越南语中,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如对话,收集故事,编写专业报告,写小说或写文章等,而且都有语言学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可以表达出官僚主义或者更加委婉的语气。
这些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文学和语言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文科语言,改善现代教育能力。
此外,越南语中的委婉语也有助于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
英语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还要理解它的文化,以便作出更好的决策,表现出正确的做法。
此外,不同文化的沟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如不同文化中有着复杂的道德和传统观念,但如果双方都能使用相同的礼貌和委婉语,就能对沟通产生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汉越的委婉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越南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帮助越南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
它也可以赋予话语更加张扬的色彩,以便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当今越来越强调文化交流的世界里,委婉语给我们展示着最珍贵、最古老的多样文化。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对比研究——裴香江[越南](一)一致性1、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
因此,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点。
如爷爷奶奶,越南语称“Ông nội, Bà nội”, 有着直系血亲关系。
妈妈的弟弟,汉语称“舅舅”,越南语称“Cậu”, 有着旁系血亲关系。
2、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特别体现出男权主义的思想。
女子出嫁后所生的子女为外姓,所以都要加“外”,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分明的特点。
例如:汉语“外公”“外婆”“外孙”;越南语“Ông ngoại”、“ bà ngoại”、“Cháu ngoại” 。
(二)差异性1、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越南语: “BốMẹ,con rất nhớBốMẹ.”(爸爸妈妈,孩子很想爸爸妈妈。
)2、汉语中大量使用通称,越语还是习惯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红河,我很想你。
”越南语: “Hà, Chị rất nhớem.”(河,姐姐很想妹妹。
)3、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例如:(1)越语中,伯伯、伯母和比爸爸妈妈大几岁的不分男女都用一个词Bác来表示;(2)越语中,姑姑等比爸爸妈妈小几岁的女士都用一个词Cô来表示;(3)越语中,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都用一个词Con来表示;(4)越语中,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等比自己小几岁的人都用一个词Em来表示;(5)越语中,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孩子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6)越语中,孙子、孙女等孙辈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
4、汉语与越南语单、双音节使用频率不同。
汉语亲属称谓词中多用双音节,如果是单音节的还可以重叠。
汉语基础词汇与汉越词的对比研究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汉语词进入越南语后,成为越南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越南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律的作用下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一个独特的词汇体系——汉越词。
在越南语内部规律的作用下,与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比较,许多汉越词在形式或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变化。
有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但借入越南语后却一直保留原义,沿用至今。
为了进一步了解越南语中的“汉越词”在词义、用法方面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影响,本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中的1875个单音节、6147个双音节汉语词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与汉越词对应的3029个汉语词作为本文对比研究的范围。
标签:越南语汉越词汉语词词义汉语词进入越南语时,按照越南语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规则被改造。
这个过程不但改变了它们的词形,而且词义和词性也被改变了。
通过两种词汇所表达的义项和词性的对比,我们认为汉语词与其对应的汉越词在词义、词性及其用法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成6类:1.词义、用法完全对应;2.词义对应、用法不同;3.词义同中有异、用法相同;4.词义同中有异、用法不同;5.词义不同、用法相同;6.词义、用法不同。
本文所说的词义“相同”“不同”“同中有异”是指概念义的异同,不包括语体意义。
所谓“用法相同”和“用法不同”是指在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异同,也就是词类的异同。
换言之,以上所分析的“异同”的概念,是指汉语词的理性义、语法义(词性)与相对应的汉越词的理性义、语法义的异同。
由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以下简称为《词汇大纲》)是一个“规范性的汉语水平词汇大纲”,是中国“初等、中等汉语水平、高等汉语水平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成绩测试的主要依据”。
因此,本文决定把与汉越词对应的单、双音节汉语词和成语限定为《词汇大纲》中所收的汉语词。
汉越农业谚语比较研究俗语是世界上各国均较特殊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
俗语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生存在民间。
俗语是一种通俗、形象并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语句、是群众创造的、结构相对定型而简练的语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以及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越两国很久以前就开始互相交往,不仅是在经济方面上进行交往,而且在文化、语言方面上也有交流。
在越南语俗语存在汉越音俗语的小部分就证明了这个问题。
通过统计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进行汉越俗语对比研究,不光能找出两者在语法结构和语义内容的异同点,而且能为越南汉语俗语教学和科学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尤其是通过分析俗语中的一些典型形象,指出中越两国文化的差别。
虽然汉越俗语的句法结构是大同小异,但是各自还是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这小差别在汉语俗语教学上也是一种障碍,加上越南汉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越南汉语俗语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小。
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本论文分为四章。
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
第一章简单地介绍中国学者和越南学者对俗语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特点。
既然各学者未有统一的俗语概念,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成功地研究,本论文暂时给俗语下了定义,俗语是一种通俗、形象并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语句、由群众创造、结构相对定型而简练,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以及社会的经验和知识总结。
第二章通过比较汉越俗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找出二者的异同点;此外,还简单介绍一些汉越俗语的特殊结构,如并排结构、韵律结构。
第三章通过比较汉越俗语的形象找出来中越两国文化的差别,比如说表达同样的内容而使用形象却不一样,或者同样的形象但是表达的语义不同,等等;此外,还简单地介绍一些汉越音俗语。
第四章主要介绍目前在越南汉语俗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大胆提出教学建议。
最后,结语是本论文的总结,指出创新与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越南语与汉语在语用层面有何差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在语用层面往往存在着诸多差异。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具有独特特点的语言,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称呼与称谓方面,越南语和汉语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复杂且精确,区分了辈分、性别、年龄等因素。
例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妈”等称谓有着明确的区分。
而越南语中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一些,没有像汉语那样细致的划分。
在社交场合,汉语对于长辈、上级或者尊敬的人,通常会使用特定的尊称,如“您”“先生”“女士”等。
越南语中也有类似的尊称,但使用方式和适用对象可能有所不同。
问候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差异的一个体现。
在汉语中,常见的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比较直接和明确。
而越南语的问候语可能会因时间、场合和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越南,熟人之间见面可能会问“你吃饭了吗?”,这种问候方式更多地关注对方的生活状况。
在表达感谢和道歉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中的感谢表达通常比较直接,如“谢谢”“非常感谢”。
越南语中表达感谢可能会更加委婉和含蓄。
道歉方面,汉语中的道歉用语比较丰富,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越南语中的道歉也会因情况而异,但可能在语气和用词上与汉语有所差别。
邀请和拒绝的方式在越南语和汉语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邀请时通常会比较明确地说明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
拒绝时,可能会先表达感谢,然后给出合理的理由。
越南语中的邀请可能会相对随意一些,拒绝时可能会更加委婉,尽量避免直接说“不”。
在话题的选择和转换方面,汉语交流中可能会比较注重逻辑和连贯性,话题的转换相对较为自然和有序。
而越南语交流中,话题的跳跃性可能会更大一些,有时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参与者的情绪而灵活改变话题。
送礼的文化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在汉语文化中,送礼有一定的讲究,礼物的选择、包装和赠送的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
越南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语言,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语音系统来看,越南语和汉语就有很大的不同。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一般分为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还有轻声等。
声调的变化对于汉语的词义和语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越南语则有六个声调,包括平声、玄声、跌声、锐声、重声和问声。
声调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发音上各具特色,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比如,汉语中的“妈”“麻”“马”“骂”,仅仅因为声调的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思;而越南语中“ma”这个音,在不同声调下也有不同的含义。
在词汇方面,越南语和汉语也存在着众多差异。
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这些词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
例如,“破釜沉舟”“画蛇添足”等成语,背后都有着精彩的故事。
而越南语中的词汇虽然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在成语、俗语的数量和丰富程度上相对较少。
另外,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越南语中吸收了很多来自法语、英语等外来语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外来词汇相对较少,且在吸收过程中往往会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融合,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语法结构上,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汉语是一种主谓宾结构较为突出的语言,语序相对固定。
比如“我吃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而越南语的语法则较为灵活,语序的变化相对较多。
例如,“Tôi ăn cơm”(我吃饭),也可以说成“Cơm tôi ăn”(饭我吃),意思基本相同,但语序有所不同。
此外,越南语中的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这与汉语的语法规则也有很大的差异。
文字方面,汉语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往往与词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日”字,形状就像太阳;“山”字,看起来就像山峰。
而越南语曾经使用过汉字,但后来逐渐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语字。
探析汉语语音对越南语语音的影响越南语作为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语言,和其他东南亚小语种比起来,一方面使用越南语的人群更多,不但包括了越南人,还包括周围的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另一方面越南语的词汇量相较其他小语种更加的丰富。
这也使得越南语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一种通行语言,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越南语在很多地方和汉语有着相似之处。
而两国的历史渊源又极为深厚,本文基于越南语语音的一些比较,阐述了汉语语音对于越南语语音,乃至越南文化的影响。
标签:越南语语音;汉语语音;文化交流引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疆域周边的亚洲国家。
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和中国或者因隶属关系,或者因贸易关系,中国文化随着战争和贸易传播到了这些国家,并且成为了这些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而其中越南更是由于有相当长时间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版图之内,从而使得汉语对于越南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厚。
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越南的文献都是用汉字来记载的。
虽然近代以来,越南地区被法国殖民,而掀起了去中国化的运动,汉语不再作为官方语言流行,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习惯,并不是一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就可以改变的,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可以在越南的语音中发现汉语语音的影响。
1 汉语语音和越南语语音的演变语言通常会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各地人的习惯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中国方言种类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
同样当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在越南流行的时候,其实也已经加入了越南当地人的很多发音习惯,这就是学术界的“古汉越音”。
这种越南语音多为口口相传,而后来随着越南地区百姓和中国百姓的更大范围的深入交流,口音上的障碍,使得汉字写成的书籍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七千多个汉越字出现在了越南语中,这些汉越字又自行构成了一套发音体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今汉越音”。
“今汉越音”与“古汉越音”两者虽然都是越南地区的越南语的语言发音,但正如中国的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一样,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的。
中国与越南语文课程标准对比研究博士论文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进,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日益发展,通过交流,各国可以相互借鉴其宝贵的经验,促进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越南与中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并且在文化方面上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众所周知,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是中小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中越两国都十分重视语文教育,并把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本人是越南太原大学的一位语文教师,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语文教育.为增进两国语文教育的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以”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为题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本文共分章,第一童是绪论,着重围绕研究对象,目标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第二章是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历史沿革,从教科书发展史的角度,初步揭示了两国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从课程层面,对两国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确立了当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
第四,五章是比较研究的核心部分,着重对当前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中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差异性分析,突出两国教科书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探讨了两国教科书中的薄弱环节,并尝试作出学理的阐述.最后,论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
论文范文:汉语与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分析第一章相关的理论基础1.1言语行为理论1.1.1言语行为的概念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的奠基人为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L.Austin)。
从1955年起,Austin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题为“How to do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就源于这一系列讲座。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言语行为就得到了世界各位语言学家的关注。
他认为“言”就是“行”,即人在说出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行为(to say is to dosomething)。
这样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语句的本质,是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环节,阐述交际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表达说话人一定意图的语句,将语言的使用与一定的说话人联系起来。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语句的实施是要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行为,即“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其区别点表现为: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是使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来说出一句话,造成命题内容。
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说某件事并如何实施该事,该行为要在说出那句话时实施的。
例如,“你们不能出去。
”中的语用行为是建议别人现在不要出去。
这样,语用行为就是以某种语力来实施某个交际目的的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核心。
言语行为的目的和语力都是界定语用行为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言语行为的目的又可以用不同的语力来实施。
例如越南语中的“Con an com ai”和“Con Sn com nh广都具有同样的一个目的,即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实施“吃饭”这一行为(都可以译为汉语的“孩子,你吃饭吧”)。
但是在第一句,祈使行为的目的是以强语力来实施的,说话人要求、强迫听话人实施。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3.05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由译入语文本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目的论)”(Nord,1991)。
在英译《儒林外史》的章回题目时,杨氏采取了几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其翻译目的,所有这些翻译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独立解决所有的翻译难题。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要深入考察目的论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还应收集更多的例证。
另外,本研究是在目的论框架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若要进一步研究《儒林外史》章回题目的英译问题还应引入其他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Hall,1988.[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3]Nida,Eugene A.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Translation[A].in RichardW.B r i s l i n(e d.).T r a n s l a t i o n,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4]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Rodopi,1991.[5]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Reiss,K.& Vermeer,H.J.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Translationstheorie[M].Tubingen:Niemeyer,1984.[7]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4).[9]吴敬梓.儒林外史[M].杨宪益,戴乃迭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0]徐珺.《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2003,(2).[11]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俗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外语教育,2004,(0).(张晓苗 周岚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汉语与越南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张惠鲜摘 要:汉、越两种语言在句子成分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分析汉语和越南语中“定语”这一语法现象的异同点。
定语作为语言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重要成分,对于精确表达概念和丰富语言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两种语言的定语结构、功能及其与中心词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和越南语的语法特点,以及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我们将对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定语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定语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从定语的构成、位置、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在定语使用上的异同点。
我们还将探讨定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以及定语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汉语和越南语在定语使用上的共性和差异,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推动汉语和越南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汉语定语的特点汉语定语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汉语定语的位置相对固定,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意义。
这种前置性的位置使得定语在句子中起到明确的标识作用,有助于读者或听者迅速识别和理解中心词的具体内涵。
汉语定语形式多样,包括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的各种形式以及短语和从句等。
这些多样的定语形式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能够精确描述事物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同时,汉语定语还可以通过重叠、并列等方式进行扩展,进一步增强修饰和限制的功能。
汉语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密切,常常通过“的”字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既体现了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从属关系,又有助于凸显定语对中心词的修饰作用。
在汉语中,“的”字的使用频率较高,是定语与中心词连接的重要标记。
汉语定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多样,既可以起到限定作用,对中心词进行范围或数量的限制;也可以起到描绘作用,对中心词的形象或状态进行生动描绘。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汉语定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汉语定语具有位置固定、形式多样、与中心词关系密切以及功能多样等特点。
越南语与汉语有哪些异同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在亚洲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异同。
首先,从语音方面来看,越南语和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越南语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有六个声调,包括平声、玄声、跌声、锐声、重声和问声。
而汉语普通话则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越南语的元音和辅音数量也较多,且发音方式与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越南语中的“ư”、“ơ”等元音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组合相对较为规则,而越南语的音节结构则更加多样化。
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也有显著的区别。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词汇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为主,且有大量的成语、俗语和典故。
越南语则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包括汉语、法语等。
越南语中有很多从汉语借用的词汇,被称为“汉越词”。
这些汉越词在发音和意义上与汉语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经过长期的演变,在用法和搭配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越南语中还有很多来自法语的词汇,尤其是在科技、时尚等领域。
而汉语则相对较少直接借用外来词汇,更多是通过意译或音译的方式来吸收外来词。
语法结构上,越南语和汉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我吃饭”和“饭我吃”,由于语序不同,意思就完全不同。
越南语则是一种分析语,但其动词有时态、体、态等方面的变化。
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越南语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与汉语较为相似,但在定语和状语的位置上,越南语比汉语更加灵活。
在书写系统方面,汉语使用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汉字的形态和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而越南语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汉字,但后来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国语字。
国语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声调。
这使得越南语的书写更加简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注重含蓄和委婉,常常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姜霸豪的论文《汉越形容词谓语句对比分析》,其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文中作者首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科学合理加工,研究了汉语与越南语形容词意义上和用法上的相同点及差异,为其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利用HSK作文动态语料库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比分析了汉越形容词谓语句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语法意义等等,针对学习者的诸多偏误,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建议。
该文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修改之处,如文中还有一些语病、错别字以及在语料收集方面的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修改。
该文选题得当,论证充分,结论基本可靠,达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的要求,经答辩委员会表决,一致同意授予姜霸豪同学硕士学位。
金惠真的论文《韩汉同形汉字词的感情色彩比较》,其选题恰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用意义。
文中以韩汉词汇中的同形汉字词为研究对象,以丰富具体的个例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中的这类词语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如从贬到褒、从褒到贬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针对这些词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
该文在观点的归纳与总结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该文的思路清晰,条理明确,语料丰富,提出的教学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启发性,论证充分,结论基本可靠,达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的要求,经答辩委员会表决,一致同意授予金惠真同学硕士学位。
李业钦的论文《汉语印尼语动物喻体对比》,选题新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
文章以汉语和印尼语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喻体为研究对象,对梁红语言中的动物喻体词的使用与喻义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两种语言喻体选择的多种因素,为印尼学生学习汉语动物喻体的词及句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该文的例句还有待进一步的详尽与全面,有关影响两种语言喻体选择的原因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查。
该文选题恰当,思路清晰,论证充分,结论基本可靠,对印汉语教学具有参考价值,达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的要求,经答辩委员会表决,一致同意授予李业钦同学硕士学位。
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大学语文论文汉语“得”字与越南语“duac”字对比研究[越]武氏暄摘要:“得”字在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能产性很强。
“得”字在汉语中是个多音字。
它不仅可以作助词,还可以是有实际意义的动词。
越南语也有与它相应的使用频率较高、词性复杂的字,为“c”字。
因此汉语“得”字是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得”字和越南语“c”字初步进行比较研究,从“得”字和“c”字的性质、用法来分析汉语“得”字和越南语“c”字在句式中的异同。
关键词:汉语得c越南语句式一、汉语“得”字的性质及用法(一)汉语“得”字的性质汉语“得”字属于什么词类?专家们有不同看法。
黎锦熙(1924)把“得”字看作介词“到”的音转,提出“特别介词”说。
王力(1943)把“得”称为“后附号”。
张志公(1953)称“得”为结构助词。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采用了“结构助词”说,以后的《现代汉语》教材大多继承了这种说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注明“得”字为动词、助动词以及助词。
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则把它统统注明为助词。
宋玉柱(1981)把“得”分为两类:表程度的“得”为结构助词,如“天气好得很”;表结果的“得”为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如“我跑得直喘”。
张宝敏(1982)在讨论“打得他到处乱跑”这类格式时,也认为“得”是“时态助词”。
朱德熙(1982)把“得”看作动词后缀。
李俊平(1984)认为“得”是构形词尾,只能粘附于词。
聂志平(1992)认为“得”是具有时态和结构义的动词语缀等。
以上各家观点,从多角度展现了“得”的真实面貌和性质。
但汉语“得”字的性质一般以动词和助词为常见词性。
(二)“得”字的用法汉语“得”字性质复杂,用法多变。
中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很详细的探究,总结起来,汉语“得”字的用法如下:1.“得”字作助词有两种用法。
其一,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