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给”和越南语对应词“cho”对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越南语和汉语的语音差异研究越南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虽然它们都使用汉字字符,但是它们有很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语音方面。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越南语和汉语语音差异的研究,从音位、声调、语音学等多个角度展开讲解。
一、音位差异越南语对于辅音和元音的使用与汉语具有很多的差异性。
越南语中有29个不同的辅音,其中有额外的辅音,如/ɲ/,/ŋ/,/ʔ/,/ɗ/,/ɥ/.而汉语中只有23个辅音。
此外,越南语中有14个元音,而汉语中只有7个元音。
可以看出,越南语的音位更加复杂,与汉语相比,越南语中的辅音和元音使用更加广泛,这是由于越南语中有很多的法语和南亚语系的借词,以及越南语中的字母中包含了很多的变音符号,这些因素导致了越南语音位更为复杂。
二、声调差异汉语中的声调是非常重要的语音特征,而越南语中的声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越南语中的声调与汉语的声调都是使用5个基本声调,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越南语中的声调是非常复杂的,具有高、中、升、降和入五个基本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基本声调。
另外,越南语中的声调变化也比汉语更多,例如越南语的升调和降调可以变为半升调和半降调,而汉语没有这种变调。
这种变调使得越南语的语音更为复杂,同时也让越南语更加富有韵律和音乐性。
三、语音学差异除了音位和声调之外,越南语和汉语在语音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音节结构和发音位置上,两种语言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汉语中的音节结构是CV或CVC,越南语中的音节结构则是CVC或CCV。
此外,汉语中有轻声这一特殊的语音特征,而越南语没有轻声,但是其却擅长使用停頓的语音策略以达到语音效果的效果。
越南语中的重读也比汉语更为明显,越南语中一般在句子的结尾强调重点,使得语音更为地生动和感性。
结语总的来说,越南语和汉语的语音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
虽然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是它们在语音方面的特别性使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我们认为了解这些语音差异可以更好地促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了解与友谊。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对比研究——裴香江[越南](一)一致性1、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
因此,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点。
如爷爷奶奶,越南语称“Ông nội, Bà nội”, 有着直系血亲关系。
妈妈的弟弟,汉语称“舅舅”,越南语称“Cậu”, 有着旁系血亲关系。
2、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特别体现出男权主义的思想。
女子出嫁后所生的子女为外姓,所以都要加“外”,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分明的特点。
例如:汉语“外公”“外婆”“外孙”;越南语“Ông ngoại”、“ bà ngoại”、“Cháu ngoại” 。
(二)差异性1、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越南语: “BốMẹ,con rất nhớBốMẹ.”(爸爸妈妈,孩子很想爸爸妈妈。
)2、汉语中大量使用通称,越语还是习惯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红河,我很想你。
”越南语: “Hà, Chị rất nhớem.”(河,姐姐很想妹妹。
)3、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例如:(1)越语中,伯伯、伯母和比爸爸妈妈大几岁的不分男女都用一个词Bác来表示;(2)越语中,姑姑等比爸爸妈妈小几岁的女士都用一个词Cô来表示;(3)越语中,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都用一个词Con来表示;(4)越语中,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等比自己小几岁的人都用一个词Em来表示;(5)越语中,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孩子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6)越语中,孙子、孙女等孙辈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
4、汉语与越南语单、双音节使用频率不同。
汉语亲属称谓词中多用双音节,如果是单音节的还可以重叠。
语言接触视角下: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对比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现象。
在语言接触中,词汇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受影响的方面之一。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在长期的交往和接触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渗透。
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的视角下,探讨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对比情况。
我们来看一些在越南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越南语中,有一些专门用来表示否定的词语,如“không”、“chẳng”、“đéo”等。
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否定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否定意义,例如“không”表示“不是”、“没有”、“不”等含义,如“我不是学生”可以用越南语表示为“Tôi không phải là sinh viên。
”;“chẳng”表示“一点也不”、“根本不”等含义,如“我一点也不了解他”可以用越南语表示为“Tôi chẳng hiểu anh ấy chút nào。
”;“đéo”表示“一点也不”、“根本不”等含义,如“我一点也不喜欢她”可以用越南语表示为“Tôi đéo thích cô ấy chút nào。
”可以看出,越南语中有多种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表达需要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在汉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汉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不”、“没”、“无”等。
“不”用来否定动词、形容词等,表示不做某事或者不具备某种状态或特性,例如“我不去”、“不高兴”等;“没”用来否定动词或者表示某种状态的存在,例如“我没看见他”、“没问题”等;“无”表示没有、缺乏某种东西,多用于书面语或者较为正式的场合,例如“无法无天”、“无所不知”等。
这些词语在汉语中用来表示否定意义,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越南语与汉语在语用层面有何差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在语用层面往往存在着诸多差异。
越南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具有独特特点的语言,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称呼与称谓方面,越南语和汉语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复杂且精确,区分了辈分、性别、年龄等因素。
例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妈”等称谓有着明确的区分。
而越南语中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一些,没有像汉语那样细致的划分。
在社交场合,汉语对于长辈、上级或者尊敬的人,通常会使用特定的尊称,如“您”“先生”“女士”等。
越南语中也有类似的尊称,但使用方式和适用对象可能有所不同。
问候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差异的一个体现。
在汉语中,常见的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比较直接和明确。
而越南语的问候语可能会因时间、场合和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越南,熟人之间见面可能会问“你吃饭了吗?”,这种问候方式更多地关注对方的生活状况。
在表达感谢和道歉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中的感谢表达通常比较直接,如“谢谢”“非常感谢”。
越南语中表达感谢可能会更加委婉和含蓄。
道歉方面,汉语中的道歉用语比较丰富,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越南语中的道歉也会因情况而异,但可能在语气和用词上与汉语有所差别。
邀请和拒绝的方式在越南语和汉语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邀请时通常会比较明确地说明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
拒绝时,可能会先表达感谢,然后给出合理的理由。
越南语中的邀请可能会相对随意一些,拒绝时可能会更加委婉,尽量避免直接说“不”。
在话题的选择和转换方面,汉语交流中可能会比较注重逻辑和连贯性,话题的转换相对较为自然和有序。
而越南语交流中,话题的跳跃性可能会更大一些,有时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参与者的情绪而灵活改变话题。
送礼的文化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在汉语文化中,送礼有一定的讲究,礼物的选择、包装和赠送的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越南语的称呼代词系统是这种语言最有意义的部分。
越南语和汉语一样都拥有一个很复杂的称呼系统。
实际上,许多语种使用亲属作称呼形式。
例如:越南人常用等于汉语”伯,叔,姐”等亲属名词来称别人。
甚至汉语的第一人称”我”,越南人也用亲属名词来代替。
因此在越南,在任何社会场合,参与交际者都很努力分清白自己和对方的辈分,并且根据社会地位,年龄,来选择合适的称呼语。
除了古代人称代词,越南语还出现了很多人称要素”代词化”的现象(非代词要素具有代词用法)。
越南语的称呼语中,没有像汉语的人称代词那样固定:越南语的人称代词(亲属名词)是随着交际场合,交际对象而变化。
汉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在交际中被作为固定单位使用,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表示年龄,性别,社会权力,亲属关系,态度,感情等等。
但越南语却使用亲属名词来称呼,既有汉语中性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功能,又可以不同程度地表示出上述的要求。
例如:一个年轻人和长辈对话,年轻人在私人公司工作,通过年长者推荐于国营企业合作。
年轻人的目的是在这次交际中说服长者帮他把礼物送到所合作的企业的上级领导,长者的朋友那儿。
由于被长者拒绝并保持交际距离(称”我”,呼”哥”:越南语中如果自称中性人称代词”我”并呼对方是“哥”,”姐”或”翁”时是指自称者比被呼者大的辈分,表示双方是初次见面,疏远的关系,要保持距离),年轻人也慢慢转换交际方式(从呼”叔”自称“侄”到呼”翁”自称”我”,即从全部使用亲属名词“叔--侄”到部分使用亲属名词”翁--我”)。
年轻人:请叔帮侄送上去。
长者:帮哥什么?送给谁?年轻人:送给叔的朋友。
(。
)请叔拿着吧,怎么办随叔的便。
长者:哥拿回去吧,从现在起是我和上级的事,跟哥无关。
(。
)年轻人:我烦死翁,翁故意不去体谅我。
汉越语在某种语境中都有人称代词转换形式,有从表示亲切转到疏远,有从尊敬转到鄙视。
但汉语使用人称代词不大一样。
越南语直接用亲属名词,从亲切(使用全亲属名词,如”叔--侄”,“哥”(姐)--弟”(妹)”转为疏远(使用半亲属名词,如:中性人称代词”我”与亲属名词”哥”姐,翁”)。
汉语“给”和越南“cho”的语义对比。
汉语“给“的使用方式和语义非常复杂,也许比越南语“cho” 的语义更丰富。
若想深入探索“给”和“cho”两个词的区别及相同点,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给”和“cho”的语义,然后进行对比。
(一)“cho” 的语义:越南语的“cho”主要充当两个任务,一个是句子的主要动词,二是助词。
但是在越南人使用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四个常用的意义。
第一,“cho1” =提供,供给,给予(直接当任句子的动词) cung cấp1.Tôi cho nó một quyển sách。
= 我给他一本书。
2.Tôi cho hắn tiền= 我给他钱。
第二,“cho 2”=允许,有让步的意思 ( 也是动词)1.Tiểu Vương cảm thấy không khoẻ, cho / cho phép cậu ấy nghỉ vài ngàyvậy.=小王觉得不舒服,给他休息几天吧。
(允许)2. Anh cho/ cho phép tôi đi, tôi sẽđi.= 你给我走,我就走。
(允许)3.Nghe đây, cho mày ba ngày nữa đấy! = 听着!给你三天!(允许)第三,“cho 3” ,在动词前面,意思就是“为、替”。
此外,有时才能说明动作的对象,就意味也表示“向、对”的意思(但是“向、对”不等于“cho”,如果这两个词翻译成越语应该是“”。
)。
đứng sau động từ, cho biết đối tượng của hành động4.Tôi mua cho/ nó = 我买给他一本书。
(为,替)5.Tôi đưa cho hắn tiền= 我交给他钱。
汉语“给”字给予句与越南语“cho”字给予句的对比[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汉越给予句进行了对比:1.汉越给予句的相同;2.越汉给予句的相异:3.越汉给予句的否定形式、问答形式的异同;4.越汉给予句出现频率的差别。
了解汉越给予句的异同,对中国人学习越语、越南人学习汉语以及从事汉越教学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给予句;“给”;“cho”;对比引言每种语言都有给予句,不管是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越南语的给予句和汉语的给予句时,常常出现偏误。
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母语的影响;其二是没有掌握好这两种语言的给予句的性质和用法。
文章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主张在静态的基础上研究处在动态中的“cho”和“给”。
本文的语言材料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下简称“骆”)、陈进和的“评书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评”)和越南现代小说为主。
本文仅对含”eho”字和“给”字的简单给予句式进行研究,即句中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本文只选择含“cho”字和“给”字的给予句。
而含“cho”字和“给”字不表示给予义的句子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掌握的语料中,虽然有5000多个含“cho”字句和“给”字句,只有2000多个含“cho”字的给予句和“给”字句被选上了,剩下的句子因为不表给予义,所以都被排除。
本文就标准普通话含“给”字的给予句和越南语普通话含“cho”的给予句进行对比。
主要内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表予者的名词记作N1,将表受者的名词记作N2,将表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名词记作N3,将句式中除“cho”以外的动词记作V。
N1、N2一般是指人的名词成分p越南语和汉语都有表示给予义的句式。
给予义句式都可以分成两类:完全表给予义的给予句式和混合服务义的给予句式。
从基本语义和语法结构上看,越汉语有8个相应的给予句式。
这8个句式是:a1~A c1~C f~F h~Hb1~B e~E g~G il~I这8个相应句式的整体意义都完全表给予义。
语言接触视角下: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对比语言接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语言之间的接触、交融和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是常见的现象,例如中越两种语言之间的接触就十分频繁。
在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过程中,词汇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的视角下,探讨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对比情况。
在越汉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越语中的否定词在汉语中是如何被表达和影响的呢?首先我们来看越语中的否定词“không”。
在越汉语言接触的过程中,“không”一词普遍被汉语中的“不”来表达和影响。
“không có”在汉语中可被表达为“没有”、“không biết”在汉语中可被表达为“不知道”。
“chẳng”一词在汉语中也可以被表达为“不”,如“chẳng có”可以被表达为“不会”。
在越汉语言接触的过程中,“không”和“chẳng”这两个否定词在汉语中都可以被汉语中的“不”来表达,这说明了越语中的否定词对汉语中的否定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对否定词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外,在越汉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越语中的否定意义的词语还会受到汉语语境的影响,产生一些语义转换。
在越语中,“đừng”这个词在表达否定意义时表示禁止或请求,如“đừng nói”表示“别说”、“đừng làm”表示“别做”。
而在汉语中,这种表示禁止或请求的否定意义通常是通过动词加上“不要”来表示,如“不要说”、“不要做”。
因此在越汉语言接触的过程中,“đừng”这个词的否定意义在汉语中被表达为“不要”,发生了语义上的转换。
语言接触视角下: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对比在越南语和汉语的语言接触中,有许多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的对比。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否定意义,从而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讨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对比。
越南语中常用的否定词有"không"和"chẳng"。
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些许区别。
"Không"是越南语中最常见的否定词,一般用于否定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không có"意思是"没有",“không biết"意思是"不知道"。
"Chẳng"则是一个口语化的否定词,用于否定动词和形容词。
"chẳng thích"意思是"不喜欢",“chẳng cógì"意思是"没有什么"。
可以看出,在否定动词和形容词时,越南语中使用"không"比较普遍,而在口语中,"chẳng"更为常见。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表达否定意义有更多的方式。
最常用的否定词是"不",用于否定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不喜欢"、“不知道"等。
汉语中还有一些专门的否定词,如"没",用于否定动词的完成状态。
"没吃饭" 意思是"没有吃饭"。
汉语还有一些用于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否定副词,如"从不"、"不曾"等。
"从不去"意思是"从来不去","不曾想过"意思是"没有想过"。
汉语“给”和越语“cho”的对比研究姓名:莫锦簪导师:范先钢副教授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年级:2006级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越对应词----“给”和“cho”的对比,着力探讨二者在语义及其用法上的异同,同时对越南学生学“给”字句的习得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介绍“给”和“cho”的本体研究及对比研究概况,提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第二部分是动词的“给”和“cho”对比。
我们以两个词的语法意义为线索,探索其用法的异同。
主要结论:(1)表示“给予”义的“给”和“cho”在句法上可形成双宾结构和连动结构,在这些结构中“给”和“cho”的用法大同小异。
(2)表示“容许”义的“给”和“cho”在句法上可形成兼语结构,二者的用法也是大同小异。
(3)汉语的动词“给”有“致使”义,越语没有。
(4)越语的动词“cho”还有“使对象位移”、“认为、估计”及“支配、操纵”等义,汉语没有。
第三部分是介词的“给”和“cho”对比。
我们主要以“给”和“cho”组成的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为线索,探索其用法的异同。
主要结论:(1)介词短语在动词后时,“给”字介词短语是充当补语而“cho”字介词短语却是充当状语成分,但它们有相同的S1句式:(N s)+ V + 给/cho + N1+ N2。
在该句式中“给”和“cho”的用法大同小异。
(2)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前时,充当状语的“给”字介词短语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S2句式:(N s)+ 给+N1 + V+ N2。
(3)介词短语处在句尾时,“cho”字介词短语作状语成分,形成S3句式:(N s)+ NP/VP/A+cho+ NP/VP/A;对VP、NP和A做出不同的选择,句子所表示的语义也不同。
(4)“cho”字介词短语还可以处在名词之后作定语,汉语“给”字介词短语无此用法。
(5)介词结构中宾语的形式和语义类别,两种语言有所不同。
(6)两种语言都有省略介词和句中动词的现象。
现代汉语和越南语词缀异同初探本文从分类、来源、形式和功能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越南语词缀的异同。
汉语和越语词缀都有前缀、后缀,都有标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功能。
越南语没有中缀;汉语词缀的读音已经被弱化了,越南语词缀的读音还没有被弱化。
汉语词缀有标明方位词、代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的功能,越南语词缀没有此功能。
标签:汉语越南语词缀汉语和越南语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但二者都是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
汉语和越南语都有一部分词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
本文从词缀的分类、来源、形式和功能等四个方面探讨汉语和越南语词缀的异同。
一、分类词缀包括真词缀和准词缀。
马庆株(1998)认为,“真词缀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是构词的语法成分”,“准词缀介于真词缀和词根二者之间”。
汉语和越南语的词缀都可分为这两类。
例如:1.真词缀阿~阿姨、阿爸~气和气、老气、小气、嫩气cái~cái hay(好的)、cái d?(坏的)、cái ??p(漂亮的)?ánh~ ?ánh h?ng(坏)、?ánh r?i(掉)、?ánh v?(破)2.准词缀总~总工会、总领事馆、总经理、总书记~处长处、用处、益处、短处ph?n ~ph?n cách m?ng(反革命)、ph?n hi?n th?c(反现实)~lu?n ?a nguyên lu?n(多元论)、ph??ng pháp lu?n(方法论)二、来源汉语词缀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大部分是自源性的。
例如“老”“第”“小”“子”“员”“性”等都是从实词“老”“第”“小”“子”“员”“性”等虚化而来的。
此外,有一部分词缀是外源性的,如“吧”“非”“门”“秀”等,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
“吧”是英语“bar”的音译,“非”是英语“non-”“un-”的意译,“门”是英语“gate”的意译,“秀”是英语“show”的音意兼译。
语言接触视角下:越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对比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接触,这种接触会导致语言变化和语言演变。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越汉之间的互动是有趣且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比较越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的用法和表示方式,探讨语言接触对这些词语的影响。
我们来看越南语中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越南语中,有两种词汇表达否定:"không"和"chẳng". "Không"是一种比较常见和普遍的否定词,它可以用来否定动词、形容词、名词、句子等。
例如:"không có"表示"没有","không muốn"表示"不想要"。
另一种是"chẳng",它在口语中常用于否定动词,具有一定的口语化和情感色彩。
比如:"chẳng biết"表示"不知道","chẳng cần"表示"不需要"。
从比较以上两种语言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越南语和汉语在表示否定意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词汇选择方面,越南语中有两个常用的词语"không"和"chẳng"可以用于否定,而汉语则主要使用"不"和"没"。
这说明越南语对于否定意义的表达比汉语更加多样化。
在语法结构上,越南语和汉语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越南语中,否定词常常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形成否定的词组。
比如:"không muốn"表示"不想要"。
而在汉语中,否定词"不"和"没"通常紧跟在动词、形容词之前构成否定句。
汉语“给”和越南语对应词“cho”对比分析汉语“给”和越南语“cho”是一组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具有较高相似性的对应词。
本文从词性的角度较为细致地对比分析了两者作为动词、介词、助词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动词是其基本用法;其介词用法最为丰富,异同点最多,是学习和使用的难点;作为助词其虚化程度最高,“cho”还可用于句尾表示语气。
标签:给cho 动词介词助词“给”是汉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越南语中也有一个与汉语中“给”相对应的词“cho”。
这两个词在汉越两种语言中都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口语色彩浓厚,用法丰富。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用法上,“给”和“cho”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这两个词在汉越语法中都是学习的难点,极易造成学习者的使用偏误。
本文试图对汉语“给”和越南语“cho”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汉越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
在汉越语言中,“给”和“cho”的基本词性是动词,其基本意义均为“给予”。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给”和“cho”不断语法化,从实词虚化为虚词,从有实在意义演变为无实在意义。
且这两个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极为相似,即虚化得比较彻底: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后,“给”和“cho”还经历了一个由介词再虚化为语用成分的过程。
因此,在现代汉语和现代越南语中,“给”和“cho”除了都具有动词用法外,还可作为介词、助词等虚词使用。
下面我们参照《现代汉语八百词》和《越南语工具词词典》的义项设置,将“给”和“cho”按词性归并为若干义项,并对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一、动词“给”和“cho”的用法对比(一)动词“给”和“cho”的相同之处动词“给”和“cho”都可用于表示“使对方得到”“使对方遭受”及“容许、致使”等意义,且所带宾语用法一致。
1.使对方得到动词“给”和“cho”都可以表示“使对方得到”,可带双宾语,也可带其中之一;远宾语后面还可以再加动词,其中名词宾语类似兼语。
例如:(1)我给你一点儿尝尝。
①近宾语远宾语动词(2)把这几件东西给出去算了。
远宾语(3)M? cho con m?t ít ti?n mua quà.近宾语远宾语动词(译:妈妈给我一点儿钱买东西。
)(4)Ch? cho t?i m?t c?n cam.(同上)近宾语远宾语(译:你给我一斤橙子。
)(5)Cho ng??i khác c?ng ???c c? gì ph?i cho nó.近宾语(译:给别人也行,干吗要给他。
)2.使对方遭受(6)不等他把话说完,我就给他两脚了。
数量词(7)给他一个不理睬。
近宾语远宾语(8)Cho nó vài cái tát.近宾语远宾语(译:给他几个耳光。
)(9)Cho ch?t b?y gi?.远宾语给死现在(译:打死你。
)在一般情况下,带动词“给”和“cho”的句子必带双宾语,有时可以只带远宾语,但不能只带近宾语,如例(9)。
远宾语可以是动词,如例(7)、例(8),或是形容词,如:“给他一点厉害”(《现代汉语八百词》)。
另外,动词“给”和“cho”都可以代替某些具体动作动词。
如:例(6)中“给”代替动词“踢”;例(9)中“cho”代替动词“tát”。
3.容许、致使动词“给”和“cho”的用法与“让”“叫”相近。
此时,“给”和“cho”后面必须是句子或动词短语。
例如:(10)城里城外跑了三天,给我累得够呛。
(11)Th?y giáo cho h?c sinh ngh?.句子(译:老师让学生休息)(二)动词“给”和“cho”的不同之处1.动词“给”和“cho”表示同样的意思,但用法上有所不同。
当表示“使对方遭受”时“给”字句必加数量词,但“cho”字句可以带数量词,如例(8),也可以不带数量词,如例(9)。
2.动词“cho”有而“给”完全没有的意义和用法除了上述与“给”相同的意义和用法外,动词“cho”还具有以下几种“给”所不具有的意义和用法。
1)使对象移到某个地方(12)Th? t? bài v? t?i g?i ?ng,?ng ??u cho h?t vào thùng s?t.宾语有介词功能的动词指目的的名词短语(译:他把我给他的信和课本全部放进箱子里去。
)此处动词“cho”与“放”相近。
动词“cho”使对象有目的地转移到某个地方,被支配的物体名词用在“cho”后面。
表示目的的名词被放在一个有介词功能的动词后面,这个动词一定是表示移动的动词。
动词“cho”的宾语都是指物体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2)动词“cho”与“认为”“估计”意义相近(13)T?i cho nólàng??i can ??m.补语我认为他是人勇敢(译:我认为他是个勇敢的人。
)(14)T?i cho r?ng ?úng.(同上)补语(译:我认为正确。
)当动词“cho”表示“认为”“估计”时,它往往需要一个表示观念内容的补语。
补语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某个语境或某种情况下,补语可以是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如例(14)。
3)动词“cho”是“支配”“左右”“操纵”对象,并在对象身上产生某种动作,其用法与“派”“让”相近。
(15)Chúng t?i cho ng??i ?i tìm ?? hai ngày.(译:我们派人去找了两天了。
)(16)Bác c?ng nh?n ?? cho máy ch?y.这个工人已经让机器启动(译:这个工人已经启动了机器。
)此处动词“cho”后边是个支配结构,也就是说动词“cho”后面跟的是一个描写事件的完整的句子。
二、介词“给”和“cho”的用法对比作为介词,“给”和“cho”的意义和用法最为丰富多样,异同点多,复杂易错,是学习和使用中最难把握的部分。
(一)介词“给”和“cho”的相同之处1.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介词“给”和“cho”都可以用在动词后,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例如:(17)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份复习提纲。
动词近宾语远宾语(18)Anh ?y nh? t?i ??a cái này cho anh.动词远宾语近宾语他托我拿这个给你(译:他托我把这个拿给你。
)在具有交付、传递语义特征的动词的句子中,“给”和“cho”用在表示动作的接受者的名词或代词前。
2.引进动作的受益者(19)我跟你谈谈心,你给我解解心烦吧!(20)Anh ?y mang ??n cho ch? bi?t bao h?nh phúc.近宾语远宾语他带来给她许多幸福(译:他给她带来许多幸福。
)当介词“给”和“cho”引进动作的受益者时,“给”和“cho”既可用在动词前面又可用在动词后面。
有时“给”和“cho”的宾语不出现,或者很难补出确切的宾语。
例如:(21)劳驾,给拿块肥皂。
(22)Cho xin quy?n sách ??ng kia v?i!(译:麻烦,给拿那本书!)3.“给我”用于命令句1)同“为我”“替我”(23)我的帽子不知道哪儿去了,你给我找找。
(24)Anh ??a cho t?i cái m? trên bàn v?i.你拿给我帽子上桌子吧(译:你把桌子上的帽子拿给我吧!)2)在命令句中,“给我”有“必须为我服务”的意思,带有强迫、命令、威逼的语气。
(25)你给我小心点儿!(26)这时,父亲气得脸色发青,并大声对我说:“给我老实讲,你还干了些什么?(27)Anh ?i ra ngoài cho t?i !(译:你给我出去!)(二)介词“给”和“cho”的不同之处1.介词“给”和“cho”表示相同的意思,但用法上有所不同当“给”和“cho”用作介词,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时,“给”可以用在动词前或动词后,如例(17)可改为(17)’:(17)’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复习提纲。
动词但“cho”不可用在动词前,只能用于动词之后。
如例(18)。
2.“给”具有“cho”完全没有的意义和用法1)引进动作的受害者(28)对不起,这本书给你弄脏了。
2)“给”的用法与“朝”“向”相近(29)没关系,不要给我道歉了,这点小事算什么!(30)我给老师鞠个躬。
3)“给”表示被动(31)衣服给雨淋湿了。
(32)这本字典都给他翻破了。
3.“cho”具有“给”完全没有的意义和用法1)“cho”用在两个名词之间(33)?ó là ch?n l? cho mu?n ??i.名词名词那是真理的永恒(译:那是永恒的真理。
)(34)B?n t?i ùa ??n gian hàng sách cho thi?u nhi.名词名词我们纷纷地跑到专书区的儿童(译:我们纷纷地跑到儿童的专书区。
)介词“cho”出现在两个名词之间相当于一个连接成分。
此处,“cho”不是在谓语中心的位置,因为“cho”前面的名词不是人称名词(ch?n l?,sách),它不能作主语,不能当“cho”的主体。
所以,“cho”就变成了表示两个名词之间关系的因素,“cho”跟它后面的名词连用:“cho mu?n ??i”“cho thi?u nhi”。
这些组合有限制前面的名词语意的功能,用于回答问题:“ch?n l? nào?”(什么真理?)“sách nào ?”(什么书?)。
2)介词“cho”表示目的(35)Th? c? ng?i ??y cho mát.动词补语你就坐这儿(表示目的介词)凉快(译:你就坐这儿,凉快些。
)(36)Bà c?n ph?i ?n u?ng cho kh?e ng?òi.动词补语你要饮食(表示目的介词)身体健康(译:你要好好地吃,身体才会健康。
)在越南语里,常用介词“cho”来表示目的。
介词“cho”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所要达到的要求或目的。
“cho”后面是表示目的的补语,可以是词或词组。
“cho”还可以用来连接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两个分句之间的目的关系。
如:(37)T?i n?m tay M? cho c? tr?n t?nh l?i.第一个句子第二个句子(译:我握Mi的手让她镇静起来。
)(38)Kh?ng bi?t ??a ch?t m? nào ?? ra th?n h?n第一个句子cho h?n kh? ??n n?ng n?i này.第二个句子(译:不知道谁把他生出来,让他的命这么苦。
)例(37)、(38)中的“cho”把两件分开的事情(用两个分句来表达的内容)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