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等四个部分内容,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构建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帮助.1评估主体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估主体基本是一致的,必须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性,才能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如果评估主体单一,则评估的有效性无法保证,根据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不仅要包括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管理者、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包括公众和体育非营利组织,由不同的体育利益集团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共同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进行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发展.2评估标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标准分为事实标准、效率标准和价值标准三个方面.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指一种回溯性的评估标准,主要指一系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行以后,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贡献.效率标准指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否合理,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率不能和一般经济学领域的效率内涵相一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率产出不仅包括看得见的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成果,也要包括公众体育意识提高等方面的成果.价值标准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最重要的标准,没有价值标准就没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等的价值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公平,能否被全体公民所享有,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否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二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促进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不能因为强调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而忽视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整体发展,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要公平更要发展;三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的设立、政策制定过程是否合理.体育利益表达机制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公众的利益需求是否在政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3评估程序评估程序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关注不同的重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程序可以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事前评估我国考虑的重点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能否实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研究吴筱珍,刘玉(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摘要:由于我国还处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提供基本的理论需求.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中图分类号:G8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079-04第28卷第3期(上)2012年3月基金项目:2009-201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23);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220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研究———兼与江苏省比较(SK2012B364)79--现、价值是否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与我国法律及主要政策是否违背等问题.事中评估我们重点考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法是否合适、供给的过程是否合理、一系列的措施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均等化过程中是否引起新的重大的社会矛盾等问题.事后评估主要关注均等化目标是否实现,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逻辑推理等对以后的发展策略、发展路径等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持续发展.4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育的构建4.1文献资料法文献研究是社会科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统计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上述三种文献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运用最多的是统计文献方法.4.2问卷调查法4.2.1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核心指标的判定,属于专家评定性问卷调查,主要请12位专家填写,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4.2.2按照经济发展的情况把我国省份分为发达、欠发达、中等发达三类,每一类随机抽取1-2个省份,每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情况分为三类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县市,每县市随机抽取100人通过问卷对公众对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认知、态度、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的调查主要在安徽、河南、新疆、江苏、吉林、广东6省通过发放问卷完成,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576份,回收率87.56%,有效问卷1413份,有效率89.53%.4.3访谈法走访研究体育公共服务的专家、相关管理人员30人.4.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数据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公众访谈、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分别归纳为31小项(见表1).通过对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31个小项的动力因素的专家筛选和归纳,去掉部分作用较小的要素,将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要素归纳为20项(见表2),再将专家对这些因素的评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compo-nent),得出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3).按特征值法选取大于1的值,即4.373、3.058、2.734、2.358、2.61、1.472、1.415、1.0226,它们的累计贡献率为92.485%,故可确定8个主成分,用极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正交旋转,其结果见表4、表5.X1公众体育公共服务权力是否均等X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监督反馈X3区域内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分配比例X4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X5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状况X6发展计划是否可行X7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是否完善X8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X9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X10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宣传X1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否与当地公众文化生活相契合X12是否准确及时收集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有关信息X1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按计划进行X14社会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X15各级体育人口比例X16现行的方针政策能否根据社会、经济、体育的发展而发展X17上下级的满意度X18体育公共服务覆盖率X19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占GDP的比例X20计划目标是否实现X21是否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目标群体X22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公开情况X23是否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进行动态监督X24是否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进行及时评估X25是否对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补偿X26是否对公众需求于质疑进行及时答复X27是否运用评估反馈及时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X28公众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是否得到发展X29是否根据社会经济体育发展不断优化行政职能X30能否根据目标群体不同,不断优化行政方式X3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表1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各种指标要素统计表80 --component12345678VAR00001.153.282-.188.306-.248-.708.128-.170VAR00002-.109.083-.004.008-.111-.002-.053.967VAR00003.196-.923-.048-.155.006.016-.047-.172VAR00004-.198-.858-.203.161.136.096-.189-.252VAR00005-.186.110-.334-.498-.102.448.464.149VAR00006-.154.113.754-.337.032.082.019.132VAR00007.881-.177.063.207-.074.271-.066-.203VAR00008.898.021-.223.072.148-.291-.087.015VAR00009.048.306.246.177-.707.364-.374.129VAR00010.935-.156-.055.172.022-.204-.109-.007VAR00011-.112.076.161.308-.200.857-.112-.148VAR00012-.056-.221.560.390-.096-.062.580.050VAR00013-.144.300.873-.040.216.085-.074.014VAR00014.95.060.062.261.897.141-.080.159VAR00015-.177.190.280-.814-.058-.027-.304.020VAR00016-.177.160-.141.159.010-.152.895-.066VAR00017.030-.146.164.049.830-.100-.100-.468VAR00018.215.149.040.901.150.082.027.028VAR00019-.311.888.043-.075-.070.027-.103-.263VAR00020-.126.072-.736-.188.182-.215.236.347表4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表componentX1 4.37321.86621.866X2 3.05815.29037.156X3 2.73413.66950.824X4 2.35811.79162.616X5 2.06110.30472.920X6 1.4727.35880.278X7 1.4157.07687.354X8 1.026 5.13192.485X9.812 4.05996.544X10.449 2.24498.788X11.242 1.212100.000X12 1.147E-15 5.727E-15100.000X13 3.695E-16 1.847E-15100.000X14 2.728E-16 1.364E-15100.000X15 2.054E-16 1.027E-15100.000X16 2.925E-17 1.463E-15100.000X17-9.458E-17-4.729E-16100.000X18-1.678E-16-8.392E-16100.000X19-2.835E-16-1.417E-15100.000X20-3.571E-16-1.785E-15100.000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表3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评估指标特征根表X1公众体育公共服务权力是否均等X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监督反馈X3区域内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分配比例X4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X5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状况X6发展计划是否可行X7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是否完善X8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X9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X10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宣传X1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否与当地公众文化生活相契合X12是否准确及时收集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有关信息X1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按计划进行X14社会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X15各级体育人口比例X16现行的方针政策能否根据社会、经济、体育的发展而发展X17上下级的满意度X18体育公共服务覆盖率X19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占GDP 的比例X20计划目标是否实现表2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核心指标专家评定表81--主成分高载荷指标一级指标贡献率(0%) 1X7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是否完善法规要素21.866 X8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X10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宣传2X3区域内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分配比例经费投入15.290 X4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X19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占GDP的比例3X6发展计划是否可行计划实施13.669 X1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按计划进行X20计划目标是否实现4X15各级体育人口比例均等化发展11.791 X18体育公共服务覆盖率5X9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满意度10.304 X14社会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X17上下级的满意度6X1公众体育公共服务权力是否均等公平正义7.358 X1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否与当地公众文化生活相契合7X16现行的方针政策能否根据社会、经济、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可持续发展7.076 8X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的监督反馈监督反馈 5.131表5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分类命名表5结语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评估提供基本的理论需求.———————————————————参考文献:〔1〕刘玉.信息传播视野中的农民体育权利缺失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59-63.〔2〕樊继达,贾俐俐.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困境与出路———基于中西部四县的调研[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62-66.82 --。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区域的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具体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公正,强调所有公民无论其身份、地域、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的服务内容和标准,而是指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在合理范围内。
这种差距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人口分布等因素。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承担起主导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式,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都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和均等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对于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公共服务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实践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公共体育服务是指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供的覆盖面广、普及化的体育设施、场馆、设备等资源,以及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等服务,旨在满足社会大众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享受体育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设备建设相对滞后,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尤其是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更加匮乏,影响了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不高。
一方面,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管理不规范,维护不到位,卫生条件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体育教育和培训机构缺乏专业、合格的教练员和教师,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再次,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不广。
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依托于政府投入,但投入不均衡,城市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相对较好,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供给相对较少。
此外,一些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较为特殊,但相对缺乏专门面向其开展的公共体育服务。
最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
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推动,也需要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然而,目前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增加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供给,提高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监管,加强对体育设施和场馆的管理和维护,提升体育教育和培训水平,确保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安全。
3.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增加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入,加强对特定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推动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4. 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宣传,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体育服务格局,加强协调和合作,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以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经过三十年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
然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没能相应带来国民福利的普遍提高,反而产生了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平正义缺失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2006年3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以真正达到兼顾效率和公平。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我国的现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是指全体人民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
均等化不是完全的平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致,这种均等考虑了各地的经济发展等实际因素,允许一定程度公共服务差异的存在,而且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提供不足,且非均衡,结构上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存在着城乡、地区、群体的差异且差距较大。
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主要包括城乡间的和区域间的不均等,其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而且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上,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又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1、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型滞后,尚未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的”缺位”与”越位”状况并存,突出表现在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目标,我国也不例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我党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中,就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等明确条款.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也等待着政府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去探索和解答.安徽省共有人口6862万,常住人口5950.1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559.1万,占43.01%[1].作为城镇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里的体育发展情况,对实现全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1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体育服务是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行为的总称[2].包括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公共体育信息的发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加强等,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及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另外,公共体育服务范畴还包括医疗卫生和体育科研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让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公共产品.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3].公平正义,保护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应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的指导思想,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本质上说也是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涵是“公共”和“服务”,这表明,体育公共服务突出的特点是供应上的公平性和普遍性.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应中,无论体育资源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手中,都应尽量由全体公民享有,而不是因为政治或经济利益,体育公共服务只提供给社会上特定的一部分人来享受.因此,目前在中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应该考虑“服务模式”“为哪些人服务”这些价值判断,同时价值判断的取向也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均等化不是完全均等,也不是大致均等.并非所有的体育公共服务都要完全均等化,我国的国情注定均等化只能是做到部分均等.当前我国在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如东西部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等,各级政府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而正是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巨大差距,造成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相差巨大.所以,均等化并不等于完全平均化,要允许存在地方差异,不过至少要保证类似最低工资一样的有一个Vol.28No.9Sep.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上)2012年9月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安徽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姚彬彬(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00)摘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探讨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探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提出并非所有的体育公共服务都要完全均等化,必须正视我国非衡发展的国情;回顾了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支出这种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社区体育发展道路是符合安徽省情的一条成功的道路;从一些新的角度这种探讨了安徽省社区发展对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并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提出了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策略.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106-03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2202)106--最低水平的均等的要求.另外均等化的内容和标准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服务[4].2安徽省社区体育的发展沿革及现状安徽省社区体育工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6—1998年为起步发展阶段,1999—200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为稳步提高阶段[5].在起步发展阶段,安徽省体育局于1996年开始了社区体育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同时,开始进行了社区的组织建设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工作.组成“安徽省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全省的健身工作.各级政府以及体育行政部门也都按照委员会的指示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使社区体育工作纳入了政府正常的工作之中.快速发展阶段,省体育局加大工作力度,对社区体育采取上下联动、左右联动、集中分散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健身活动.并开始晨晚练点工程建设,评选先进体育社区,发动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体育设施.稳步提高阶段,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大量体育活动在社区的开展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安徽省社区体育形成了街道政府、社区体育协会、体育社团、晨晚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工作志愿者、社区广大居民的一个良性的、和谐的互动网.发展到现在,社区体育促进了安徽省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要,加强了体育产业相关方面的发展.从实践的角度看,这条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社区体育发展道路是符合安徽省情的,是一条成功的道路[6].到2002年,安徽省共计197个街道,2753个居委会成立了社区体育协会,全省各个市、县/区体育总会45个,各个行业、系统单项体育协会826个,社区体育指导站、体育活动点6977个,20人以上的晨、晚练点1万多个[7].2006年,安徽省体育社会团体已发展到3015个,指导站4414个,活动点8489个,活动点参加人数达171万人,分别是1996年的3.67,5.52,2.45倍[8].2008年,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批准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级培训试点单位,安徽省体育中心等15个单位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试点单位[8],促进了全省社区体育活动进一步的有序开展.目前,安徽省已建立健全了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硬件软件能基本满足社区体育的需求.3安徽省社区发展对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3.1社区体育本身就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是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城镇常住人口已经接近全国常住人口的50%.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6亿人左右,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亿人左右,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约2.071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9].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义,就是要让所有人公平均等的享受体育公共服务.所以,占全国将近一半人口的主要体育活动方式———社区体育,本身就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可分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体育发展到足够完善的时候,全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至少就基本完成了一半.安徽省的情况与全国的基本类似,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较全国略低,因为安徽省属劳务输出大省的原因.3.2社区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体育活动场所.调查表明,有近三成的农村户口居民进城务工.而这些人一般很少去需要消费的场馆、健身场所等地方锻炼,而且,即使有开放的免费的体育场所,但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这些人也往往不会前往,而是就近在社区锻炼.务工人员有着双重的特殊身份,他们大多既是持农村户口的农民,同时也是城镇的常住人口.因此,他们的体育活动也有其特殊性.首先,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以经济来源为主要生活目的,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因不足.其次,当他们学会了体育技能和养成了锻炼习惯回到农村后,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又间接促进了体育公共均等化的更好实现.3.3据调查,安徽省多数城镇居民习惯在离家较近的地方锻炼.距离越近选择比例越高,而且以1公里范围内的比例最高,占半数以上;大于1公里的健身活动比例下降到26.6%;2公里以上的比例在10.0%左右.由此可见,安徽省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固定,活动半径不大,以居住区和生活区为中心进行健身和锻炼为主.由此看出,社区体育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着多数城镇居民的体育生107--活质量.3.4社区是优先享用、也是非常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的地方,同时,也能更好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摸索更适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方法.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所有人平等的享有体育指导的权力.而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农村里锻炼大多为自己锻炼,想得到社会指导员的指导是很难的.而即使在城镇,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区体育的指导也往往是义务进行,得不到任何利益.而这,实际上是不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的.因此,如何去探索一条更好的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生存和良好的发展的方法,也是社区体育的一大任务.对于最终全民都能平等的享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是有着重大意义的.3.5社区体育可以就近享用学校体育的资源.2006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展开了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序幕,许多学校开始了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尝试,就近社区的居民便可以去锻炼.因为能够有场馆开放的学校特别是高校大多在城市,因此城镇的居民能够享用这一资源.同时,高校体育院校的大量的专门的体育人才,也可以给居民提供指导,大大缓解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够的压力.3.6安徽省优先发展社区体育也是一个明智的战略考虑.由于城乡差异的巨大,加上安徽省经济总量并不高,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而目前来说安徽省的主要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所以想同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非常难的.近年来,安徽省在农村体育投入方面力度非常大,做到了许多让很多经济发展的省份也没有做到的事情.如省体育局在全省实施《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即在全省10000个行政村、1000个乡镇、100个县(区)建立不同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这样的举动可谓深得人心.但单纯指望“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活动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均衡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受经济、文化发展的限制,无法持续的、大规模的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后期的维护,难以短时间改变局面.同时,这些硬件方面的投入还需要软件方面的配套才能最终真正的实现平等享用体育公共服务.所以优先发展社区体育,同时兼顾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明智的战略考虑.4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策略4.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社区体育的发展对最终实现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4.2加大政府对社区体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民用资本合作,拓宽筹资渠道,从多方面保证资金的可持续性投入和长效机制.4.3将政府、行政单位、学校特别是高校、社区等体育资源充分整合、开放,同时加强安徽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4.4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环境,逐步设立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岗位.同时积极吸纳各方面能提供专业体育指导的力量,如离休体育专业人员、退役运动员以及积极与高校的体育院校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等,改善体育公共服务的软环境.4.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体育理念的培养,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建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同时充分发掘民间民俗体育特别是安徽省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丰富居民锻炼手段.让大家充分感受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魅力.———————————————————参考文献:〔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17.http://www..〔2〕郇昌店,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4-9.〔3〕冯国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26-31.〔4〕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5.〔5〕高维岭,邵苏华,汪伟信,等.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3):35-37.〔6〕李慧萌,汪波,张永保,等.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成绩·问题·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17-121.〔7〕高维岭,邵苏华,李燕,等.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0):21-30.〔8〕赵先卿,马翠娥.安徽省全民健身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8-11.〔9〕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Z].2011-4-28..108--。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分析和建议1. 引言1.1 经济新常态对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面临着诸多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等因素。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安徽省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能力和意愿。
消费结构调整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活质量,体育消费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而产业升级则意味着安徽省体育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经济新常态对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提升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当前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正文2.1 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一些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体育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消费,如健身俱乐部、运动装备、体育赛事门票等。
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升级的特点,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运动,更追求健康、时尚和个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也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在线健身课程、体育用品电商等。
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服务不足,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往往面临交通不便、场地紧缺等问题。
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导致消费者选择面狭窄、体验感不强。
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为了推动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的投入,同时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安徽省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摘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地区供给发展不协调,体育公共服务无法实现均等化。
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要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多元化;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扶植相对落后的地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动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各类公共组织;其实质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使全体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于公共服务平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在项目的均等和机会、结果的均等。
江明蓉在研究中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
(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三是社会在提供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经验(一)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制定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方式来均衡地区间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如日本政府制定的《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基本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标准,中央直接对不同区域进行分配,以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均衡。
(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大部分国家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例如在美国,为保证公民的基本体育锻炼需要,除政府拨款投资的社区体育中心外,大众体育活动还依托各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基础性体育设施覆盖率高,且几乎都是免费的。
2018年(第8卷)第22期社会体育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18.22.158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研究①解煜1 丁敬龙1 候颖慧2(滁州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摘 要: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是安徽省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安徽省体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板块,更是城乡一体化体育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就从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体育公共服务更好地发展。
研究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以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为基本研究对象,探析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保障安徽省以及其他地区的全民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 农村发展 社区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a)-0158-02①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SK2018A0421);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8SK27)。
作者简介:解煜(1984—),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丁敬龙(197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体育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实现“中国梦”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
体育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体育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更好更高需求的重要实现形式。
安徽省是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省份,在整个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
安徽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在整个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安徽省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如在制度建设方面,安徽省在城镇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中强调:“2020年,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制度建设为安徽省公共服务建设明确了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设走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前列。
作为农业人口比例占到全省七成左右的农业大省安徽,这些举措更是为城镇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均等化原则的提出是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重要突破和进步。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体育公共服务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包括享有高质量的体育需求方面的权益以及保障公民身体和心理健康等重要保障。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更好地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以及城镇化建设而服务,同时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追求高质量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目前。
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已经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全民体育健身投资方面,根据安徽省的“十二五”期间全民体育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可知,城市和农村的投资都呈现出上升阶段。
但从整体而看,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这些薄弱环节又是制约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 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 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目前,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差距大、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一是城乡建设投资的不均衡性。
根据安徽省的“十二五”期间全民体育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可知,2015年城市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情况是57519.12万元,而农村投入经费情况仅为3052.30万元,从资金投入可知城市公共服务投资要明显高于农村,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均等化需要从农村环节进一步加强。
二是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意识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意识,城镇居民要高于农村居民。
在调查研究中可知,城镇由于较为完善的体育公共设施以及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较为积极,有着较强的公民参与意识。
而农村由于基础建设薄弱、缺乏必要的体育公共服务指导等,公民参与程度不高。
其次,安徽省近年来举办了多起马拉松比赛、体育公共赛事,在体育公共服务宣传方面,比较倾向于城镇居民,因此在实际参与的人数中,城镇居民占据了大数。
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保障要高于农村,这也是造成体育公共服务呈现不均衡性、不均等化的主要原因。
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程度和投入情况,在一定程度还影响着体育公共服务人员的配比、体育公共服务的维护等方面,财政保障更是如此,影响着体育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
以淮南为例,淮南很多健身点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聘请专业的体育服务指(下转166页)2018年(第8卷)第22期体育大视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多种层次的学习目标及锻炼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们各自的体育特长,积极建立灵活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要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及外出学习。
加强体育教师各方面的业务能力,使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重要作用,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注重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用自身行为影响并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直接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固有角色,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技术传授的层面,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成长。
更好地把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和大学生身心健康联系起来,把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和学生的人格塑造融合起来。
(4)建立健全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不断深化辽宁省各高校课余体育组织形式改革,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与组织支持力度。
要积极突破体育课堂的界限,大学体育文化生活应当是贯穿广大高校学生整个学习及生活过程,其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易组织性,发挥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与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职能,积极拓展课余的体育组织形式,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形成学校活动特色,补充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定期组织大量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活动,举办好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体育周、体育文化展览以及学校田径校运会、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6-8.[2] 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5(4):43.[3] 杨双燕.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9-90.[4] 韩勤英.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 ].体育学刊2003(5):79-80.[5] 常志利.北京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5.导人员,使得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大打折扣。
此教外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公共服务还存在经费投入远低于竞技体育的投入比例,许多地方因为县级财政收入差、基数小等原因使得城镇乃至偏远的乡镇体育公共服务无法得到充足发展,贫困乡镇甚至无法正常实施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等现象。
2.2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均衡性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也存在不均衡、不均等性。
一是城市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缺乏专职的体育指导员等现象,使得体育宣传和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等缺乏规范性。
二是社区体育服务投资以及建设水平存在不均衡性。
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如淮南等,部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设施缺失,后期维护难度较大。
此外一些建设较早的社区由于规划建设原因存在着健身器材时有缺失、损坏,投资较少,发展速度较慢,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缺乏可靠的后勤保障等现象。
而一些新建社区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投资较大,发展也较为迅速。
3 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法律法规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更有利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也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将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向薄弱的社区和农村倾斜,促进这些(上接158页)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发展。
在财政投入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也是保证财政投入得以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监督和实施。
3.2 加大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社区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社区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社区等薄弱环节的体育公共服务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方案和措施,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潜力,创新性地开展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如可利用当地地区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活动等。
二是加大高校、社会专业体育研究者、指导者对农村、落后地区、社区等薄弱环节的帮扶力度,将体育指导者与本地体育公共服务人员培养相结合,利用好培训、学术交流等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期进一步适应农村等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三是加大宣传。
开展多种举措对农村以及其他地区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宣传,利用新闻媒介、微信等平台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体育公共项目的意识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1] 王爱春.安徽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分析——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11):81-85.[2] 姚彬彬,孙鹏.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2-43.[3] 周超.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