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岳麓版历史导学案第10课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__班第__组编号___姓名___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第10课鸦片战争编制人:莫丁飞审核人:陈素秋【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认识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形势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
②为开拓和掠夺,英国侵略中国。
(2)国内形势①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
②政治:政治腐败,困难,废弛。
③外交:实行政策。
(3)直接原因:在虎门销毁英国走私的鸦片,英国借端发动战争。
2.经过(1)第一阶段:①1840年6月,英舰侵入挑衅,战争爆发。
②英军沿海经犯,最后到达,道光帝派同英军“议和”。
(2)第二阶段:①1841年初,英军强占,并扩大侵华。
②1842年8月,英舰驶抵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3.结果: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填空并连线)危害A、开放、、、、五处通商破坏贸易主权B、割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C、赔款2100万银元破坏关税自主权D、协定关税局加剧了人民的负担②1843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和《》,即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攫取、和等特权。
③美法两国趁火打动,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和《》,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5.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开始沦为国家,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二、战火再燃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2)直接原因:英美法等提出、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辽宁省桓仁县东山中学四维学案 辽宁省桓仁县东山中学四维学案第十课:“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导学案课型:展示反馈课 执笔:邹平 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 时间:2012-3.4【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2学习查找、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
3、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1.活动准备 ①各组负责收集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
②查阅有关书记、报刊杂志,观看影视片,采访知情人士以及进行参观活动等,寻找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
2、重点: 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主动、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寻找自己身边的同学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进行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识。
3、活动过程①组内交流收集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汇编,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
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可在组内进行一些讨论,如:这些英雄大多来自于普通人,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人物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继续发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的周围(班内)有没有人(同学)具备了类似的品质? ②将以上活动的记录整理成演讲稿,参与“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人物”主题活动。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演讲。
可包括英雄人物主要的事迹、品质和本组在讨论中的认识等内容。
每组组长汇报本组活动情况。
二、展示与质疑: 三、点拨与归纳教学反思:四、巩固与检测 (一) 巩固训练(二) 检测反馈: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或最欣赏的一种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感想。
学习后记:。
初二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七课辛亥革命课型:预习+展示编号:10007 班级:___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课前抽测】(5分钟)A组:默写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B组:1、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戊戌变法的时间是年;领导人是、。
3、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又是一次运动。
4、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学习目标:1、能记住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及意义;2、能说出武昌起义的简单经过和结果;3、能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和教训;【基础知识】一、定向导学(独学15分钟)(学法指导:按要求预习课文33—37页,在书上做好预习笔记——圈、划、勾、点,并识记基础知识。
A、B、C三个层次全部掌握)1、构想共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及其性质是什么?2、铁血共和:结合《辛亥革命形势图》,说说武昌起义的简单经过和结果。
3、建立共和: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何地?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二、对学,群学(5分钟)(学法指导:各小组进行小展示,展示独学的成果,曝晒问题,总结方法和易错点)1、独学成果展示;2、提出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并讨论,在组内小展示;【专题提升】(合作探究,班内大展示。
20分钟)(学法指导:注意哦!这是课堂的重难点,相信自己,老师陪你一起“攻城略地”。
)1、历史余响: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的革命活动?从中你有何体会?2、历史余响:“……共和起而帝制终,百年锐于千载。
民智开而宪政立,睡狮吼于东方……”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辛亥革命百年之后仍为国人称颂,原因何在?请谈谈你的理解。
是不是觉得很难?☺不要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②当时的中华儿女进行了哪些抗争?结果如何?③辛亥革命完成了什么任务?【当堂反馈】(5分钟)1、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同盟会D.国民党2、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指(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B.推翻腐朽的清政府C.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包括()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5.辛亥革命的性质是()(1)反对帝国主义 (2)反对封建主义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 A.(1)(2)(4) B.(1)(2)(3) C.(1)(3) D.(2)(4)【整理与评价】(5分钟)1、将相关笔记整理一下,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如果还有问题请问同学或老师。
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主备人: 岳敏红教研组长签字:教务处签字课题: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课教师:课型: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班级:小组:学生:学号:【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学习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课前用10分钟时间预习文本(至少两遍包括小字部分)用笔勾画出重难点,独立认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各组组长课前检查,课堂报告老师。
2、课上各学科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分工明确,高效的进行讨论、展示、点评。
3、课后小组长迅速收齐学案,检查都完成后交给老师批阅,阅完后下发,学案要进行有序保存,以备复习。
【自主预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五四运动1.导火线:____________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1]_______年5月4日,北大等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卖国贼;[2]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3]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斗争的中心移到_______。
3.口号:“_______________”;“废除二十一条”;“_________________”;“还我青岛”“保我主权”。
传单:“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4.结果: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放了被捕的学生,罢除了________等的职务。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5.性质:是一次彻底地____________和彻底地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运动。
6. 中共“一大”( 1.)召开时间:_______年7月23日。
( 2 .)主要内容:[1]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2]通过了党的纲领,___________[3]确立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4]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___________ 。
[5]成立的意义___________7、中共二大( 1)召开时间:_______年。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标要求】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重要内容。
2.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期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的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他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中设计师的敬爱之情。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学习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A级)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的确立1.邓小平关于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7年中共通过党章,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C级)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主要内容【课堂小结】(B级)大会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当堂检测】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4.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A.资产阶级自由化B.姓资姓无的问题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D.姓资姓社的问题3.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步走的战略部署。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学习目标】能够借助材料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学习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学习难点】邓小平被评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使用方法】学生自主看书画出重点内容,然后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之后小组讨论完成合作与探究问题。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然后正确填写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________________2.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 3.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__________d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_________得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__________,解决了特区姓_____和姓_____的问题。
6.十四大:高度评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________,并作为党的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完成(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阅读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主备教师:曹德芬授课教师:教务评价:组长签字: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学习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自己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学习重点】邓小平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真理标准讨论(细读教材回答下面的问题)(一)自主学习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什么?答:2、讨论的原因什么?答:3、讨论的结果怎样?答:4、讨论的意义是什么?答:(二)合作探究:说一说“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自主学习1、邓小平讲话(1)时间:。
(2)内容:邓小平作了《》的重要讲话。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年。
地点:。
(2)、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②、③、④、(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达标训练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C.摧毁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D.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路线和政策2、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一次重要讲话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次讲话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坚持“两个凡是”方针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A.1996年B.1997年C.1998年D.1999年5、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创业历程和人民群众一心奉献的精神风貌。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培养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改革开放的具体过程和人民群众在创业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体验一心奉献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业的艰辛,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体验一心奉献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了解创业的艰辛,体验一心奉献的精神。
4.情感教育: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如深圳的速度、杭州的硅谷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学案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艰辛努力,科学家们在科研工作中的无私奉献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单元第三单元学科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3、通过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来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重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播放《秦朝的灭亡》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他自称秦始皇。
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利用视频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展示各种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例如:老百姓的生活、修建阿房宫、建造骊山陵园等等)史料: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当时全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徭役繁重、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师:阅读材料,找出秦朝的暴政有哪些?(提示:还有秦二世更加的残暴)师:回答非常正确。
那同学们,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生:秦的统治太残暴了,人民生活很痛苦二、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师: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面对残暴的统治,人民都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只能反抗了!历史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学生角色扮演)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习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
的方的讨论,培养自己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重点:邓小平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不读不做
1、阅读“真理标准讨论”思考回答
(1)、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错误,对待毛泽东思想。
(2)、原因: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错误的方针,坚持“左”的错误。
(3)、讨论:强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4)、影响(意义):冲破了长期以来的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的重要讲话。
(2)、时间: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了的总方针;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标志着我国进入的新时期。
二、合作探究:---不思不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
……在前二十九年中,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
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一次发生在以“大跃进”为标志的1958年到1960年,另一次发生在以“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的1966年到1976年。
这两次大错误、大挫折都是由于我们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严重偏差而造成的。
这十三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
在这期间固然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地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
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
(1)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分为几个时期?这种分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的“前二十九年中的两次大错误”指的是什么?并选择其中一次错误,分析它发生的原因。
(3)在距1991年15年后的今天,再看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更是远远超过了前二十九年,根据你了解的情况,举一个典型例子说明这种变化。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粉碎“四人帮”后,“左”倾错误没有得到纠正的主要原因是()
A.冤假错案没有纠正
B.邓小平没有恢复全部职务
C.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D.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
2.下列各项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转折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
D.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首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里“转折”主要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5.中共下列哪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我综合我发展
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
A.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C.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见课文P48插图
(1)上图文章发表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有何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