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中庸原文及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2)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5)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5)圣人的伟大之处 (6)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7)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9)什么是真正的强 (11)最高的道德标准 (12)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4)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16)诚则明,明则诚 (18)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8)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20)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20)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1)谁能食而知其味 (22)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22)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24)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25)无所不在的道 (25)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26)君子之道费而隐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33)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34)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36)至诚可参天地 (38)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导语】《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修养境界的⼀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篇,是儒家经典之⼀,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为的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诚”则达到⼈⽣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法。
下⾯是分享的中庸第⼀篇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中庸第⼀篇原⽂及翻译 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 ⼈的⾃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尚的⼈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长繁育。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章,从道不可⽚刻离开引⼊话题,强调在《⼤学》⾥⾯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们加强⾃觉性,真⼼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事,⽽根据儒家对⼈天性的认定,⼈出⽣时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的。
这⾥所说的“天命”,就是⼈仁慈的本性。
按道的原则修养⾃⾝。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提出“中和”(即中庸)这⼀范畴,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度切⼊,对“中”、“和”作正⾯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个⼈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中庸》解读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
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
《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1【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中庸序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悟曰觉。
随见别白,则当然者可以名言矣。
触心警悟,则所以然者微喻于己,即不能名言而已自了矣。
知者,本末具鉴也。
觉者,如痛痒之自省也。
知或疏而觉则必亲,觉者隐而知则能显。
赵格庵但据知觉之成效为言耳,于义未尽。
名篇大旨中庸之名,其所自立,则以圣人继天理物,修之于上,治之于下,皇建有极,而锡民之极者言也。
二“极”字是中,“建”字“锡”字是庸。
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又曰:“中庸不可能也。
”是明夫中庸者,古有此教,而唯待其人而行;而非虚就举凡君子之道而赞之,谓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能中,“平常不易”之庸矣。
天下之理统于一中:合仁、义、礼、知而一中也,析仁、义、礼、知而一中也。
合者不杂,犹两仪五行、乾男坤女统于一太极而不乱也。
离者不孤,犹五行男女之各为一0,而实与太极之0无有异也。
审此,则“中和”之中,与“时中”之中,均一而无二矣。
朱子既为分而两存之,又为合而贯通之,是已。
然其专以中和之中为体则可,而专以时中之中为用则所未安。
但言体,其为必有用者可知;言未发则必有发。
而但言用,则不足以见体。
“时中”之中,何者为体耶?“时中”之中,非但用也。
中,体也;时而措之,然后其为用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体也;发而皆中节,亦不得谓之非体也。
所以然者,喜自有喜之体,怒自有怒之体,哀乐自有哀乐之体。
喜而赏,怒而刑,哀而丧,乐而乐,音岳。
则用也。
虽然,赏亦自有赏之体,刑亦自有刑之体,丧亦自有丧之体,乐音岳亦自有乐之体,是亦终不离乎体也。
书曰:“允执厥中。
”中,体也;执中而后用也。
子曰:“君子而时中。
”又曰:“用其中于民。
”中皆体也;时措之喜怒哀乐之闲,而用之于民者,则用也。
以此知夫凡言中者,皆体而非用矣。
周子曰:“中也者,和也。
”言发皆中节之和,即此中之所为体撰者以为节也。
未发者未有用,而已发者固然其有体。
则“中和”之和,统乎一中以有体,不但中为体而和非体也。
“时中”之中,兼和为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 / 20(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我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就是指导意义。
《中庸》原文及译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à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ò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简介《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看法:司马迁认为,子思“困于宋,作《中庸》。
”《经典释文》《礼记·中庸》释文引郑玄语“孔子之孙,子思作之。
”这是汉儒一致的看法。
至宋代欧阳修、王柏、陈善等人怀疑《中庸》“非子思之言,乃汉儒杂记”。
但是如果仔细考论这些怀疑者的论据,则使人感觉到站不住脚。
其一,如袁枚说:“《论》、《孟》言山皆举泰山,以其在邹鲁也。
《中庸》独曰:‘载华岳而不重。
’子思足未尝入秦,疑此是西京人语。
”郭沫若对此有这样的解释:“请看与子思约略同时代而稍后的宋金开,便‘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足见东方之人正因未见华山而生景慕。
忽近而求远,乃人之常(情),鲁人而言华岳,亦犹秦人而言东海而已。
”我以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
其二,《中庸》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许多研究者据此认为,这是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情况,因此,《中庸》一书应是秦汉时期的著作。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披阅史籍,就会从史书中找到另外的资料,例如《管子·君臣上》说:“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制,戈兵一度,书同文,车同轨,此至正也。
”可见“书同文,车同轨”,并不是秦汉以后才有的,那么,也就无法证明《中庸》一书是秦汉以后成书的。
征引《中庸》最早的是公孙弘。
《史记·平津侯传》载公孙弘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索隐》云:“此语出《子思子》。
”《说苑·建本篇》亦引《中庸》“如问近乎智”三句。
后汉朱穆作《崇厚论》云:“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中庸》全文及注释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让知识带有温度。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高校》《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译文【解释】(1)费:广阔。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一般男女。
(3)与:动词,参加。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头。
【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
一般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一般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动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头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解读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绽开的。
正由于道不行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一般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庸全文及翻译简介《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
《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
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
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
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
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中庸第十九章原文及翻译及解读(最新版)目录1.中庸第十九章原文及翻译2.中庸第十九章的解读正文一、中庸第十九章原文及翻译《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其中第十九章是著名的一段,原文如下: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
序事,所以辨贤也。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喜其所贵,忧其所贱,此为孝也。
”翻译如下: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是真正做到孝道的人啊!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别人的志向,善于传承别人的事业。
”“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的鲜美食物。
”“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
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贵贱,按职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贤能。
敬酒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敬酒,这是表示尊敬长辈。
”“在自己的位置上,行使自己的职责,演奏自己的音乐,尊敬自己所尊敬的人,爱护自己所亲爱的人,喜悦自己所重视的人,担忧自己所关心的人,这就是孝道。
”二、中庸第十九章的解读中庸第十九章主要讲述了孝道的含义和实践。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尊敬和照顾父母,还包括了对家族、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孝道是仁爱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孔子通过讲述武王、周公的事迹,强调了他们对孝道的实践和传承。
武王、周公是孔子心中的楷模,他们不仅尊敬和照顾父母,还把孝道推广到了整个社会,让社会充满了和谐和爱。
孔子还强调了宗庙祭祀的重要性。
在宗庙祭祀的礼制中,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按官爵排列次序,按职位排列次序,这样才能做到尊敬长辈、分辨贵贱、贤能。
总的来说,中庸第十九章告诉我们,孝道是仁爱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大学》、《中庸》原文,据中华书局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校录。
大学經文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傳十章:傳文之首章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傳文二章釋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文之三章釋止於至善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傳文之四章釋本末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此謂傳文之五章釋格物致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第一句為衍文,第二句上有闕文。
朱熹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中庸全文及翻译简介《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
《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 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
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 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
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
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
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一、四书1.《大学》简介《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总结。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必背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译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道理。
- 明明德:彰显道德的光辉。
- 亲民:亲近民众,关心民生。
- 止于至善:追求最高的善良。
2.《中庸》简介《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在行为上遵循中道,不走极端。
它提倡在待人接物、处理事物时保持平衡和谐。
必背内容>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
"注释译文- 中庸之道:中道,不偏不倚的道路。
- 不可须臾离也:时刻都不能离开。
3.《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
它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必背内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译文-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时常复习。
- 不亦说乎:不是很快乐吗?4.《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它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反对战争。
必背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
"注释译文- 人之初:人的本性。
- 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二、五经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
必背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释译文- 关关雎鸠:形容鸟儿相互呼应。
- 在河之洲:在河中的小岛上。
- 窈窕淑女:温柔美丽的女子。
- 君子好逑:君子喜欢结为伴侣。
2.《尚书》简介《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尧舜时代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必背内容> "曰若稽古,帝禹敷士,熙熙攘攘,言观其旂。
《中庸》全文及翻译(第六章)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别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体察话语里的含义,将不对或不足的地方隐去,发扬其正确的一面。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再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
(第1章)【正文】(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
(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
见(xian):显现,明确。
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
(4)中(zhong):相符。
(5)节:节度法式。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
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
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
二者,这即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
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 (第2章)【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
庸,“常”的意义。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忌惮和恐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
”(《论语•守旧》)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
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
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
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正文】①鲜:少,未几。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施行它。
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请求“跑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敷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聪慧轶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不到。
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
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总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
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
所以,进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
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臆测。
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
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
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心胸。
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又叹息呢?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守也。
”(第7章)【正文】(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
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i):同“避”。
(4)期月:一整月。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
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
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
打赌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景象不都是多见的吗?下一章(牢牢捉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牢记(2)而弗失之矣。
” (第8章)【正文】(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牢记:牢牢地放正在心上。
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诚恳。
服,著,安排。
膺,胸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别,他挑选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正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走。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克保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门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选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下走。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采。
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9章)【正文】(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
辞:放弃。
(3)蹈:踏。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超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
现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瞧得相比超卓。
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出生进逝世,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
其手法还是正在于惹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看。
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1)。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