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主题: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引言: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内容广泛,包括诗词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手法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模板你知道怎么写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吗?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起看看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欢迎查阅!初二语文复习课教案1【教学目标】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
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学生回答)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
台湾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⑴“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初中语文复习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复习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复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升学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1.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成语运用、句子翻译、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
2. 分析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计划和目标。
二、知识点复习(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成语运用、句子翻译、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
2. 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复习方法和技巧分享(20分钟)1. 老师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经验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二、知识点复习(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继续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复习方法和技巧分享(20分钟)1. 老师继续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经验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教案大全6篇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教案大全(篇1)教学目标:(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信客》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
)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
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
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
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
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
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
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都能对号入座。
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
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语文初中复习课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重点字词复习;2. 古诗词复习;3. 文言文复习;4. 现代文阅读复习;5. 写作技巧复习;6. 口语表达训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重点字词复习(15分钟)1. 教师挑选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回忆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测试字词掌握情况,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字词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古诗词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首古诗词,引导学生回忆其作者、朝代、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组朗读古诗词,感受韵律和美感。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文言文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篇文言文,引导学生回忆其内容、人物、事件和主题。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言文,体会语言魅力。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文言文进行讲解和分析。
第二课时:五、现代文阅读复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本册书中的几篇现代文,引导学生回忆其主旨、结构、手法和主题。
2. 学生独立阅读现代文,回答相关问题。
3. 教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现代文进行讲解和分析。
六、写作技巧复习(15分钟)1. 教师回顾本册书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七、口语表达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2. 学生分组讨论,轮流发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词语解释,诗歌赏析等;巩固并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词语解释,包括词义辨析、词语感情色彩等内容。
2.诗歌赏析,包括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安排1.词语解释1.1词义辨析教师出示几对相近词语,并给出句子让学生填入适当的词语,进行词义辨析的训练。
例子:1)我父亲在厂子工作,他的工资稳定/节约,一家人的生活都过得很好。
2)他的演讲/口才非常出色,能够很好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3)经过我多次解释,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要点/根本。
1.2词语感情色彩教师出示几个常见的词语,让学生根据词义进行排序,并谈谈每个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子:1)感动、伤心、愤怒、开心2)害怕、敬畏、平静、喜悦3)尴尬、羞愧、乐观、自豪2.诗歌赏析2.1诗歌意境教师给学生播放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先欣赏这首诗歌的意境,然后再进行解读。
例子: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欣赏:听这首诗歌时,你们有什么感受?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意境?2)解读: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主题?你们如何理解“秋夜将晓”这句话?2.2诗歌修辞手法教师给学生展示一首现代诗歌,让学生找出其中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例子:余光中《乡愁》1)找出有哪些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2)请以这首诗为基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师生互动: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本,练习题等。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答案等进行评价。
一、课题《初中语文复习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巩固学生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言文翻译等方面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1. 复习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式、修辞、文学常识等。
2. 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言文翻译等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知识梳理- 教师根据教材,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上。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小组内互相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7. 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形式包括:练习题、阅读题、写作练习等。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分析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问题,找出原因,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2. 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板书设计(一)知识梳理1. 字词2. 句式3. 修辞4. 文学常识(二)课堂练习1. 阅读理解2. 写作表达3. 文言文翻译(三)合作学习1. 小组讨论2. 互相提问、解答(四)课后作业1. 练习题2. 阅读题3. 写作练习。
八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册语文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本册语文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2. 重点复习篇目:课文《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3. 复习本册语文的重点练习题型,如阅读理解、作文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本册语文的主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梳理知识体系。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讲解演示: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复习,准备复习资料。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回顾本册语文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5. 讲解演示: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
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成果,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
8.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级上册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语文学习资料、辅导书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复习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
课程名称:语文年级:八年级课题:《背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回顾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背影”这一主题的内涵,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情深,体会亲情的力量,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背影”这一主题的内涵。
2. 分析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背影”这一主题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背影”这一主题?4. 课堂问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巩固练习1. 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背影”这一主题的内涵。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亲情,关爱家人。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背影》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作为文章的标题?(2)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一主题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关爱家人。
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03、瓦砾lì、箱箧qiè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 bā、诘jié问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08、尴尬gān gà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zhì笨、愧怍zuò10、唏嘘xīxū、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1、《桃花源记》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时间关系,计划让临界生默写后两首)三、复习《桃花源记》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回顾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2. 了解学生在该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是阅读与写作方面;3.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三字经》的理解和背诵;2.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的识记与理解;3. 《暮江吟》的理解和鉴赏;4. 书信写作中格式、内容、语言风格的掌握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三字经》的认读和背诵;2. 《暮江吟》的理解和鉴赏;3. 书信写作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使学生有基础性的知识理解和认识。
2. 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组织讨论和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合作式学习法:将学生按照小组分组,在小组内完成作业和课堂活动,互相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彼此之间互助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三字经》的理解和背诵1)朗读《三字经》2)讲解《三字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3)针对重点难点讲解和讨论4)辅助学生背诵《三字经》2.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1)了解《论语》中的名言警句2)识记并理解名言警句3)运用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想3. 《暮江吟》的理解和鉴赏1)理解《暮江吟》的基本意思2)通过阅读分析《暮江吟》的含义和内涵3)领悟《暮江吟》的审美价值4. 书信写作1)讲解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内容2)分析书信中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3)通过模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本课为复习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将分组参与下列课堂活动。
1. 课前知识回顾(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① 《三字经》、《论语》、《暮江吟》都属于什么文体?② 《三字经》中列举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③ 《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什么被称为名言警句?④《暮江吟》作者主要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2. 三字经诵读和理解(1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三字经》,让学生全文理解,并对比《弟子规》等,了解三字经与其他教材的区别。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教案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初二教材版本:上册教学周期: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复习上册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和自信。
【教学重点】1. 复习上册重点知识点,包括课文、词语、句式等方面。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语文题目。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整合不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文章的含义。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正确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资源】教材及课件、笔记工具、复习资料、学生作业【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检查1. 让学生自主复习之前的课程,回想所学的知识点。
2. 用简短的问答形式复习相关知识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步骤二:知识点串联1.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小组形式分配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任务。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复习,并整理出一个知识点串联表格。
3. 鼓励学生互相查询资料,交流学习心得。
步骤三:知识点解答和讲解1. 教师以讲解的方式解答学生手中整理的知识点串联表格,并补充相关例题。
2.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性地提问,澄清疑惑。
步骤四:动手实践1.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同时鼓励学生解答他人提出的问题,相互促进进步。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 小组展示复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方法。
2. 教师针对性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3. 教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辅助措施】1. 制作相关PPT,辅助教学讲解。
2. 提供课外练习资源,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相学习。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阅读说明文,辨析说明方法,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2)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教材分析本单元基本上都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因此要学习说明文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此项内容是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的重点,更是中考的考点。
3、中招考点结合河南中考考纲解读,说明文阅读中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以及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招必考题型。
4、学情分析八年级大部分学生能迅速的找出说明方法,如果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还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1、通过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总结出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总结出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活动:通过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指导与练习,能总结出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做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活动:通过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指导与练习,能总结出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做题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时练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长见诸报端。
( )⑵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 )⑶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⑷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⑸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 )参考答案:⑴举例子⑵下定义、打比方⑶举例子⑷列数字、打比方⑸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1、(第19课)“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分析本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将斑贝比作“偷渡者”,形象的写出了当地人对斑贝的毫不在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1《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
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
礼赞。
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
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解释、翻译、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练习法
一、解释下列加线字。
余幼时即嗜学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录毕
弗之怠走送之稍逾约因得遍观群书德隆望尊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尝趋百里外执经叩问
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礼愈至俟其欣悦
卒获有所闻负箧曳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腰白玉之环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緼袍敝衣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冻馁之患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言和而色夷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三、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7、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8、、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五、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5、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7、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18、.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2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家贫
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7、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9、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
12、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4、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1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9、○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20、○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21、“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22、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25、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shti/cuer/78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