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管理学第十九天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精美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4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父母老板对子女下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2363223233322在企业管理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代表管理者利用激励和赞美,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如果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不断向一个人传递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
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从而付出更多努力。
明智的管理者,会真诚地欣赏员工的每一次进步,赞美员工的勇气和信心,在赞美的过程中,强化员工的长处,弱化员工的短处,在潜移默化中让员工感知何为正确的做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
当出现差错,管理者要慎用批评、质问的语气,不要将目光锁定在下属的错误上。
管理知识: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
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来皮格马利翁逝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
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
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
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体现出来两层暗示。
一是教师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三大要素一是期待者的威信。
期待者的威信可以给被期待者以信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一般而言,期待者威信越高,越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期待结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三是这一效应是按“憧憬—期待—行动—感应—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产生的。
这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这一过程中有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罗森塔尔效应的产生或强度大小。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
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
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
“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力翁效应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建构特征时,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概念。
意思是说,一个本来属于不实的期望、信念或预测,由于它使人们按想象的情境去行动,结果导致最初并非真实的预言得到应验,变成了现实。
195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加利福利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差点使自己的论文毁掉”的情况:看上去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导着被试朝自己的研究假设和期望的方向做出反应。
由此,罗森塔尔想到,如果真的是无意识的人际期望效应影响了研究结果,那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可以通过几名实验者再现这一现象。
其后,罗森塔尔在实验室中做了一系列实验。
研究的主要情境是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人们的照片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高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高些;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低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低一些。
1959年,罗森塔尔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一家知名杂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结果让他啼笑皆非:在1960年的某一天,他同时收到了杂志的退稿信和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奖。
为了检验在实验室研究中揭示的人际期望效应的普遍性,罗森塔尔随后以动物(大白鼠)作为被试又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告诉半数参与研究的实验者,实验用的白鼠善于走迷津;而对另一半实验者则说实验用的白鼠不善于走迷津。
结果显示,认为白鼠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学习走迷津时的表现,都优于认为白鼠不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
这进一步证明了期望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罗森塔尔并未由此止步。
他想,如果实验者期望白鼠聪明,白鼠就变得了聪明,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聪明,学生就可能变得聪明。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1964年,罗森塔尔与加利福尼亚一所小学的校长里诺·雅克布森合作,开始以小学生和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实验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先对1至6年级的18个班的小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智力发展测验”而实为智力测验的测试。
管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您还记得2002年日韩世界杯赛,最后的总冠军是哪个国家的球队吗?是的,是巴西。
那您还记得巴西那届的主教练是谁吗?斯科拉里,绰号叫老狐狸。
斯科拉里是一个固执而倔强的老头。
他在32强总决赛之前,坚持不带不太善于合作的老将罗马里奥去参加日韩世界杯赛,而要带饱受伤病折磨的罗纳尔多。
虽然巴西人举国游行,反对这一决定,但斯科拉里仍坚决使用罗纳尔多。
在32强总决赛之前,有新闻记者问斯科拉里对罗纳尔多的看法,斯科拉里回答道:“他非常棒,是个天才。
”姑且不论这话是发自内心,还是逢场做秀,但结果:罗纳尔多的表现异常神勇,他不但帮助巴西人第五次捧到格雷米亚杯,而且进球最多,成为最佳射手。
苏东坡大家一定都知道吧。
苏东坡有个和尚朋友叫佛印。
两个人在一起坐禅论道时,从来都是佛印赢,苏东坡输。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一起打坐。
坐着坐着,佛印心中生出大欢喜,睁开眼睛问苏东坡:“苏兄,此时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一看,整佛印的机会来了,就一本正经地对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堆屎。
”佛印没生气,继续打坐。
苏东坡越想越兴奋,心中也生出大欢喜,睁开眼睛问佛印:“佛印兄,此时你看我又如何?”佛印回答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乐了,以为打了个大胜仗,就唱着歌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一听,笑道:“大哥,你输惨了。
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你说别人像屎,只能证明你满肚子是屎。
”各位,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您又是怎么看待您的上级、下属或者同事的呢?在您和他们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您对他们的看法,是您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管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你怎么看他,就会怎么对他;你怎么对他,他就会怎么对你。
当你把你的员工看作是垃圾员工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像一堆垃圾;当你把你的员工当作是一个优秀员工时,他的表现也会越来越证明这一点。
可在我们的企业中,管理者们会不会经常和员工讲这样的话:“你真是一个销售的天才”、“在这方面,我真的很崇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