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意象和意境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物象、意象与意境)一、什么是物象呢?物象就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梧桐;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鸿雁;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像了,我们可称为具像。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的意识与外界的物象相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
中国诗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趣,对物象进行情感内容的注入,这些被注入了情感内容的物象,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继承使用,于是这些物象所寓意的情感便有了相对稳定性,这个具有相对稳定的蕴含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
诗要讲究文字美,意境美。
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我毫无理由地爱着另一个人,我仿佛知道他早晚会回来我身边。
我祝愿他永远不要悲伤,我期望我们能用欢愉来迎接重逢。
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
物象、意象、意境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在短短的四句(首段)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
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秋凉如许,人何以堪!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意)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天净沙·xx》xx枯藤/老树/昏鸦,xx/流水/人家,古道/xx/瘦马。
xx/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心中有春气,秋是不会降临人间的——以意求象——或喜或悲、或绚烂或萧瑟)。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蒙太奇手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侯禹升,张子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自古以来,形象思维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活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件精美的“瓷器”,将“物、象、意、境”四字蕴藏其中。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物象、意象、物境、意境”四个词语,两两一组剖析解读,得出“象”作为构建“境”的基础,“境”作为“象”所追求的目标,在“境”营造之后又可澄怀回味于“象”。
而后从创作与审美两个角度论证“物”“意”之间的关系,得出创作角度是“意”向“物”的落实,审美角度是“物”向“意”的体味,两个视角之间互逆互证,以此来加固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物象;物境;意象;意境篇著作中,传达出:对“自然之物”本身的重视,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与基础。
辞海中对“物象”一词作如下解释“外界事物;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景物,风景;物候现象”。
就“物象”之于园林的整体空间,实则所描述的是静观立法的微观单体。
物象是园林空间中客观存在事物的外在和内质表象:境因象生,因象生景[6]。
类比中国画中的“物象”之“人物、山水、花鸟、亭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则为构成园林整体空间环境之“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个体单元。
首先是从形的概念上讲,万物皆有表象,如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枇杷芭蕉、亭台轩榭……”以“象之形”促进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使人感知到是山、是水、是林、是亭。
其次是从质的概念上看,它包含了物象的内部结构、生长规律、体态、色泽、产地等。
以园林的掇山艺术为例,扬州个园选用不同材质的石材:春山(笋石)淡治、夏山(湖石)苍翠、秋山(黄石)明净、冬山(宣石)惨淡,通过“象之质”来营造四时之景。
1.2古典园林之“意象”“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蒋寅十多年前,我在《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一文中曾感慨,虽然已有无数论文发表,但意境仍是个模糊的概念1。
现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感慨,意象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个意指含糊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学者的笔下有很大出入。
最近,有些学者提出以意象为核心建构中国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又有学者以意象、典型与意境共同构成三元的艺术至境论2,都显示出正在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
然而,在意象的基本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鉴于学术界在意象含义理解上的歧异,近年出现了陶文鹏、曹正文、成镜远等先生辨析意象、意境概念的论文3,可我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意象的含义如何理解,而在于如何规定。
我们知道,从意象的语源及其本义来说,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含义:(1)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2)构思阶段的想像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但在漫长的文论史和批评史上,古人运用“意象”概念又不这么简单。
有时指诗中一个局部情境,如唐庚《唐子西文录》评谢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一联:“平楚,犹平野也。
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便觉意象殊窘。
”这里的“意象”指眺望中的“平楚正苍然”之景。
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一联,刘濬《杜诗集评》卷六引吴农祥评:“二句画秋风妙,画乱离之秋风尤妙。
公诗有‘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意象相同而不如此二句之精炼。
”这里的“意象”指“金错旌竿满云直”、“孤城树羽扬风直”两句旌旗迎风飘扬之景。
又《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杜诗集评》卷五引俞瑒评:“中间得非、无乃等字意象缥缈,故以风雨鬼神接之。
”1蒋寅《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学习要点】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知识铺垫】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卢纶《送李端》(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范例剖析】赏析意象与意境:【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例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古诗鉴赏――意象意境通常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知识准备――意象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杨柳-惜别怀远,送别,离愁别绪。
竹-有节或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坚贞品行。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花-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
鸿雁、鱼、青鸟-信使,表达思念、思归。
鹃啼、猿啼、鹧鸪叫-悲苦,营造凄凉悲苦氛围,表达难言之悲切。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2.内涵的丰富性⑴同一意象,不同内涵如:柳①杨柳岸晓风残月(离愁别恨)②枝弱不胜雪。
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倔强的弱者形象)③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
(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⑵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水、月、芭蕉、梧桐等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美人神女灵修杜鹃磁针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青鸟鸿雁雁足尺素白雪玉壶冰心意境由意象构成的,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举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a name=baidusnap0></a>夕阳</B>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描摹出来。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的物象都是意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生活中分属动、植物,只是物象。
但当它们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融情于景
——简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①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具有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景中含情,月下荷塘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渴求宁静的心思。
(起始段写作要点:一扣题,二总起)
②作者踏着幽僻的小煤屑路,独自受用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的“不宁静”。
漫步荷塘,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这里淡雅、安逸的境界,正是作者追求的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不能真正超然,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喜悦之后又生淡淡的哀愁。
(主体段写作要点:缘题赏析,分层次赏析。
)
③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流贯在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颇不宁静”的脉脉情思。
(收束段写作要点:概括赏析要点,点题)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