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
- 格式:wps
- 大小:93.09 KB
- 文档页数:6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意境和意象是文学创作中两个常用的概念,它们在表达和传达作品的深层含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意境和意象都与情感和想象有关,但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意境是指通过语言和表达手法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特定情感和氛围的空间感受。
具体来说,意境是通过词语、句子和段落等语言元素的组合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意义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一种感性的体验。
意境常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方式来营造,利用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物体或场景的细节,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投射,作家可以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出特定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与此不同的是,意象是指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思想。
意象通常利用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有限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观、动作或情感,其背后蕴含着更加抽象和普遍的意义。
例如,黑暗的夜晚通常被用作寂寞和无助的意象,红色的玫瑰可以象征爱情和热情,这些意象不仅代表着单纯的感官体验,更寓意着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表达。
通过选取和组合适当的意象,作家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邃。
此外,意境和意象在创作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意境主要起到情感传递和情绪渲染的作用,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气氛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意境可以让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绪,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而意象则更多地起到意义传达和思想表达的作用,它通过呈现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启发读者思考,引发对作品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索。
意象往往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和线索,它们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维,引发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思考和解读。
总而言之,意境和意象虽然在创作中关注的是情感和想象,但在形式、功能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意境主要通过语言和描写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感丰富的空间感受,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意象则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加抽象和深层的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就是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作用。
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象等手段呈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或符号,它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而意境则是指通过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情感和氛围,它是作品所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意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永恒性等特点,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内涵”等词语来概括。
意象是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情节、语言等手段来表现出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而意境则是意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它通过意象的组合、排列、演绎等方式来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情感和氛围,是作品最为核心、最为深刻的部分。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在意象和意境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深度。
- 1 -。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
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四、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
②知音。
③离情。
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
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
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
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傲然不屈恬然自处,,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