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
- 格式:wps
- 大小:93.09 KB
- 文档页数:6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意境和意象是文学创作中两个常用的概念,它们在表达和传达作品的深层含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意境和意象都与情感和想象有关,但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意境是指通过语言和表达手法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特定情感和氛围的空间感受。
具体来说,意境是通过词语、句子和段落等语言元素的组合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意义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一种感性的体验。
意境常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方式来营造,利用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物体或场景的细节,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投射,作家可以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出特定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与此不同的是,意象是指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思想。
意象通常利用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有限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观、动作或情感,其背后蕴含着更加抽象和普遍的意义。
例如,黑暗的夜晚通常被用作寂寞和无助的意象,红色的玫瑰可以象征爱情和热情,这些意象不仅代表着单纯的感官体验,更寓意着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表达。
通过选取和组合适当的意象,作家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邃。
此外,意境和意象在创作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意境主要起到情感传递和情绪渲染的作用,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气氛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意境可以让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绪,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而意象则更多地起到意义传达和思想表达的作用,它通过呈现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启发读者思考,引发对作品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索。
意象往往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和线索,它们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维,引发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思考和解读。
总而言之,意境和意象虽然在创作中关注的是情感和想象,但在形式、功能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意境主要通过语言和描写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感丰富的空间感受,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意象则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加抽象和深层的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就是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作用。
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象等手段呈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或符号,它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而意境则是指通过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情感和氛围,它是作品所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意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永恒性等特点,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内涵”等词语来概括。
意象是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情节、语言等手段来表现出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而意境则是意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它通过意象的组合、排列、演绎等方式来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情感和氛围,是作品最为核心、最为深刻的部分。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在意象和意境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深度。
- 1 -。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
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四、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
②知音。
③离情。
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
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
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
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傲然不屈恬然自处,,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什么叫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为此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
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大家比较熟悉的组合意象诗有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组合了千山、飞鸟、万径、行人、孤舟、渔翁、寒江、大雪八个意象,塑造了一个孤独傲然的渔翁形象。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意象,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中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意象”,就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简而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这些物象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
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意念等。
象:诗中客观形象(人、物、景)意象=物象+情感(一)意象类别1、植物类:松柏、竹子、梧桐、梅花;2、动物类:杜鹃、蝉、燕子3、乐器类:羌笛、胡笳;4、自然景观类:斜阳(落日)、浮云、明月5、送别场所:长亭、南浦;6、人造物象类:舟、湖、镜、灯(烛、蜡)等。
7、行为类:登高、凭栏、吹笛、吹箫、捣衣。
8、人物形象:描写或抒情的对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杜甫《咏怀古迹》王昭君)、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二)意象作用意象从作用上分为描述性意象(实生活意象)和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实生活意象):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情感,就会极力铺陈一些意象,以达到意境的完美和情感的强烈,所以运用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补充知识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茅盾《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散文《海燕》1、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意象和意境一、意象和意境1、意象,就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
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
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展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XXX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
2、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
如XXX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XXX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XXX《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特别是XXX《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福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语重心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天然境界体会人生。
2.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意象和意境是两个相关但有着不同含义的概念。
下面是它们的定义:
意象(Imagery):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语言或其他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形象或感官上的印象。
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描述,唤起读者或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想象力。
意象可以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用以传达情感、表达主题或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常常用于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等,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
意境(Atmosphere):意境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氛围或情绪气氛。
它是通过作品的情节、语言、符号、色彩、音乐等要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感觉和情感状态。
意境可以给人以某种情感的体验,如悲伤、欢乐、恐惧、紧张等,以及创造出某种氛围,如神秘、浪漫、压抑等。
它通过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或观众更深入地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结来说,意象强调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和描述创造出生动的感官印象,而意境则强调的是通过情感氛围和情绪状态传递给观众或读者的感受和体验。
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引言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影响。
意象的定义和功能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在读者或观者的心智中形成的感觉、形象或印象。
它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意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情感:意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等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2.增强形象感: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构建,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想象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
3.引发联想:意象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能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
通过意象的引导,读者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进一步拓展作品的意义和解读。
意境的定义和生成意境是指通过表现手法和情感氛围来营造出的一种审美情调。
它不仅包含作品中的意象,还包括作品所传递的语言、节奏和节奏等多重要素。
意境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生成:1.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形象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氛围。
2.语言运用:作者选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都会对意境的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使用优美的词句、简洁的修辞和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等都可以增强作品的意境。
3.情感调控: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意境生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作者可以实现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操控。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意景的生成离不开意象的支撑,而意象的传达和呈现也需要依靠意境的渲染和构建。
1.意境构建依赖意象: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和材料。
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和抽象的意象呈现,作者可以构建起特定的情感氛围和审美体验,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
–例子1:在林清玄的《远航》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海的宽广辽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广阔与自由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一、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其中,以“物”为意象的占大多数。
意象的特征:自身个性特点鲜明(有“型”)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意义(有“意”)与“语境”有较大的关联性(有“缘”)代表的内涵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有“变”)古典诗词意象歌:梅菊松竹有人格,冰雪鸣蝉寓高洁。
鸿鹄志远秋水盼,高山流水知音绝。
五柳东篱三径隐,长亭南浦是送别。
月亮团圆乡思苦,折柳芳草离情多。
芭蕉梧桐愁寂寞,春水绵绵愁漠漠。
杜鹃猿啼伤凄清,羌笛凄切琴瑟和。
蟋蟀声中听惆怅,鸡鸣祥和云漂泊。
鸿雁双鲤是书信,青梅竹马儿时乐。
连理比翼夫妻爱,豆蔻年少泰斗杰。
秦晋婚姻月老媒,红豆红叶传情多。
请缨问战胜折桂,问鼎逐鹿引战祸。
黍离之悲源盛衰,乌鸦哀鸿言败落。
三尺法律杜康酒,春来燕子黄鹂歌。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自然山水系列、动物植物系列、人事器物系列。
二、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与意象的区分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意象构成并创造了意境。
常见意境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可供两两组合的词: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一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