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美术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想: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审美意识具有能动性。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我们缺乏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如果建立了审美意识,必然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本课是美术常识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二是美术作品的含义;三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让全体学生对“美”与“美术作品”有个大体概念,采用“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用具教具:教具——电子白板、图片、毛笔、陶罐、茶壶、小纸伞、团扇、折扇等。
学具——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彩色纸、石头、铁丝、颜料、彩笔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2)过程:发现----收集----创作----总结----巩固。
方法: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审美鉴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是否准备了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
(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二、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带了两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茶壶、水杯),还有这件仿制的陶器,请问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物品都是借鉴古代的艺术品演变而来的。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这节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⒈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⒉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⒊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几万年来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与艺术作品,我们要学会科学的鉴赏方法去尊重并认识这些文化与艺术。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事物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鉴别能力。
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另外,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本课难点与重点在教学中逐步启发学生一起探究。
三、教学目标⒈认知目标:⑴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形式美的一般规律。
⑵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
⒉能力目标:本课通过观察、欣赏一系列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共同讨论问题,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热爱并自觉的保护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正确认识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能运用一双审美的眼睛积极地看待我们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⑴、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形成的。
⑵、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五、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学具: 教材,笔记本六、教学方法美术鉴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眼睛发现美和鉴赏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第1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的成就标准做了如下描述: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湘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也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第一课,本课与本单元其它两课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章节,讲述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整个美术鉴赏课程的“引桥”,对高中美术鉴赏课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模块课程目标和美术鉴赏成就标准的描述,《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从三个维度描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美的观念和形成过程;2. 了解形式美法则;3. 理解美术作品的开放性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尝试用简单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2. 通过进行美术创作,体验美术创作过程;3. 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评述同学的作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过程中,愉悦身心,激发情感;2. 养成审美习惯,发现被忽视的美的元素,发现生活中的美;3. 理解现代美术作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之现象,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自觉保护的意识。
本课作为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主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关注美术作品,培养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意识,通过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
二、教材分析《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湘美版)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目标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越定性。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教具与学具教具:画册,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知识体系一美的观念的形成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二美术作品的产生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三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3,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知识拓展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美术的分类:1、绘画。
包括:油画、国画、装饰画、农民画等等。
★总结回顾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发现身边的美,了解美的定义;(2)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3)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3.知识技能目标: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内容安排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具与学具:教具:教材、图册、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各位同学好,很高兴本学期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
展示图片:图1、街头墙上装饰壁画。
图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两张照片反差很大,引起学生们的讨论,活跃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生活环境的思考)接着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点出并板书本课课题《什么是美术作品》。
1、提问: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美术吗?或者有多少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没有的话,那么本学期我们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
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它们美以及你对美的定义?展示图片书法“永”字和从具象羊头到抽象文字“羊”的演变过程什么是美?羊(羊大为美),古人当时喜欢在头上戴有羊角牛角之类的装饰品,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美的,漂亮的,威风的。
所以美的象形字就是一个人,头上戴着一对牛角(羊角)或者多对牛羊角。
湘教版: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点:1.美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美术作品。
3.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了阐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从人们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并且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于是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并借助各种美术作品阐述其含义,指出美术作品两类范畴:一类作品是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另一类是指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只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经过较长时间之后,其功能性被逐渐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
如教材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等,通过上述问题的讲述,教材最后点出了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事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形式美法则的一般规律,掌握美术作品的含义。
2.培养学生以历史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的含义是什么?2.怎样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具与学具教具:画册,多媒体,幻灯机学具:教材,笔记本,笔教法运用本课以图文并重的教学手法,采用观察、欣赏、思考与展示作品等教学策略,加强师生双边互动。
从看、问、讨论、回答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疏导和归纳,最后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美的动西,如:那个花瓶很美;她穿的衣服很漂亮;他画的画很美;他的字写的很好看。
学生讨论: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一、导入新课1.初步了解美的来源。
(学生讨论回答)总结: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形成的2.美的形式法则包括哪些要素?(展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楷书“永”,人面鱼纹彩陶盆,“羊”字的演变图,雷纹三足鼎,兽纹鬲)学生观看讨论:它们体现了那些美的形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重点、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去观察图片中的美。
课标分析
本课属于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美术鉴赏”模块中的一节基础课。
本节课能帮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整本书的基础。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美术手工课上。
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会通过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美”的观念是极为丰富的。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三)教具与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四)教学流程:
导入:图片导入(实物激趣)同学们,当我们走进艺术殿堂,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件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
图片美1.什么是“美”?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
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
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把自己美的观念体现出来,不断的改造我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美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来的。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你们觉得哪个字写的最好?为什么?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
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探究学习)
出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请同学们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美在哪里?
(每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
总结:1、“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2、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引出本课的主题:什么是美术作品。
(由人类创造的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练习:出示图片陶器、青铜器、面具、漆器、下面哪些是美术作品?原始社会的彩陶,古时候是盛水,吃饭的普通器皿,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的价值连城的古文物,被当作了供人欣赏的美术作品,它的器形、装饰、色泽成为了关注的因素。
它们由以实用功能为主的物品转变成了以审美功能为主的美术作品。
提问:你还知道有哪些从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的美术作品。
(学生思考回答)年画、月份牌年画、玉器、邮票等。
二、形式美法则(精讲)
那什么是形式美法则呢?出示图片原始部落巫术仪式场面,土著人面具家庭装饰在原始部落,人们经常把形象夸张的面具戴在脸上,进行巫术仪式。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是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形式,乞求神赐于力量。
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
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面具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这就是形式美。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
出示图片:
对称与均衡——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例:面具、扎染被面
对立与和谐——例:黑白、太极图、剪纸
比例与尺度——(黄金比例1:1、618 1:0、618)例:帕特农神庙、
节奏与韵律——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例:巴黎圣母院、景观装饰
多样与统一——多种形式法则高度统一,构成有机整体。
例如:最后的晚餐
练习:出示图片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
(小组交流归纳,组长总结回答)
知识深化(学以致用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形式美法则画“面具”(借鉴非洲土著面具和我国国粹京剧脸谱引导学生创作)
美术鉴赏的意义你认为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总结: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