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案 形的空间及质感
- 格式:docx
- 大小:8.91 KB
- 文档页数:2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绘画模块形的视觉印象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形态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不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形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难点1.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各种形体表现方法的掌握。
3.如何通过观察形提高对形的敏感度。
三、教学内容1.形态的概念和分类要了解形态,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形态,指的是物体外表的形状、大小、比例等特征。
在美术创作中,形态是构成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能够传达出物体的形态特征、情感和意义等信息。
形态可以按两种方式进行分类:(1)按形状分类。
形态可以有基本形状如圆、方、三角等,也可以是由基本形状组合而成的复合形状。
(2)按物体类型分类。
形态可以按物体的类型如人体、动物、植物、建筑物等进行分类。
2.各种形体表现方法的掌握在创作中,表现形态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线性、色彩、质感、明暗、比例和构图等。
线性:线条是表现形态的重要手段。
粗细、长短、直曲的线条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特征和运动状态等。
色彩:色彩是表现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彩搭配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形态、情感等。
质感:物体的质感是物体形态表现的重要因素。
通过线条和明暗的运用,可以表现物体的光滑、粗糙、柔软、硬朗等质感特征。
明暗:明暗是表现物体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透过对光影的把握,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质感和空间感等。
比例:物体的尺寸和比例也是表现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透过对物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和比例的描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特征。
构图:构图是创作中表现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透过构图的安排,可以使物体形态表现更加协调、美观。
3.如何通过观察形提高对形的敏感度要更好地表现形态,我们需要以观察形态为先决条件。
观察形态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注意物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高低、宽度等。
(2)注意物体的质感特征,如光滑、粗糙、细腻、柔软等。
(3)注意物体的动态特征,如静止、移动、旋转、拉伸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绘画模块形的视觉印象教案[001]一、教案背景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绘画模块形的视觉印象教案[001]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掌握绘画中的形的视觉印象而设计的。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形式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并能够准确地运用形的视觉印象进行创作。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尤其适合高中美术选修课程中形与空间设计类别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形的视觉印象的概念与特点。
2.理解形与空间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不同的图形元素和艺术技巧表达形的视觉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内容1. 形的视觉印象概述•形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形与空间在视觉艺术中的关系2. 表达形的视觉印象的艺术手法•线条的运用与组合•色彩的运用与表现•质感的营造与表达3. 形的视觉印象创作实践演练•通过观察与实践,运用所学绘画技巧进行形的视觉印象创作•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与个性化的探索四、教学步骤和方法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课题,介绍形的视觉印象的概念与意义。
•步骤二:展示形的视觉印象的例子,并解读其艺术特点与表达方式。
•步骤三: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线条、色彩和质感的运用技巧。
•步骤四: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简单的线条、色彩和质感实践练习。
•步骤五:学生分组进行形的视觉印象创作实践。
•步骤六:分享与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多元思考。
2.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形的视觉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和表达方法。
•实践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提高对形的视觉印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形的视觉印象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发现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与分享创作成果,激发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
《形的空间及质感》教案执教:孙兴召(赣榆城南高中)一、课题:湘版高二美术教材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带给我们的美感,树立空间审美意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四、教具:相关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五、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素描纸、橡皮擦等六、教学理念:运用感知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问题中来。
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有强烈求知欲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很好。
七、课时分配: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课件放映)《一篮苹果》(塞尚)欣赏作品,分组讨论:画家从哪几个方面画出苹果?这幅作品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研究讨论、解答教师总结:1、色彩2、特征3、体积4、空间总结导课——《形的空间及质感》(板书)(二)教师简述并示范:空间及体积概念(课件播放)在二维空间中创造有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效果(三)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材14——16页,分组研讨并自我创作:1、教材中采用哪些表现方法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及体积?2、分别采用以上几种方法画出作品来。
3、学生分组展示作品并阐述几种绘画方法。
教师总结:1、遮挡2、结构转折变化3、光影4、透视(课件展示几种绘画方法)●教师对照作品简述透视的种类并欣赏作品(课件展示作品)●观察图片,分组比较讨论: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容易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及体积?小组讨论分组比赛阐述教师小结:光影造型(四)实践尝试:运用光影变化表现出空间及体积(五)欣赏学习教材17页,认识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出空间。
(六)实践创新:依据教材几种方法创作出一幅作品,表现出画面较强的(七)小结(八)板书(略)。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间形态的三维处理方式了解,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精神空间的理解,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所表达。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启发引导和直观演示下,学生通过感悟、讨论、实践等,能把南湖红船的形与空间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嘉兴红色题材作为练习内容,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习惯,要求学生能把“红船精神”融入到作品中,体会“红船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初步掌握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难点:对精神内涵的把握及其表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作业纸、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回顾展示上节课同学作业,并作简要点评。
二、导入新课:板书《形的空间处理》三、新授:1、三维空间中形的表现——图例《南湖红船》(一)教师讲解作品中空间表达的方式学生体会感悟(二)造型时运用几何观察法,教师演示讲解2、三维空间中精神内涵的表现(一)请学生一起诵读“红船精神”(二)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天空的朝霞和南湖水域的宽阔平静体现了包容平和又朝气的主调,红船向东,船头微微向上仰起增加了作品的精神力量。
四、作业练习1、教师演示,分步讲解,学生同步临摹2、教师下堂指导(一)强调几何观察法的运用,分析船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造型规律。
(二)突出红船精神在画面中表现,如船头造型时略向上,加强透视,线条要挺拔有力以增强饱满的精神张力。
(三)教师把部分学生作业展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教师将部分学生作业投影到屏幕上作现场修改。
五、总结本课以红船为题材进行练习,能够让同学在增进绘画技能的同时,深刻体验情感因素在作画过程中的特殊运用。
湘美版绘画《形的空间及质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前言《形的空间及质感》是湘美版绘画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教材,它是绘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者掌握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绘画水平的必修课程。
本文将介绍该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二、教学目标该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形的空间和质感的表现方法,能够观察和感受物体的形态和材质,理解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相对关系,掌握运用素材语言表现物体三维感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形的空间形是指物体的外形轮廓,空间是指物体所在的位置和所占据的空间。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观察和感受物体形态,把握物体的外形轮廓,掌握简化物体的基本方法;•学习计算和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相对关系,加强对透视原理的理解;•掌握多种表现物体空间的技巧和方法,如虚实分明、光影变化等。
2.质感质感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材质性质,如硬度、柔软度、光滑度、粗糙度等。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观察和感受物体的质感,理解和把握物体的表面特征;•学习表现不同材质的技巧和方法,如金属、玻璃、绸布、皮革等;•掌握描绘材质质感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色彩和灰度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形的空间和质感的表现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形式多样的讲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讲解,如幻灯片、视频等方式,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践操作绘画是需要实践的,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掌握绘画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课程或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并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形的空间及质感》教材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掌握以下要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学习者需要在学习绘画之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包括两个层面;1、体积的形成。
2、体积的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重点:了解体积的表现方式,并掌握绘画中用线条、透视、明暗等手法表现画面空间。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借鉴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将现实中实物景象转化为美术作品,在二维平面中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三维艺术作品。
教学理念:通过本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的重心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幅作品,而是要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
要打破美术鉴赏课程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模式,设计一些活动或者通过学生的讨论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有一些作品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
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
教具与学具: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学具:绘画纸、绘画笔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体积的形成:体积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前后遮挡的方法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
遮挡:是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在画面中的最直接表现,这种形式让我们很容易体察到物象体积地存在。
(课件:苹果、书、树杈、广场前的人们、中国画)前面的纸张遮挡了后面的纸张,上面的书本遮挡了下面的书本,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厚度和空间的存在,甚至一个物体身上也有遮挡现象,众多人物只漏出半个甚至更少的形象,正是这些被遮挡的人物使我们更加感觉场面的宏大,中国画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1分钟二.导入:空间的概念:(短视频导入结合冷军作品《天光》)2分钟画面中一旦体积形成后,我们的空间也就随即伴随出现。
1、播放短视频,通过视频中画室角落的一张素描纸所呈现出的真实效果来感受艺术可以使二维空间产生三维立体效果,从而使观者产生错觉感想。
以此来点出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美术上的空间概念有内外两层含义:形体结构内部内部空间,形体结构外部外空间,美术着意于对形态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而着眼于物态外空间,即物表与环境关系的刻画,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
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学习速写的表现方法,用简洁的线条迅速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特征和精神状态。
通过速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通过学生作业分析,提出普遍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学情分析
本课作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尝试课,试图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
为此,紧紧抓住教学目标,教学中始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充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现代教学设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
3重点难点
训练人的观察对象能力和以迅速、简单的线条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
养成教育: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收获。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速写
一、提出问题:什么是速写呢?
速写,是以简单而迅速的笔调表现一种动态形象的图画,即在短时间内用简炼的线条扼要的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
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表现对象(描绘)的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绘画中表现空间的基本透视方法与明暗表现的基本技能,并理解艺术家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方法创造出的各种视觉形象;在了解艺术家为了表达主观意图而采用的各种空间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能运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构建新的视觉形象,养成创新意识;通过借鉴或摹习的方式创作一张能反映一定个性与空间感的绘画作品,提高对绘画中体积、空间、明暗、质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活动分析本课的“活动建议”中包含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目标。
第一个活动侧重于表现绘画作品空间效果的透视方法及明暗表现的手法;第二个活动在前一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对材质的运用及表现,并要求学生能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的绘画作品。
活动一: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把握两个活动目的,其一旨在通过静物写生,提高学生绘画造型的基本技能;其二在于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空间表现及材质运用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借鉴及模仿教材中范例作品的表现风格来获得学习绘画的乐趣。
活动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各种空间创意作品的启示下,尝试创作能体现个人主观意识并带有空间意味的绘画作品。
本活动的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并鼓励学生利用艺术通感,综合所掌握的各科知识,主动且大胆地进行多种尝试,宜采用较为宽松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树立对学习绘画表现的信心。
教学基本思路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作品,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对常规空间的阐述,通过分析理解教材范例中对常规空间及非常规空间的各种表现方法,然后在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绘画空间表现的方法。
接下来,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及教师精辟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中物象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形成原因,并在前一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多种不同表现空间的绘画方法。
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重点理解绘画中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拓展绘画表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笔触的尝试练习和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中获得绘画的乐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学习速写的表现方法,用简洁的线条迅速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特征和精神状态。
通过速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通过学生作业分析,提出普遍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学情分析本课作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尝试课,试图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
为此,紧紧抓住教学目标,教学中始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充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现代教学设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
3重点难点训练人的观察对象能力和以迅速、简单的线条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
养成教育: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收获。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速写一、提出问题:什么是速写呢?速写,是以简单而迅速的笔调表现一种动态形象的图画,即在短时间内用简炼的线条扼要的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
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表现对象(描绘)的能力。
二、形体的观察:形体特征首先反映在形体比例上。
人体比例为“立七半、坐五、跪四、盘三半”,具体结构为头顶至脚底,二分之一出为耻骨。
下颌至乳点、乳点至肚脐各为一个头长;躯干为三个头长,兼宽为二个头长;上肢为三个头长,其中上臂约一点三个头长,前臂约一个头长,手约零点七。
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湘美版绘画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2.认识形在绘画中的作用3.通过绘画表现形的视觉印象技能目标1.可以使用线条、色彩、质地等表现形的视觉印象2.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形表现主题和气氛3.通过不同的形形式和形式表现复杂的视觉形象情感目标1.通过对形的认识和表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3.激发学生对美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2. 教学内容2.1 形的概念形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外形轮廓,是人们眼中对事物面貌的反映。
在艺术创作中,形常被用于表现物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质感。
2.2 形的分类1.立体形:具有空间特性的物体,如立方体、球体、圆锥体等。
2.平面形:在纸面上反映的图像,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组合形:由多个立体形和平面形组合而成,如建筑物、家具、车辆等。
2.3 形的视觉印象形的视觉印象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刻画的形体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常通过线条、色彩、质地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3.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示范、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艺术家作品欣赏: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了解形的表现及形的视觉印象。
2.教师示范:教师通过画板或幻灯片展示形的表现和视觉印象的实现方法。
3.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艺术家的作品和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形的不同形态和视觉印象的表现手法。
4.课堂练习:通过视觉模型、线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形的表现方法和视觉印象的实现技巧。
4.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第一部分:形的概念(10分钟)1.讲解形的概念2.展示形不同的分类及特点第二部分:形的视觉印象(30分钟)1.展示艺术家作品2.讲解如何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表现形的视觉印象3.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第三部分:课堂练习(60分钟)1.通过模型观察和线描练习,让学生掌握形的表现技巧2.把所学手法应用到绘画作品中实现视觉印象第四部分:课堂总结(10分钟)1.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5. 教学评价教师将采取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湘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案形的空间及质感
课题湖南美术出版社绘画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材料质感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系列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本科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形的空间,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材料及质感的表现,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突出对材质的运用及表现,不同之感给人以软硬、粗细、光涩、枯润、韧脆、透明、浑浊等多种感觉形式。
要求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的绘画作品。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美术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绘画诸要素的相关知识,已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初步技能操作能力,但鉴于班级中主要是农村学生与少数城市学生相混合,但是美术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
用贴近生活经验的对象进行教学,选择不同质感不同形状的物品进行探究分析。
通过不同材质尝试性的绘画表现来获得对绘画材质的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通过写生训练内化知识,形成基本的绘画技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