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物探专业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物探专业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物探专业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物探专业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

班级:物探1003班

姓名:李涛

学号:201011020309

指导教师:宁忠华老师

二〇一三年元月六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2)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四体会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6)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信号分析与处理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所学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做到:

(1)了解应用计算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2)能正确应用Matlab实现基本的信号分析与处理。

(3)加深对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了解Matlab软件特点,熟悉Matlab编程环境。

2.数字滤波器设计

调用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函数,采用频率采样法设计数字滤波器。

3.给定一理论信号S(t),包含两个频率成分f1和f2或多个频率成分,观察其时域波形,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其频谱。分析讨论结果。

提示:S(t)=cos 2πf1nΔt+cos2πf2nΔt

式中 n=1,2,3,…,256, Δt=0.001s,f

1=70Hz,f

2

=125Hz

4.数字滤波实现

给定一理论信号S(t),包含两个频率成分f1和f2,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率对其进行采样得到数字信号,观察其时域波形,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其频谱。

提示:S(nΔt)=sin2πf1nΔt+sin2πf2nΔt

式中 n=1,2,3,…,256, Δt=0.002s,f

1=20Hz,f

2

=75Hz

将上述信号分别经过低通和高通两种数字滤波器,分别滤除f1频率成分和f2频率成分,观察输出时域波形及频谱。分析比较处理前后的结果。

5.设计一带通滤波器BP(12,80),对一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带通滤波;用给定的显示程序(shot.exe)显示滤波前后的地震数据;滤波效果。

地震数据如下图

地震数据参数:

数据文件名:shot2D.dat

每炮道数:480

道长:6s(1500个样点)

采样间隔:4ms

数据格式:PC二进制--每个样点占32位(4字节),每道1500个样点建议计算过程:

1、设置滤波函数H(f)={1, 12

0,其他

2、读取地震数据,存入数组data(t);

3、将data(t)用fft转换到频率域,得到DATA(f)

4、用滤波方程X(f)=H(f)DATA(f)得到频率域滤波结果;

5、将X(f)用fft反变换至时间域,得到最终滤波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数字滤波实现

(1) 、程序如下:

%===============给出基本的参数:频率、离散点数、离散时间间隔、谱线间隔、离散序列

f1=20;

f2=75;

deltT=0.002;

N=256

f0=1.0/N/deltT;

i=1:N;

tmp=2*pi*deltT;

%============离散频率为f01的信号,并画图 1

X1(i)=sin(tmp*f1*i);

figure(1);

plot(X1);

%============离散频率为f2的信号,并画图 2

X2(i)=sin(tmp*f2*i);

figure(2);

plot(X2);

%============两离散信号相加得到新的信号,并画图 3

X3=X1+X2;

figure(3);

plot(X3);

%==============把相加后的信号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并画出振幅谱 4

X4=fft(X3,N);

figure(4);

plot(abs(X4));

%=============在频率域进行低通滤波,并画出滤波好的振幅谱 5

lk=int16(70/f0);

X4(lk:N-lk)=0.0;

figure(5);

plot(abs(X4));

%=============滤波后返回时间域,并画出低通滤波后时间域的图形(画实部) 6 ya=ifft(X4,N);

X4(lk:N-lk)=0.0;

figure(6);

plot(real(ya));

%=============在频率域进行高通滤波,并画出滤波好的振幅谱7

X5=fft(x3);

lk=int16(70/f0);

X5(1:lk)=0.0;

X5(N-lk:N)=0.0

figure(7);

plot(abs(X5));

%=============滤波后返回时间域,并画出高通滤波后时间域的图形(画实部)8 yb=ifft(X5);

figure(8);

plot(real(yb));

(2)、运行后的图形:

(3).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八幅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观察图一和图二,我们可以发现,高频信号的图像比低频信号的图像复杂,高频信号比低频信号图像密;

②.观察图三可知两个信号叠加后其幅值发生了变化,观察图四可知两个信号叠加后它们的频谱互相分离,不干扰,而且频谱图像较简单;

③.图五和图七分别是对叠加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就是滤去高频信号,保留低频信号,而高频滤波即是滤去低频成分,保留高频成分;④. 图一,图二和图三是时域中的信号图像,图四,图五和图七是信号的频谱,可以看出频谱图像比时间域图像光滑;

⑤.图六和图八是对滤波后的信号返回时间域,可以看出信号的频谱图像比信号图像简单,所以在处理信号时可以处理它的频域图像然后返回到时间域。2.带通滤波器设计

(1).运行程序如下:

%该程序实现单道滤波和单炮地震记录滤波

%给出基本参数

dt=0.004; %时间采样间隔

pointoftrace=1500; %每道的采样点数

trace=480; %要进行出来的总道数

f0=1.0/dt/pointoftrace; %谱线频率间隔

lf=12; %带通中的low frequency

hf=80; %带通中的high frequency

k=100; %提取的道号

%打开数据文件,并读取数据到数组x中

fp=fopen('e:\jzh2D.dat'); %打开数据文件

x=fread(fp,1500*480,'float32'); %把数据读取到数组x中

fclose(fp); %关闭

%提取其中的一道,并画出该道的时间域信号

xk=x(1500*(k-1)+1:1500*k);

%画出该道的时间域信号 1

figure(1);

plot(xk);

%对该道进行fft,并画出振幅谱 2

X1=fft(xk);

figure(2);

plot(abs(X1));

%对该道进行滤波,并画出振幅谱 3

X1(1:lf/f0)=0.0;

X1(hf/f0:pointoftrace-hf/f0)=0.0;

X1(pointoftrace-lf/f0:pointoftrace)=0.0;

figure(3);

plot(abs(X1));

%返回到时间域,并画出该道时间域信号 4

ya=ifft(X1);

figure(4);

plot(real(ya));

%对单炮地震记录进行滤波

%打开要输出的文件

filename='xlvbo.dat'; %输出滤波后的数据文件名fp2=fopen(filename,'w'); %打开要写入的文件

%分别对每一道进行滤波,滤波后把数据写入到文件中for i=1:trace;

xi=x(1500*(i-1)+1:1500*i);

Xa=fft(xi);

Xa(1:lf/f0)=0.0;

Xa(hf/f0:pointoftrace-hf/f0)=0.0;

Xa(pointoftrace-lf/f0:pointoftrace)=0.0;

y1=ifft(Xa);

fwrite(fp2,real(y1),'float32');

end

fclose(fp2); %关闭fp2

(2).运行后的图形:

(3).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以上四幅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图一是提取其中一道信号的时间域图像,观察图一可以发现在地震波传到大约400道时,之前振幅为零,随之振幅变到最大,以后振幅变化范围不大;②.图二是该信号的频谱,从频谱中可以看出振幅谱函数随频率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③.图三和图四分别是对信号进行滤波并且返回到时间域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次操作滤去了干扰信号,即频率过低或频率过高的信号。

3.地震数据图处理:

(1).处理前:

图(一)

(2).处理后:

图(二)

(3).结果分析:

从以上两图我们有以下结论:

①.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无论是处理前的图像还是处理后的图像都呈现“八”字,表现了不同的地质情况;

②.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随着测点离仪器越来越远,地震波到达测点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③.图一相对于图二来说,可能滤去了干扰信号或者噪声的影响,即滤去了频率过高或者频率过高过低的信号,图像相对比较清晰,使我们能清楚看清和分析地下地质情况。

四体会与建议

本次的《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让我们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让我们在学习使用软件操作的同时也对课本知识加以巩固。

本次的课程设计使我对MATLAB软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功能,我们可以用它显示时域中信号的图像,而且可以用它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去干扰信号,还可以经过运行程序得出信号的频谱,以及处理地震勘探的一些问题,使我们在学习到一些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课本知识。本次实验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也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使我们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也加深了我们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感情,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本次课程设计我是受益匪浅,我希望学校和院系以后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像这样的实践平台,来提升我们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王云专王润秋主编,陈小宏主审《信号分析与处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1

吉林建筑大学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人机工程学在轿车安全性设计中的应用 与分析 名姓 号学 级班安全121班 业专安全工程 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马池香

2015年6月19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度提高,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人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比如说轿车,以往,轿车只不过是少数人的特权产物,但是如今,他早就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大家外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且,所扮演的戏份也是越来越大。而轿车的设计,也要充分的的人机工程尤其是安全人机工程的角度来考虑轿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而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看重这些,所以轿车内的设施与配置的设计与安全人机工程的联系也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本设计主要针对于轿车,分析人机工程学在轿车安全性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在主动安全系统中,驾驶员与轿车构成了典型的人机系统,其中驾驶员是系统的核心,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原理的应用对轿车进行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操纵装置、仪表显示装置和驾驶视野的设计,从而提高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目录 第一章人机学的基本理 论 (1) 第二章轿车的显示装置设 计 (2) 2.1显示装置的概 念 (2) 2.2显示器的分类与选 择 (2) 2.3仪表显示器的设 计 (2) 2.3.1仪表显示装 置 (2) 2.3.2表盘的设 计 (3) 2.3.3 字符 ........................................................... 4 2.3.4 指针 ........................................................... 4 2.4信号灯显示装 置 (5) 2.5显示装置的布 置 (6) 第三章控制装置设计的人机分析及改 进 (8) 3.1方向盘的设计分 析 (8) 3.1.1 方向盘的角度设计 ............................................... 8 3.1.2方向盘的位置设 计 (9) 3.1.3方向盘大小的设计 ............................................... 10 3.2变速杆设计分 析 (10) 3.2.1变速杆的形状 ................................................... 10 3.2.2变速杆的高度及位置 ............................................. 11 3.2.3变速杆的操纵角度及位移 .........................................

中石化各油田情况简介

中石化目前有以下14个油田企业,其中11个油田: 胜利油田 中原油田 河南油田 江汉油田 江苏油田 西南油气分公司 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 西北油田 华东分公司 华北分公司 东北油气分公司 管道储运分公司 天然气分公司 勘探南方分公司 各油田简单情况介绍如下: 1.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分公司),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和新疆的准噶尔、吐哈、塔城,青海柴达木、甘肃敦煌等盆地。 胜利油田分公司经过近5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面积已达19.4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资源量14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4185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66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83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9.9亿吨,生产天然气443.7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储量连续28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原油产量连续15年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连续14年实现年度储采平衡,为中国石化“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胜利油田分公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业绩,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亿吨、控制储量1亿吨、预测储量1.43亿吨;生产原油2734万吨,生产天然气5.08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2.24万吨,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258号 2.中原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油田分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销售等业务领域,公司本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川东北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2010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341万吨,生产原油272.5万吨、天然气58.3亿立方米、硫磺102.6万吨,加工原油、轻烃87.5万吨。 东濮凹陷横跨豫鲁两省,面积5300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351.77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29亿吨、天然气333.1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坚持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主线,深化复杂断块群精细研究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强化油藏精细描述、开发井网分类调整和技术配套集成,连续五年每年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00万吨以上,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大幅提高,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稳产基础不断增强。 普光气田位于川东北,面积1116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1.73亿立方米,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碳酸盐岩高含H2S、CO2大气田。气田2010年6月全面投产,共投产39口开发井、16座集气站、6套净化联合装置和硫磺外输铁路专用线,形成年10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120亿立方米净化能力和240万吨硫磺生产能力。 内蒙地区拥有3万多平方千米的勘探面积,通过大打勘探进攻战,呈现出探井有好显示、试油有新成果、研究有新进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已建成1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成为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战场。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路277号 3.河南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油田),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工矿区横跨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新疆巴州和伊犁等地市。下属15个二级单位,勘探开发30多年来,发展成为集石油勘探、油气开发、规划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石油化工企业。 河南油田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1970年开始勘探,1971年8月在南阳凹陷东庄构造发现工业油气流,先后在泌阳、濮阳、焉耆等多个盆地钻探出油,1972年5月1日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河南油田正式诞生。2009年11月准格尔盆地西北隆起带春光区块划归河南油田,截止2010年底,探区内共探明油气田16个,含油面积202.47平方千米,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3亿吨(油当量),为全国中小盆地勘探提供了成功经验,先后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和全国地质勘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勘探油气的同时,先后又探明安棚碱矿、舞阳盐田,地质储量分别为5000多万吨、2000多亿吨。 4.江汉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油田分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中国明星城市湖北潜江市,北临汉水,南依长江,东距九省通衢之都武汉150千米,西距历史文化名城荆州60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截至2010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

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二) 油气层特征:

《地震勘探原理》课设报告

目录 一、工区概况 (2) 二、完成工作量 (2) 三、成果(资料)解释 (3) 四、成果分析 (5) 五、收获与建议 (5)

一、本次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震动情况。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灯,以获取各种资料。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而地震资料的解释是三者里面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工作站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操作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Landmark来进行地震书籍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情况和构造运动作出必要的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报告。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Landmark的使用,让学生对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区概况 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我们小组将研究其中G13与G36两口深井。 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T06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龙南油田T06层位反射:相当于嫩二段顶面反射,T06反射波为3个同相轴组成,南部反射能量相对弱,北部反射能量相对较强,但其连续性都较好,全区可容易连续追踪对比,采用第一相位成图。 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本工区内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各井在地震剖面上位为:G13井,在97.5测线的195 CDP点 G36井,在98.7测线的167 CDP点 G38井,在441.0测线的175 CDP点 G40井,在440.4测线的345 CDP点 地震剖面资料描述:

最新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

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 计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 题目:炼油厂设计和工艺安全设计 学生姓名: XXXXX 学号: XXXXXXXXXX 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班级: A10安工 指导教师:叶继红 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 2013年1月11日

浙江海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浙江海洋学院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摘要:化工厂的规范设计和安全防范措施直接影响到化工厂功能、作用的发挥及生产运营的安全。本文根据安全设计标准、部门规章、规范等对化工厂选址、总体布局、区域规划及装置和设备等进行平面布置设计;并对生产工艺进行危险性分析、对工艺管道及仪表进行选

型及采用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法对化工设备进行安全分析;同时对储罐区的储存设备安全容量、安全布置、装卸工艺等进行分析与设计。 关键词:化工厂;平面布置;化工工艺;储存设备 Abstract:The standard design and safety measures of chemical factory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and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chemical factory. According to the safety design standard, department regulations, standard to design the chemical site, the overall layout, regional planning, fixtures and equipment layout; also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was performed risk analysis, process piping was carried out the selection, and used HAZOP to analyze the safety of chemical equipment; and the storage tank area safety capacity, safety arrangements, handl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and designed. Key words:Chemical Factory ; Overall Layout; Chemical Process ; Storage Tank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勘探部署 课设内容:勘探部署 指导老师:柴华 班级:资工801 姓名: 学号:

序言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其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大部分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勘探意见。 本组为勘探部署组,人员及具体任务如下: 组长:刘威(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组员:宗邈(构造图及剖面图) 王瑞(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比图) 王黎(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 王伟(油气范围分布图) 马雪娟(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苏思远(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刘禹江(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设计要求: 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并注明自己作了哪一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辅。 4、成绩评定标准:抽考、口试占50分,报告占50分,总分100分。 时间安排: 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 2、第9天:老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 3、第9~10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文字及图表不得少于20页 4、第11天: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 5、第12天:分组口试考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安全工程专业) 土木建筑学院 二○一五年三月

《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所学土木工程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技能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防范和遏制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课程设计任务 编制土木工程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2)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 (4)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 (6)劳动力计划: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 (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在给定的课程设计题目中选定1题,6个学生一组,由组长统筹安排,共同完成。 设计成果用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等内容。在封面上写明班级、姓名、学号(格式附后),正文格式应美观有序。 四、课程设计时间 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 五、成绩评定 以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质量、学生在设计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六、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7)《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2008) (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TG D60-2004) (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50-2011) (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2006) (1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等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doc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2,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 ,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 (二) 油气层特征: 油水界面判定: C3 井4930-4940m 段电阻率为低值0.6,小于C1 井4835-4875m 、C2 井4810-4850m 、C 3井4900-4930m 三井段高值3.8,故为水层,以上3段为油层。 深度校正: 平台高出地面6m ,地面海拔94m ,故油水界面在构造图上实际对应的等深线为4930-(6+94)=4830.0m 由C 1、C 2、C 3井的测井解释数据可知本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油层,没有隔层(见图1-2)。 图1-2 CUGB 油藏构造图 (三)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分析 表1-1 储层物性参数表 〈1〉岩石矿物分析:由C 1井中的50块样品,C 2中的60块样品,C 3井的7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石英76%,长石4%,岩屑20%(其中泥质5%,灰质7%)。可推断该层段岩石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水 水 C1 C2 C3 40m 40m 30m 油 -4810m -4900m -4835m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电气安全工程课程设计.

浙江工业大学 电气安全工程 课 程 设 计 设计课题电气安全技术 所属专业安全工程 设计者周海龙 指导教师周一飞、阮继锋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0日

目录 1、概述 (2) 1.1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 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电气安全课程设计的内容 (2) 2.1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设计 (2) 2.1.1三相五线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2) 2.1.2工地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3) 2.1.3建筑物的防雷系统 (4) 2.1.4建筑物的等电位 (5) 2.1.5施工工地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5) 2.2机械厂的电气安全设计 (6) 2.2.1TN和TT系统 (6) 2.2.2典型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设计 (9) 2.2.3电动机的绝缘性能的判别 (11) 2.2.4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 (12) 3、总结 (14)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14) 3.2收获体会及建议 (14) 3.3参考资料 (14)

1、概述 1.1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通过对二个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得学生对《电气安全技术》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具体如下: ●了解施工现场的临时供电系统 ●施工现场用电注意事项 ●了解建筑物采用等电位联接的原理和方法 ●建筑物的防雷 ●《电气安全技术》介绍的高、低电压电器实物认知 ●绝缘垫、绝缘毯、遮拦、指示牌、安全牌的认知 ●工厂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了解电动机的安全性能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线路原理及其电路保护 1.2 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电路和系统的设计 ●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 ●实训 2、电气安全课程设计的内容 2.1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设计 2.1.1三相五线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在三相四线制制供电系统中,把零线的两个作用分开,即一根线做工作零线(N),另外用一根线专做保护零线(PE),这样的供电结线方式称为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三相五线制包括三根相线、一根工作零线、一根保护零线。三相五线制的接线方式如图2—1所示。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核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论述题:从以下6个题目中选择3个题目进行论述,每题不少于800字。(总分100分) 1、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 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提示:参见教材第二章,重点说明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八方面内容。 答:油田开发方针和基本原则 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应遵循的方针是: 少投入 多产出 确保完成国家原油产量总目标 具体遵循的原则是: 1、在详探的基础上尽快找出原油富集规律,确定开发的主要油层, 对此必须实施稀井广探、稀井高产和稀井优质的方针。尽快探明和建设含油有利地层,增加后备储量和动用储量 2、必须实施勘探、开发、建设和投产并举的方针,即边勘探、边建 设、边生产的方针 3、应用在稀井高产的原则下,实行早期内部强化注水,强化采油, 并且向油层展开进攻性措施,使油田长期高产稳产。

油田开发的核心是采油和采气 一个含油构造经过初探发现具有工业油流以后,接着就要进行详探,并逐步深入开发,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实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资,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生产结束。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经历三个阶段 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实验等选取代表性的面积, 选取某种开发方案,提前投入开发,取得经验,指导全油田的开发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主力油层的分布,厚度和储量,孔隙度的大小和非均质的情况井网研究、生产动态规律研究确定合理的开采工艺 2、开发设计和投产,其中包括对油层的研究和评价,全面布置开发 井,注采方案和实施。 3、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不断完善,由于油气埋藏在地下,客观 上造成了在油田开发前不可能把油田的地质情况都认识得很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油田投产后,会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原来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方案设计不符合,加上会出现对原来状况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开发方案设计不符合,因而我们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地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219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钻井技术授课单位:石油系煤层气教研室 学时: 7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孙建华2012 6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石油工程概论》是钻井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介绍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石油钻井、采油方法、油井增产原理、油品储存与运输等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设置在这个专业二学期,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本课程系统学习地质作用的知识,组成地球的三类岩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会识别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勘探的任务、程序与勘探方法;掌握油气开采的方法、设备,油气开发 方案的编制。油气钻探的设备、钻具、钻井液的相关知识,现场应用的钻井技术。明确油田 稳产高产的原理与技术,最低损耗的进行油品输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油气从勘探到生产直至输送的各个工作过程。 最终目标: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的需要。 1.3 课程设计思路 1.3.1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现场职业岗位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逻辑关系和学生认 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据此,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33 项学习任务,排序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得认知规律: 学习情境一石油地质分析 学习情境二石油勘探 学习情境三石油开发 学习情境四石油钻井 学习情境五采油技术 学习情境六油井增产 学习情境七油品保存与运输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 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物探专业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 班级:物探1003班 姓名:李涛 学号:201011020309 指导教师:宁忠华老师 二〇一三年元月六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2)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四体会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6)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信号分析与处理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所学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做到: (1)了解应用计算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2)能正确应用Matlab实现基本的信号分析与处理。 (3)加深对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了解Matlab软件特点,熟悉Matlab编程环境。 2.数字滤波器设计 调用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函数,采用频率采样法设计数字滤波器。 3.给定一理论信号S(t),包含两个频率成分f1和f2或多个频率成分,观察其时域波形,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其频谱。分析讨论结果。 提示:S(t)=cos 2πf1nΔt+cos2πf2nΔt 式中 n=1,2,3,…,256, Δt=0.001s,f 1=70Hz,f 2 =125Hz 4.数字滤波实现 给定一理论信号S(t),包含两个频率成分f1和f2,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率对其进行采样得到数字信号,观察其时域波形,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观察其频谱。 提示:S(nΔt)=sin2πf1nΔt+sin2πf2nΔt 式中 n=1,2,3,…,256, Δt=0.002s,f 1=20Hz,f 2 =75Hz 将上述信号分别经过低通和高通两种数字滤波器,分别滤除f1频率成分和f2频率成分,观察输出时域波形及频谱。分析比较处理前后的结果。 5.设计一带通滤波器BP(12,80),对一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带通滤波;用给定的显示程序(shot.exe)显示滤波前后的地震数据;滤波效果。 地震数据如下图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安全工程 课程名称安全系统工程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安全评价 (3) 1.1安全评价的目的 (3) 1.2安全评价的原则 (3) 1.3安全评价范围 (3) 1.4安全评价内容 (3) 1.5安全评价步骤 (4) 第二章加油站概况 (5) 2.1站内建设 (5) 2.2工艺流程 (5) 2.3安全管理制度 (6) 2.4消防器材配置 (6) 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7) 3.1 加油站固有危险源 (7) 3.2工艺过程中有害因素分析 (12) 3.2.1加油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2) 3.2.2 储油罐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3) 3.3安全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4) 3.4重大危险源分析 (15) 3.5事故树定性定量分析 (15) 3.6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的计算 (16) 3.7顶上事件概率的计算 (17) 3.8结构重要度分析与计算 (17) 3.9概率重要度的计算 (18) 3.10临界重要度分析 (19) 第四章加油站安全对策与措施 (20) 第五章总结 (21)

前言 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安全”是我们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发展生存活动中永恒的主题,而就当今世界来看,安全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各行各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34号中第十七条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它化学品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现平顶山市加油站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单位,有必要定期对其进行安全评价。加油站由安全评价事务有限公司对其危险化学品经营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许可证。今年,为完成安全现状评价报告,我小组对其进行了安全评价。经过现场勘查,收集有关资料,在对该加油站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价,包括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及安全措施的提出与改进等。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评价人员水平有限,本评价中有不当、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与同学批评指正。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1.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容 1.1.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以一个各项动静态数据资料比较齐全的油藏、气藏或井组为例,按油气藏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序完成一系列训练项目的容,并编写出分析报告。训练项目设计容尽量贴近毕业设计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研究方法、计算手段、绘图技术和计算机常用专业软件操作技术等,注重基本训练,不与已开设的课程设计容重复,不深入毕业设计容。 1.2. 基本容 基本容包括:“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分析训练”、“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分析训练”、“钻井工程专项设计”、“Surfer、Grapher 软件应用技能穿插训练”等。除“钻井工程专项设计”外,容前后衔接,互相关连,时间安排如下: 1.3. 重点和难点 1.3.1. 重点 ?采油综合曲线、递减曲线、水驱曲线的绘制,生产特征、产量 递减类型、水驱特征、产能的综合分析,以及调整措施和开发 预测; ?单井油层主要物性和生产特征的关系分析,寻求提高产量和采 收率的工艺措施,对提出的压裂、酸化或其它措施进行可行性 论证; ?针对钻井设计层位进行钻具、套管柱和泥浆的设计;

?在上述容中,利用Surfer软件或Grapher软件等常用应用性软 件,快速、规地绘制分析图件和成果图件。 1.3. 2. 难点 ?如何发现单井或层组的生产和开发问题?如何区分特征规律和 人为因素以及数值干扰?如何根据工区具体的地质和储层特 征,提出具体的调整措施和工艺措施? ?压裂、酸化等工艺措施的可行性论证; ?钻具、套管柱和泥浆的规性设计; ?Surfer软件或Grapher软件等常用应用性软件的应用技巧和技 术。

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全解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成绩评定表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名称:浅层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 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三、实验原理 1、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h ,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R ,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且V 2>V 1。 如图1所示。从激发点O 至地面某一接收点D 的距离为X ,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OK 、KE 、ED 之和,则它的旅行时t 为: 图1 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 21V ED V KE V OK t ++= 式1 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O ,D 两点分别作界面R 的垂线,则OA =DG =h ,再自A 、G 分别作OK ,ED 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BAK =∠EGF =i ,因

已知2 1 sin V V i = ,所以: 2 1 V V EG EF AK BK == 式2 即 21V AK V BK = 和 2 1V EG V EF = 式3 上式说明,波以速度V 1旅行BK (或EF )路程与以速度V 2旅行AK (或EC )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3的关系和式1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 2 121222122cos 2V V V V h V x V i h V x t -+=+= 式4 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x =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 0(时距曲线延长与t 轴相交处的时间值) 2 12122102cos 2V V V V h V i h t -== 式5 式5表示出界面深度h 和截距时间t0之间的关系,当已知V 1和V 2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h 。 2、折射波分层解释的t 0法 折射波t 0解释法是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 t 0法解释的主要原理与方法如下: t 0法又称为t 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解释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很多的情况下,t 0法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如图2所示,设有折射波相遇的时距曲线S 1和S 2,两者的激发点分别是O 1 和O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