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5
《优美的汉字》的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知道汉字是由甲骨文、金文等演变而来的。
2. 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一种艺术,感受汉字的美。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感受汉字的美,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对汉字美的感悟和书写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
3. 采用实践法,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汉字美的实例。
3. 练习书写汉字的纸和笔。
六、教学内容1. 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分析汉字的美,学习欣赏汉字的美。
3. 进行汉字书写练习,提高书写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2.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分析汉字的美,让学生欣赏和感悟汉字的美。
4. 进行汉字书写练习,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八、作业布置1. 练习书写本节课学习的汉字。
2. 收集一些自己认为美的汉字,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汉字美的感悟和书写能力的提高程度。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感受汉字的艺术美。
2. 开展汉字书写比赛,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 邀请书法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美。
六、教学内容1. 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分析汉字的美,学习欣赏汉字的美。
3. 进行汉字书写练习,提高书写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2.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分析汉字的美,让学生欣赏和感悟汉字的美。
4. 进行汉字书写练习,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优美的汉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优美的汉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导言:汉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笔画的构造到词义的内涵,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我们学校在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开设了《优美的汉字》的课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掌握一定的汉字书写规范。
2. 能够感受并欣赏汉字的艺术魅力,从中领略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传承汉字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 汉字的构造和书写规范。
3. 汉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述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课件展示教师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汉字,并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来领略汉字的艺术魅力。
3. 实践操作教师在讲解笔画的构造和书写规范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手写,落实操作性教学,加深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教师通过PPT和图片的展示,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
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汉字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并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2. 汉字的构造和书写规范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笔画的构造和书写规范,分配学生到黑板前来模拟汉字的书写,检查学生对笔画和书写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书写规范、字形美观。
3. 汉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教师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汉字,并要求学生欣赏和体会汉字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汉字为主题,设计和制作一些图文作品,以此来表现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汉字书写规范。
《优美的汉字》教案(2)•相关推荐《优美的汉字》教案(2)教学目标: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1、了解汉字的发展及分类是本课的重点;2、欣赏汉字的美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
大家长到这个年纪,与汉字应该说是朝夕相伴。
那么,对于我们如此常见且一直接触的这种文字,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来了解它的起源,演化,分类以及它独特的美学意味。
二、汉字的起源。
迄今为止我们有史可考的汉字,最早是甲骨文。
它出现在距今将近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那么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中。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
现在在陕西白水县仍建有仓颉庙。
庙中石碑上有其所创原始文字28枚。
“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另一个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汉字出自八卦。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重点是汉字的构成。
)2、让学生认识汉字的“优美”,增强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学好汉字、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感。
【教学准备】1、结合课本、网络、工具书等资源,梳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演变规律,汉字的构成方法等知识。
2、学生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搜集自己名字中各个字的本义,探究其构成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相关图片。
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二、汉字的起源1、了解仓颉造字说。
展示仓颉以及仓颉庙图片,解释“倉”的含义(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引导学生理解造字是集体的功劳,而非一人的贡献。
2、由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过渡到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的演变1、幻灯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图、表,让学生形成对汉字演变的总体印象。
2、逐一展示每一种汉字形体的图片,并播放视频。
提问: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展现,你能总结一下汉字演变的规律吗?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
四、汉字的构成1、幻灯展示4种主要构字方式2、逐一分析每种构字方式,配图说明。
五、汉字游戏1、汉字字义的探讨。
2、汉字听写。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说说自己名字的本义以及尝试分析其造字方式。
七、课堂小结汉字优美的形态,端庄沉稳的结构,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意蕴,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
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
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
小学语文《优美的汉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知道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2. 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常用的汉字。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常用的汉字。
2. 教学难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的运用,以及书写的规范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基本笔画和结构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书写汉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2.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掌握书写汉字的方法。
3. 示例讲解:教师示范书写常用的汉字,讲解其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跟着书写。
4. 练习书写: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书写常用的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自主练习书写常用的汉字,加强巩固。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展示自己书写的汉字。
3.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书法比赛,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PPT展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发展。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书写汉字,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
3. 采用激励评价法,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回家向家长介绍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2. 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书写汉字的方法。
3. 进行书写练习,学生独立书写常用的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4. 点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指出不足之处,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此课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之中,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我国与汉字有关的知识和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学情分析:此学段的学生没有系统的了解过与汉字有关的知识,以及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的文化都没有太深的接触,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祖国的文字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与汉字有关的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构字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以及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梳理汉字的起源、构成、发展等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汉字的构成方法,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方法:1、梳理法:通过罗列、比较的方法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
2、探究法:通过搜集、研究的方法探究文字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他在这里所盛赞的这个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那么我们中国的汉字有怎样的魅力竟然让一个外国人如此赞赏。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领略它的精妙,感受它的优美。
(板书:优美的汉字)二、汉字的“三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美吗?对,音美、形美、意美。
音美以感耳,悦耳动听;形美以感目,赏心悦目;意美以感心,心旷神怡。
首先,我们听两个音频,来感受一下汉字的音美(播放音频MP3)。
小学语文《优美的汉字》优秀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1 汉字的起源:讲解汉字的起源,介绍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形式。
1.2 汉字的发展: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
1.3 汉字的结构:分析汉字的基本结构,如独体字、合体字等,并讲解其特点。
第二章:汉字的笔画与笔顺2.1 汉字的笔画: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等。
2.2 汉字的笔顺:介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2.3 笔画数与结构:分析不同笔画数的汉字特点,以及如何根据笔画数判断汉字结构。
第三章:常用偏旁部首3.1 偏旁部首的概念:讲解偏旁部首的定义及其在汉字中的作用。
3.2 常用偏旁部首:介绍常见的偏旁部首,如“火”、“水”、“木”等,并讲解其在汉字中的应用。
3.3 部首与字义:分析部首与汉字字义的关系,如何通过部首推测字义。
第四章:词语与句子4.1 词语的概念:讲解词语的定义,包括成语、俗语等。
4.2 词语的构成:介绍词语的构成方式,如合成词、派生词等。
4.3 句子的构成:讲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
第五章:汉字书写与阅读5.1 汉字书写的姿势:讲解汉字书写的正确姿势,如坐姿、握笔姿势等。
5.2 汉字的阅读与理解:介绍如何阅读和理解汉字,提高阅读能力。
5.3 课外阅读:推荐适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创作6.1 诗歌的特点: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6.2 诗歌的欣赏:介绍如何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3 诗歌的创作:教授学生如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七章:散文阅读与写作7.1 散文的特点:讲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如真实性、抒情性等。
7.2 散文的阅读:介绍如何阅读散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7.3 散文的写作:教授学生如何写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八章:小说阅读与写作8.1 小说的特点:讲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如人物、情节、环境等。
初中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1 汉字的起源:介绍汉字的起源,如甲骨文、金文等。
1.2 汉字的发展:介绍汉字的发展过程,如小篆、隶书、楷书等。
1.3 汉字的演变: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字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笔画2.1 汉字的结构:介绍汉字的基本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
2.2 汉字的笔画: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组合笔画,以及笔画的书写顺序。
2.3 汉字的部首:介绍汉字的部首分类,以及部首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汉字的读音与拼音3.1 汉字的读音:讲解汉字的拼音规则,以及声母、韵母、声调的构成和发音。
3.2 汉字的拼音:介绍汉字的拼音系统,以及拼音的书写规则和发音方法。
3.3 汉字的朗读:教授汉字的朗读技巧,以及如何正确发音和停顿。
第四章:汉字的意义与词义4.1 汉字的意义:讲解汉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字义之间的关系。
4.2 汉字的词义:介绍汉字的词义构成,以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3 汉字的辨析:教授如何根据上下文判断汉字的意义和词义。
第五章:汉字的书写与书法5.1 汉字的书写:讲解汉字的书写规范,以及书写的姿势和笔顺。
5.2 汉字的书法:介绍汉字的书法艺术,以及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
5.3 汉字的欣赏: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汉字书写和书法作品。
第六章:常用汉字的分类与记忆6.1 常用汉字的分类:根据汉字的用途和特点,将常用汉字进行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6.2 汉字的记忆方法:介绍常用的汉字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结构记忆、音韵记忆等。
6.3 汉字的复习与巩固:讲解如何进行汉字的复习和巩固,以及常用的复习技巧。
第七章:汉字在语境中的应用7.1 汉字的语境理解:讲解如何根据上下文理解汉字的意义和词义。
7.2 汉字的句子运用:介绍汉字在句子中的运用,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7.3 汉字的阅读练习: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学生对汉字在语境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优美的汉字》优秀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1 汉字的起源:讲解汉字的起源,介绍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形式。
1.2 汉字的发展: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
1.3 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讲解汉字的构造原理,如六书说,以及汉字的演变规律。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笔画2.1 汉字的结构: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
2.2 汉字的笔画: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讲解笔画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2.3 汉字的部首:讲解汉字的部首分类,以及部首在汉字中的应用。
第三章:汉字的音韵与意义3.1 汉字的音韵:讲解汉字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3.2 汉字的意义:讲解汉字的词义和词性,以及汉字在词语中的应用。
3.3 汉字的组词:讲解汉字的组词规则,以及如何通过汉字组成合理的词语。
第四章:汉字的书法与欣赏4.1 汉字的书法:讲解汉字书法的基本技法,如笔法、墨法、结构等。
4.2 书法作品的欣赏:介绍书法作品的美学特点,讲解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
4.3 书法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能力。
第五章:汉字的文化与应用5.1 汉字的文化内涵:讲解汉字的文化背景,如成语、典故等。
5.2 汉字的应用:介绍汉字在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5.3 汉字的保护与传承:强调汉字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责任。
第六章:基础汉字学习6.1 常用基础汉字:挑选一些常用的基础汉字,讲解其结构和书写方法。
6.2 汉字书写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基础汉字,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顺。
6.3 汉字记忆技巧:介绍一些记忆汉字的技巧,如联想记忆、结构分析等。
第七章:常用词汇与短语7.1 常用词汇:讲解一些常用的词汇及其意义和用法。
7.2 常用短语:介绍一些常用的短语及其意义和用法。
7.3 词汇运用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和短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八章:汉字阅读与理解8.1 简单文章阅读:让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思。
《优美的汉字》教案一、教学内容《优美的汉字》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汉字笔画的基本知识。
3. 学习一些优美的汉字,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汉字笔画的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优美的汉字。
三、教学难点1. 熟悉汉字笔画的特点,掌握基本的写字技巧。
2. 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师讲解: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写字技巧。
3. 学生实践:通过写字练习,自己尝试写出优美的汉字。
4. 学生自学:在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自行查找更多优美的汉字,并分享给全班。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
2. 教师讲解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写字技巧,让学生熟悉写字的规律和技巧,从而能够写出优美的汉字。
3. 学生实践通过写字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优美的汉字,并展示给全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审美水平。
4. 学生自学在课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自行查找更多优美的汉字,并分享给全班,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写字练习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写字技巧。
2. 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写字能力和审美水平。
七、教学资源1. 学生用纸和笔。
2. 电子课件或写字板等教学工具。
3. 网络等资源。
八、教学延伸1. 了解更多有关汉字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2. 继续练习写字,提高写字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学习其他语言的文字和文化,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优美的汉字《优美的汉字》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文明史上,埃及的象形字(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中国的汉字并称为三大古文字。
然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销声匿迹,圣书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折戟沉沙,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沿用至今,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的汉字》。
二、汉字的魅力:什么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
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意境。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
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思考问题: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体现汉字意境美的例子,请举例说明?)(二)汉字表意美。
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
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三)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大家都学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凭借二十一个“之”的不同写法而使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知道他的书法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之称。
还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氏柳氏书法,清秀俏丽的欧氏楷体等都很具艺术魅力。
(四)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
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
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思考问题:大家是否还发现汉字有其他优点,请各抒己见?)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学越有意思。
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曾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三、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
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四、汉字的形体: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金文甲骨文之后的汉字书体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是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铭刻在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大篆和小篆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大篆狭义专指籀文。
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
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
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
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
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
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
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
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
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
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发展成"今草",即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唐朝之后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五、汉字的形成(一)“六书说”和《说文解字》古人把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
但“六书”并不是没有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六书”。
早出现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可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
下面一起来看几种构字法。
1.“象形”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
比如“”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
“门”和“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
(老师板书画出图形)。
象形字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
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
“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
“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2.“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
象形字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
于是“指事”这一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
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
(老师板书画出图形,方便学生形象理解)3.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凿子方法就是“会意”。
不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半框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
“步”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
“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