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五年级国学经典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道德经》节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能用言辞形容的道,不是长久不变的道;能用语言定义的名,不是永远存在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生育万物的母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丑恶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天地没有私爱,把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没有私爱,把所有人都视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言多必失,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天地长久存在。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住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
居住安于卑下,心思保持深沉,施与善用仁爱,言语恪守信用,为政有条有理,办事无所不能,善于待机而行。
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才能没有过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累积到溢出来,不如适时停止;锻炼到了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殃。
功成名就后抽身而退,这样才合乎天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得宠与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老子(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1.引言五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包括了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和传统礼仪等方面。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五年级上册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传统节日2.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一个新的年份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等,还有丰盛的年夜饭和赏花灯等习俗。
2.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是人们祭奠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上食物和鲜花,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称为龙舟节。
它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用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还有观赏和吃粽子的习俗。
2.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还有许多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活动。
中秋节的象征物是圆月,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美好祝愿。
3.传统艺术3.1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北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唱、念、做、打四种艺术形式为基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
京剧以其独特的音调、华丽的服饰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3.2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以水墨为主要媒介。
它注重线条的表现和墨色的运用,追求意境和笔墨的韵味。
国画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3.3四川面变脸四川面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源自四川地区。
演员通过快速换取面具的方式,展示不同情绪和角色,从而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
这一技艺需要演员掌握精湛的技巧和配合,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
4.传统礼仪4.1鞠躬鞠躬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尊敬和感谢。
在正式场合,人们会行鞠躬礼来表达敬意和恭敬。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一、《三字经》选读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启蒙教材,全文用三字句写成,易于诵读。
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三字经》,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千字文》选读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汉字写成的韵文,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它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千字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弟子规》选读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一部蒙学教材,全文用三字句写成,内容涉及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等方面。
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百家姓》选读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的经典之作,全文用四字句写成,介绍了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百家姓》,可以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唐诗三百首》选读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精选集,收录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六、《论语》选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七、《大学》选读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大学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学习《大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九(一)国学片段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我是小助手混沌: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元气状态。
气:指元气。
凝:结也。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七政: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合称。
三才:天、地和人的合称。
才,指有能力的事物。
古人认为,天地能生养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之灵,可与天地并立,因此合称三才。
众阳之宗:主宰着所有阳性事物。
宗,宗主、主宰的意思。
太阴之象:极盛阴气的形象。
太,极大、极盛的意思。
象,形象、象征。
螮蝀(dì dōng):虹的别名。
淫气:阴气、邪气。
月里蟾蜍: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其妻嫦娥窃食成仙,奔向月宫,化为蟾蜍。
月魄:指月亮上黑暗无光的部分。
我是小翻译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
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
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称为虫带虫东,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奠:凝:宗:象:2.“七政”和“三才”分别指的是什么?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弘扬传统文化盘古开天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
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
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
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
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部经典著作,通过对其导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和伦理的观点,强调“仁者爱人”、“学而不厌”,倡导“中庸之道”,并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处世之道提供指导。
二、《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大学》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大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学派的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老子所著。
它以道家哲学为核心,探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百科全书”。
它包含了大量经典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多种多样,既有歌颂美德的,也有抒发爱情之情的,更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的。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情感,同时也能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曹雪芹所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其中涵盖了众多经典的文化内容,如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红楼梦》,《山海经》等等。
本文将对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要的导读和相关参考内容介绍。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和言行,它强调仁爱、尊重、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读《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培养修身养性的素养。
可以尝试阅读《论语选译》,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及对人生的启示。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的精髓”。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道的和谐统一,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虚无,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凡脱俗的境地。
阅读《道德经》可以启发个人的思考,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道德经》的版本众多,可以尝试读《道德经译注》来理解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家族生活,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人性描写和丰富的意境而著称。
读《红楼梦》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封建家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推荐阅读程伟元、董宪民等人的《红楼梦导读》来帮助理解小说的情节与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学问之宝,记载了古代人民有关自然界山川地理、动植物、怪物神话等众多知识,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生物学、民间传说的重要汇编。
《山海经》以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呈现了一个神奇而神秘的世界,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眼中的自然界及其神秘的观念。
推荐阅读许国璋的《山海经导读》,详细介绍了这部经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导读包括《论语》、《道德经》、《红楼梦》和《山海经》等。
1、《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2、《诗经·国风·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3、买椟还珠--------《韩非子》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曾子杀猪------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5、秦西巴纵麑----《淮南子》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1、《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小学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国学经典既能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又能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领悟其中的经典之美。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总共有118句,内容涵盖了历史、语文、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三字经》,孩子们可以学到许多道理和知识,比如尊师重道、勤劳致富、知错就改等。
这本经典可以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三字经》,并结合浅显的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挑选其中的篇章进行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展开相关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魏学凯编写的一本培养儿童品德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明确规定儿童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导他们尊敬父母、尊师重道、友善待人等道理。
《弟子规》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诵读和分析《弟子规》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品德准则。
此外,可以组织学校的朗诵比赛或剧本表演,让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更好地领悟和体会《弟子规》所传达的价值观。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行和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
阅读《论语》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智慧和品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选取一些经典的篇章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将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展示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3、《格兰特船长的儿女》4、《西游记》5、《繁星.春水》6、《昆虫记》7、《世界上下五千年》8、《格列佛游记》9、《上下五千年》或《中国通史》10、《童年》11、《居里夫人传》12、《小王子》六年级:(共12本)1、《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六年级)3、《卓娅和舒拉的故事》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6、《水浒传》7、《三国演义》8、《地球上的红飘带》9、《论语》(选读)10、《贝多芬传》11、《夏洛的网》12、《世界上下五千年》选读推荐篇(1—6年级)《长袜子皮皮》、《金拇指》、《白比姆耳朵》、《小鹿班比》、《阿凡提的故事》、《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希腊神话和传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严文井童话》、《阿伯吹童话》、《叶圣陶童话》、《寄小读者》、《洋葱头历险记》、《一千零一夜》、《青鸟》、《吹牛大王历险记》、《金银岛》、《列那狐传奇》、《椰林风声》、《绿野仙踪》、《堂吉珂德》、《丛林历险记》、《神秘花园》、《八十天环球旅行》、《好兵帅克》《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科幻》、《感动小学生的100个人物》、《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三毛流浪记》、《中外历史故事》、《霹雳贝贝》、《哈尔罗杰历险记》、《雾都孤儿》、《汤姆叔叔的小屋》、《五毛钱的愿望》、《斯巴达克思》、《苦儿流浪记》、《发现科学》(系列丛书)、《资治通鉴》、《契珂夫小说选》、《马克.吐温小说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丘吉尔》、《基督山伯爵》、《永别了!武器》、《威尼斯商人》、《大卫.科波非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红头发安妮》、《说岳全传》、《野性的呼唤》、《老人与海》、《小布头奇遇记》、《调皮的日子》、《女生日记》、《非法智慧》(系列)、《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长腿叔叔》、《第十一根红布条》、《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兰色的海豚岛》、《隐身人时间机器》、《五三班的坏小子》、《哈里.波特》(系列)、《美文选读》(系列)、《朝花夕拾》。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作文1253字_初二优秀作文——诵读经典,感悟成长读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可以润滑疲惫的心灵;阅读“四大名著”可以丰富平淡的生活;读朱自清、鲁迅、巴金的散文,可以使平静的心变得平静。
但在阅读了《中国经典指南》之后,融化的精髓可以让每个人受益一生。
当我们刚步入小学的大门,在领书时,我们就领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三字经这本书,这让刚接触到书籍的我充满了好奇心,便迫不及待地让妈妈给我读,讲其中的道理。
正式上学了,老师开始精讲细读,这可让我吸取了不少知识。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随着我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指南》教会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识。
从《三字经》到《睡木柴尝苦胆》等《成语故事》,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一切都能成功!从《论语》、《老子》和其他圣人那里了解人生!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指南》为我们提供了诗歌和文字。
每当我们出去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许多诗:“山光鸟悦,池影人空。
”“夕阳云孤鸭同飞,秋水如天。
”当我父亲外出工作时,我意识到“很难遇见也很难不遇见”的滋味。
当老师给我们讲课,说我的声音嘶哑时,我会意识到“春蚕死了,蜡炬化为灰烬,眼泪开始干了。
”这首诗赞扬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当我看爱国电视剧时,我会想到岳飞、辛弃疾等诗人的爱国诗记得有一次,我到河边去看莲花,陶醉在这优美景色中,我忽然记起曾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中学到的一首古诗——《爱莲说》中写到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呀!诗中描述的真是栩栩如生!瞧!那莲花的品质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吗?虽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但莲花却是花之君子!喜爱菊花、牡丹的有很多,但喜爱莲花的却有几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老子(一)《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
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
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
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孟子(一)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达两达两千年之久,而且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缘木求鱼”、“拔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一书。
齐桓晋文之事(选读)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