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数列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证明

数列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证明 设limAn=A,limBn=B,则有 法则1:lim(A n+B n)=A+B 法则2:lim(An-Bn)=A-B 法则3:lim(An ? Bn)=AB 法则4:lim(An/Bn)=A/B. 法则5:lim(An的k次方)=A的k次方(k是正整数) (n T+R的符号就先省略了,反正都知道怎么回事.) 首先必须知道极限的定义: 如果数列{Xn}和常数A有以下关系:对于?£> 0(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N,使得对于满足n > N的一切Xn,不等式|Xn-A| v &都成立, 则称常数A是数列{Xn}的极限,记作limXn=A. 根据这个定义,首先容易证明:引理1: limC=C.(即常数列的极限等于其本身) 法则1的证明: ?/ limAn=A,二对任意正数 &存在正整数N?,使n > N?时恒有|An-A| v&①(极限定义)同理对同一正数&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Bn-B| v 设N=max{N ?,N?},由上可知当n > N时①②两式全都成立. 此时|(An+Bn)-(A+B)|=|An-A)+(Bn-B)| < |An-A|+|Bn-B| v & + & =2 &. 由于&是任意正数,所以2&也是任意正数. 即:对任意正数2 &存在正整数N,使n > N时恒有|(An+Bn)-(A+B)| v 2 &. 由极限定义可知,lim(An+Bn)=A+B. 即:对任意正数C&存在正整数N,使n > N时恒有|C ? An-CA|v C&. 由极限定义可知,lim(C ? An)=C?A若C=0的话更好证) 法则2的证明: lim(A n-B n) =limA n+lim(-B n)(法则1) =limAn+(-1)limBn (引理2) =A-B. 为了证明法则3,再证明1个引理. 引理3:若limAn=0,limBn=0,则lim(An ? Bn)=0. 证明:?/ limAn=0,二对任意正数 &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An-0| v &③(极限定义)同理对同一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一、知识要点 (一) 数列的极限 1.定义:对于无穷数列{a n },若存在一个常数A ,无论预选指定多么小的正数ε,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 N ,使得当n>N 时,|an-A|<ε恒成立,则称常数A 为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 A a n n =∞ →lim . 2.运算法则:若lim n n a →∞ 、lim n n b →∞ 存在,则有 lim()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 →∞ →∞ ±=±;lim()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 →∞ →∞ ?=? )0lim (lim lim lim ≠=∞→∞ →∞→∞→n n n n n n n n n b b a b a 3.两种基本类型的极限:<1> S=?? ???-=>=<=∞ →)11() 1(1) 1(0lim a a a a a n n 或不存在 <2>设()f n 、()g n 分别是关于n 的一元多项式,次数分别是p 、q ,最高次项系数分别为p a 、 p b 且)(0)(N n n g ∈≠,则??? ????>=<=∞→)()() (0)()(lim q p q p b a q p n g n f q p n 不存在 4.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所有项和公式:1 1a S q = - (|q|<1) 无穷数列{a n }的所有项和:lim n n S S →∞ = (当lim n n S →∞ 存在时) (二)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证题步骤为: ①验证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0n n = 成立。 ②假设命题对n=k(k ≥0n )时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则由①②,对于一切n ≥ 0n 的自然数,命题都成立。 二、例题(数学的极限)

专题12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专题三 函数 不等式 数列 极限 数学归纳法 一能力培养 1,归纳猜想证明 2,转化能力 3,运算能力 4,反思能力 二问题探讨 1 冋题1数列{ a n }满足3] , a i a 2 2 问题2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x)和数列{ a n }满足下列条件: a 1 a , a . f (a n 1) (n =2,3,4, ),a 2 印, f (a n ) f (a n 1) = k(a n a n 1) (n =2,3,4,),其中 a 为常数,k 为非零常数 (I) 令b n a n 1 a n ( n N ),证明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 (II) 求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III)当k 1时,求 lim a n . n umv uuuv uuuv uuuv uuuiv uuv 问题3已知两点M ( 1,0) ,N (1,0),且点P 使MP MN , PM PN , NM NP 成公差小 于零的等差数列? uuuv uuuv (I)点P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II)若点P 坐标为(X g , y 。),记 为PM 与PN 的夹角,求tan 2 a n n a n ,(n N ). (I)求{a n }的通项公式 (II)求丄 100n 的最小值; a n (III)设函数 f(n)是— 100n 与n 的最大者,求 f (n)的最小值.

三习题探讨 选择题 2 1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n kn ,若此数列满足a n a n ,(n N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k 2 B, k 2 C,k 3 D, k 3 2等差数列{ a n },{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若」 --- ,贝V —= T n 3n 1 b n 2 2n 1 2n 1 2n 1 A,— B,- C,- D,- 3 3n 1 3n 1 3n 4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构成等比数列 ,它们的公比为q ,则q 的取值范围是 若AF , BF , CF 成等差数列,则有 1 6在 ABC 中,ta nA 是以4为第三项,4为第七项的等差数列的公差,ta nB 是以-为 3 第三项,9为第六项的等比数列的公比,则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填空 2m 项之和S 2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等差数列{a n }中,S n 是它的前n 项和且S 6 S 7,S 7 S 8,则①此数列的公差 d 0, 1苗 A, (0, 丁) B,(1 5 1 、5 1 、、 5 c,[1, 丁) D,( 1_5) 2 4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 8 B ,75 1 ,第10项开始比1大,记 25 t 色 25 4 C , 75 [ im A (a n n n _3 50 S n )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4 D ,75 t 5o 5 设 A (x i , y i ),B (X 2, y 2),C (X 3, y 3)是椭圆 2 y b 2 1(a 0)上三个点 ,F 为焦点, A, 2X 2 X ] x 3 B,2y 2 y 1 y 3 2 C,— X 2 2 D, X X 1 X 3 X 1 X 3 7等差数列{a n }前n (n 6)项和& 324,且前6项和为36,后6项和为180,则n 22 32 23 33 62 63 {a n }中』m(a 1 a ? 10 一个数列{a n },当n 为奇数时,a . 9在等比数列 2n 3n 6n ,则 lim S n 1 a n ) ,则a 1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 15 n 5n 1 ;当n 为偶数时,a n 22 .则这个数列的前

数列的证明的四种

第二章数列极限 证明留在下节进行. 三、关于极限 例6 例7 例8 四.数列单调有界证法欣赏: Cauchy (1789—1857 ) 最先给出这一极限,Riemann(1826—1866)最先给出以下证法 一. 证法一( Riemann最先给出这一证法)设应用二项式展开,得 , +

注意到 比多一项即↗. 且 有界. }单调有界. 综上, 数列{ 证法二( 利用Bernoulli不等式 ) 注意到Bernoulli不等式为正整数 ), 有 由利用Bernoulli不等式,有 ↗. 为证{ }上方有界, 考虑数列可类证↘. 事实上,

(此处利用了Bernoulli不等式 ) ↘. 显然有 有 即数列{ }有上界. 评註: 该证法的特点是惊而无险,恰到好处. 证法三( 利用均值不等式 ) 在均值不等式 中, 令 就有 即 ↗. 令 可仿上证得 时 ↗, ( 时无意义, 时诸 = , 不能用均值不等式. ) 当 时, 由

由 ↗ ↘. < 4. 证法四 ( 仍利用均值不等式 ) < 即 ↗. 有界性证法可参阅上述各证法. 证法五 先证明:对 和正整数 ,有不等式 事实上, < 该不等式又可变形为 ( 为正整数 ) 在此不等式中, 取 则有 就有 ↗.

取又有对 成立, 又由 小结、习题(2学时) 数列(1+1/n)^n的极限问题,主要是证明此数列单调递增且有上界,然后根据数列极限的单调有界准则就证明了这个极限存在。而证明此数歹」单调递增及有上界,大多数现行微积分教材都是将(1+告)·按二项式定理展开来分析证明的。本文我们将介绍四种不同方法来证明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综合能力训练

1 mn 4(m n) mn 2(m n) 【综合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n ? a n+1 >0 B. a n ? a n+1 ? a n+2>0 C. a n ? a n+2 >0 D. a n ? a n+2 ? a n+4>0 2.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sec 0 ( B 为锐角),且前n 项和S n 满足lim S n = ,那么B 的 n a 1 取值范围是( ) A. (0, ) B. (0, ) C. (0, ) D. (0, 2 3 6 4 3.已知数列{a n }中,a n =p^ (n € N ),则数列{a n }的最大项是( ) n 156 A.第12项 B.第13项 C.第 项或13 . D.不存在 4.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如果将最小数乘 2,最大数加上 7,所得三数之积为 1000,且成 等比数列,则原等差数列的公差一定是( ) A.8 B.8 或—15 C. ± 8 D. ± 15 112 1 2 3 1 2 9 1 5.已知数列{a n }: , + , + +-, + + …+ ” , ... 那么数列{ 2 3 3 4 4 4 10 10 10 a n ?a n 1 的所有项的和为( ) A.2 B.4 C.3 D.5 n 1 | n n 1 . n 6.已知a 、b € —?a -> lim n ,贝V a 的取值范围是( ) n a n a A. a>1 B. — 11 D.a>1 或一1O ,且 |a 10|<|an|, S n 为其前 n 项之和, 则() A. S 1,S 2,…, S 10都小于零,S 11, S 12, …都大于零 B. S 1,S 2,…, S 5都小于零,S 6, S 7,… 都大于零 C. S 1,S 2,…, S 19都小于零,S 20, S 21 , …都大于零 D. S 1,S 2,…, S 20都小于零,S 21 , S 22 , …都大于零 9.将自然数1, 2, 3,…,n ,…按第k 组含k 个数的规则分组: (1), (2, 3), (4, 5, 6),…,那么1996所在的组是( ) A.第62组 B.第63组 C.第64组 D.第65组 10.在等差数列中,前 n 项的和为S n ,若 S m =2n,S n =2m,(m 、 n € N 且m ^ n ),则公差d 的 值为( )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归纳、猜想、证明 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归纳、猜想、证明·教案 张毅 教学目标 1.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不断深化. 2.帮助学生掌握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想和发现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探求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出问题的结论,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学习了数学归纳法,知道它是一种证明方法.请问:它适用于哪些问题的证明? 生:与连续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 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共有两个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师:这两个步骤的作用是什么? 生:第(1)步是一次验证,第(2)步是用一次逻辑推理代替了无数次验证过程. 师:这实质上是在说明这个证明具有递推性.第(1)步是递推的始点;第(2)步是递推的依据.递推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什么? 生: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证第(2)步时,必须用归纳假设.即在n=k成立的前提下推出n=k+1成立.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递推关系的存在,才真正是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解决一些与连续自然数有关的命题.请看例1. (二)归纳、猜想、证明 1.问题的提出 a3,a4,由此推测计算an的公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公式. 师:这个题目看起来庞大,其实它包括了计算、推测、证明三部分,我们可以先一部分、一部分地处理.(学生很快活跃起来,计算工作迅速完成,请一位同学口述他的计算过程,教师板演到黑板上) 师:正确.怎么推测an的计算公式呢?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课时考点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课时考点数列极限数学 归纳法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课时考点6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考纲透析 考试大纲: 数学归纳法,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高考热点: 数学归纳法,数列的极限 1专题知识整合 1.无穷递缩等比数列(q ?0,|q |<1)各项和1 1a S q = - 2.归纳法证猜想的结论,用数学归纳法证等式和不等式。 3.含有n 的无理式,如lim n →∞ 需分子有理化,转化为 0n = 4.指数型,如111lim n n n n n a b a b +++→∞-+,分子、分母同除以|a|n +1或|b|n +1转化为求lim n n q →∞ 热点题型1:数列与极限 样题1: (05全国卷II)已知{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lga 1、lga 2、lga 4成等差数列.又21 n n b a = ,n=1,2,3,…. (Ⅰ)证明{b n }为等比数列; (Ⅱ)如果无穷等比数列{b n }各项的和1 3 S =,求数列{a n }的首项a 1和公差d . (注:无穷数列各项的和即当n ??时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 解:(Ⅰ)设数列{a n }的公差为d ,依题意,由 2142lg lg lg a a a =+ 得 2214a a a =

即)3()(1121d a a d a +=+,得d =0 或 d =a 1 因 1 221 +=+n n a a b b n n ∴ 当d =0时,{a n }为正的常数列 就有 11 221 ==++n n a a b b n n 当d =a 1时,1112112)12(,)12(1a a a a a a n n n n -+=-+=++,就有 1221+= +n n a a b b n n 2 1 = 于是数列{b n }是公比为1或 2 1 的等比数列 (Ⅱ)如果无穷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q =1,则当n →∞时其前n 项和的极限不存在。 因而d =a 1≠0,这时公比q =21,11 2b d = 这样{b n }的前n 项和为11[1()] 22112 n n d S -=- 则S=11[1()] 122lim lim 112 n n n n d S d →+∞→+∞-==- 由1 3 S =,得公差d =3,首项a 1=d =3 变式题型1 设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1=1,其前n 项和为S n ,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b 2=4, 其前n 项和为T n . 又已知lim n →∞ T n =16,S 5=2T 2+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 样题2: (05天津)已知:u n =a n +a n -1b+a n -2b 2+…+ab n -1+b n (n ?N*,a >0,b >0)。 (Ⅰ)当a = b 时,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Ⅱ)求1 lim n n n u u →∞-。 解:(I )当a = b 时,u n =(n+1)a n ,它的前n 项和 ()232341n n S a a a n a =+++++ ① ①两边同时乘以a ,得 ()23412341n n aS a a a n a +=+++ ++ ②

最新10.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

10.数学归纳法,数列 极限

第10讲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 一、知识要点 1.数学归纳法及其证明步骤 2.数列极限 3.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性质 4.无穷数列的各项和 二、经典例题 1.数学归纳法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Skip Record If...? (2)设?Skip Record If...?,证明对一切?Skip Record If...?的自然数,等式 ?Skip Record If...?均成立 例2.?Skip Record If...?,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Skip Record If...?能被13整除 (2)?Skip Record If...?能被9整除 例3.(1)数列?Skip Record If...?满足?Skip Record If...?,猜想并证明?Skip Record If...?的一个通项公式 (2)数列?Skip Record If...?的前?Skip Record If...?项和为?Skip Record If...?, 当?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求?Skip Record If...?,并求证 ?Skip Record If...?是等比数列

2.数列的极限 例4.求下列各个数列极限 (1)?Skip Record If...? (2)?Skip Record If...? (3)?Skip Record If...? 例5.求下列各个数列极限 (1)?Skip Record If...? (2)?Skip Record If...? 例6.求下列各个数列极限: (1)?Skip Record If...? (2)?Skip Record If...? 例7.计算:(1)?Skip Record If...? (2)?Skip Record If...? (3)?Skip Record If...? (4)?Skip Record If...?

考研数学数列极限内容概括及考点总结

考研数学数列极限内容概括及考点总结 来源:文都教育 数列极限的概念和判断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也是考研数学的重要考点,下面文都考研数学教研室老师为大家总结了数列极限部分的知识和考点题型,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数列极限 1. 数列极限的定义 设{}n a 为一数列,若存在常数A ,对任意的0>ε,总存在0>N ,当N n >时,有ε<-||A a n ,称A 为数列{}n a 的极限,或称数列 {}n a 收敛于A ,记为A a n n =∞ →lim 。 2. 收敛数列的性质 (1)收敛数列极限存在且唯一. (2)收敛数列必为有界数列. (3)收敛数列的保号性. 3. 极限存在准则 (1)夹逼准则 如果数列{}{}{},,n n n a b c 满足下列条件: 从某项起,即0n N ?∈,当0n n >时有,n n n c b a ≤≤,且A c a n n n n ==∞ →∞ →lim lim , 则A b n n =∞ →lim 。 (2)单调有界准则 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且有上界(或有下界)的数列{}n x 必有极限。 【注】此准则只给出了极限的存在性,并未给出极限是多少。此时一般是在判定了“极限存在”以后通过数列的递推表示,在等式两边取极限得到。 4. 重要结论

(1)若lim lim n n n n a a a a →∞ →∞ =?=. (2)lim 0lim 0 n n n n a a →∞ →∞ =?=. (3)221lim lim ,lim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 →∞ =?==. 【考点一】数列极限的概念与性质 例1设 ().lim 0,n n n n n x a y y x a →∞ ≤≤-=且为常数,则数列 {}n x 和{}n y ( ) 。 (A )都收敛于a (B )都收敛,但不一定收敛于a (C )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D )都发散 例2设 (){}{} .lim 0,,n n n n n n n n x a y y x x y →∞ ≤≤-=且和 {}n a 均为数列,则lim n n a →∞ ( )。 (A )存在且等于0 (B )存在但不一定等于0 (C )一定不存在 (D )不一定存在 【考点二】(1)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2)单调递增且有上界的数列必有极限,单调递增且无上界的数列的极限为+∞. (3)单调递减且有下界的数列必有极限,单调递减且无下界的数列的极限为-∞. 例1 设()()1103,31,2, n n n x x x x n +<<=-=,证明:数列{}n x 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例2 设 ()2 0110,20,1,2, n n n x x x x n +-<<=+=,证明:数列{}n x 极限存在,并求此极限 【考点三】夹逼准则 【思路提示】在使用夹逼准则时,需要对通项进行“缩小”和“放大”,要注意:“缩小”应该是尽可能的大,而“放大”应该是尽可能的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夹不住”那么就说明夹逼准则不适用,改方法。 【考点四】数列连加和的极限 例1. 求极限 111 lim 1111212n n →∞ ? ?+++ ?++++ +??

数列极限的证明

数列极限的证明 数列极限的证明X1=2,Xn+1=2+1/Xn,证明Xn的极限存在,并求该极限 求极限我会 |Xn+1-A|以此类推,改变数列下标可得 |Xn-A||Xn-1-A|…… |X2-A|向上迭代,可以得到|Xn+1-A|2 只要证明{x(n)}单调增加有上界就可以了。 用数学归纳法: ①证明{x(n)}单调增加。 x(2)=√[2+3x(1)]=√5>x(1); 设x(k+1)>x(k),则 x(k+2)-x(k+1))=√[2+3x(k+1)]-√[2+3x(k)](分子有理化) =[x(k+1)-3x(k)]/【√[2+3x(k+1)]+√[2+3x(k)]】>0。 ②证明{x(n)}有上界。 x(1)=1设x(k)x(k+1)=√[2+3x(k)]3 当0 当0 构造函数f(x)=x*a^x(0 令t=1/a,则:t>1、a=1/t 且,f(x)=x*(1/t)^x=x/t^x(t>1)

则: lim(x→+∞)f(x)=lim(x→+∞)x/t^x =lim(x→+∞)[x'/(t^x)'](分子分母分别求导) =lim(x→+∞)1/(t^x*lnt) =1/(+∞) =0 所以,对于数列n*a^n,其极限为0 4 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 3.根据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 (1)lim[1/(n的平方)]=0 n→∞ (2)lim[(3n+1)/(2n+1)]=3/2 n→∞ (3)lim[根号(n+1)-根号(n)]=0 n→∞ (4)lim0.999…9=1 n→∞ n个9 5几道数列极限的证明题,帮个忙。。。Lim就省略不打了。。。n/(n^2+1)=0 √(n^2+4)/n=1 sin(1/n)=0

不等式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复习资料

不等式、数列、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曹继元 不等式、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大题。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般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主,而解答题以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主。总体看来,本节内容对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预测今年高考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 仍然是以考能力为主,稳中有变,“小”中有新。与往年一样,可能出现基本题型、综合题型、应用题型等,个别题型还将会命出新意,把不等式、数列知识和现实生活、市场经济、理化生知识等紧密结合起来,甚至还会出现有较新创意的应用型题目。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不等式. 1.1 近三年湖南省高考考查情况统计

1.2 近三年考查情况分析 从近三年的高考湖南卷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几道不等式的题,但大都是将不等式融入其它知识之中。一般来讲,选择题、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函数最值的运用。解答题主要考查与不等式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作为工具知识,在高中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确定函数的最值,确定集合的子集关系,确定方程的解等,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等式中往往蕴含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等价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的思想方法,极易使得不等式与其它知识融会交融,体现“在知识交汇处设计命题”的特点,符合“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的命题理念,也能有效的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复习时,要以此为重点,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1.3 今年考情预测 ①不等式仍将是高考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选择题、填空题的难度不会增大,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但命题角度会有所变化,设问方式会有所创新,考查内容主要分布在不等式的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与集合、不等式与函数、不等式与方程等知识点中。解答题仍将以能力考查为主,重在考查代数推理能力,常以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导数、极限、数学归纳法)以及交叉综合内容为知识背景设计问题,主要考查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均值不等式的运用、取值范围的求法等知识点,不排除应用题中直接涉及不等式相关知识的可能。 ②以不等式为中心设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综合题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特别是含绝对值

数学分析-数列极限

第二章 数列极限 §1 数列极限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同学们理解数列极限存在的定义,数列发散的定义,某一实数不是数列极限的定义;掌握用数列极限定义证明数列收敛发散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数列极限存在和数列发散定义的理解;切实掌握数列收敛发散的定义,利用数列收敛或发散的定义证明数列的收敛或发散性。 教学内容: 一、课题引入 1°预备知识:数列的定义、记法、通项、项数等有关概念。 2°实例: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庄子·天下篇》引用一句话“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古不竭。”将其“数学化”即得,每天截后剩余部分长度为(单位尺) 21,221,321,……,n 21 ,…… 或简记作数列:? ?????n 21 分析:1°、? ?? ???n 21随n 增大而减小,且无限接近于常数0; 2 二、数列极限定义 1°将上述实例一般化可得:

对数列{}n a ,若存在某常数a ,当n 无限增大时,a n 能无限接近常数a ,则称 该数为收敛数列,a 为它的极限。 例如:? ?? ???n 1, a=0; ??? ? ??-+n n )1(3, a=3; {}2 n , a 不存在,数列不收敛; {}n )1(-, a 不存在,数列不收敛; 2°将“n 无限增大时”,数学“符号化”为:“存在N ,当n >N 时” 将“a n 无限接近a ”例如对? ?? ? ??-+n n )1(()3以3为极限,对ε= 10 1 3)1(3--+ =-n a a n n =10 11π n 只需取N=10,即可 3°“抽象化”得“数列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n a 是一个数列,a 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若对任给的正数ε,总存在 某一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都有 a a n -<ε 则称数列{}n a 收敛于a ,a 为它的极限。记作 a a n n =∞ →lim {(或a n →a,(n →∞)) 说明 (1)若数列{}n a 没有极限,则称该数列为发散数列。 (2)数列极限定义的“符号化”记法:a a n n =∞ →lim ? ε ?>0,?N ,当n (3)上述定义中ε的双重性:ε>0是任意..

数学分析9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判断数列极限存在的常用工具。 教学要求:(1)掌握并会证明单调有界定理,并会运用它求某些收敛数列的极限;(2)初步理解Cauchy 准则在极限理论中的主要意义,并逐步会应用Cauchy 准则判断某些数列的敛散性。 教学重点:单调有界定理、Cauchy 收敛准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相关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程序: 引言 在研究比较复杂的极限问题时,通常分两步来解决:先判断该数列是否有极限(极限的存在性问题);若有极限,再考虑如何计算些极限(极限值的计算问题)。这是极限理论的两基本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数列{}n a 极限的存在性问题之后,即使极限值的计算较为困难,但由于当n 充分大时,n a 能充分接近其极限a ,故可用n a 作为a 的近似值。 本节将重点讨论极限的存在性问题。 为了确定某个数列是否有极限,当然不可能将每一个实数依定义一一加以验证,根本的办法是直接从数列本身的特征来作出判断。 从收敛数列的有界性可知:若{}n a 收敛,则{}n a 为有界数列;但反之不一定对,即{}n a 有界不足以保证{}n a 收敛。例如{} (1)n -。但直观看来,若{}n a 有界,又{}n a 随n 的增大(减少)而增大(减少),它就有可能与其上界(或下界)非常接近,从而有可能存在极限(或收敛)。 为了说明这一点,先给出具有上述特征的数列一个名称——单调数列。 一、 单调数列 定义 若数列{}n a 的各项满足不等式11()n n n a a a a ++≤≥,则称{}n a 为递增(递减)数列。递增和递减数列统称为单调数列. 例如:1n ??????为递减数列;{} 2n 为递增数列;(1)n n ??-????不是单调数列。 二、 单调有界定理 〔问题〕 (1)单调数列一定收敛吗?;(2)收敛数列一定单调吗? 一个数列{}n a ,如果仅是单调的或有界的,不足以保证其收敛,但若既单调又有界,就可以了。此即下面的极限存在的判断方法。 定理(单调有界定理) 在实数系中,有界且单调数列必有极限。 三、 应用

数列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证明

数列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的证明 https://www.doczj.com/doc/1a1112432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数列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证明 设limAn=A,limBn=B,则有 法则1:lim(An+Bn)=A+B 法则2:lim(An-Bn)=A-B 法则3:lim(An·Bn)=AB 法则4:lim(An/Bn)=A/B. 法则5:lim(An的k次方)=A的k次方(k是正整数) (n→+∞的符号就先省略了,反正都知道怎么回事.) 首先必须知道极限的定义: 如果数列{Xn}和常数A有以下关系:对于ε>0(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N,使 得对于满足n>N的一切Xn,不等式|Xn-A|<ε都成立, 则称常数A是数列{Xn}的极限,记作limXn=A. 根据这个定义,首先容易证明: 引理1: limC=C. (即常数列的极限等于其本身) 法则1的证明: ∵limAn=A, ∴对任意正数ε,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An-A|<ε.①(极限定义) 同理对同一正数ε,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Bn-B|<ε.② 设N=max{N?,N?},由上可知当n>N时①②两式全都成立. 此时|(An+Bn)-(A+B)|=|An-A)+(Bn-B)|≤|An-A|+|Bn-B|<ε+ε=2ε. 由于ε是任意正数,所以2ε也是任意正数. 即:对任意正数2ε,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An+Bn)-(A+B)|<2ε. 由极限定义可知,lim(An+Bn)=A+B. 为了证明法则2,先证明1个引理. 引理2:若limAn=A,则lim(C·An)=C·A.(C是常数) 证明:∵limAn=A, ∴对任意正数ε,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An-A|<ε.①(极限定义) ①式两端同乘|C|,得: |C·An-CA|<Cε. 由于ε是任意正数,所以Cε也是任意正数. 即:对任意正数Cε,存在正整数N,使n>N时恒有|C·An-CA|<Cε. 由极限定义可知,lim(C·An)=C·A. (若C=0的话更好证) 法则2的证明: lim(An-Bn) =limAn+lim(-Bn) (法则1) =limAn+(-1)limBn (引理2) =A-B. 为了证明法则3,再证明1个引理.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第二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2) 等比数列 【例题精选】: 例1:“b 2 = ac ”是a , b , c 成等比数列的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分且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分析:由a , b , c 成等比数列?b ac 2=;b ac 2=若a , b , c 中有等于零者,a , b , c 不成等比数列,故选(B ) 说明:只有当a , b , c 均不为零时, b ac 2=? a , b , c 成等比数列。 例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次和S k k n n =+3(为常数),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 是 A .k 为任意实数时,{}a n 是等比数列 B .k = -1时,{}a n 是等比数列 C .k = 0时,{}a n 是等比数列 D .{}a n 不可能是等比数列 分析:给出 s k k n n =+3(为常数),可由s n 求出通项a n 来进行判断: n a s k n a s s k k n n n n n n ===+≥=-=+-+=?---13123323211111 时,时,() ()() 当n a ==?=1223210时,由()式 当a k k 121321=+==-时代入()式得得, {}∴=-=?∈-当时,数列k a n N a n n n 1231()是等比数列,故选(B )。 小结:解好本题要准确掌握数列的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关系式 a n =s n s s n n n 1 112=-≥?? ?- 例3: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a a a a 132492040+=-+=,,求 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 ,依题意:() ()a a q a q a q 112 1 13 201402+=-+=????? ()()()()()12112 214 421024 19188÷=-∴=-=-∴==--=-得 代入得q q a a a q 例4:(1)在等比数列6,…,1458,…,13122,…中,1458是第n 项, 13122

数列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练习(有-答案)

数列极限和数学归纳法 一、知识点整理: 数列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常见数列的极限公式以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要求: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常见数列的极限,掌握公比q 当01 q <<时无穷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公式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并用于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2 1 ,(1),n n n -等数列的极限 2、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使用的条件以及推广 3、常见数列的极限:1 lim 0,lim 0(1),lim →+∞→+∞→+∞ ==<=n n n n q q C C n 4、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1lim (01)1→+∞==<<-n n a S S q q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原理,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和整除性问题,会利用“归纳、猜想和 证明”处理数列问题 (1)、证明恒等式和整除问题(充分运用归纳、假设,拆项的技巧,如证明22389n n +--能被64 整除,2438(1)9k k +-+-)22 9(389)64(1)k k k +=--++),证明的目标非常明确; (2)、“归纳-猜想-证明”,即归纳要准确、猜想要合理、证明要规范,这类题目也是高考考察数列的重点内容。 二、填空题 1、 计算:1 12323lim -+∞→+-n n n n n =_____3_____。 2、 有一列正方体,棱长组成以1为首项、2 1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体积分别记为ΛΛ,,, ,n V V V 21 =+++∞ →)(lim 21n n V V V Λ87 . 3、 20lim ______313n n n →∞+=+1 3 4、 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为,则 =______32 _______. 5、 设{}n a 是公比为 2 1 的等比数列,且4)(lim 12531=+???+++-∞→n n a a a a ,则=1a 3. 6、 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23432,2a a a a ==,则()12lim n n a a a →∞ +++=L _16±______. 7、 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13(2)--+=+-n n n a ,则)(lim 21n n a a a +++∞ →Λ=___76 ____ . 8、已知数列{}n a 是无穷等比数列,其前n 项和是n S ,若232a a +=,341a a +=, 则lim n n S →∞ 的值为 163 . {}n a *1 , 1 ()1 , 2(1)n n a n N n n n =?? =∈?≥?+? n n S lim n n S →∞

考研数列极限计算汇总

数列极限及其计算(习题部分) 数列极限存在性的证明以及数列极限的计算,是考研数学的重难点,有时会命制成压轴题。 在考研范围内,数列极限计算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单调有界准则、夹逼准则、初等变形、定积分定义、归结原理、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转化为幂级数求和等。本章部分题目涉及到后续章节的知识(如利用定积分定义求极限),自学本讲义的同学可暂时跳过。 题型一、递推数列的极限 (一)单调有界准则 例题1收敛并求极限值 注:利用单调有界准则证明递推数列的收敛性,是常考题型。在具体证明单调性和有界性时,常用到一些经典的不等式放缩,如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等;有时也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进行含有自然数的命题的证明时,我们常常可以考虑数学归纳法,这是一个很好用也很流氓的一个方法。) 类题1 ,证明收敛并求极限值 类题2 ,证明收敛并求极限值 ,问此时是否收敛,该如何 证明?若将,又该如何证明? 类题3 ,证明收敛并求极限值 [注]:此题对于极限值的取舍才是关键点,这是很多辅导书都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希望大家好好思考。 类题4 设数列,证明收敛并求极限 类题5设可导,且,对于数列收敛, 且极限值满足方程 类题6 收敛并求极限值 类题7 (2018年数学二压轴题)设,证明收敛并求极限 注:这题是我当年考研时的原题,当时考完以后,很多人就在吹这个题多么的不常规,是考研史上最难的数列极限题。也正常,弱者总喜欢找各种理由。 例题2设收敛 注:①.该题说明,某些不是递推型的数列,也可以用单调有界准则来证明 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极限,我们将这个极限值定义为欧拉常数, 和是等价无穷

是发散的。() 例题3问数列的单调性和函数的单调性之间有无必然联系?请猜想并证明你的判断。 例题4 (2013年数学二压轴题)设函数 (1) 求的最小值 (2)设数列收敛并求极限 注:本题的解法值得借鉴。该题说明,即使某些数列的递推关系由不等式给出,也能使用单调有界准则。 类题1 收敛并求极限 类题2 ,证明收敛并求极限 (二)非单调的迭代数列 例题1收敛并求极限值 注:对付这种不单调的数列,我们可以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即先把极限值找出来,然后再用递推放缩的方法,证明这个数字就是该数列的极限。以下还有几道类似的题—— 类题1 ,证明收敛并求极限值 类题2 收敛并求极限值 例题2 压缩映像原理 设当,满足——对于上任意两点和,都有 ,试证明—— (1) ,使得 (2) ,证明收敛,且 注:压缩映像原理根本就不要求数列是单调的——只要函数是一个压缩映射,那么就一定收 若题目还告知了可导,那么在具体使用压缩映像原理证明数列收敛时,更常用的是下面这个推论:推论成立,则一定收敛。 (在利用压缩映像原理解题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了 ——正是因为,才能保证数列收敛。这里的相当于是一个“压缩比例” 或“压缩因子”。所以,如果只是证明出来了,是证明不出数列收敛的;, 才能说明数列收敛,也就是说,这个是不可缺少的,在解题时一定要找到这个具体的,切记!)

第二轮复习专题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第二轮复习专题4: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 ◆解题方法导引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是必考内容,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是 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灵活处理这些公式和有关性质能为解题找到快捷办法。 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与函数密切相关。 2.数列问题的基本思想即为归纳和递推,归纳-猜想-证明是基本方法。 3.掌握下列求和方法:裂项相消、错位相减、倒序相加。 4.本节知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高考热点之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试题具有 “精致”,“巧妙”,“灵活”的特点。

◆基础练习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数列{a n }的前n项和是S n =n2+2n-1,则{a n }为等差数列。 (B)若数列{a n }的前n项和是S n =3n-c,则c=1是{a n }为等比数列的充 要条件 (C)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D)等比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公比q>1. 2. 已知数列{a n }前n项和S n =2n2-3n,则a n =________. 已知数列{a n }前n项和S n =3n-2,则a n =___________. 3.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3 =2,则下列各数可以确定的是 A.S 7 B.S 6 C.S 5 D.S 4 4.等比数列{a n }中,a 1 +a 2 +a 3 =6,a 2 +a 3 +a 4 =-3,则首项a 1 =_____,公比 q=_____. 5.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且和为19,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12,则此四个数为。 6.设{a n }是等到差数列,S n 是前n项和,若a n =m,a m =n,则a m+n = 若S n =m,S m =n,则S m+n = 。 7.在等差数列中,S n =100,S 2n =400,则S 3n =_______。 8.若数列的前n项和S n =2n-1(n∈N),则a 1 2+a 2 2+…+a n 2= 。 ◆例题精选 1.等比数列{a n }中,a 1 +a n =66,a 2 a n-1 =128,S n =126,求n及公比q。 2.在等差数列中,前20项之和为180,前20项中奇数项之和与偶数项之和的比是4:5,求公差d。 3.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 =15,公差d=-2,求S n 的最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