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声现象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八班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学问点归纳(精选6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学问点归纳篇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双耳效应:可由此推断声源方位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打算噪声的危害和掌握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凡是阻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等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铁轨听声音等八班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学问点归纳篇2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动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悦耳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肯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试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由于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第二章《声现象》声速计算专题训练1.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为10m的空铁管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1次敲击声B.2次敲击声C.3次敲击声D.4次敲击声2.如图所示是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的限速牌和固定测速仪,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
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8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位置相距为34mC.该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没有超速行驶D.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85s3.已知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完成下列填空。
(1)如果在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距离人 m。
(2)在无风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是在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1.29s,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实际时间应为 。
(3)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
(已知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4.如图(a)所示,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测量声速。
实验中小华应(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时结束计时。
如图(b)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毫秒;(2)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于是他把铜铃固定在图(b)所示位置(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度后敲打铜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答案:C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答案:C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A错误;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振幅,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C.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故“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正确;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BA.甲图中手按压古筝不同位置的弦时,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利用放大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C.丙图中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答案】慢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解析】(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故答案为:(1). 慢 (2). 低 (3). 频率 (4). 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 Hz (5). 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点睛】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2.小明同学在学习完课本上“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回到家中想用铁脸盆和水等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请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1)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A.需要实验器材:铁脸盆、水、钢勺.B.在铁脸盆中装入适量的水,用钢勺轻敲铁脸盆,会发现铁脸盆中的水在跳动.C.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________(选填“高”“低”或“不变”).(4)结论:通过分析,结合提出的问题,你能初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5)评估:你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什么问题____________?(写出探究的问题即可)【答案】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或音调高低与水多少有关吗?【解析】【分析】【详解】(2)本题所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猜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高;(4)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5) 因为实验中可以看到水的跳动,故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研究:声音怎样产生;另外在水盆中将入不同深度的水时,盆的振动频率会变化,所以还可以研究:音调高低与水的多少有关吗?3.观察表,试写出三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有:(1)由第一第二列可得:_____.(2)由第三第四列可得:_____.(3)由第五第六列可得:_____.【答案】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解析】【详解】(1)由表中第一第二列可以看出,同样是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会不同,故可得出: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2)由表中第三第四列可以看出,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3)由表中第五第六列可以看出,频率不同,但声速相同,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音叉和示波器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关系。
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5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2. 声音的特性●物体振动的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3. 声的利用●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应用非常广泛。
●人们把高于20 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波。
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控制噪声可以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
考查内容: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问题、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波形图、声的利用、噪声的防治等。
声音的产生1.以下物体不是声源的是()A.蝙蝠正在觅食B.静静悬挂在床头的吉他C.秋风中正在簌簌发抖的树叶D.正在挥舞的手臂2.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实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科学推理法”或“转换法”).3.音乐会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竹制的笛子吹奏乐曲,此时笛子发声是因为()A.歌手嘴唇振动发声B.竹管振动发声C.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D.都不正确4.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声音的传播5.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_______(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6.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鱼B.小鸟C.同时听到D.无法确定7.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A.1.5km/h B.1.5m/sC.150m/s D.1500m/s8.剧场等场所的墙壁上都会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减弱回声B.增强回声C.为了美观D.防止墙体振动发出声音9.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则小明距山崖()A.1020m B.2040mC.340m D.510m10.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A.B.C.D.11.如图是一静止在水面上的测量船利用声纳测量海底深度的显示装置,图中两个波形是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
八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二章《声现象》实验探究专题训练1.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打鼓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C.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D.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2.如图描述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A.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B.正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C.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D.抽取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小3.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B.用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同轴齿轮C.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他的耳朵。
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同样力度敲打衣架的声音,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选填“强”或“弱”)(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操作(选“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并由此推理可知。
5.如图所示,老师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老师跟小明相隔一定的距离用土电话“窃窃私语”,而跟老师相同距离的其他同学却听不到他们的谈话,这表明。
(2)如果在通话时,找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的声音,这是由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的声音。
6.小明和小强在家中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1)他们选用手机作为声源,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提出了下列两个方案:方案一:人站在离声源的一定距离处,用不同的材料将手机盖住,然后比较所听到的声音响度的大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答案:DA.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振幅就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音调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有关,与声音的振幅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钢琴琴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C.使用不同的力量弹同一个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答案:B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琴弦的振动快慢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符合题意;C.使用不同的力量弹同一个琴键是为了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说明D调“1(do)”的频率高于中音C 调“1(do)”的频率,因此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BA.古筝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B.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闹钟铃声的音量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一艘探测船在经过某个海域距离相等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1.2秒、0.8秒、1.2秒、0.6秒、1.2秒,再求出海底与海平面间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
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A.B.C.D.答案:B由“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1.2秒、0.8秒、1.2秒、0.6秒、1.2秒”可知,A、C、E三个位置超声波传播的时间相等且最长,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不变,由s=vt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相等且最远,故A、C、E三个位置所处深度相同,且最深;D点超声波传播的时间最短,只有0.6秒,所以D点所处深度最浅,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3、“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编钟按照大小次序排列,钟体呈合瓦形,这种特殊结构,使得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
编钟奇妙的双音特性,其主要原因是敲击正面和侧面时振动的频率不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我们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B.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D.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答案:C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敲击编钟时,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时,各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各编钟的振幅可能相同,则响度可能相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题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编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所以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专题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2、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4、琵琶演员在演奏前调节琴弦的松紧,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5、晚上,爸爸对小明说“请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不要影响邻居休息,”这里“调小”的是声音的()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
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__的原理,从__减弱噪声。
2、俗话说“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判断的;不管是乐音还是噪声都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1、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
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
D、牛叫时的声带
2.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实例,其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电话号码,却听不到呼叫声
B.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谈
3、关于声音传播的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给远方亲友打电话,是利用空气把声音传到远方
B、宇航员在太空只能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流是因为距离太远
C、在教室后排有时听不清楚老师讲话,如果没有空气回听得更清楚些
D、在天坛回音壁三音石上拍一次手,听到的三次回声都是声音反射产生的
4.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改编题)
A.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是一种波,但它没有能量
5、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面溅起水花;(3)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铅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1)(2)
B、(2)(3)
C、(2)(4)
D、(3)(4)
6. 小红同学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这两种乐器的主要依据是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当她弹钢琴时,用不同的力度弹奏同一个音,钢琴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7. 有甲、乙两个音叉发声时,用同一个麦克风接收声
音,将声音转变为电信号输入到同一个示波器中,其声
波图形如下图的甲和乙。
对甲和乙音叉发声的振幅和频
率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甲、乙音叉的振幅和频率都相同;
B. 两音叉的振幅相同,但乙音叉的频率较大;
C. 两音叉的频率相同,但甲音叉的振幅较大;
D. 两音叉的振幅和频率都比乙的大。
8.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远近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A.不可见光时将他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C.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采用控制钢尺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
D.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9.擂鼓人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 )
A.音调升高B.响度增大C.音色改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图1
10.古诗:“少小离家老在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 )。
A .音调
B .方言、土语
C .音
色 D .响度
11.医用“B 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声音响度太小
B .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 .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 .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12.对由于衣物没有放平引起洗衣机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 )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
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
D .在洗衣机里加更多的水
13.海豚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它们能在黑暗的海水中准确而快速地捕捉食物,避开敌害,
远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系统,这是它利用了自身发出的( )
A.次声波
B.超声波
C.电磁波
D.红外线
14.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B .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 .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D .一般来说,人耳不能感觉到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
15.如图1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
A .声音是一种波
B .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
C .声波具有能量
D .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
16.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
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
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
这哨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7.探究:发声的桌面也在振动。
提出问题: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但肉眼却看不见桌子在振动。
桌子是否在振动呢有什么方法证明桌子在发声的同时也在振动呢
实验设计:
(1)如图12所示,在桌子上固定一小块平面镜,让激
光笔发出的激光照射在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我们
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在墙上出现一个小光斑,这是由于光
在墙壁上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
(2)用力敲击桌面,观察小光斑位置的变化。
收集证据: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小光斑 ,这
说明 。
交流合作:若用这套器材研究声音的响度和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同时观察 。
18.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图12
图21 图22
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两图是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图21是用弹性塑料片
分别以快、慢的速度来拨动书页;图22是改变不同力度来
敲击音叉,并观察小球弹起的高度。
图21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 与 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图22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 与 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2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物理学是探索的科学,物理学家们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自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以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进行了许多探究活动。
以下几项活动,你肯定参与过:
A . 探究琴弦的音调跟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B . 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表面积、温度、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C . 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
D .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其中有两组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它们是 和 。
(填写字母)
22.漫步花丛,我们听到蜜蜂嗡嗡声是由蜜蜂的翅膀的 产生的。
在校艺术节上,小明同学敲鼓时,用力大小不同时,鼓声的__________不同,台下观众听到鼓声是靠________传播的.
23.正常人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Hz .蝙蝠在飞行时.是依靠 来导航的.
24. 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主要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
要求:设计的实验既要具有可行性,还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操作过程:
(3)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