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魏晋南北朝部分学习笔记

一、曹丕《典论.论文》

1、什么是曹丕《典论.论文》?

答:曹丕,字子桓,220年即位。《典论.论文》,“典”有“常”或“法”的意思。“典论”,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2、《典论.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全文六个自然段,主要是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优劣,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第一自然段: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即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第二自然段: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的专长齐驾并驱,驰骋在当时文坛。但要以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倾服,是难于做到的。故提出“审己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这就是曹丕《论文》的宗旨。第三段:具体论述建安七子的文章得失。“王粲长于辞赋,徐擀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汤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曹丕对不同的作家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创了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第四段: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照应首段,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接着,转述论文体的不同特点。第五段: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第六段:论述文章的价值。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3、什么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以及“文气说”有什么影响?

答:“文以气为主”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这些作家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气质。曹丕的“文气说”虽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其观点不免失于偏颇。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批评家有很大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刚柔迭用,喜愠分情”等观点,基本上都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

4、“建安七子”指哪些?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和东平刘桢公幹。

5、《典论?论文》中提出的“四科八种”指的是什么?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即“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二、陆机《文赋》

6、简介陆机《文赋》

答: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他写《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7、陆机“诗缘请情而绮靡”说应该怎样理解?

答:陆机在《文赋》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学理论观点,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毛诗大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认识到了诗歌的抒情作用,但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陆机只讲“诗缘情”,不讲诗歌的“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再加上他讲的“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8.陆机的文章“十体”说

答: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9、陆机认为创作激情如何产生?

答:激情的产生:其一、阅读前人作品,从中受到感染,因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其二、四时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动了作者的感情,要抒发作者感物而兴的喜怒哀乐之情,因而“投篇援笔,宣之斯文”。

10、陆机如何通过想象进行构思?

答:关于通过想象进行构思的问题。想象的特点首先是情物结合,当文思勃发,“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其次是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作家创作时浮想联翩,包罗万有,还必须符合作品的主旨,即序言中说的“意”,也就是作品的整个构思。他注意到了在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文思开塞的现象,但苦于没有找到原因,直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得以解决。

11、关于因袭和创新的问题,陆机是怎样看待的?

答:关于因袭和创新的问题,作者主张在学习前人作品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创造。

12、陆机认为内容与形式有何关系?

答: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他主为“理扶直而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编织文章的色彩。以意为主,以辞为辅。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揭示了诗主情,赋写物的特点。陆机不仅重视作品的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采妍丽。

13、陆机如何怎样认识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

答:关于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陆机认识到文体千差万别,事物丰富多彩,在充分描物象的前提下,由于作者的才性和文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作家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性,选择相应的文体、创造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14、陆机怎样认识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答:对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陆机认为文章具有囊括众理、贯通古今、宣扬风教、滋润万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此外、《文赋》还从谋篇、定章、遣词、造句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细致的讨论。

三、《文心雕龙. 神思》

15、刘勰认为什么是神思?

答: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文学家。《神思》是第二十六篇,神,指构思时的精神状态即作者的想象活动;思,是指创作构想。

16、在《神思》篇中,刘勰认为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如何进行?

答:本篇在于论述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身养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首先指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其次,指出这种思维活动一定要寂静地、专注地、聚精会神地进行,这样,吟咏时才能发出珠玉般的声音,写出美好悦耳的声音。另外,指出主观想象不能离开客观的事物,想象在内心活动时,思想是决定的关键,但当作品反映外在事物时,文词又成了决定一切的枢机。最后,对作家提出了要求:一、“积学”,不断积累知识;二、“酌理”,不断增长才干;三、“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文辞的技能。这样,作家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总之,思想决定内容,内容又决定作品的语言。因此,要求内容和语言的统一,并照应前文归结到“秉心养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第二段:论述文思的。认为文思的迟和速决定于一个基础——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第三段:论说修改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第四段:用“赞”的形式总结全文,说明构思时想象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前者受后者影响,而后者又要靠文学作品来表现,故要讲究文词的推敲,比兴手法的运用,写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好作品。

四、《文心雕龙. 情采》

17、论述情与采的关系

答:《情采》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情是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范畴;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范畴。刘勰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的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才是好文章。第一段: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认为“文附质”、“质待文”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二段:论述“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两种写作态度的不同,提出“述志为本”的创作主张,抨击了当时文坛重文轻质,“言于志反”的不良倾向。第三段,指出过分追求形式会损害作品的内容,只有“心定”、“理正”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好文章,所以要求从内容出发,正确使用文采。第四段,用“赞”的形式,总括全篇主旨。指出文章要用文采来表现,否则文章不可能传播得很远,如果“繁采寡情”,也会使作品空乏无味。照应前文“文附质”、“质待文”。

五、《文心雕龙. 物色》

18、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

答:《物色》主要内容是谈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文学究竟怎样来反映现实等问题。刘勰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创作开始于对外物的感受:“物色之心,心亦摇焉”。随着四季景物的不同变化,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而文学就是这种情感的抒发,所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种对物、情、辞的阐述,说明了三者的主从关系,肯定了外物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19、《文心雕龙. 物色》总结了《诗经》描写景物的经验有哪些?

答:总结了《诗经》描写景物的经验:情景交融,语言简练。刘勰认为这与诗人有感于物,联想丰富,流连万象,随物宛转,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是分不开的。主张描写景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反对晋宋以来片面追求“文贵形似”的不良风气。刘勰认为,描写自然景物不是抄袭自然,而是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去仔细体察吟咏万物的声色。总之,山川景物是文思的源泉。诗人触景生情,缘情而发,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才能写出动人的诗篇。

六、《文心雕龙. 知音》

20、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如何论述正确评价作品的问题?

答:《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主要论述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作品的问题。全文共四段和一个结语。第一段,论知音难遇。他把年不能正确评价作家作品的原因,归咎于批评者所持的三种偏见:“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第二段:论难知之故。他认为作品难于正确评价的原因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和“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也就是说:文学并不是有形可触、有色可辨的东西,而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比较隐蔽的,他总是把自己的爱憎感情融入于作品的形象之中。文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致使批评者难于掌握作品的客观原因。所以刘勰说:“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另外,读者的偏爱是难于正确评价作品的主观原因。第三段,论音本易知之理。他虽然认为作品的思想内容不易掌握,但他也认为作品仍然是可以认识的。他强调批评家的修养和“博观”对正确评价作品的重要意义。第四段:论知音程序在于“沿波讨源”和“深识鉴奥”,即由表及里,洞察入微。刘勰认为,文学创作是由内容(“情”)到形式(“辞”),而文学批评是由形式(“文”)到内容(“情”)。即所谓“缀情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另一方面,只有见识卓越、能洞察作品深入意义的人,才可能进行正确的评价。最后,点明本文主旨:真正的好作品,需要依靠见识高明的批评家来做公允的评价,而要正确地评价文学作品,只有遵循文学批评的正常规律,才不至于走上错误的道路。

21、刘勰认为怎样鉴别文情呢?

答:刘勰认为:一、看作品的情志安排;二、看作品的遣辞造句;三、看作品的通古变今;四、看作品的表现手法;五、看作品的典故运用;六、看作品的音调韵律。

七、《文心雕龙. 序志》

22、刘勰如何阐述写《文心雕龙》的动机、目的,以及全书的体例和主要内容。?

答:《序志》是《文心雕龙》最后一篇,是全书的总序。本篇除了对书名解释外,主要阐述了写《文心雕龙》的动机、目的,以及全书的体例和主要内容。最后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了理论著作的甘苦和自己写作的基本态度。第一段:首先,解释书名:“文心”,即作文之用心,就把作文的纲领、方法,以及文学的体裁和文学的批评都包括进去。“雕龙”指作文如雕刻龙纹一般,比喻作文的精细和要讲究文采。其次,论述了创作的重要性。“树德建言”努力于著述,能使自己的名声和事业永垂不朽。第二段:首先热情的歌颂了孔子,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仰慕。其次,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通过他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写《文心雕龙》的目的在于挽救当时走上歧途的文风。第四段:阐述《文心雕龙》

一书的大致内容及其体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一、阐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基本观点。这一部分即所谓总论,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二、论述文学的体裁问题(即文体论)。三、论述文章的创作问题(即创作论)。四、论述文学批评问题(批评论)。第五段:作者论述著书的甘苦和自己写作的基本态度。首先说明自己有的意见与前人相同,并不是雷同抄袭,而是事实上不能有别的说法;有的意见与前人不同,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是按理不能相同。不管自己与前人或今人同与不同,无非是为了找出正确的道理而已。其次,作者一方面认为“言不尽意,圣人所难”,一方面又表示谦虚,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担心此书无益于后人。最后,本篇末尾的“赞”,是作者的结束语。一方面感叹人生有限,学问无边;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著作对后人有所帮助。

23、孔子说:“文质彬彬”,《文心雕龙》说:“文附质”、“质待文”。什么是“文质”和“文质”说?

答:文质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也有人认为,“质”指质朴的文风)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齐梁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质”即指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文”即指文采。刘勰在这里以客观事物的形象来阐述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说明文采是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待于通过精美得体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上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而艺术形式又是为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这就是“文质说”的基本内涵。

24、《文心雕龙》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答:《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勰《文心雕龙》选录”)

25、关于“风骨”说

答: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26、什么是建安风骨?

答: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当时比较著名的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这种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唐初诗文革新家陈子昂所提倡的“汉魏风骨”,即指此而言。他主张作诗要具有“骨气端翔”(《修竹篇序》)的雄健风格,对于扭转唐初“采丽竞繁”的不良文风起了巨大作用。唐代大诗人李白亦对“蓬莱文章建安骨”倍加推崇。

八、锺嵘《诗品序》

27、什么是钟嵘的“三义”说?

答:钟嵘《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说法。什么是“三义”呢?文章又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则所谓兴,就是诗言约而意丰,有言外之意;比,就是写物以比喻作者之志,亦即是比喻;而赋,就是用语言寓含的方式来描写物。

28、如何运用这“三义”呢?

答:钟嵘又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可以看出:首先,钟嵘把“兴”放在“三义”之首,是突出强调诗歌艺术思维特征;其次,钟嵘要求兴、比、赋必须综合运用,否则就会有不同的缺陷,这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另外,在“三义”之外,还必须以“风力”为主干,以“丹彩”为润饰,这样才能写出闻之心动,味之无穷,即所谓有“滋味”的作品。(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钟嵘《诗品》选录”)

29、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的内涵是什么?

答: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0、钟嵘《诗品》里的“风骨”(“风力”)指的是什么?

答: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

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31、钟嵘的“滋味”论的内涵是什么?

答: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33、钟嵘《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锺嵘,字仲伟,著有《诗品》三卷,品评了汉魏以来五言诗的优劣,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对后世诗歌批评影响甚大。其序言则为全书的精华所在。

《诗品序》可以分为十个自然段,八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诗歌产生及其巨大作用。人的思想感情在外界环境激发下,发生变化,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便产生了诗歌。第二部分(2—4自然段):论述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演变、表现手法,对齐、梁诗歌创作上的不良倾向进行纠正。第二自然段,论述五言诗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提倡“建安风力”,要求诗应清新刚健,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抨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哲理诗。第三自然段,在说明五言诗重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强调三者结合。第四自然段,指出齐、梁时产生“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风,是作者不了解“感荡心灵”对诗歌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5自然段)申说写《诗品》的目的和动机:针对当时诗歌的现状,对五言诗进行评述,以利于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以上三部分为《诗品》卷上序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6自然段)对《诗品》体例说明。第五部分:(7自然段)举例说明优秀诗作产生于作者的直接感受,即“直寻”;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第六部分:(8自然段)表明对诸家文论和诗文辑录的不满,申说《诗品》将分三品来评价五言诗作者百二十人。以上三部分为《诗品》卷中序的主要内容。第七部分(9自然段)论述诗歌的声律,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四声八病”说对诗歌的束缚。第八部分:(10自然段)举上品作家包括:曹植、王粲、刘桢、阮籍、潘岳、张协、谢灵运、陆机、左思;中品作家包括:嵇康、张华、何晏、刘琨、郭璞、王微、谢混、鲍照、颜延之、陶渊明、谢惠连。说明他们才是五言诗的优秀作家。以上两部分为《诗品》卷下序的主要内容。

九、萧统《文选序》

34、萧统《文选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萧统,字德施。世称照明太子。《文选》又称《照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保存了周秦到齐梁一百二十多位作家的五百多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学问——选学。唐高宗时李善为之作注,玄宗时又有五人为之作注,二者合称六臣注《文选》。全文可分为七段:第一段,从原始时代的生活说起,说明文字、书籍是时代社会的产物。第二段,日常事务和用具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质朴趋向文化,以此推论文章的发展也必然遵循同样的规律,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第三段从诗之六义讲了赋的发展情况,又讲了骚体的产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汉书.文艺志》

把屈原的作品列入“赋”类,这里分别论述,体现了汉赋偏重“体物”,骚体着重“抒情”的差别;(二)、屈原作品的“耿介之意”和“壹郁之怀”是由当时楚国复杂的政治斗争条件所制造的,可见萧统认为文章“随时改变”的观点中含有社会政治因素。第四段叙述其余各种文体的产生都与社会需要有关。第五段进一步申说编选文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在浩繁的文学遗产中有效的学习,说明选编文集的必要性,同时表明自己的志趣和意向。第六段说明不选经书、子书的原因,对学术著作和诗赋辞翰作了区分。第七段说明不选战国秦汉之际谋士之语及历史著作的原因,指出史书中的赞、论、序、述由于“踪辑辞采、错比文华’而加选录,揭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选文的标准。最后一段讲编排体例。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王晓毅 1士族社会的发育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 荐举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征辟 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 辟:公府聘为专书 察举(自下而上):孝廉:郡级贡士 秀才 连带责任 官不用本地人,吏用本地人 黄范传 中国 领导上台要组建自己的班子 门生 故吏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凡事)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士族来源: 士林学门 乡里豪族 官场官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3、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庄园经济的特征 在以庄园经济,,这个“平面” 仲长统-曹操 憧憬的庄园生活 使居右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后汉书·仲长统传》 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儒家思想:教人做奴隶的东西,培植奴性 说了不做,做了不说 4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徐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 掩护党人 俭得亡命 《后汉书·党锢列传》 准备以暴力推翻汉王找台

水到渠不成 不推不倒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中者二爷 故圣人顺时移动,智者因二一发 《后汉书·皇甫嵩传》 《后汉书·郑泰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 二、汉末落 名教破产 《后汉书·陈蕃传》 良心不能培养,良心通过教育出来了,教育讲的太多使人变得虚伪。心硬的可以划得着火柴 1971年林彪—分水岭 中国走的慢一点等等你的灵魂 2道家复兴 老庄的贵生哲学 《逍遥》 《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 闻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 良少诞节 《后汉书·戴良传》 山阳—山东 薛勤葬妻 夫复 《风俗通义》 枪挑法制 故圣人能与时推移 崔寔《政论》 三、建安~魏初社会与思想的变化 1、建安名士及其思想 慷慨悲凉的建安时代 (公元196-220) 黄老道家 信仰胜利,虚无 铠甲生虮四 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朝 北朝—鲜卑氏 第一代 领袖:曹操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古希腊时代从至近代18世纪中期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里的中国进行简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地图中体现出的欧洲人对于中国认知的变化,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世界地图欧洲人中国观中西交流 一、前言 在中西交流历史方面,各位大家学者都做了诸多研究,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各个角度都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上课时老师曾提到的可以从西方地图里看中国这点启发了我,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仅仅是研究西方某一时期或者具体某一幅地图中的中国,而我认为我可以做的是在纵观西方地图绘制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欧洲人对于中国看法观念的变化历程,并且可以得出通过这些观念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的中西交流的历史。 二、中国地名见诸欧洲人所制地图之前 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长期以来,二者的文化是在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的成分。 公元前1世纪之后,由于路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中西交流开始增强,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茶叶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并称其为“赛里斯”(seres),普遍认为该名称就是由丝绸的拉丁语(sere)演化而来,并且很多古罗马诗人在诗作里都提到了赛里斯。‘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①公元前37年维吉尔在他的《农事诗》里这样写道。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写道,“据传闻,塞里斯人与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身高十三肘尺(约6米)的人。他们可以寿逾二百岁。”②还有不少诗人作家将赛里斯描述为一个宁静祥和,气候温和的礼仪之邦,体现出 ①Virgil , The Georgics,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26 ②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第6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40张地图让你真正读懂全世界解析

40张地图让你真正读懂全世界 对于理解世界以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两方面来说,地图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工具。但是地图只能够解释你提出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在看到一个名为“他们没有在学校里教给你的40张地图”的帖子席卷网络,我觉得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我们自己的版本。有一些地图可能过于书呆子气,但是我觉得它们的迷人程度并没有少一点儿,也很易于理解。 1.世界政治地图,约公元200年 哪一个更令人惊讶:在近1800年以来,人类文明史上有多少事情已经沧海桑田;还是有多少地图上的不同今天仍是如此? 2.在哪里人们最欢迎和最不欢迎外国人 群众对外国游客的态度

图标小解:蓝色越深欢迎,红色越深越不欢迎 这对计划你的下个假期会有帮助,虽然结果可能会非常让人吃惊。 3.世界主要书写系统 图标从上到下依次为:拉丁文、斯拉夫字母、韩文、其他字母、阿拉伯文、其他希伯来字母、梵文、其他元音附标文字、音节文字、象形文字。 这张地图提醒了我们世界的不同与共性,要比国界更加深远。它还协助讲述了依旧塑造着全球格局的一些主要事件。几乎在这一页每一张地图上,你都能看到这些事件的余威:欧洲殖民主义,7世纪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的征服,19和20世纪俄罗斯的扩张,以及印度以及中国的统一。 4.最佳与最糟出生地 图标小解:蓝色越深为越佳出生地,红色越深为越糟出生地

这里是他们怎么认为出生于那些国家最好,以及这张地图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 5.世界主要宗教 国家依其最主要宗教而标色。颜色越深表示这个主要宗教越流行。图标翻译按原位置依次为:基督教、佛教、穆斯林、犹太教、无所属、无明显主要宗教、印度教。 请在这里阅读基督教是如何统治了地球上如此广泛的区域的,以及在今天这意味着什么。在下面可以看到更多关于伊斯兰世界的话题。 6.人们最情绪化及最不情绪化的国家 颜色越靠上代表了越不情绪化;颜色越靠下表示越情绪化,在黄颜色的国家中,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 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 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 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 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 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 “泪落便如泻”。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 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 妓女们的悲述。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最 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 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一. 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换个角度看地图:中国并非世界中心

换个角度看地图:中国并非世界中心 换个角度看地图:中国并非世界中心 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444竖版世界地图 专家简介郝晓光,上海人氏,同济大学测量系毕业,理学博士。现为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他年纪五十逾六,酷爱冒险挑战、热衷“异想天开”,曾参加我国南极科考,游泳横渡琼州海峡,自行车骑行成都至拉萨。他所主编制作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历时11年多时间,获准于2014年1月正式出版。世界地图由“横”变“竖”,到底有多难?将世界地图由“横”变“竖”,看似举手之劳,郝晓光却花了11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势图相比,郝晓光主编制作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更加清晰地描述了南北半球与世界的地理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精确得一塌糊涂,漂亮至极。”但是初看之下,还是令人不禁有“空间错乱”之感。更让人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是,在竖版地图上,中国的位置并不在世界中心。这样的“离经叛道”,让他的作品备受争议,许多人仅从情感上就无法接受。为了寻求认可,郝晓光拖着装满各种资料的黑色拉杆箱,先后跑了500多趟北京,做了不知多少次推介。其间,一向与人为善的他,开始挑战业界“权威”,

既得罪了一些人,但同时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早在数年前,在还没有“准生证”的情况下,郝晓光“古怪”的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开始内部流传,在航空航天、科学考察、军事等领域均得到重要应用。在一些思维同样“古怪”的人看来,有些时候,“古怪”的东西才更正常。慢慢地,郝晓光的竖版地图日显强大生命力,很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专家,都渐渐爱上了这个作品。今年1月,这份饱经考验的爱,终于有了“名分”:郝晓光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正式获准出版,审图号为GS(2013)1769。“这一天是不是等得有些太漫长?”面对很多人的疑问,郝晓光回答说,“哥白尼手摸着散发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被人们认可接受,而我才等了11年,已经很幸运了。”换个角度看世界,一些常识更加显而易见“我国版图是东西更宽,还是南北更长?”“北京飞纽约,太平洋航线与北极航线谁更短?”“北冰洋是远离我们的‘天涯海角’,还是被多国环绕的战略要地?”“答案当然都是后者。”郝晓光自问自答,“但是相信看惯了传统横版世界地图的人,很多都会答错。而我的竖版世界地图,正是要让这些常识更加显而易见。”知易行难。11年的时间,郝晓光以一己之力,挑战已经形成400多年的惯性思维。郝晓光介绍说,目前,国人习以为常的横版亚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的教材分析“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

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 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 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 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 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时期”实际上要略长于此,建安文学通常指汉末到魏初这段文学时期,上可追溯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延伸到魏黄初十年,即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这段时期就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作家众多,典型的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围绕在曹氏集团周围,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众所周知,东汉中叶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导致局势日趋混乱,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迭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几种世界地图投影的经纬网的数学变换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测绘科学技术, 2019, 7(2), 117-12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a10750795.html,/journal/gst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a10750795.html,/10.12677/gst.2019.72017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titude and Longitude Network on Several World Map Projections Yexun Zhong1,2,3,4, Jiaqi Liu1, Baoqing Hu2,3 1Department of Navigation Engineeri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2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3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telligent Simulation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4Guangxi Region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Apr. 4th, 2019; accepted: Apr. 19th, 2019; published: Apr. 26th, 2019 Abstract The normal cylindrical projection, pseudo-cylindrical projection, and polyconic projection ha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of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network, but they all belong to the contract graphics. And they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metry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central meri-dian λ0as the axis of symmetry when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as the equator s0as the axis of symmetry when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Also, they all belong to a central symmetrical figure centered on the intersection O of the central meridian and the equator.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 feature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n-central meridians λi, a convex curved longitude net and a discrete straight longitude net are defin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n-zero latitudes φj, the inner convex coaxial circular arc latitude net and the equatorial parallel latitude net are defined. On this basis, the mathematical definitions of normal cylindrical projection, pseudo cylindrical projection and polyconic projec-tion are given by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latitude and longitude net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set operations, the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map projections is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Map Projection, Central Meridian, Web of Meridian and Parallel, Reflex Transformation 几种世界地图投影的经纬网的数学变换 钟业勋1,2,3,4,刘佳奇1,胡宝清2,3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 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 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 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 《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 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 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 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 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 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