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说
- 格式:ppt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8
《易经》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易经杂说读书笔记091215说卦传: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错。
说卦传:帝出乎震。
齐乎巽。
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
说言乎兑。
战乎乾。
劳乎坎。
成言乎艮。
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
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
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阐明卦在报告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换,不绝地产生干系,引起变化,以是叫作爻。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视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
但是依我的见解,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规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工具,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拿来用。
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伶俐,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水平。
易经的法则任意用在那边都通的,…化学…物理…都通…以是易经的规则,真正是人类伶俐的结晶。
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八个数字要是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末了至东北震,这是顺。
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巽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
九在中央。
这个先天八卦的数要背诵得倒背如流。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巽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差别了。
假设学易经学到必要在某一方面应用,并且用得有成果,就要特殊研究后天八卦了。
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谁人大征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革和运用的规则。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巽离坤震兑艮坎乾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央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
以是中国人,印度人,以致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易经杂说》读书笔记《易经杂说》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易经》的一部讲解性著作。
在这本书中,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对《易经》的起源、发展、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以下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一些读书笔记:1.《易经》的起源:《易经》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哲学著作,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卜辞。
《易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卜辞、卦象,到后来的《周易》、《易传》,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易经》。
2.《易经》的内容:《易经》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等内容。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的,每个卦都有其特定的卦象、卦名和卦辞。
爻辞是对卦辞的具体解释和补充,共有384条爻辞。
3.《易经》的意义:《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著作,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
同时,《易经》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易经》的学习方法:《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学习起来并不容易。
南怀瑾先生建议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学习《易经》,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入理解《易经》的内涵。
5.《易经》的应用:《易经》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预测、决策、修身、治国等方面。
南怀瑾先生强调,学习《易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预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易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6.《易经》与现代科学:《易经》的很多观点与现代科学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著作,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和学习《易经》。
7.《易经》的传承与发展:《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文化遗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易经》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多种流派和学派。
南怀瑾先生呼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易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读《易经杂说》有感读《易经杂说》有感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精神信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塑造了本土的人,创造出本土的文明,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本土的发展,例如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谈论的,正是因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使得处在生灵涂炭中的中国人民一直相信这苦难的时代终究会结束,这就是文化给予人精神支撑的作用。
而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便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再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博大。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
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
能了解这些法则便能知过去、晓未来。
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首先,就是“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周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
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其次,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
《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
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
”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
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
《易经》入门的三本必读书易学著作汗牛充栋,流派纷呈,随便哪个学习《易经》的人都可能给初学者开一套书单,列出十本八本的必读书。
但是,以我二十年学易的经验看,对于普通读者来讲,或者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以下三本书才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一是,《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寿祺的老师是民国易学一代宗师尚秉和,尚氏为晚清进士,所著的《周易尚氏学》堪与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比肩。
黄寿祺和他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主要的精力都在这一个领域里,所以,他们的易经研究是极深厚和纯正的。
黄寿祺的这本《周易译注》参考书目有上百种,包括了汉代以来的主要易学代表作,对于《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的注解都是经过了广泛对比和研究,而得出的最为适中的方案。
当然,对《易经》卦爻辞的注释,没人敢说只有自己的正确,这本书也一样,但它肯定是最值得作为参照的。
有这样一个注释本为基础,再去参照其他注释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就比较通达了。
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1989年,可以说是黄寿祺先生的毕生成果,1990年黄先生就仙逝了。
张善文是黄先生的研究生,网上可以找到他的视频。
二是,《易经杂说》(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现在几乎是国学的代名词,他的这套国学经典解读的书洛阳纸贵。
他是个杂家,什么都研究,又有旧学的底子,而且青年时期经商失败,他要靠讲学来谋生活,就像今天的各种培训师,所以他的书就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
可以说,他是大众国学的开创者,于丹、易中天都是步他的后尘。
这本《易经杂说》也是他的讲课稿整理而成,比较口语化,思路开阔,把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风水、命理等等相关的知识都融汇进来,并努力说明这些思想的“科学性”。
这本书展示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中的《易经》,其中又有一些南怀瑾个人的独到领悟,那种中国古典文化的味道极佳。
不过,南怀瑾重领悟、轻训诂在这本书里也有体现,对于卦爻辞的解释太随意了,比如山水蒙,他解释为水气濛濛之意,让人大跌眼镜。
易经杂说读后感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杂说是对易经的解读和阐释,通过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易经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为人们理解易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读完《易经杂说》后,我深受启发,对易经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易经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变化”等哲学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把握人生方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提倡“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易经还提出了“变化无穷”的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把握变化,善于变通,这样才能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杂说中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倡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家风、社会风气、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从而影响和改变身边的环境和社会。
通过对《易经杂说》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易经的智慧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易经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易经,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易经,学习易经,让易经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的生活,让易经的理念指引我们的前行。
易经杂说读后感(精选5篇)易经杂说读后感精选篇1南师的《易经杂说》,讲解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使初读者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
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
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
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
《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
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
”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
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
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
读《易经杂说》感悟古典文化阅读过程是一种思考,通过这种互动对个人的生活、思想及个人修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易经杂说》这本书让我(王易冉)重新认识早期中国古典文化,它是中华文化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奇书。
《易经杂说》是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代表作,他用他的毕生所学对其进行注释,帮助我们对这本奇书进行理解。
在这本书里作者深入浅出、惠泽多方。
这本书里揭发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揭示了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与发明。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理解,让《易经》这本奇妙之书与我们的个人现实生活更拉进了一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这本书主要将《易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历程作了清晰的交代。
它介绍了六十四卦的来历、过去卜卦的方法;它与五行、干支、《河图》、《洛书》配合运用;它阐释了人生与历史哲学;它详细讲解了五行八卦中的卦象以及解释作者以《文言》《象辞》为例并示范六十四卦的研究方法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问题和现象的解释都给我们人生以很大的启迪。
思考不断、前进不停,书中每一个文字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磨,那都是我们古典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阅读这本书,我用了很长时间。
每一次的阅读思考感悟都能够让我产生很大的触动,给予我很大的指导,让我对古典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浅显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讲解,并且配有插图,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在这书里,作者并没有单纯介绍《易经》内容,而是结合书中蕴含的古典文化的灵魂给予讲解。
这种方法的讲解给人以醍醐灌顶的警醒,让我们从层层迷雾中了解古典文化的魅力,感受贤者的伟大创造。
阅读这本书,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你被一位伟大的哲人牵引着,走在通往智慧的大道上,周围都是你的自以为是的想法,通过这位哲人的引导,你拨开云雾找到事情的根本,找到真理的源泉。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你有了很大的收获,并且你的境界随之提高。
这些古典文化在你的心中慢慢成长并影响生活的每一方面。
古典文化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人生的看法、对待世间百态的观点;它交给我们一种科学的思维、辩证的方法、自豪的民族成就感;参悟人生应该追求的境界,个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文化情怀。
南怀瑾:易经杂说南怀瑾:易经杂说 《易经》不像别的书本,听过了就算了。
同时,讲下去有⼀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节,以后就接不上了。
中国⼈⼀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卦,想到⼋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扇穿⼋卦道袍的连了起来。
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半、地下全知。
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个很⼤的问题。
《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卦代表了最⾼的智慧。
所以有⼈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站在本位⽂化的⽴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下知地理。
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化上的地位被⼀般⼈重视的程度了。
这是就好的⼀⾯看;就坏的⼀⾯看,⼀提到《易经》,有⼈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的、⼘卦的江湖术⼠。
不管哪⼀种看法,都表⽰我们对于⾃⼰的⽂化,认识是不够的。
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的路线,因为⼤部分⼈,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先要使⼤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
⾄于深⼊的研究,有⼈研究了⼀辈⼦,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半辈⼦,还跟⼀个初学的⼈差不多。
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家报告,不过有⼀点点可以提供⼤家的,只是⼀块敲门砖⽽已。
洁静精微 现在我们先说古⼈对《易经》的重视。
《礼记》的《五经解》这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
”据说这是孔⼦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
研究周易必读书目《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经久不衰的国学经典,从古至今都有大批的研究者、探寻者,那么,如何去解读这本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呢?以下十本书助你一臂之力。
1、《周易注》《周易注》是注释《周易》的著作,由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所著,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
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
从此,王弼的《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周易注》本费直之古文《易》,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
2、《周易本义》《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
易道深奥,易象繁复,但朱熹认为,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非一刚一柔之理,柔化为刚,刚复化为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之极复为刚柔,将刚柔作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之本质内涵的意义,揭示无余。
3、《周易折中》《周易折中》的作者李光地(清代),遍采诸家大儒之说,考订古今,洋洋凡百万言,虽阐幽发微,却通俗易懂,不可多得。
今人读易,多因少古文功底,望文生义,难解义趣。
读此书,恰似与古之学者同习易经,事半而功倍。
诚为学易者必读,研易者案头必备之典籍。
详研之,易道之精微尽在其中矣,是解读易经最好的书。
4、《易经杂说》《易经杂说》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
推荐的这本书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
书籍内容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
《易经杂说》南怀瑾南怀瑾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易学大师,他对于《易经》的研究深入广泛。
在他的著作《易经杂说》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于《易经》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阐释。
本文将从南怀瑾的观点出发,对《易经杂说》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南怀瑾对于《易经》的研究态度是融合传统和现代,相信要将《易经》与当今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更是一种智慧的融汇,可以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他用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将《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与人生道路相结合,阐释了其中的精髓。
其次,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对六十四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他通过纵横交错的方式,将六十四卦中的阴阳、吉凶、动静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强调了《易经》中卦的互动关系,认为其中蕴含着一种运行的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人们的思考与行动。
他还通过多种方法,如星象学、阴阳学等,进一步解读了六十四卦中的奥秘。
此外,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他引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要回归本源,与自然相融合。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顺应自然、遵循道义的原则,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升华。
南怀瑾对于《易经》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他总结了《易经》中的道德准则,并且以身作则,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他强调了心灵的修炼与道德的体现,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他的言行一致,充分展示了其对《易经》的深刻理解与践行。
总结起来,《易经杂说》是南怀瑾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既包含了对《易经》的精深理解,又体现了其不断求索的精神。
南怀瑾通过丰富的学识和深邃的思考,将《易经》中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了心灵与行为的指引。
他的著述不仅对于立志于研究《易经》的人们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也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从中受益,提升自身修养,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