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记得1991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里买过一本《白话易经》,这是一本装订精美的书,是两名台湾学者合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当时买书的时候,也没有关注作者是谁,只是看到书本前面的《重印说明》上写着:此书自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问世以来,特别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次印行,系据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湾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但改以简化汉字横排。
随后又看了作者的《叙言》,觉得这篇《叙言》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易经》书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语言,又看了作者讲到此书的写作过程,于是就花了5.40元买来了这本《白话易经》。
按照以往看《易经》的习惯,总是先翻到《系辞》第二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段文字,就是先要看看人家对这一段十二个盖取的解释。
非常遗憾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一段十二盖取的解释,依然跟以往所有的书籍一样,都是一个盖取一种说法,根本就没有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
没过几年,台湾著名人士南怀瑾先生的书,在大陆卖得很火热,我们也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本以为凭着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一定能对《系辞》中的十二盖取,会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说。
但是,南怀瑾先生也没有把十二盖取的原理说出来,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起。
后来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又翻到了那本《白话易经》,无意中看到作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怀瑾先生和他的学生徐芹庭先生。
关于这本《白话易经》的写作过程,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一书中,有一篇《《周易今注今译》再较后记》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网友们可以翻阅一下。
至此,我们才开始怀疑,或者说我们才开始相信,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包括南怀瑾先生和徐芹庭先生,都没有办法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这一段十二盖取。
据我们所知,如果一个真懂得《易经》的人,是肯定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若不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则任凭他名气多大、头衔多高,对于他所讲述的《易经》,都是值得商榷的。
“孔子”与《易经》◎万谷初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
牛顿虽专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
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
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
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
”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
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学习《易经》心得体会(通用11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易经》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篇1《易经》的出现,迄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
《易经》的思想有两大基本内核,一是朴素的辩证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这种基本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互生互换;二是周期性的演进观“盛衰周期律”,即天下同归而殊图,一致而百虑。
尤其精彩的,是《易经》这种思想对事物发展转化以及革故鼎新充满辩证法的论断和提示,千载以下,仍然对今人有亘古常新的深刻启发。
《易经》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些“阴阳卦画”奇怪而复杂,晦涩难懂的古文仿佛离我们很遥远。
其实《易经》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打着《易经》的烙印。
比如:“贞观”、“奉天”、“元吉”,这些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我们常说的:“你怎么变卦了”、“物极必反”、“大有作为”、“扭转乾坤”、“不速之客”、“匪夷所思”等等,这些话都来自《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就是常见的企业字号,国内每个省份都有叫此名称的企业,仅北京至少就有数十家。
比如:厚德安邦、厚德博雅、大有鼎新、大有东方、用九文化、保和利贞、乾元飞天、天则、中孚、咸亨、以及清华大学校训等等。
还有一些企业表面上没有直接引用《易经》中的词汇,但字号中却隐含着《易经》的理念,如“西泽”、“善健者行”等等。
还有,三环路是北京重要的城市主路,其中北环的“安贞桥”、西环上的“丽泽桥”就来源于《易经·坤卦》中的“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和《易经·兑卦》中的“丽泽,兑”。
《易经》的解读心得《易经》是一部自古以来备受推崇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解读心得。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体验和理解。
一、阐释易理《易经》主要探讨了宇宙万物何如生生不息,变化不穷的道理。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易理,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认为,易理其实是在描述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变化和平衡。
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由于阴阳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源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易理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例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采取平衡的态度。
不论是积极的阳性力量还是消极的阴性力量,都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这种阴阳的转化,积极应对变化。
二、重视卜辞《易经》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卜辞。
在《易经》中,卜辞是对六爻的解读和应用。
六爻是由两个三爻组成的,通过观察和解读六爻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未来的趋势和应对方法。
卜辞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祭祀和决策工具,而今天,我们可以将卜辞的精神运用到生活中。
在遇到重大抉择或面临困惑时,我们可以通过冥思和反思来对照卜辞的方式,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卜辞的精髓在于洞察潜在的变化和趋势,只有在深入思考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三、尊重传统价值观《易经》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例如尊重、忍让、谦虚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互动准则,它涉及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自尊。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积极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保持礼貌和谦虚。
忍让则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宽大,学会包容与分享,不以小事计较,以和为贵。
谦虚是一种守护心态的品质,它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衡。
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应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骄不躁地继续前行。
《易经》中的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引。
易经的智慧之孔子《文言传》易经的智慧之孔子《文言传》《易经》是谁创造的?它又是什么时候完成的?易经的智慧:孔子《文言传》孔子批阅《易经》韦编三绝,绑竹简的牛皮都被翻断了很多次。
他对乾坤两卦的卦辞进行了详细的注解,留下了旁通四达的《文言传》。
《文言传》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邃哲理,何以被后世学者奉为“千古文章之祖”?包含着宇宙人生奥秘的“元、亨、利、贞”与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易经》是谁创造的?它又是什么时候完成的?我们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人更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
但是真的是他们三个人完成了这么伟大的创作吗?我想不太可能。
三圣只是一个代号,是一群人的代表,所以“人更三圣”告诉我们,《易经》是集体创作的,不是个人的创见。
每个时代有很多人做《易经》的研究,然后把所有的功劳都集中在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身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作风。
伏羲在上古,文王在中古,孔子在近古,所以叫做“世历三古” ,告诉我们,《易经》是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慢慢孕育而成的,最要紧的是它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
《易经》分成“经”跟“传”两大部分:“经”比较简单,就是卦象、卦名,还有周文王写的卦辞、爻辞。
“传”比较丰富,我们把它叫做《十翼》。
翼就是翅膀,就是给《易经》加上了十只翅膀,让它更加有价值,更加有内涵。
《十翼》实际上只有七种,不过其中有三种分上、下两部分,所以称为《十翼》。
首先是《系辞传》,系就是把《易经》联系起来的,孔子写的《系辞传》,是《易经》全盘的大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概要或者导论,因为“经”分上经、下经,所以《系辞传》就配合“经”分上、下,即《系辞上传》和《系辞下传》。
然后有《彖传》,彖辞是解释卦辞的,解释全卦的大要,上、下经各有彖,所以也分成上、下。
接下来是《象传》,分成大象跟小象,解释全卦卦象的叫做大象,解释每一个爻的爻象的叫做小象。
以上三种各分上下,就成为《十翼》的六个部分。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增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有幸参加了易经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易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为基本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1. 阴阳和谐:易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阴阳和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2. 变易之道:易经强调“变易”,即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确定性。
学习易经,就是要把握这种变化规律,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3. 中庸之道:易经提倡“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种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二、易经的应用价值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1. 提高思维能力:易经通过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阐述,培养了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易经的思维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
2. 提高决策能力: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决策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卦象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3. 提高应变能力:易经强调“变易”,教会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要学会适应变化,灵活应对。
这种应变能力,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易经学习的心得体会1. 持之以恒: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学习易经需要时间和耐心。
文化之旅:孔子晚年得《易》悟道,弘扬一生的仁义礼乐实为道法我们常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以“仁义”为思想核心的学术体系。
其实,孔子历来“述而不作”,从未建立过什么学术体系。
所谓儒家思想学术体系是后人通过对孔子分布在《论语》《礼记》《易传》等典籍中的思想言论进行总结而形成的概括性说法,这其中未免加进了后人的主观看法。
如果要准确了解先秦时期孔子儒学思想本质,那就要撇开后世的政治意识形态,跳出学派对立的思维定势,站在当时的生活历史背景下去看待。
从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礼记》《易传》等典籍可以知道,孔子一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无论是推行教育,还是编篡六经,还是周游列国,都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那就是为了宣扬他的“仁义礼制”思想,以期重塑当时的社会秩序。
《礼记》中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孔子向往夏商周鼎盛时期的社会状态,并立志去实现它心中“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言的大道之“道”和天道之“道”并无二致,都是指自然万物之道,对人类社会而言就是最合理的社会道路,这种“道”若行于天下,天下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
然而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孔子及其儒家学术有着自己的一套思想和方法,那就是:以“仁义”思想进行教化,以“礼乐”制度进行约束。
如果从君主到百姓都能自觉遵守,那么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就能使大道行于天下。
“仁义”并非孔子新创,在《周礼》中就有“智、仁、圣、义、忠、和”六德的说法,仁、义是其中两种。
至于仁和义的准确含义,一直找不到准确的表达。
孔子拿来为用,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论语》中有六人曾八次问“仁”,孔子给出的解释也非常随意和模糊,如“克己复礼,为仁。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刚、毅、木、讷,近仁。
”等等,只是给出了种种描述,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到底“仁义”是指什么呢?孔颖达曾给出解释:“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由己及彼、由内向外的爱心,义就是基于公平正义的由公对私、由外向内的思想认知。
读国学《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精选3篇)读《易经》的心得总结体会篇1《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
《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
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
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
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
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
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
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
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
山即艮,泽即兑。
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
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
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
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
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
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
《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
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
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
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孔子读易经心得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贡献不仅体现在教育、修身、施政等方面,还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努力上。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对于孔子的思想影响不可忽视。
在易经中,孔子从书中感悟到了许多有关人生、修养、事业等方面的道理,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孔子读易经的心得不仅丰富了他自己的思想,也为了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后世思考与借鉴。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易复为道”,即观察自然现象,深刻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化规律,从而升华到道德和哲学上,这一思想成为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不仅自己对易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同时也对在场的弟子进行了指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经验。
首先,孔子从易经中领略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将自然界纳入了自身的哲学体系中,认为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法则,是大道智慧所在。
孔子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规律之间应当互相协调,情理相济,从而实现自我修身和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体系在天文、历法、天文地理、天文气象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和应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智慧。
其次,易经中的“卦”象体系深深吸引了孔子。
卦象体系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精妙的象数学系统。
孔子认为,卦象体系中藏有着深刻的哲学和道德思想,可以为修身养性提供很好的帮助。
他将卦象体系与人物性格、波浪起伏的存在状态、事物的变化命运等进行了结合,开创了新的思考路径。
此外,易经中“君子谋道,小人谋利”的观念引起了孔子的深思。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与其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而优秀的人character 会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获得利益,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利益驱动而获得人们的尊重。
总的来说,孔子的易经读书心得,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和自然哲学的深刻思考。
他从易经中领悟到了大量的有关人生、修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启示,对未来的思想家们和教育家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启发。
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给我们后代的学习和思考的余地是无穷的。
孔子学《易》启示录《孔子学《易》启示录》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易经》被誉为思想智慧的典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解卦方法。
在孔子的学习中,《易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子们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学习《易经》的背景和意义《易经》是古代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六经之一,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解卦来揭示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稳定和安宁的愿望日益增加。
面对众多的经书,孔子坚持选择学习《易经》作为他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易经》可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益的智慧和指导。
其次,《易经》对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以道德为中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伦理原则。
而《易经》强调了“和而不同”、“由易到难”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孔子的学术思想赋予了更为宽广的意义,为他整理并传承了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精髓。
二、《易经》对于孔子的价值观养成的启示孔子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易经》教会了孔子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从《易经》中领悟到的道理。
他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在孔子的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影响了后世的人。
其次,《易经》启示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真理的追求。
《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以道德修身,尚贤使能,无过於礼。
”这句话是孔子非常赞赏的。
他通过学习《易经》中的智慧,不断反思自己并实践道德行为。
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实现自己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易经》对于后世的影响与启示孔子学习《易经》不仅对他个人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者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
首页 | 哲学 | 百家讲坛 | 励志修身 | 营销 | 管理茶座 | 历史人文 | 传记/小说| 法律法规 | 个人理财 | 下载 | 专题 |
会员中心 | 支持论坛
当前位置:主页>哲学>《易经》之道>南怀瑾《易经杂说》>文章内容
《系传》——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
来源:作者:南怀瑾发布时间:2007-07-10
谈到《系辞》上下二传,相传是孔子所著。
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
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认为《系传》不是孔子著的。
不过我对考据的事情,虽非常重视,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据的东西很难断其是非,我始终有一个理论,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说出来,都会有些模糊,如果说今天拿到一块泥巴,考据到几千年前的事情,硬说它是某种情形,那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谁有把握?所以《系传》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问题,我们现在主要的是研究这篇心得报告的内容。
其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辞》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在古人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孔子自己写的,的确很美,文字用得很简要,一个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读起来很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义也很多,和《论语》比较起来,学生们的文章,到底差了一点。
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系传》,以文字的立场看,的确很美,文章中有关哲学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实在包含太多了,中国人都懂。
[收藏] [推荐] [评论(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新注册)密码: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五行的方位
·六十四卦的方圆图
·先天八卦
·敲门砖
·《易经》的三原则
·后天八卦
·理、象、数
·卦与八卦
·六十四卦的来源
·浅介南著《易经杂说》
·错综复杂
·监本《易经》
相关文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不传之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洛书》与大禹治水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从天文星象看《河图》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河图》与《洛书》的文化根源
·时与位
·动爻的断法
·日月运行寒来暑往
·先知、神通与现代心灵学
Power by 夏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