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建造的霸陵选址是和防盗有关吗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3
所有汉皇帝的陵寝都被盗挖了,只有他的没有。
原因与⼀双草鞋有关有⼈说,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仁君有三位:汉⽂帝、宋仁宗、明孝宗。
这三位仁君在古代皇帝中,虽然仁厚宽善,但其实都不怎么有名。
我们或许知道⼀点他们,但是对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情却⼜语焉不详。
为什么呢?其实这不怪我们,因为他们从来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他们没有过⼀统华夏,没有过开疆拓⼟,没有过拨乱反正,没有过⼤兴改⾰,他们所做的都是⼀些不起眼的⼩事情。
不过正是这些⼩事情,感动着我们⼀代⼜⼀代。
之前我介绍过宋仁宗、明孝宗,今天我来介绍介绍汉⽂帝。
(汉⽂帝)汉⽂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其实,按照正常的嫡长⼦传位体系,他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可能。
因为他只是刘邦的第4个⼉⼦。
不过,开国功⾂陈平、周勃在联⼿诛杀吕⽒势⼒后,为了彻底抹去吕⽒留下的痕迹,连带废除了吕后⽴的⼩皇帝刘弘,选择了作为叔叔辈的他。
或许正是这样,刘恒⼀⽣做事⼩⼼谨慎,严于律⼰,最终开创了中国古代帝王中仁君的先河。
汉⽂帝的仁厚宽善体现在哪些地⽅呢?⾸先他⾮常崇尚节俭。
他的崇尚节俭不只是在全国倡导节俭之风,⽽是他⾃⼰⾸先带头节俭。
他刚当皇帝的时候,有⼈送了⼀匹千⾥马给他。
古代的名马就相当于今天的豪车,豪车谁不喜爱呀。
今天的领导⼈要坐豪车,⼀定会受到纪律处分。
但是古代领导⼈,尤其是帝王,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限制。
不但没有限制,普天之下,莫⾮王⼟,皇帝要骑⼀匹好马,那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汉⽂帝却并不要,他说,这种千⾥马我⽤不着,因为我每天出⾏,就算⾛再远,也不过三五⼗⾥,这样⼀⽇千⾥的马给我没⽤!于是把马退了回去。
有⼈可能觉得汉⽂帝是假打,当皇帝的,有⼀匹名马算什么,何必这样⼩题⼤做。
其实并⾮这样。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所有的⼈都喜欢迎合领导的爱好。
天下⼈要知道汉⽂帝喜欢名马珍玩,还不争相送来?久⽽久之,奢靡之风就在天下兴起了。
汉⽂帝不但不会收藏珍玩宝器,就是平常的⾐⾷住⾏,他也⾮常主意节俭。
他平常只穿⿊⾊的粗丝⾐服,还穿着草鞋上朝办公。
. All Rights Reserved.“”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葬坑。
马永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
———————————————千古之谜何来?———————————————对于这则考古发现,很多媒体冠以“千年谬误被纠正”“千年之谜揭开”……那么,所谓的千年之谜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历史上,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以勤俭爱民著称。
《史记》记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也即,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等都没有增加。
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奉行节俭的汉文帝,对自己死后的墓葬也做了安排。
他痛斥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提倡“薄葬”。
汉文帝陵之所以命名为霸陵,并非字面上“霸气”的意思,这里的“霸”,是指灞河,霸陵因靠近灞河而得名。
西汉帝陵命名多直接来自所在地名,汉高祖刘邦长陵以长平阪得名,汉武帝刘彻茂陵以茂乡得名,其他诸如杜陵以杜县得名,渭陵以渭水得名。
“他(汉文帝)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
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汉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个山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
再加上皇帝陵墓本身就有保密性,不会详细标注,《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为后人划定了一片区域。
马永嬴介绍,就是在这片区域,有一座凤凰嘴,符合“因山而藏”又具备隐蔽性,元人还留下了“白鹿原北凤凰嘴下”的记载,使得误认沿用了下来。
“不治坟”“山川因其故”,即不大兴土木,不会像其他汉代帝陵一样,有肉眼可见的巨大“土包”。
因此,也让后人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形成两个推论:一是“崖墓论”,认为霸陵是在山崖选址;二是“山藏论”,认为霸陵是修在山中,与地势有关,不用另封土,凤凰嘴的高崖和形状恰好验证了此说法。
2022学年第二学期等级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 古代君主君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的君主们曾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请将下列君主与其国家的发源地相匹配。
(单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2)古代君主通过一些举措维护其统治,将下列举措与相关国家进行匹配。
(单选)A.将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B.修建金字塔,至上权威C.完善法律体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D.设置中外朝,强化皇权以上这些举措中,属于古代罗马的是________,属于汉朝的是________,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是________。
(3)版图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单选)A. 罗马帝国、汉王朝、波斯帝国B. 古埃及、亚历山大帝国、古巴比伦C. 汉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D.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4)从早期文明区域到世界帝国的崛起,本质是文明交流与拓展的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交流方式?【答案】(1)①. D ①. F ①. C ①. A ①. E ①. B(2)①. C ①. D ①. A (3)D(4)移民(或殖民),军事征服,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与科技传播(或文化传播)(任意二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埃及,故选D;而出位于伊朗高原,故选F;三处位于中国,故选C;①处位于希腊,故选A;①处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故选E;①处位于两河流域,故选B。
【小问2详解】①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体系完善,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故选C;①汉朝时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中外朝制度,故选D;①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选A。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文帝刘恒与邓通的真实关系究竟是什么?导语: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而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而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那汉文帝刘恒与邓通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汉文帝刘恒与邓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耐人寻味的。
据史料记载,因为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风度翩翩的美貌少年助他登岸,他就找到这个少年,给他封官加爵。
当然也有人说汉文帝是喜欢邓通的,因为当时皇后窦漪房已徐娘半老,双目失明,而邓通眉目如画,正是年少俊美的时候,汉文帝看到这样的邓通,心生爱慕,倍加宠爱。
刘恒与邓通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吧。
但毋庸置疑的是,汉文帝很器重邓通,不仅给他官位、修建宅邸,更是特许他进行铸币,还时常亲自跑到邓通的居所,交往甚密。
邓通也符合汉文帝的用人标准,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宽厚仁爱,邓通亦是如此,即使得到了皇帝赏识他也不恃宠而骄,不与大臣争功,保持着他的低调谦卑。
在刘恒与邓通的关系中,不仅是刘恒宠邓通,邓通更是对刘恒忠心耿耿。
刘恒背上长脓疮,疼痛难忍,邓通不顾腥味,毅然用唇吸出脓疮,刘恒的疼痛立马减轻了不少。
邓通为刘恒吸脓疮,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这样做,但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却在父亲让他吸脓疮的时候面露为难之色,这不仅让刘恒心寒,更成了邓通命运的转折点。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因对邓通怀恨在心,他不仅抄了邓通生活常识分享。
汉文帝霸陵被发现,谈谈西汉陵墓特色西汉太宗汉文帝(汉武帝爷爷)的霸陵被发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便是霸陵,可谓是考古史上的一大发现。
翻了翻书,看了看关于西汉陵寝的知识,发现西汉的陵寝有一个独特之处,那便是造有“衣冠出游道”,像汉文帝的霸陵,还有霸陵以南汉文帝生母薄太后的南陵,都建有“衣冠出游道”。
所谓衣冠出游道就是将衣冠从陵寝游历到宗庙的道路,始于汉太祖刘邦死后的高庙祭祀,因为当时的古人迷信认为衣冠上面依附着灵魂,把陵寝中的衣冠送到宗庙中去游历,是便于灵魂接受祭祀。
不过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霸陵和南陵的“衣冠出游道”应该早就不见踪影了,只能在史书上寻找到只言片语的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孔臧(孔子第十世孙)为太常,三年坐南陵桥坏,衣冠道绝,免”。
意思是当时南陵的桥坏了,衣冠道也不通了,所以主管礼制的太常孔臧因此被免职。
再来说说汉文帝刘恒其人,虽然不如孙子汉武帝那般有名,但也妥妥的是一代名君。
他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也不是嫡出,本来就是边缘人物,皇位也轮不到他,结果汉惠帝刘盈和吕后先后死后,大臣们发动政变,铲除诸吕势力,不认后少帝刘弘,反而迎立当时的代王刘恒。
刘恒属于没有根基的藩王被迎立为帝,跟汉废帝刘贺和明朝崇祯帝朱由检一般,但是他成为皇帝以后,并没有被功臣集团架空,反而一步步掌握大权,是励精图治,使得西汉国力蒸蒸日上,开启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再由儿子汉景帝继承。
有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俩打下的良好基础,汉武帝继位以后,才可以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使得西汉的疆域达至巅峰,更是使得北方边患一蹶不起。
正因为汉文帝成就很大,所以西汉12帝,仅有4位皇帝有庙号,其中就有汉文帝,而且庙号还是“宗”中的极品“太宗”。
观看12月14日汉文帝霸陵被发现新闻之后所写短内容。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的六月初一,大汉王朝第三任皇帝刘恒在未央宫中病重驾崩,享年47岁。
群臣给刚刚去世的刘恒分别奉上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史称刘恒为汉文帝,便是以其谥号称之。
刘恒去世7天之后的六月初七,他的身骸、棺椁、陪葬器皿也被尽数下葬到了事先营造完成的霸陵园之中。
2021年12月14日,历经2178年光阴流转、朝代兴替的汉文帝霸陵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之中,国家文物局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霸陵所在,元代以来被认为是霸陵的凤凰嘴,其实并无任何汉代墓葬痕迹。
那么,汉文帝的霸陵究竟为何如此特殊?霸陵的选址究竟有何蹊跷之处?为何直到今天我们才确定他的帝陵究竟在哪里?一切还需要从汉文帝本人的生平与家族关系谈起。
从代王到汉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生于公元前203年,这一年也正是其父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第四年。
刘恒的母亲薄氏,本为秦汉之际割据今日山西南部的魏王魏豹之妾,在韩信平定魏、赵诸国后,薄氏也被作为俘虏送入刘邦大营织布,因薄氏略有姿色而被刘邦纳入宫中。
但刘邦对于薄氏,完全没有对于吕后那样的政治依赖,更没有晚年对于戚夫人那样的情感宠爱。
再加上,刘邦在挫败项羽登基称帝以后,基本上忙于平定东方的各路异姓诸侯王,更没有什么时间关注薄氏与刘恒。
公元前196年,在赵、代之间统领精兵防御匈奴的陈豨举兵叛汉并且自封代王,刘邦率领汉、梁、赵、齐、燕、楚等方面的大军才把陈豨平定,平定代地之后的刘邦,鉴于赵、代之地在韩王信反叛、白登之围、陈豨之乱中的三次动荡,因而改异姓诸侯国为同姓诸侯国,将只有8岁的四子刘恒封为代王,并且把原本只有代郡、雁门郡的代国扩大,把太原郡也包含了进去。
刘恒之所以被封为代王,并非因为受到偏爱,就在这一年前后,刘邦诸子被大量封王以取代之前的异姓军功诸侯王。
其中,庶长子刘肥被封齐王,庶三子刘如意先后被封代王、赵王都发生在刘恒之前,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则分别在刘恒封代王的同年,被封为梁王、淮阳王、淮南王、燕王,用汉文帝与霸陵:灞桥伤别处的帝王情怀│文寒鲲霸陵陵区外景。
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和遗址对现今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城址和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有着独特的考虑和规律。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方位布局、风水信仰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探讨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
一、地理环境汉代城址和墓区的选择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偏爱在河流交汇处或河流沿岸、山川交汇处或山川沿岸建立城市。
这些地方不仅水源充足,而且地形平坦,易于防御和农耕。
此外,这些地方也利于交通和贸易,便于经济发展。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更倾向于在山地进行墓葬。
他们认为山地是阳宅的佳地,而平原为阴宅的适宜之地。
这可能是因为山地自然环境良好,排水顺畅,视野开阔,且远离世俗纷扰,利于神灵庇护。
二、方位布局汉代城址的方位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大多数城市选址都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则,即南为正向,北为背向。
这种布局可能与汉代人注重礼仪、尊敬南方有关。
此外,这种布局也有利于城市采光和通风,保障居民生活舒适。
在墓区方面,汉代人也注重方位布局。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南向或东南向的山地进行墓葬。
这样的方位布局不仅符合礼制要求,也有利于后世的祭奠和扫墓活动。
三、风水信仰汉代人非常重视风水信仰,认为风水可以影响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
在城址选择上,他们往往会对当地的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仔细的考察,以确定最佳的建城地点。
同时,他们也会考虑城市内部的规划和建筑布局,以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效果。
在墓区选择上,汉代人会综合考虑山地和水向,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进行墓葬。
他们相信,通过选择好的墓地,可以庇佑后代子孙,延续家族繁荣。
四、文化因素汉代城址与墓区的择地规律也受到当时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城址选择上,汉代人注重传承前朝的建城经验和文化传统。
他们不仅会借鉴前朝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还会遵循一些特定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如五行学说、天人感应等。
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汉代人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视。
汉文帝陵墓汉文帝陵墓即为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
灞,即灞河。
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
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汉文帝陵墓,欢迎大家阅读。
汉文帝陵墓位置结构霸陵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汉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阳原上)。
至于为何霸陵选址在此,据推测和汉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关。
但从《史记》来看,霸陵选择依山而建,防盗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的。
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
霸陵因“因山为陵,不复起坟”,即依山凿挖墓室,无封土可寻。
并且史料文献对霸陵的记载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据仅有的记载来推测霸陵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结构。
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
但也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
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
但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
霸陵最迟在西晋即遭盗掘,并在当时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葬陵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陵寝制度。
西汉一般是帝后合葬不合陵,即皇后与皇帝葬在同一处,但各立陵冢。
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坟,地面上的两个可见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孝文窦皇后的陵寝。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寝称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
南陵在西安市东郊狄寨镇鲍旗寨村西北,封土与陵园遗址均有迹可寻。
陵冢呈覆斗形,现高29.5米,周长为560米。
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
陵园西北有从葬坑数十座,现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
因南陵西隔渭水遥望汉高祖长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人称为“望子冢”。
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儿子汉文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的,因高后吕雉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与刘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从其位置和当地的“望子冢”的称呼可以判断,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没有硬伤的皇帝霸陵选址刘恒大写的尴尬
导语:刘恒:没有硬伤的男主汉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皇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奔小康。
宽
刘恒:没有硬伤的男主
汉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皇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奔小康。
宽俭待民、改革刑制、改善农民处境、减轻徭役、减省租赋……除了在治理国家上有一套,汉文帝本人也没有什么硬伤。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他:“孔子言‘必世然後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
呜呼,岂不仁哉!”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这类的东西都没有增添过;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除此之外,他还《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的形象和口碑都无可挑剔。
霸陵选址:刘恒大写的尴尬
惠帝
“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也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昭穆制度要求“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在宗庙中的牌位以及墓冢的辈次排列中,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
生活常识分享。
汉文帝刘恒建造的霸陵选址是和防盗有关吗
本文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邦一生共有八子,而吕后仅生了一个惠帝刘盈,在惠帝去世之后,吕后为了自己独揽大权,便将刘邦的孩子通通害死,只留下了刘恒和刘章。
刘恒因为母亲薄姬的缘故,从小便被人冷落,薄姬本是汉宫里的一名宫女,后有幸被刘邦宠幸一次才有了刘恒,也正是因为薄姬出生卑微,才让吕后对刘恒放低戒备,没有取其性命。
吕后将死的时候,刘章怕吕家人垄断权政,便起义。
刘恒当时已是代王,起到冲锋作用。
守住汉朝以后,刘章又听了王后的话,让代王刘恒做了皇帝,历史上的刘恒终于成了汉朝的文帝,汉文帝在世时把汉朝推向了昌盛时代,百姓富足安乐,所以说历史上的刘恒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也正是由于刘恒知道自己的王位来之不易,便更内忧外患,历史上的刘恒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当时的朝廷人员刘恒只敢用自己的亲信,后更迷上了用占卜之术来判断吉凶,虽然历代君王迷信占卜的不少,但刘恒却是真的步步为营,不容得自己走错一步。
刘恒这个汉文帝在位23年,日日忧心朝政,批阅奏折,怪不得当初当初刘章会主动放弃王位了,看来也是个明智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汉共建造了11座帝陵,其中9个坐落在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只有两座位于长安城东南,一座是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另一座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至于为何霸陵选址在此,专家推测这便和汉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关。
文帝是刘邦和薄姬的儿子,已死的惠帝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文帝和惠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同属穆位,这样在陵区内的位置便不好安排,文帝只得另辟陵区。
据史料记载,霸陵依原为陵,斩原为崖,凿崖为墓。
《史记·张释之传》载:“上(文帝)至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纻絮斫陈絮漆其间,其可动哉!’”
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
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
霸陵这样选址和防盗方面的考虑是分不开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无封土可寻,内以石砌筑,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建有寝殿、便殿,还有排水系统。
刘恒一直是个节俭的皇帝,他极力反对厚葬,留下了“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的遗言,还曾下令:“置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为饰”,但这种薄葬可能只是相对其他皇帝而言。
西晋末年,长安尹桓、解武等数千户饥民“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宝物之多令晋愍帝都惊奇不已,而修建过程中,霸陵的工程也挺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