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共6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新进展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它能迅速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护理在整个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以及疾病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健康指导;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它能迅速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从而缓解心绞痛,使狭窄或闭塞的冠状血管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
它具有诊断明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等优点[1]。
介入治疗的护理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及疾病康复进程。
现将有关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术前护理1.1 术前心理护理尽管冠脉介入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但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事件,加上发病后身体不适,剧烈疼痛,精神紧张、焦虑,少数严重心绞痛患者甚至出现濒死感。
高晓华、陈金美等[2,3]认为,由于紧张、恐惧,以及一些不利言语刺激,交感神经将被兴奋,可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
多数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矛盾,心理反应为情绪波动大,自尊心和依赖性增强。
林汉英、罗莎莉等[4]对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水平的调查的结果显示,介入患者的焦虑水平与风险认知存在直接关系,对介入治疗的相关医学信息缺乏了解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医学信息的宣传教育,是介入治疗患者最重要的心理支持。
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简单过程及手术成功后的获益等,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对于患者的各种焦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心地给予解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心理顾虑。
向患者举例手术成功患者的经历,指导患者认真配合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多,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其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开通相关动脉,使心肌尽早得到再灌注而挽救濒死心肌[1],改善心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死亡率。
尤其对于心肌梗死后血管持续闭塞者来说,介入治疗更有助于减少心室重构,减轻左心室扩大[2],从而挽救了许多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并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
它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3]。
由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日渐成熟,我们临床护理也随之在不断进步。
李月芹[4]临床实践也证明护理工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可在消除病人不适的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介入治疗是一项创伤性治疗冠心病的方式,患者及家属多数不了解,无论社会状况与经济状况如何,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
因此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2 常规准备协助患者进行心脏彩超、胸片、生化系列及凝血系列等各项常规检查,并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了解药物过敏史,术前做好碘、麻药、抗生素过敏试验、Allen实验、双侧腹股沟及双前臂皮肤备皮,进导管室之前排空大小便,并建立好静脉通路。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术前根据情况给予安定5-1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手术当日携带病例及各种检查单送至导管室。
1.3 术前宣教术前洗澡更换清洁被服,原则上尽量不禁食,可进半流质,是平时进餐量的60-70%,但需要全麻患者要禁食6-8h,禁饮4-6h,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指导患者练习有效地咳嗽和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训练患者床上使用大小便具,以免发生尿潴留或便秘。
杨晓光认为发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5]个别患者不习惯床上解便而发生尿潴留,致使膀胱过度充盈,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6]。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
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
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
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
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入路的选择。
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
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
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
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
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克或者心衰IV 级的发生率。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P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研究表明[1],以往临床大多利用药物保守治疗冠心病患者,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已逐步推广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本文将探头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为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概述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属于一种缺血缺氧性疾病,机体内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使血管管壁狭窄,局部血流程度随之受限,靶区域心肌因缺乏血供导致缺氧,心功能、循环系统功能随之改变[2]。
冠心病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多种类型,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主要原则为抗血栓及实现缺血部位再灌注[3]。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工作及学习压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高度注意。
2.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心导管治疗技术[4],通过向心脏(沿动脉方向)靶区域送入支架、球囊导管等相应器械,达到使局部血管疏通、扩张等目的,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获得理想治疗效果[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多支病变;左室功能低下(可伴肺水肿)等,具有痛苦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特点,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药物保守治疗,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救治[6-7]。
1977年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成功实施标志着冠心病临床治疗进入新纪元。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
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
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
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
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入路的选择。
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
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
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
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
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克或者心衰IV 级的发生率。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2T09:25:01.368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5期作者: .张怡[导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张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辽宁省大连市 116000【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由于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效果显著等优势,现已成为了临床用于攻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不仅能及时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而且还能避免开胸手术造成的巨大创伤,进而在急救治疗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综合疗效。
目前,国内外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为了进一步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对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的护理情况与研究进展做出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生命健康0 引言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方法,介入治疗因具有创伤小、效果明确等优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临床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因开胸手术带来的机体创伤,同时还能积极改善或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促使患者在临床急救期间取得显著的整体疗效[1]。
杨竹、李军等学者[2]认为,介入治疗也属于创伤性治疗一种,部分患者在术后过多或少也会遭受并发症的威胁,如遇危急情况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尽快消除其不适感,临床还应在介入治疗期间配合实施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措施[3]。
鉴于此,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1 术前护理1.1健康宣教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操作。
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局部麻醉并不会对患者的排尿反射中枢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尿潴留等不良现象,通常是由精神紧张、平卧位排尿以及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4]。
冠心病的概述及介入治疗护理新技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循证医学的不断深入,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也不断涌现,包括新型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1.1介入治疗的时间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
2009年人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和延时PCI治疗能获得同样效果,但高危患者需要早期介入治疗。
1.2选择性PCI1.2.1药物治疗BARI试验在介入领域提出更多讨论,但也为稳定期冠心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证据。
总共236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到单独药物治疗和血管重建结合药物治疗组。
5年随访发现,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42%的药物治疗组最后要做血L运重建治疗,搭桥手术血运重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少。
Trikalino等荟萃分析发现,PCI并不影响稳定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率。
1.2.2左前降支疾病Thicle等比较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微创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左前降支疾病的效果。
12个月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住院期问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同。
1.2.3多支病变处理2009年公布了SYNTAX试验的结果。
1095名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被分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n=549)和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组行多支血管PCI治疗。
1年时发现,与冠脉搭桥手术组相比,PCI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休克、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17.8%:12.4%,P=0.003)。
但休克发生率较低(0.6%:2.2%,P=0.003)。
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CURREN OASIS7试验将17000名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随后7天每天予以150mg,然后75mg/d)和常规剂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