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18 MB
- 文档页数:1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新进展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它能迅速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护理在整个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以及疾病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健康指导;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它能迅速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从而缓解心绞痛,使狭窄或闭塞的冠状血管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
它具有诊断明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等优点[1]。
介入治疗的护理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及疾病康复进程。
现将有关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术前护理1.1 术前心理护理尽管冠脉介入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但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事件,加上发病后身体不适,剧烈疼痛,精神紧张、焦虑,少数严重心绞痛患者甚至出现濒死感。
高晓华、陈金美等[2,3]认为,由于紧张、恐惧,以及一些不利言语刺激,交感神经将被兴奋,可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
多数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矛盾,心理反应为情绪波动大,自尊心和依赖性增强。
林汉英、罗莎莉等[4]对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水平的调查的结果显示,介入患者的焦虑水平与风险认知存在直接关系,对介入治疗的相关医学信息缺乏了解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医学信息的宣传教育,是介入治疗患者最重要的心理支持。
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简单过程及手术成功后的获益等,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对于患者的各种焦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心地给予解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心理顾虑。
向患者举例手术成功患者的经历,指导患者认真配合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
冠心病(课件)PPT课件•冠心病概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策略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CONTENTS01冠心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脂质沉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环节。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压榨性疼痛或窒息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
其他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恶心等。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冠心病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类型。
02诊断方法与标准常规检查手段心电图静息、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连续监测(Holtter)等检查手段,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
放射性核素检查利用201Tl静息和再注射后心肌显像,可判断心肌的缺血状况。
超声心动图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静息超声心动图大部分无异常表现,但可发现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瓣膜病等。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
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掌握血管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进行鉴别,如心脏神经症、肋间神经痛、反流性食管炎等。